中国电影票房GDP化的背后

2014-09-10 05:15晨浩
中国新时代 2014年1期

|文·本刊特约记者 晨浩

中国的电影票房还在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递增,然而在产业搭建、创作自由度、商业模式上还没有规范起来,中国电影人切不可被GDP式的增长模式所迷惑,在数字背后,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013年12月8日,全国的电影票房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34.63%。对于1994年开启电影市场改革之路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自2010年取得100亿元票房后的又一个里程碑,而票房从100亿到200亿只用了三年的时间,这样的增长速度,比中国的GDP增长速度还要快。

2013年,截至12月8日,国内共生产故事片591部,比2012年同期减少100部左右,与此同时,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达31部,明显高于同期19部的水平。从中国电影工业整体来看,产能过剩的问题在2013年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这样的增长速度背后就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在往健康的方向前行吗?回顾一下中国电影市场改革历程,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中国电影工业相对滞后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的电影市场经历过一次蓬勃的发展时期,那时候没有电视、录像厅,电影是大众娱乐的重要方式。据数据显示,仅1979年中国大陆的观影人次就达到了279亿,平均每天有7,000万次的观影人数,创造了中国电影至今为止最高的历史记录。在城市,年轻人会约着朋友到电影院看一场俄罗斯的电影;在农村,县里的电影放映队走到哪里,人们就跟到哪里,一家老小搬着板凳,看着屏幕上的黑白影像。随着电视的出现,1985年左右,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进入萧条期,此后的十几年间,尽管有一些市场起伏,但终究还是没能走向市场化的道路,在1990年代中期,许多电影院因经营不善,将影院租给了录像厅。

而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在当时有资格制作电影的只有16家电影制片厂,有资格发行电影的只有中影公司,有资格放映电影的只有各地方的国营电影院,而从制作到发行都必须按照国家计划进行,从某种意义来讲,垄断与计划经济在这一时期制约了电影行业的发展。每个制片厂每年的电影制作数量是固定的,“像北京电影制片厂这类的大厂每年一二十部,小厂就少些。”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主任俞剑红介绍说。电影票的价格全国统一,一两角钱,好的电影最多卖到108万,最烂的电影也能卖出99万,主要原因是影片数量少,观众没有挑选的余地。在投资方面很少有超过一百万制作费用的,因此,在质量方面也很难保证。

1993年,国家取消了中影公司的垄断发行;1997年打破了制片厂制片的垄断局面,允许个人以资助、投资的形式参加影片的制作,但依然无法挽救中国萧条的电影市场。

真正让中国电影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外大片对国内市场的刺激。最初,每年的进口片限额为10部,给了国产电影一个缓冲的时间。2002年,新的《电影管理条例》颁布,中国的电影从制作、发行,再到放映,开始全面地向民营企业开放。

2003年,由张艺谋导演、新画面公司投资的《英雄》开启了中国的大片商业时代,同时也创造了国内票房2.5亿、海外票房11亿的新纪录。2003年,民营投资96部,占全年140部电影的68.5%。此后,中国的电影市场就进入了疯狂的扩张期,2002年是9.5亿,随后每年以20-40%的速度增长,2005年超过20个亿,2007年超过30个亿,2009年超过60个亿,而2010年超过100个亿。据2013年12月8日发布的消息,在当日,国内电影票房超过了200亿。

这一连串的数字堆积起来,的确令人眼花缭乱,而在这些数字的背后,看到的是饥饿的电影观众和国产电影创新匮乏的矛盾,无论是在3D技术上,还是在思维创新上,与《阿凡达》、《盗梦空间》还有很大差距。

电影审查意识形态化制约形式创新

由宁浩导演的电影《无人区》经过漫长的四年等待,终于在2013年底与观众见面。期间,无数次传出上映,又无数次让观众失望,而这部影片的成功上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一个奇迹,至少在此之前从未发生过这类事情。尽管许多影评人称,《无人区》是导演、制片人与电影审查委员会妥协的产物,但从影片内容来看,其中的场面是灰色的,情节是暴力的,甚至故事有点残酷。宁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尽管经过几次重新剪辑,但依然保持了影片的原貌。”

而这一结果,也是由国内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不断努力争取到的。1990年代是中国文艺片发展最好的时期,张艺谋在这一时期拍摄了电影《活着》,因为一些情节触及到审查制度的禁区,没有通过审查,而无法进入国内院线。但却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并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大奖。

到了2000年,由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因未通过审查私自将影片送往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参赛而在国内被禁播,当时的国家电影局要求出品方将影片从戛纳电影节撤回,没想到却获得了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这两次禁播事件原因完全不同,并且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十七岁的单车》、《活着》、《小武》、《苏州河》等等都是活生生的例子。许多好的作品在国内无法上映,在国际上却影响深远,而其中的多数影片是描写中国某个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而这些历史时段却是中国电影的审查禁区。尽管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许多丰富的题材供选择,但对于主旋律的歌颂是一部影片必须要做的,这样的审查制度一定会让创作者的思想受到局限。

当然,国外电影试图进入中国市场,也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删减。《古墓奇兵2》因剧情涉嫌扭曲华人形象而在国内被禁播,许多影片想要进入中国市场会剪辑两个版本,一个国际版,一个中国版。一方面能够看出欧美制片人看重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国内审查制度的严格性。

反观好莱坞电影的创作空间,其使用的不是审查制度,而是分级制度,拍摄过程中,国家监督部门没有过多的干涉,影片剪辑完成后,根据影片的内容进行分级,将影片的完整度与艺术性保留完整,于是让创作者的创作空间更大了,敢于大胆地想象和制作,将艺术性与科技感进行完美的融合,于是《拯救大兵瑞恩》既有感人的故事情节,也有宏大的战争场面。近些年更是出现了《盗梦空间》这种充满无限想象力的电影,其中梦中梦情节的设计让国人叹为观止。

电影《一九四二》在美国上映时,国外记者问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否有可能拍一部不需要审查的电影?”冯小刚悲观地表示,“不太可能”,“每当我要拍什么,我心里先琢磨是否能够过审。”在冯小刚看来,审查制度是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电影工业化还需多久

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电影消费市场,从数据来看,国内的票房已经达到了美国票房的1/3;从发展趋势来看,二三线城市的消费需求还没有被调动起来,如果可以调动这一消费群体,未来还有很大的市场可以开发,内需上似乎还不成问题。但反观另外一组数据,我们与美国电影的差距就显现了出来,美国电影国内影院票房占40%,国外票房占60%,美国电影主宰着全球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势,成功地把握住消费者的需求,借用好莱坞式的商业手段,进行强势的电影文化输出。

不仅如此,国内电影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电影工业形态。在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制作、发行、放映、后期衍生品的开发均遵循商业模式成熟地发展着,在完全自由的市场化创作环境中,优秀的制片人、艺术家在商业片的制作上下足了功夫,制出许多迎合市场、迎合观众的作品,同时加大电影后期衍生品市场的开发,即电视、网络等播映渠道的版权收入和与电影相关的广告、音像、软件、旅游、娱乐、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电影后续产品的收益,而这一环节是中国的软肋。电影《长江七号》在国内放映,并获得好评,尽管周星驰在许多公开场合对其玩偶进行宣传,但正品最终被山寨产品的海洋所淹没。

反观迪士尼公司一整套的产业链,依靠电影为文化输出载体,不仅拥有主题乐园,还为每个动漫人物设计一系列的商业产品,用电影扩大影响,用商业化、产业化的思路运营,将电影文化做成了可持续的商业盈利模式。

当然,我们没有这种表现形式的电影出现,也与国内电影特技特效制作水平不发达有关,至今为止,国内还没有出现一部可以与电影《阿凡达》比肩的3D电影。虽说3D只是导演表情达意的一种技术手段,但其给予观众的带入感,是2D电影所不可能实现的。不仅如此,在后期制作方面,我们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也非常大,Base FX视觉特效和动画公司CEO Christopher Bremble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在美国非常受重视,许多好莱坞特效技术也在国内的许多电影中运用。”尽管公司内绝大多数技术人员是中国人,但据本刊记者了解,团队的核心领导依然是由美国特效师担任。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国内的电影特效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依然还处在引进和复制阶段,很少有自主的产业创新。对于国外技术的依赖,在今后的一个时期依然伴随着国内影视特效产业的发展。

的确,国内电影市场依然还在蓬勃的发展中,可预见的是,在未来几年,票房还可以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时代今典电影集团董事长张宝全认为,随着数字银幕数的稳定增长,票房实现300亿的过程在两年内就会完成,在2015年就会达到300亿,或将于七年后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电影市场。然而只依赖于票房的电影很难形成产业,当电影票房趋于稳定以后,这一行业是否会像中国的工业转型升级一般经历阵痛?而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除了相关部门给予更自由的创作空间外,在商业模式上,国内电影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