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实践的自觉与创新思维的培育

2014-09-10 04:09臧峰宇
理论与现代化 2014年2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自觉创新思维

臧峰宇

摘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理解文化的生成基础与现实功能,把握文化的反作用及其实践内涵,可以形成文化实践的自觉意识。文化自觉促进思维创新,人们在文化实践中实现了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重新理解,在观念变迁中形成超越自我的文化自觉。促进思维创新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而培养践行核心价值理念的哲学与文化人才,将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自觉;文化实践;创新思维;哲学自觉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4)02—0048—06

促进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与人的思维创新同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文化的哲学规定与实践选择,认为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实践是思维创新的现实栖居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选择与文化建设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华文化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胸怀。确认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文化规定,审视文化实践进程中的观念变迁,领悟在文化自觉中培育的创新思维,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价值。

一、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文化规定

从17世纪上半叶开始,文化研究在欧洲逐渐兴盛起来。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在1838年最早提出了“文化科学”概念,英国学者泰勒的《原始文化》与德国学者古斯塔夫·克莱姆的《普通文化学》都是写于17世纪的名著。作为文化学的元理论,文化哲学彰显了文化发展的精神境界。当代文化哲学汲取了马克思从历史的角度理解文化的思路,不仅具有把握形而上的意义世界的思维旨趣,同时具有关注形而下的现象世界的实践向度。在这个意义上,缺失生活内涵的哲学与缺乏文化品位的实践都无法得到高估,因为哲学与生活通过人的文化思考与文化行为紧密交织,哲学、文化与生活处于同一界面,哲学思考为生活世界刻画了文化“路标”。如果我们从哲学、生活与时代的关系角度把握文化的存在方式,就会更为关注文化发展的当代性,进而在实际生活中激活文化自觉的生命力。

我们通常理解的文化是承载人类思想的知识样态,而知识与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差异。知识得到认同,往往以具有科学性为前提,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是指人文文化,不涵盖展现人类进步路标的科学文化,人文文化既可以得益于科学的昌明,也可以用前科学的方式体现原初质朴的美,以从未经受科学洗礼作为标识。通常所说的文化和科学有时候甚至发生冲突,当技术理性主义膨胀,人类在一次次实验中挑战自然的范围加大且程度加深时,必将遭遇文化批判,必将在文化引导中重新审视科技的前景。当文化实践缺乏科学境界,甚至以蒙昧落后的方式张扬不健康的文化样态时,必将遭遇科学质疑,必将在科学视野中确认进步的范式。只有规避二者的冲突,使之抵达“视界融合”,才能在开放的世界理解彼此,人文文化和科学相互影响,只有当人文文化与科学水乳交融的图景得以呈现时,社会发展才会进入良性状态。

英国物理学家斯诺在《两种文化和科学革命》中将文化划分为科学与人文两种样态,他后来在《再看两种文化》中论述这两种样态的融合,认为融合的结果是产生“第三种文化”。我们可以将“第三种文化”称为科学文化或文化科学,这种文化实现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对接,在一定意义上是自然哲学或古典文化思想的螺旋式上升。但是,确立科学文化并不意味着可能取消原有的文化样态,因为有些文化是不能被科学化的,也有很多科学是不能过多涂抹人文色彩的。但重视文化与科学的互动是必要的,这不仅因为作为文化实践的文艺复兴直接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而且在启蒙运动中科学发展需要以人文精神研究经济、文化在历史中的作用。可以说,文化传统和文化思潮时刻都在影响人们的科学实践,在文化实践中,我们对科学精神的人文意蕴与人文精神的科学取向均不可忽视。

新科技革命以来,人类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后现代理论与后工业思维方式更新了人们的观念,科技在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单向度的科学思维和挑战道德的科学实践也给人类带来很多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全球性的公共危机,避免生活秩序失控,成为人们的现实关注。可以说,缺乏科学意识的文化实践,对社会发展来说等于无。面对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文化实践既不能在科学思维中失去自我,也不能成为科学的孤岛,而应以人文关怀的方式引导科学的进程,既摒弃盲目的实践,又关注文化的现实,使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内在契合顺乎自然。

当然,在科学处于强势的时代,科学与文化的对接可能造成科学对文化的侵蚀,这种担忧实际上是在提示人们谨守人文文化的社会功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4年发布的关于科学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报告表明,“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活动的部分在其周围的文化空间内已增长到如此程度,以致它好像正在代替整个文化本身。某些人相信,这只是由于高速发展而形成的幻影,这个文化的历险将很快重新申明自己并把科学带回到为人类服务中去。另一些人考虑,最新科学的胜利最终要给它统治整个文化的资格,而且文化之所以能继续被大家知道,仅仅因为它是通过科学装置来传播的。还有一些人,被只要人和社会在科学的支配下就会受到操纵的危险所吓倒,他们觉察到在远处隐隐出现的文化灾难的幽灵。”因而,重视促进科学发展,避免科学的负面作用,是当今应有的文化自觉。

文化是人的生成方式,人的精神生活在文化场域展开,对文化的解读、构建与创新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样态。盖源于此,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省始终是学人的日常功课,而如何面对文化的生成基础与现实功能,决定着文化选择、文化判断与文化批评的特质。在颠倒西方哲学传统思维方式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经济之于文化的基始意义,同时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阐释了文化的反作用。列宁重视文化的反作用,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当代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将文化研究作为理论生长点的努力则从另一个角度确认文化具有实践内涵的广义语境。当代文化走出了观念论域,其政治和经济功能得到深入探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文化实践则是不能忽视的独特文化样本。

从文化的现实规定与政治功能角度看,文化在人的观念与实践中反映政治、经济与社会现实,同时以引导、反馈、激励等方式发挥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与经济基础紧密相关,即涵盖“精神生产”、“艺术生产”和“意识生产”的“文化生产”要在物质生产与社会分工等层面加以考察。同时,现代社会的大众文化都可以归属于某种意识形态表达。概言之,“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发展是人们现实生活的重要环节,离开生活实践的认知平台,对文化的任何把握都只能是想当然的。

马克思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文化,将文明、文学理解为类文化概念,他认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12恩格斯同样将“文化生产”与物质生产视为人类生活内在联系的有机体,认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l引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导致了“市场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使“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因而,超越以往的文化基础及其表达方式,建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化发展格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文化的反作用及其实践内涵角度看,建构符合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以之推动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文化实践中确认文化观念的反作用,方能以文化的方式呈现解决现实问题的力量。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提倡培养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在智力、体力、劳动力、审美能力等方面塑造和谐发展的人,使之具备获得解放的先进文化。为此,必须“注意到提高人民教师地位的问题,而不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

当代西方的马克思主义重视对现实社会文化环境的批判,坚守文化“领导权”意识,对复杂的文化现象作多重解读。这种研究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话语,对文化与帝国主义、文化全球化与民族化等关系问题的分析颇有价值。面对当代社会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充分说明文化过去的本质神秘性……这种文化的过去暂时恢复了生命和温暖,再一次被允许讲话,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传达那早已为人们忘记的信息。”以文化批判的方式面对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审视影视、音乐、广告乃至习俗、语言中的大众文化符号,确实彰显了理论批判的实践特质。可以说,对技术理性、大众文化、意识形态乃至现代性的批判从微观层面呈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在场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时期,文化的人民性和大众化始终得到高度重视。新文化运动以来,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特质并使之现代化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对文化发展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对“文革”的反思使人们进一步理解文化发展的理想形态,“有文化”被视为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维度。“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在发展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实践。

二、文化实践与人的观念变迁

文化始终处于变迁的过程中,文化变迁力图在传承中创新。文化发展不能从零开始,无法摆脱传统起点,但保守泥古的怀旧情结、热衷平均的怠惰意识、囿于经验的偏执观念等文化基因也在某种程度上减缓文化发展的速度。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体验日常生活质感的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更为实际。学术界既研究文化自觉如何可能的理论问题,又研究促进文化自觉的现实举措,致力于追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变迁,概括当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人们意识到应避免极端对立的思维方式,以对话的态度辩证地安顿日常生活的价值取向,致力于把握人的文化世界。

文化自觉促进思维创新。我们应力图更新陈旧的思维观念,推动跨文化理解,关注世界文化发展潮流,摒弃文化偏见,倡导宽容的人文精神,理解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时代特色,在分析文化特质的过程中确定人性生成与社会发展的成因。当代文化发展指向生活世界,对人们思维观念的导向作用是从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角度切入的。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更新了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观念,转换了人外在于自然的单向度思维模式,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体的存在。为此,对现代科技的弊端表示深深的忧虑,呼吁彻底反思由技术理性崇拜导致的社会发展的沉重代价,对征服自然的技术理性、强权政治的国家意识及大众文化的物欲泛化提出了批评,同时看到“与自然和解”乃是当代人类文化实践的自觉选择,因为文化发展意味着文化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共同发展。为此,我们应站在时代高度审视文化世界,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自觉检讨改造自然的手段,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能,呵护自然得以调节的运作机制,为后代人的自然权力承担道德责任。

其次,更新了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观念,转换了人与人疲于竞争的对抗性思维模式,将人与人的合作共赢视为最重要的交往方式。胡塞尔强调的“交互主体性”与哈贝马斯强调的“商谈伦理”得到重视,人们在合理表现自我的时候,通过交往和商谈与他人达成理解、交融和共识。人与人之间从斗争走向合作,从竞争走向多赢。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文化图景表明,每个人都应当与他人积极交往,每个人可以参与商谈,彼此的认同必经交往和商谈而达成。当代文化发展是开放的,人们在对话中走入彼此的思想深处,在文化交往中超越自身。

再次,更新了关于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观念,转换了个性与公共性内在紧张的思维模式,使人与社会发展和谐一致。人们重视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既看到“作为一个人,就是去成为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也意识到“作为一个人活着,就是生活在社会的框架之中,在其中,我和我们都一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之中,这个共同体作为一个视界为我们所拥有。”在回顾历史的同时展望未来,深化对人类日常生活世界的哲学理解。

最后,更新了关于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观念,转换了个人完全能够把握自我的思维模式,将自我及其实现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问题来看待。“自我”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自我意识是自黑格尔以来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当今时代,人对自我的理解与认同成为文化自觉,自我实现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当代文化建设强化人对自我的呵护与超越,强调心理健康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将人的心理危机当作一般的生活现实加以考量,使心理对话成为生活的常态。为此,我们应当研究提高人们心理素质的精神生活方式,使人的自我实现逐渐抵达更高的文化层次。

在深入阐发文化发展的内在追求,诉求大众文化价值提升的同时,必须注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当代人思维创新。我们在思索整个时代文明观念的同时,应当看到中国走向现代化也是一种文化选择。其成因主要为前现代的传统文化、工业文明中的科学理l生、以检讨理性为核心的后现代文化。使中国现代化的成就得到世界认可,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能缺失必要的文化考量。应确立健康的文化心态,使独立的个}生意识符合社会现实,培育现代社会的文明观念,促进文化主体的自由选择,以和谐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科学发展的理论眼界构建幸福中国,将全面发展视为超越自我的文化自觉。

三、培育创新思维的哲学自觉

人是文化的存在,也是哲学研究的主题。人才培养是文化建设的任务,也是哲学传播的目的。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文化是悠远绵长的无形力量。面对复杂多样的文化生活,我们应当在保持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关注文化的个性培育,呈现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创造面向未来的文化再生机制。“文化的自觉必先做到哲学的自觉——哲学的自觉是文化自觉的前提,进而也是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精神条件。”只有培养符合时代精神的哲学与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使人们拥有爱智慧的学养,才能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在当今时代,包括体力、智力、潜力等的人的能力和人的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培育创新思维是促进人的素质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创新是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培育具有较高文化水准的哲学思维,无疑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思维创新是扬弃陈旧思维观念的动态过程,马克思主义总体性辩证法是思维创新的重要方法,促进思维创新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思维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思维观念的彻底摒弃,而是改变传统思维不符合时代精神的向度,激发传统思维观念的时代活力,使之获得新的文化支撑,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为此,我们应以文化视角观察世界,进一步更新思维观念,在文化语境中解读当代生活,对变幻莫测的时代做出哲学诊断。

文化强国与人才强国内在一致,因为建设文化强国需要人才支撑,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的人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才和文化从来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其实都是文化选择的结果。在当今时代,我们应立足于文化发展的国际视野,触摸时代精神的文化脉搏,提升文化创造的自觉意识,进而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而培养践行核心价值理念的哲学与文化人才,将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中之重。

思维创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思维创新,以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消除各种阻碍社会发展的弊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对搞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必须进一步促进思维创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奏出社会发展的强音,以现代化思维方式发展现代化事业,以全球性思维方式解决全球性问题,是社会发展对人们提出的现实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突破原有的计划思维。计划经济的初衷是建立无失业且有可观发展前景的可规划社会,但计划经济思维滋生了人们的精神惰性,缺少公共意识和责任感,进而产生了封闭观念。计划经济轻视价值规律,藐视私人财产和私人经济的文化观念一度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当人们感到制约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时,又对旧体制存有深深的依赖,社会发展因而遭遇竞争压力与思维陈旧的障碍。在当今时代,当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时,传统工业文明也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化。为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培育人们的创新思维。

思维创新要求树立起竞争、创新、平等、效益等新观念,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走势,有效地解决一系列矛盾,扬弃垄断文化、官本位文化和侵权文化,特别是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人们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变革,告别司空见惯的传统思维逻辑,谋求社会发展的文化转型。只有在思维创新、社会转型和文化价值重塑等层面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内涵,顺应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潮流,具有开放、宽容的胸怀,改变固有的传统观念,才能在市场经济时代稳步前进,在全球化视阈中增强社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创新是思维创新的重要表征,营造社会发展的文化氛围,务必着力提升当代人的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之所以强调文化建设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倡导健全的文化发展机制,原因在于文化具有无形而持久的作用,通过人们的细微之举循序渐进地改变社会。在当今时代,我们必须站在文化高度,以历史眼光和主体意识反思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反思全球化时代对中国文化生活的影响。调节市场经济运作中产生的文化冲突,推动经济环境的人文建构,确立科学发展观念与文化发展境界,从文化角度审视个体创造行为与社会发展举措,解决当代人的文化矛盾,在对社会事件的文化解决中品味复杂之后上升的单纯。

“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文化发展倡导思维创新,推动了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的观念变革。在当今时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国际舞台上展露风采。为此,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中国人必须使思维创新与时俱进,立足当代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实际,在思维创新的同时推动社会实践领域的创新,对日常生活加以价值检审,实现文化发展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1 4l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62.

[6]詹姆逊.政治无意识[M1.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0.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8]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9.

[9]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M1.柯锦华译.北京:国际广播文化出版社.1988.50.

[10]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M].吕祥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135.

[11]郝立新.哲学的自觉及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1-10-26.

责任编辑:王之刚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自觉创新思维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