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深层追问:整体视野中的唯物史观

2014-09-10 04:12孙大飞
理论与现代化 2014年2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

孙大飞

摘要:只有从理论的整体视野入手,才能全面地理解唯物史观。从理论的整体视野看,唯物史观就不能仅仅着眼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还应注重理论的理论前提部分。这种整体视野中的唯物史观,既是对社会发展现实挑战的应对,也是唯物史观的原本之义,更是唯物史观继续取得现实解释力的生长点。也只有这种整体视野中的唯物史观,才更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整体视野;现实拷问;前提追寻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4)02—0058—05

唯物史观特别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合法性,近几年来一直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唯物史观要想继续保持其合法性,既不能回避现实的挑战,还需要从更加广阔的视野中拓展原来的理论内涵。这才是唯物史观继续发挥现实解释力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未来之路。

一、唯物史观理解的整体视野

理论主要指的是观点、命题或结论(或一系列的观点、命题或结论)。除此以外,它还有一个前提部分。这个前提部分是其内容逻辑建构的根据和原则,构成理论的基础、推演理论的支点和评价理论的尺度和检验理论的标准。它深深隐匿于理论的深层区域,就像一只幕后“看不见的手”,规范着人们想做什么和不想做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对于理论在实践中作用的发挥起着强制性的逻辑制约作用。所以,一个完整的理论必须有一个前提部分,否则就会有可能导致整个理论功能失效,从而使理论产生合法性危机。这就类似于科学哲学家伊莫尔·拉卡托斯所说的,当一个理论(科学研究纲领)遭遇新经验挑战时,可以对理论的外围或保护带进行调整,来维护理论的“硬核”,从而继续保持理论的现实解释力,以此避免理论功能失效。他说:“一切科学研究纲领都在其‘硬核上有明显区别。纲领的反面启发法禁止我们将否定后件式对准这一‘硬核,相反,我们必须运用我们的独创性来阐明、甚至发明‘辅助假说,这些辅助假说围绕该核形成了一个保护带,而我们必须把否定后件式转向这些辅助假说。正是这一辅助假说保护带,必须在检验中首当其冲,调整、再调整、甚至全部被替换,以保卫因而硬化了的内核。”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重要贡献之一(另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见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但对于什么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核即主要观点,却还有不同的认识。以前学界曾认为社会形态演进规律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认识受到了强烈质疑。其实,社会形态演进规律对于唯物史观还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唯物史观没有社会形态演进规律(“五种社会形态”或“三种人的发展形态”),也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而这一点恰恰就是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学说的区别点之一。只不过,相比而言,还有比社会形态演进规律更重要的内容。这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动力之源,何来前进的方向?

但是,对此还有不同的认识。段忠桥教授认为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核即形成的标志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认为这是不妥的。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过程,实际上是沿着两条线索在前进的。首先是认识路线的清理,然后才是理论内容发现的阐释(不过,到后期即唯物史观基本被发现的时候,又是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的。这也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阐述的顺序)。对此认识路线,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以“原本”与“副本”的观点进行过明示。所谓“原本”指的就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理论,而“副本”则指的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理论方法的理论。这个关于现实世界的理论方法的理论指的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马克思用这个原理首先解决的,就是一般唯物主义从“物”到“心”的认识路线问题。马克思是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才有了唯物史观的发现。所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只是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一个一般唯物主义认识论前提,而不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而且,就西方很多学者(如卢卡奇、哈贝马斯、胡克等)的认识来看,不管是赞同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都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原理”是马克思独到的理论贡献。所以,我们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原理(当然,也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原理)才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在这一点上,我们认同张一兵教授的观点。

由以上可知,教科书中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不合适的。贯穿于唯物史观之中的历史是受一定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过程,又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即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才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实质所在,才是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这也就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唯物史观的这个理论前提是其保持原有理论的活力,以及进行新的思想对话和现实交流的必要组成部分。

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为核心和以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为理论前提的理论内容,构成了认识唯物史观的整体视野。

不过,就目前对唯物史观的认识来看,从整体的角度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唯物史观之所以受到现实质疑,不能不说与此大有关系。唯物史观要想继续保持合法性,唯一的途径就是拓展唯物史观的认识视野,把基本规律和理论前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整体的视角来研究唯物史观,这首先是唯物史观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现实挑战。

二、唯物史观整体理解的现实拷问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明确地概括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的是毛泽东,但真正让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发挥作用的还是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几代领导人对此都有过论述。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就提出要把“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随后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明确恢复了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对这个思想进行了完整的表述:“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提出在新的形势下,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从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仍然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这也就从中国目前社会发展理论需要的层面上,决定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作为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是不能动摇的。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的长足进展和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看,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容置疑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矛盾和问题。诸如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未实现根本的转变,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很大,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东西部地区差距、行业之间的差距加大,社会阶层结构、分配结构发生新变化,形成了新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保证社会公正和公平的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失衡,在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公共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文化事业体系以及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等还没有相应建立或者发展滞后,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在某些领域和地区仍然存在着甚至非常严重,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腐败犯罪问题、价值意义的失落、人的自我心灵的异化以及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在社会发展中如何保持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问题。

由是,现在唯物史观面临的挑战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如何在继续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问题。也就是说,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要想继续保持现实解释力,只有处理好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适当地保持二者之间的张力,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一方面,主体要根据客观规律来改造外部世界,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按照规律来活动,否则,就无法实现活动的理想和目标,甚至要受到惩罚;另一方面主体还要在客观规律提供的可允许空间之内正确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主动性、目的性、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等,其中目的性是主体的能动之源,而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的主要表现,所以,人的主体性可以归结为主体的能动性),否则,主体能动性的过分扩张和僭越,就会导致“目的理性”(工具理性)彰显而“价值理性”失落,从而就会带来威利斯·哈曼所说的“工业社会意义”问题成为最严重的危机问题。当然,只是空洞地追求人的价值的实现,不注重改造客观世界,其价值诉求也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断想。

从整体上理解唯物史观,这是唯物史观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本身之义,但这也是一个需要从理论渊源上说清的问题。

三、唯物史观整体理解的前提追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包含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当然还包括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等)一文中。如前所述,这不是唯物史观的全部内容。仅仅依据这一文本来理解唯物史观,是不全面的。这不是完整的唯物史观,主要是因为它缺少理论的前提部分,在逻辑上不彻底。

首先,文中虽然回答了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最终决定因素的问题,但却没有回答生产力自身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问题。这个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解决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人们只有首先吃饱肚子才能够去从事其他活动(如政治活动、宗教活动、艺术活动等等)。这样,生产满足人的“第一需要”的活动也就成了人的其他活动(精神活动、政治活动等)的基础。所以,只有从人的物质需要这一主题来寻找生产力发展的原因,才可能探寻到生产力发展的深层逻辑。

寻求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原因已经解决了。但是,这里还有个人自身的来源问题没有回答(当然,这个问题是和自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交织在一起的)。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安启念教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一文中对此有详细的论证。他说:“大唯物史观的基础是一种用总体性眼光看世界的哲学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劳动实践,特点是把自然界、人和人类社会理解为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整体。从共时态的角度出发,它用实践对整个世界,对自然界、人、人类社会的现状及其联系,都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是一种世界观。从历时态的角度出发,它用实践的发展在相互联系中合理地解释了自然界、人、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是一种历史观,即马克思所特有的大唯物史观。”我们认为安启念教授的认识体现了《手稿》的核心思想,“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的理解和恩格斯是一致的。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所阐释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劳动实践在人的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在《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著作中指出人们可以“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实际上,谈到人、自然、社会的形成发展问题,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此也有所论述。“我们看到,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这实际上是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对(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于能动性和受动性关系的阐释。对此的解释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得到了全面详尽准确的阐述。由唯心主义把它发挥到极端的能动性和由唯物主义重视外部世界对人的制约作用的受动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了辩证的统一,也即“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也就是说,只讲能动性或只注重受动性都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这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对规律的认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西方有些学者(如波普尔,见杜如辑、邱仁宗翻译《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第38-40页)认为马克思的历史规律论是一种宗教的甚至法西斯主义的宿命论,同能动论是互相抵触的。他们的根据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的一段论述,即“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仅如此,这句话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解中,过分强调规律性和必然性而相对对人的活动的能动性有所忽视的认识的依据。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不能断章取义,只能从马克思理论认识的整个过程来理解。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实践活动,既要强调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又要注意人的活动的受动性;既要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及外部条件的限定性。这才是唯物史观最深层的精神实质所在。恩格斯后来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的“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旧的命题,所揭示的哲学含义和马克思的认识具有相通之处,都是对人的实践活动中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关系的解释和说明。

由以上来看,对于唯物史观的整体认识,是不能仅仅拘泥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文本中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有些失误,与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解的偏窄不无关系。而且,从另一个方面看,唯物史观的整体理解不仅和中国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有关,也是对当今世界发展存在的问题的理论回应。

“人类不再把历史当作命运和神意的安排来被动地接受了。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把自己提升到历史的主体的地位,并承担起对自己未来的责任”。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是,人类在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沉溺于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备尝这种发展所带来的恶果。人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以及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成为全球性问题;同时,现代性与传统、和平与战争、渗透与反渗透的较量,以及由于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国度矛盾所引发的地区冲突、种族冲突、国家冲突,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心态失衡、个性扭曲、信仰危机、意义消解也成为各国共同存在的问题。因此,如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持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唯物史观的整体理解就不仅具有特殊意义,同样也具有普遍意义。

从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只有从整体视野中所理解的这种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认识,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英]伊莫尔·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1.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67.

[2]段忠桥.什么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历史唯物主义?[J].哲学研究,2008,(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14]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3.256-266.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1.

[6]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2.

[8][波兰]维克多·奥新廷斯基.未来启示录[M].徐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93.

[9]安启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

[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2.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102.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14][德]于尔根·莫尔特曼20世纪神学的历程——基督教哲学评论(第4辑)[M1.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54.

责任编辑:王之刚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五大发展理念:内在因缘与机制建构
新形势下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马克思“世界观”的新突破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