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价值体现在对“人”的服务——专访中国绿色大学联盟主席、江南大学副校长田备

2014-09-10 06:45田备
中国教育网络 2014年7期
关键词:教育网络校园智慧

田备

《中国教育网络》: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开展了智慧校园建设,那么您认为智慧校园应该如何定义?智慧校园建设具体又包含哪些内容?

田备:智慧校园来源于IBM的智慧地球思想,虽然各校建设的理念、技术、效果也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是以物联网为基础,将校园中的人财物等进行智慧管理并提供服务。我对智慧化的理解,它应包含三个层次。第一,数字校园。在无处不在的校园网络基础上,在全校范围大规模部署各类传感器、感应器、计量设备等,通过物联网手段采集校园中的人员、设备、能源、交通、房产等信息,完成数字化工作。第二,智能校园。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将采集的信息汇集在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中。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学校的工作目标和管理要求,对原始数据进一步处理加工,完成对数据的管理以满足具体行政管理工作高效率和科学化的需求。第三,智慧校园。在管理信息系统较为完善和成熟的基础上,强化数据和业务的融合,强化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通过信息门户面向全体师生提供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服务。

《中国教育网络》:江南大学的智慧校园建设近年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贵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路又是怎样的?

田备:2005年,我校率先在全国高校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化节约型校园”建设思想,尝试建设以能源管理为代表性应用的智慧校园。众所周知,电、水等能源资源是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能源使用在大幅度增长。在高校中人员密集,教学、科研及生活服务功能齐全,能源消耗种类复杂,消耗量大;长期以来学校重点注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相对而言成本意识较为薄弱,尤其是合理使用能源意识就显得尤为单薄。在能源的科学化管理方面,传统的人工手段就越发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开始着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化节约型校园”建设,在能源监管领域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同时,学校还专门召开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会议,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采集校园中人和物的信息,通过信息化应用系统,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面向用户提供科学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做到对各种信息流的“数据采集数字化,信息化处理智能化、管理服务智慧化”,最终实现“智慧校园”。我校智慧服务的建设思路,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导向,以信息化推动转型实现管理服务流程优化,以信息流、管理流、服务流为主线,形成融合信息的共享机制、全面的管理业务和全新的服务理念。

《中国教育网络》:贵校 “数字化节约型校园”,其中的能源监管平台可以说是贵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特色,该平台具体应用在哪些方面,效果如何?

田备:以我校校园能源感知监管平台为例,考虑到平台的扩展性和承载性,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提出了“1+1+N+M”模式,即一个门户、一个平台、N个应用系统外加移动终端(M)。比如,电能计量管理平台,我们能够实现对校园中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能源监管到户,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手段,实现对学校用电量的节能管理;通过给水管网监测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地下管网漏失情况;通过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对学校校园中路灯的精细化管理,如学生去上晚自习时通过计算机控制打开路灯,等学生进入教室后关闭一部分,当学生下自习时再全部打开,夜间再关掉一部分,虽然并不能节省多少电量,但体现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模式;还有对教室内空调的开关管理,结合信息化技术,与每个教室的课表绑定,进行精细化管理,避免了对用电的浪费。还有建立在移动应用之上的,对于校园建筑运行的能源监管和安全监管,可以实现对整个大学的能耗的统计和分析,通过对能耗的走势与实际的比较,提出节能的策略。我们还把绿色节能的思想和理念运用到校园的数字化安防上,实现全校全覆盖,紧接着是实现交通的测速、汽车流量的测速点控制、车牌的识别以及二维码的消防器材管理等等。

《中国教育网络》: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给智慧校园建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您认为高校应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田备:高校要积极围绕 “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直接面向师生,打造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为特征,以“共享、互通”为手段的“智慧校园”。智慧真正的价值就体现在对“人”的服务上。

总结来看,我个人认为,智慧服务首先要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信息化一定是要融入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的;其次,智慧服务要与学校发展相结合,要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校园管理与服务等;要与校园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提出了卓越校园、服务校园、学习校园、智慧校园,要实现建成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宽带网络处处通和校园里信息化典型应用的目标;还要与大学文化相结合,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技术带来的效率的提高和管理的方便,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为用户带来更高效的服务,以及在使用服务时的便捷,这都充分体现了传统大学的组织文化和精神。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未来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将呈现哪些趋势? 未来大学发展的四大功能,您认为核心应在哪里?有什么建议?

田备:大学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普遍解决了外延发展的问题。未来大学发展侧重内涵建设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我认为大学内涵发展核心的问题就是回归教育的本源。大学是“人”的大学,是培养“人”的场所,大学的四大职能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中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学生应该既能够传承人文精神,又具备科学创新精神。“以人为本”是大学内涵的本质,也是大学各项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大学工作者要用“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精神把以人为本和弘扬优良学风体现在每一个工作学习行为上,对此内涵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我从曾经的学科教师走向今天的管理岗位,现在还参与“中国绿色大学联盟”的相关工作,角色的转变考虑更多的问题是,如何使一个具有科学内涵的大学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和持续发展,从内涵上要通过技术、手段、理念等方式实现由传统管理服务向现代服务转变。我们运用函数建模,我把它称之为ITM(Idea、Technology、Management)模式,通过理念先导、科技依托、管理保障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目标。理念的变革,科技的创新,管理的优化,因之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或许就是大学的未来。

猜你喜欢
教育网络校园智慧
基于人工智能辅助的职业教育网络培训管理研究
长沙市教育局召开教育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会议
谈寄宿制高中学生的管理策略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有智慧的羊
《中国教育网络》杂志10周岁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