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一片青绿一片情

2014-09-11 06:12王悦阳
新民周刊 2014年35期
关键词:陈老宋元陈老师

王悦阳

浓荫滴翠,健碧缤纷,杂花生树,莺蝶翻飞……在上海书画院画师陈康的笔下,代表着大自然的绿色是如此的多元且丰富,浓烈、清澈、明快、厚重、轻盈、深邃,他笔下的兰草修竹是绿色的,山水泉树也是绿色的,无一笔、无一处不表达着画家对自然,对传统的热爱与崇敬。

元代钱舜举论画有利家、作家之辩,明清文人阶层空前庞大,文人画也随之兴盛,画家大多以近利家为荣,而以近作家为耻,简而言之,利家就是以游戏笔墨为高雅,作家则是以经营刻画为庸匠。当然,这是特殊的时代氛围使然。然而,这种思维惯性延续到商品经济兴起的近代,不少画家依旧孜孜不倦地追求起业已成为历史的所谓“文人画家”,真令人啼笑皆非。在美术史论家、画家汤哲明看来,陈康为人为艺,恰恰是以利家的身份,从事着作家的事业。

的确,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陈康一直以职业画家的态度在从事绘画创作,受到当代大家陈佩秋先生认可并收为入室弟子,足见他的成绩是卓然可观的。陈康的花鸟、山水主要师法陈老,笔墨、设色与构图皆能做到惟妙惟肖,几可乱真,可见他是曾花过极大功夫研究和临习。众所周知,陈佩秋先生以宋元的古典传统而重开生面,而她以积墨积彩之法独创而成的重彩山水、花鸟画风,却能够在陈康的画面上得以再现,这诚然是值得庆幸的。但事实上,师法前人而能得其神髓,只是学画成功的第一步,关键还是在于他的笔墨功力已然接近前辈大家,这确实令人吃惊。

“夕阳紫翠忽成岚”——浓翠欲滴的画面成就了静谧的氛围,中又或红、或紫、或黄的点缀,画面丰富而又沉着痛快;春风乍起,文禽啼舞;漫山遍野,碧绿如烟……陈康刻意营造的画境是有别于那种“聊聊数笔”的游戏笔墨,九朽一罢的用心作业才是一个专业画家安身立命的所在。陈康不辞辛苦地经营着,或勾、或点、或染,处心积虑,而未令画面显出一点板滞,这既是他好古敏求的结果,也和他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是分不开的。陈康的书法也游于谢稚柳、陈佩秋二位先生之间,其落款的行草书笔画精到,铁画银钩,清拔劲健,更为画作增添几分亮色。

值得一提的是,陈康还善作设色竹,全然师法谢稚柳先生,亦花费了极大的心力。所画不仅结构谨严,设色秀雅,更难能可贵的是特具谢老画竹所独有的清逸的气格,深得谢画神韵。他又常喜在竹叶间缀以飞禽或蛱蝶,甚能追溯宋人之法,高古清秀而别具匠心。

可以说,陈康的画即传统,从宋元一路走来,上溯晋唐,笔墨功夫着实精彩。但陈康的画又很现代,拜师陈佩秋绝不为了贪图虚名,而是难能可贵地将老师用得一手的好颜色继承、学习了下来,化于笔端的,是印象派的光影斑驳,是大自然赋予花花草草最本真的绚烂与美好。因此,在性格强烈、风格多元的海上画坛,陈康后来居上,令人瞩目。

立雪陈门

《新民周刊》:近年来你的不少作品频频亮相各大展览,令人眼前一亮,也得到了不少好评。一时间,陈康何许人也,成了上海画坛瞩目的焦点。但一些熟悉你的朋友都知道,当初你画的并不是这一路,而是吴昌硕的大写意花鸟,而且画得着实不错。为什么会从明清大写意转向对宋元绘画风格的追求呢?

陈康:其实我一直喜欢宋元的绘画,这可能是天性使然。张大千、吴湖帆、谢稚柳、陈佩秋等大师是我很崇拜的画家,我觉得他们学习宋元又化成己法,真是聪明极了!但学习与认知是有一个过程的,当年我喜爱绘画,但学习条件有限,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这样的艺术作品。我生活在浦东,近水楼台,吴昌硕先生纪念馆就在川沙,于是经常去拜读学习,从吴昌硕先生的绘画风格开始学起,除了大写意花卉,还刻意练习石鼓文书法。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以前的努力还是有用的,一个是对书法的追求,始终不能放弃,另一个就是我所学到的吴门画派的许多技法,对于我现在画兰竹、石头等等,仍旧有很大的帮助。

1989年,谢稚柳大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八十寿辰画展,那时我还是个初中生,特意换了三部公交车从浦东赶到市区,连续看了整整两天,得到的艺术感悟和触动真的是很大很大的,大开眼界。谢稚柳先生传统的经典绘画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我认识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博大精深,并不断学习。

学习宋元,气息、精神、格调是很重要的,但未必要画得完全一样,一幅现代人画的画,还是要有时代风格的。我听陈佩秋老师说宋元,她就强调这不光是笔墨技巧问题,最重要的是意境的营造,要让人能走进画里,可玩可赏。我看陈老师的画也是如此,既传统又新颖,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还有强烈的光影感,非常有艺术感染力。这种色泽的浸润、蕴藉、典雅,真令人醉心。我觉得,这是我要追求的境界。

《新民周刊》:陈佩秋先生是当代硕果仅存的画坛大师,也是坚持宋元经典,又强调融古创新的一代大家。大家都知道她有强烈的个性,为人为艺不乏须眉气、君子气。在教授学生上更是如此,向来以入门标准高、教学要求严而闻名。你是如何有机缘得以“立雪陈门”,进而时时向陈佩秋老师求教的?

陈康:刚开始我学谢老、陈老的画,完全是凭喜好自学,买了画册,就开始在家研究、临摹。后来得到了徐建融老师对我的指点,帮助不小。一个偶然的机会,经朋友的介绍,我得以拜见陈佩秋老师,当时带了一些作品请她指正,得到了陈老师与她家人的肯定,后来我就经常找机会拜访陈老,诚心向她求教。没想到陈老师和沐兰姐很热情,对我可谓知无不言,非常愿意教我。几年下来,和陈老及她家人相处很好,自然而然提及拜师的事,我真是受宠若惊,都知道陈老收徒是很严格的,能有这样的机缘,岂非难得?在经过努力后,于2010年在普陀山,我如愿以偿,在戒忍法师以及陈老的家人、朋友见证下正式拜师陈老。

陈老师有一定的讲究,她的画室连家人也不能随便进的。但她对我真好,常常叫我进画室,得以有机会近距离看她如何用笔、设色,在此过程中陈老师往往还会点拨几句,令我获益匪浅。陈老师字“健碧”,她最喜欢绿色,因为绿色有一种强烈的生命力。她的色彩被赞誉为“陈家绿”,非常深沉厚重,虽然颜色上得重,但却又很透,像翡翠那般润泽。很感谢恩师,把这些诀窍和办法教给了我,有时候还会送点她专用的颜料给我,鼓励我。endprint

另外,陈老师教我学画,也很注重从方法论上引导我。有一次我问她,为什么我写字老是写不好,她回答:“写不好就要摹,现在人学写字,往往临和摹混淆起来了。学字要先临,但更重要的是摹。”陈老师一度写倪云林的字几可乱真,这是她的经验之谈,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画面颜色的用法也是,陈老师强调,透与不透,笔法很重要。

《新民周刊》:用色明快鲜艳,是你的一大特色,也是你向陈佩秋老师学习所获得的最宝贵经验。可否与大家分享一二?

陈康:传统中国画讲究笔墨,所谓墨分五彩,颜色并不是十分强调和重视的。因此很多国画家画水墨很好,一上色,就容易发灰发暗发脏,或者是艳俗,这其中的把握与掌控,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尝试,不断的失败之后才能获得的。陈佩秋老师也是这样过来的。我感觉学习她的用色,是一把双刃剑,画好了就很雅致,画坏了就显得脏俗,其中的分寸最难把控。有时候一幅画刚完成时的效果很满意,可干了之后,颜色就会跑掉,墨和颜色融合不到一起来。这时,再次加色是关键,需要掌控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该强调的地方要强调,有些颜色只有通过对比,才会突出。还有,现在的颜料也大大丰富了,不再是简单的几种国画颜料,各种矿物质绿色、丙烯、荧光色……各种绿色,可以组合变幻成许多耐看的颜色,这也为画面的亮丽丰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保证。

另外,我的性格比较开朗,所以我喜欢画鲜亮的东西,陈老师也调侃我:“陈康性格阳光,所以画也阳光”,哈哈。

融合创新

《新民周刊》:看你的画,工细雅致,细腻柔和间又不乏敦厚之态。虽然在风格上与陈佩秋老师非常接近,但在艺术性格上,还是可以看出有所区别。你是如何看待经典与时代的关系的?你的艺术观点是什么?

陈康:经典的宋元绘画,是有强烈的生命力的,观者仿佛能通过画,与一千年前的古人对话,这就是经典的永恒性与时代意义。陈老师教我们看宋画,其实不仅强调笔墨,而且从一种精神上来分析。宋画与明清画的区别在何处?宋画的气息格调,就令人仿佛看到海角天涯一般,宏大壮阔。首先,景色是一望无际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人在自然中是非常渺小的。其次,宋画能表达出山川的气息,自然的韵味,风、雨、云、雾、雪、阴、晴……无论大笔小笔,表现的是自然,同时又不乏人文情怀,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哲学精神,但是,到了明清这种语言就开始衰退了。

为什么我崇拜张大千、吴湖帆、谢稚柳和陈老师?因为他们的画既有经典性也有时代性。他们都学习传统,但另有一功。在立足宋元经典的同时,他们始终不忘结合时代。他们学习传统,以传统为荣,但与古人却又“和而不同”,真正追求的是“融古出新”,既有现代画面构成的框架,又有传统古意的气息。就拿谢老、陈老的作品为例,无论山水、花鸟、人物,既符合传统的“六法”标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同时又不乏时代感。但他们最终所表达的,其实是中国人儒释道的哲学精神。仔细看陈老师画里的气息,非常安谧、散淡、静雅,细节处却又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一片生机。可见,无论方法如何,最后归根到底还是“师造化”,画家表现的是真山真水,因此无一笔不自传统来,不自写生来。可见,笔墨是为造化服务的。这也是宋画的精神所在,前辈的优秀成果告诉了我们变革的一种方向,按照这一个思路学习传统,同时注重写生,绝不可能画得雷同、呆板、没有生命力、感染力的重复堆积作品,相反会很高明。因此,这也成了我从艺的追求与标准。虽然我的画尺幅都不大,但我一直希望小画要画出大境界、大气派、大感觉来。

《新民周刊》:白石老人“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这句话影响深远。以至于许多学生在学画过程中,都会主动回避过分与老师的画风相接近。但事实上,中国文化无论绘画还是戏曲、工艺美术等等,都讲究口传心授,强调经验与技巧的传授,必须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传承。因此,没有大量的临摹、借鉴,甚至刻板地要求复制、重复,是很难学到真本事的。你的画可以说得到了陈佩秋老师的真传,但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太像了就没有自己的面貌了。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陈康:很多人都觉得我画得非常像陈老师,同行对于我能画出陈老师的笔触、线条、色彩,感到惊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有些师长认为,要把老师好的东西学到手,不要急于求变,一口井打得深一点,有许多前辈老师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他们学习老师都达到相当高度,然后再化境出来,如白石老人的画也有吴昌硕的影子,所以说这是一个学习上的方法论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些师长提出意见,觉得太像老师了,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对此我也有过困惑,如何继续在艺术上深造钻研?是坚持画老师的这一路,还是在老师的基础上寻找一些新的风格、元素?

我觉得学好陈老师是必须的,但是跳出来更加重要,用最大的功夫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跳出来,老师最优秀的精华决不能放弃。画一定要有难度,我很赞同老师的这个观点。从高、从难,要给自己一个高标准。我最近就一直在研习王蒙的画,他笔下的山都是高远、深远的,与陈老师的构图有不同之处,我就想从这里找寻一些方法,来尝试突破自我。我还可以把之前写意画的基础融合进去,加上老师独特的用色方法,尝试画一些半工半写的花鸟作品……我觉得自己的作品还有待提高,第一是要认认真真地画画,上溯宋元传统,吸收更多中外优秀的绘画艺术的养分。第二,除了笔墨修为,还要注重提高学养,技法与学养打通了,艺术作品自然就具有了高格调,就能真正感染人、打动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陈老宋元陈老师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老人越不动越不想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敬熊的长寿经
心态·读书·运动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认字”大师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
陈伯老同志的“认真”
《宋元语言词典》释义商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