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经济学名词解释(I)

2014-09-12 03:01昝廷全
关键词:经济学经济系统

昝廷全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系统经济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24)

(1)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层次:哲理、数理与技理

昝廷全(2001)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把所有的经济学研究划分为关于经济系统的哲理、数理与技理三个基本层次的研究。经济学研究的哲理主要是指经济学研究的系统化的世界观,其生命在于创新、普适性、宏观战略性与启迪思维的功能。传统哲学追求普适性,即探讨各种各样的“对所有的x而言,满足P(x)” 。经济学研究的数理强调模型、定量和确切性,主要追求各种各样的“存在x,满足P(x)” 。我们把经济学的哲理与数理统称为经济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技理主要研究经济理论的应用,准确地讲,经济学研究的技理主要研究经济理论的应用方法、技术与具体的应用理法(rationales)。

如果用P、M、T分别表示哲理层次,数理层次与技理层次的研究,用ER 表示经济学研究,则可以把所有的经济学研究“投影” 到哲理层次(P)、数理层次(M)、技理层次(T) 上,即有

ER=PMT

为了便于直观理解,我们可以用哲理(P)、数理(M)和技理(T)作为三个坐标轴撑起一个三维笛卡尔坐标系,则任何经济学研究都可以看作是上述三维笛卡尔坐标系中的一个向量,可以表示为

ER=ER|P+ER|M+ER|T

这里ER|P、ER|M和ER|T分别表示经济学研究ER在哲理、数理与技理三个坐的标轴上的投影。根据每个经济学家的工作在这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情况,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辨认出每个经济学家属于哪一种类型:是偏重于哲理层次、还是偏重于数理层次,还是偏重于技理层次,或者是跨涉不同层次的“ 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家。

不仅对整个经济学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实际上,对一个具体的经济问题(Q)的经济学研究(ER)也可以划分为哲理、数理与技理三个层次,都可以相对地按照哲理(P)、数理(M)与技理(T)三个层次来展开。

(沈自强 整理)

(2)经济学家

根据昝廷全(2001)的系统经济学观点,所谓经济学家,应当在经济学研究的哲理、数理和技理三个层次上,或者至少在其中的某一个层次上具有相对系统的原创性研究。严格来讲,只在其中的某一个层次上具有相对系统的原创性研究只能称得上是经济学专家。可以将这一思想形式化的表示为:

经济学家=哲理(P)数理(M)技理(T)

经济学专家=哲理(P)数理(M)技理(T)

根据这个标准,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区分出哪些人够得上“ 经济学家” 的称号,哪些人自称或被媒体称为“经济学家”的人其实并不具备经济学家的资格,或者至多算得上是一个“经济学专家”。一般来讲,人们通常把经济学家和经济学专家通称为经济学家。

(沈自强 整理)

(3)系统时代

昝廷全教授于1996年在香港《经济与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系统经济学》(第一卷)的前言中提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系统时代的观点,“系统”已经或者正在成为人类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和发展途径。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趋群社会性”,这就从本质上决定着系统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强化方式。随着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达,小小寰球趋于一村。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经指出,世界在经济、信息交流和人类精神方面已经变成相互依赖的了。美国学者Robert O.Keohane和J.S.Nye以更明确和肯定的口吻宣称:“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近年来,随着数字革命和各种网络的普及,有人指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我们认为,信息和网络等都是系统的一个要素或一种结构方式,都不能准确地描述现代社会的特征。信息是系统控制的根本,没有信息系统控制就无从谈起。网络是系统的结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系统时代”这个概念更能全面地反映人类社会的时代特征。

中国古典哲理认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只重视综合而缺乏必要的分析,研究工作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只重视分析而不重视综合,研究工作将失去目标,最终也很难深入到较高的层级。系统思想是当代科学综合思潮占主导地位的集中反映。“系统时代”的到来是当代系统思想社会化的必然结果。诺贝尔奖得主普里高津(Prigogine)指出,我们正向着新的综合前进,向着新的自然主义前进。这个新的自然主义将把西方的传统带着对实验的强调和定量的表述,与以自发的自组织世界的观点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

为了准确把握系统时代的特征,我们必须了解系统时代和非系统时代和大工业时代相比具有哪些差异和不同。以下从4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首先,评价企业价值和企业家能力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在大工业时代,评价一个企业的价值高低,主要是看这个企业在所有权意义上拥有多少资产,即主要考察的是它的资源“闭集”。在系统时代,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高低,主要是看它的资源结构是否呈“凹集”状态,更多的是考察它的开放性和与外部的连通性。在大工业时代,“圈地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家能力高低的主要指标;而在系统时代,企业家的整合资源的能力更为重要,更能影响企业的兴衰。广义地讲,在系统时代,对任何组织,包括国家、政党、社团等主要领导人的能力衡量指标都发生了类似的变化,正所谓“系统时代,整合为王”,由此决定着企业组织形式、用人制度、竞争观念都将发生变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念已被广泛接受,合作竞争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主要竞争方式。

第二,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变化。系统广化和系统深化是系统化的两个主要方式,这都要求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因此,开放性是系统时代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系统时代所谓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开放系统是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系统。和开放系统对应的有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孤立系统不与外界交换任何物质、能量和信息。封闭系统介于开放系统和孤立系统之间。为了表述上的方便,我们把与开放系统相对应的社会称为开放社会,即系统时代的社会,有时也笼统地用系统时代来指称,同时把与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相对应的社会称为封建社会。和封建社会相比,系统时代的开放社会更加依赖于和外界的交换关系,并由此决定着系统时代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根据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一个系统或社会一旦封闭,很快便会形成层级结构。因此,在封建社会,下级对上级的忠诚甚至是愚忠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系统时代的本质是交换,交换的前提是平等、互惠和自愿。因此,民主、自由、诚信和契约精神是在系统时代最受推崇的价值观念。通俗地讲,遵守游戏规则应当成为系统时代的基本价值观念,因为只有大家都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才能使交换的成本最低,才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随着系统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任何个人在系统发展中的作用都将下降,其决定因素是系统的结构是否合理,制度是否先进。

第三,连通性的作用至关重要。“系统时代,整合为王”,要想整合外部资源,前提是必须和外界连通。这里的连通是广义的,只要系统和外界存在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任何渠道或中介系统,我们就说系统和外界是连通的。按照这种理解,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电网、电话网、电视网、互联网等等都可以构成系统和外界的连通渠道。其中,每一个连通渠道的出现都大大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正在使人类社会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我们认为,对于互联网的巨大影响,人们现在还远远没有认识清楚。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连通性在系统时代比在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因此,对互联网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以致有人认为,互联网的出现是区分新经济与旧经济的一个标志。

当然,对连通性的考察除了上述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还有制度层面和经济层面的问题。

第四,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系统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催生了“系统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系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的感召下应运而生的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支。经过20多年的认真探索和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系统经济学哲理框架的构建工作,得到了上百个具有数学形式的新结果,提出了上百个发展系统经济的具体理法,开拓了七个与国际上已有定评的工作具有可比性的研究专题。同时,培养了100多名系统经济学方向或学位论文与系统经济学直接相关的博士和硕士。当然,从学科建设来讲,系统经济学目前还处于草创阶段,还很不成熟,希望得到更多学界同仁的关心、支持、批评与指正,使得这颗学苑新苗能与系统时代一起茁壮成长。

(梁音子 整理)

(4)系统经济学

系统经济学(Systems Economics)是我国学者昝廷全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跨学科的新研究。系统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及其与人类需求的价值关系。到目前为止,系统经济学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哲理框架的构建工作,并得到了一批具有数学形式的新结果,形成了与国际上已有定评的工作具有可比性的若干研究专题:层级过渡理论、基于粗交流的博弈论模型、特征尺度理论,系统战略理论(层级战略、临界战略和系统化战略),资源位理论,系统产权理论,系统需求理论和制度边界理论等。

(金蕾蕾 整理)

(5)系统经济

昝廷全教授于1996年在香港《经济与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系统经济学》(第一卷)的前言中提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系统时代的观点,系统经济是在系统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所谓系统经济,我们是指以经济系统方式而进行的经济活动。相对于以非经济系统方式进行的经济活动而言,以经济系统方式进行的经济活动能够产生一定的系统经济效应。所谓系统经济效应,我们是指以经济系统方式而进行的经济活动,更加符合系统经济学的三大基本公理的要求,具体内容包括:

1)广义代价趋于最小可能值(世界最经济原理);

2)社会福利水平趋于最大可能值(社会福利原理);

3)持续发展水平不减(持续发展原理)。

按照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将系统分为三类: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对于系统经济的分析可以总结为以下两个命题的形式:

命题1:在封闭系统里,人们崇尚的是等级观念和忠诚;在开放系统里,人们崇尚的是契约精神和游戏规则。

命题2:在经济系统的系统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企业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出现;随着经济系统的系统化水平的提高,个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逐步下降;在经济系统的系统化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系统本身是否完整、结构是否合理、制度是否先进。

模块化是系统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之一,系统经济是新经济的本质。因此,为了与时俱进地发展新经济,顺利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升级,如何发展系统经济是人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

1)确定目标。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求,都具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另一方面,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因此,要创建一个经济系统,首先要明白这个经济系统的目标是什么。然后,根据目标反索原理,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软部和硬部。

2)确定经济元。根据目标反索目标和因果小环境原理确定需要哪些经济元,这些经济元就构成经济系统的硬部。这些经济元也就相当于模块化理论中的模块。必须指出的是,经济元的确定要在系统目标的指导下进行,因此,也是系统性的。

3)建立经济元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经济元之间的关系,使得所有的经济元(模块)相对于系统的目标而言具有整体性。

4)确定管理模式,即系统管理模式。

这是发展系统经济的四个基本步骤,在这基础上还有很多发展空间。例如,可以让硬部不变,软部发生变化;也可以让软部不变,硬部发生变化,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顺应市场导向;还可以通过软、硬部之间的诱导转化来发展较高层次的系统经济。

(梁音子 整理)

(6)经济系统的形式化定义

“经济系统”是系统经济学最为基础的概念,是系统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经济系统这一名词目前在经济学术界和理论宣传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经济系统的定义。为了便于理论分析,昝廷全教授在系统经济学的研究中给出了经济系统的一个形式化定义:假设用S表示经济系统,则S可以形式化的表示为:

S=(A,B)

其中A为经济元集合,称为经济系统的硬部;B为经济元之间的联系与作用,称为经济系统的软部。从本质上讲,经济系统的软部是经济元之间的联系或关系、关系的关系、动态关系、含参量的关系以及关系的高级迭代和多次复合等。它是传统经济结构概念的引申与推广,可以用来描述经济过程与现象,刻画其性质、条件与规律。经济系统的软部对硬部起着某种组织和序化作用。

经济系统的上述形式化定义是一种递归性定义

经济系统的这个递归性定义可以把经济系统概念的外延推得很广,这就使得对经济系统的研究可以兼顾普适性和精确性。

经济系统的软部概念可以合理地概括结构主义经济学中的结构与功能的某些研究。设S为某一经济系统,Si(i =1,2,…,m)是S的子系统,则Si 之间的关系就是S的结构。若经济系统S与环境系统E的子系统有某些联系,S与E的子系统共同构成大系统S′,则S′的软部就是经济系统S的功能。简单地说,所谓经济系统S的结构就是它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经济系统软部的一部分;所谓经济系统S的功能,就是经济系统S与其环境系统的关系,亦即经济系统S的扩展大系统S′的软部。

(金蕾蕾 整理)

(7)经济系统的认知模式

昝廷全(1997)在系统经济学中提出了经济系统的六大认知模式,他们分属于以下不同的三种情况:

情况一:经济系统认知模式Ⅰ:以社会化的人作为认知主体。

按照传统认识论的观点,认识主体主要是指社会化的个人。事实上,传统经济学也主要是以社会化的个人作为认识主体来认识和描述经济世界的。目前为止所取得的经济学知识大都是以人指向各种经济系统的,各种经济系统是作为不同的认识客体而存在。

由于作为经济系统认识主体的个人是社会化的,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a)人们对经济系统的认识和描述是非个体性的,它是社会相应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反应,同时也受到社会相应认识能力的局限。b)由于社会化的人具有社会价值观,因此,对于同一经济系统的观测和认识,不同的认识主体可能得出不同的描述和不同的政策主张。这就使得经济学中必然包含规范研究的成分。从组织水平上讲,人是经济系统的最小经济元。人比所有经济系统的层次都低。因此,以人作为认识主体来观测和描述经济系统只能是间接的,需要一定的中介系统。

情况二:经济系统认知模式Ⅱ:各个层次的经济系统分别作为认知主体。

在系统经济学中,我们把各个层次的经济系统都看做是广义的认识主体。这样,我们就推广了传统认识论关于认识主体的概念。事实上,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区域、一个国家在做出他们的经济决策时都相当于把自己作为一个认识主体,把所有其他的经济系统作为它的认识客体来进行观测、描述和预测。

在经济系统的认知模式Ⅱ中包含有三种类型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第一种情况是,作为认识主体的经济系统和作为认识客体的经济系统属于同一层次,称为经济系统的认知模式Ⅲ;第二种情况是,作为认识主体的经济系统和作为认识客体的经济系统属于不同的层次,称为经济系统的认知模式Ⅳ;第三种情况是,作为认识主体的经济系统和作为认识客体的经济系统是同一个经济系统,即经济系统对自身的认识和描述,称为经济系统的认知模式Ⅴ。

情况三:政府作为经济系统的认知主体(经济系统的认知模式Ⅵ)

在系统经济学中,各种以社会化的人所组成的社会集团,包括利益集团都可以被看做是经济系统的认识主体。我们特别指出,系统经济学另一种重要的认识主体就是不同层次的各级政府,称为经济系统的认知模式Ⅵ。事实上正是政府对于各种经济系统的观测和描述决定着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宏观经济政策。

在经济系统的认知模式Ⅰ中,作为认识主体的个人是游离于作为认识客体的经济世界之外的。也就是说,作为认识主体的个人仅仅是经济世界的“观众”。而经济系统的认识模式Ⅱ~Ⅵ中,作为认识主体的经济系统或政府和作为认识客体的其他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更大的经济系统。在这里作为认识主体的经济系统既是经济世界的“观众”,又是经济世界的“演员”。

(金蕾蕾 整理)

(8)经济系统的认识相对性原理

根据昝廷全(1997)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提出了经济系统的认识相对性原理:

①各个层次的经济系统既是认识主体也是认识客体;②经济系统的认识既包括同一层次经济系统之间,也包括不同层次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认识;③既包括作为认识主体的经济系统指向外部经济世界的认识,也包括指向自身的认识。

根据经济系统的认识相对性原理,经济系统的认识既包括同一层次经济系统之间、也包括不同层次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认识。同一层次经济系统之间的认识包括:家庭经济系统对其他家庭经济系统的认识,企业经济系统对其他企业经济系统的认识等,以此类推。如果把经济系统按行业划分,同一层次经济系统之间的认识还包括: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的工业经济系统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工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认识等。

对同一层次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认识来讲,由于它们的特征时空尺度的量级相同,因此,认识活动发生在同一时空尺度中,这种认识可以以直接感受为基础。

对于处于不同层次的任何两个经济系统,我们把处于较高层次的经济系统称为宏观经济系统,把处于较低层次的经济系统称为微观经济系统。对于三个不同层次的经济系统而言,我们把处于中间层次的经济系统称为中观经济系统。对不同层次的经济系统的相互认识来讲,由于它们之间存在一道无形的屏障,所以它们之间的认识无法像同一层次的经济系统之间的认识那样可以“直接感受”,而只能以“间接感受”为基础。例如在宏观经济系统作为认识主体、微观经济系统作为认识客体的时候,由于微观经济系统无法被作为认识主体的宏观经济系统所直接感受,因此,微观经济系统的信息存在一个宏观化的过程。而当微观经济系统的信息转化为宏观现象呈现在宏观经济系统面前时,微观经济世界的原本图景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发生正是宏观经济系统的干预所造成的。

在实际中,任何一个层次的经济系统的决策,都涉及认识相对性原理中所有类型的认识问题。除此之外,经济系统还要根据自己的知识、信息、偏好和对未来的预期等进行实际决策。具体的运筹模式就是把自己作为中观经济系统,宏微兼照,中观筹标。比如,全球经济系统是比国家经济系统高一层次的经济系统,也是国家经济系统进行决策的大背景。因此,首先以国家经济系统作为认识主体,对全球经济系统和与它处于同一层次的其他国家经济系统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根据经济系统的层次性特征,国家经济系统是以比它层级低的经济系统为载体的。因此,必须对家庭经济系统、企业经济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这是国家经济系统进行决策的认识论基础。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成败。

(金蕾蕾 整理)

(9)因果小环境原理

昝廷全教授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把按因果关系为近邻的经济环境称为经济系统的因果小环境。

经济系统的因果小环境的运筹意义在于,在宏观粗控下,利用因果小环境有利于经济系统的目标反索、限定评价和问题求解等。这种利用优化经济系统的因果小环境的运筹思想就称为因果小环境原理。在经济系统的因果泛权网络中,有限步的前因和后果就构成它的因果小环境,由前因小环境可以运筹地了解经济系统的潜在内涵及其变化的动力机制,由后果小环境则可以很快地判断和估计经济系统的作用与利弊。

现在,我们给出经济系统的因果小环境原理的一个具体推演模式。设G为某经济系统的事件集合,I=I(G)为G中的恒等二元关系,f⊂ G2为因果元关系,即对于(x,y)∈f,x为因,y为果,f为一组推理规则或广义因果联系。定义

rn(f)=(f∨I)(n)=I∨f∨f(2)∨…∨f(n)

为n步因果算子,这里I可以理解为自身到自身,即一步也不推。 因此,算子rn(f)的实际意义为:或者一步不推或者推一步或者推二步……或者推n步。特别地,r1= I∨f,表示由x推到y,即一步推理;r2= I∨f∨f(2),表示二步推理。

根据rn(f)的定义,对于经济事件x∈G,xrn(f)表示由x 向后推展的果环境;对于y∈G,rn(f)y,表示向前推展的因环境。同理,有rn(f)x和yrn(f)的相应解释。于是,x和y的因果小环境分别为

rn(f,x) =xrn(f)∪rn(f)x和rn(f,y)

= yrn(f)∪rn(f)y

因果小环境在某种程度上表征经济系统的一种可观测性。因而,有时也称f为观测元关系。

在经济系统的分析运筹和观控过程中,可以根据因果小环境原理在“信息海洋”中理出某个n步因果小环境,一般只要分析处理或观控不太大的n即可达到目的,这就使得有可能以最经济的方式进行经济运筹。

(金蕾蕾 整理)

(10)经济系统的价值函数

昝廷全(1998)教授在系统经济学的研究中定义经济系统的价值函数为:

价值函数f:商品→价值

记f为价值函数,D为商品集合,M为价值集合,则价值函数可以写为

f:D→M

价值函数f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关系,对于每一个商品x∈D,有惟一的价值量y∈M与之对应,记为

f(D)={f(x)︱x∈D}⊂M

这里D即为价值函数f的定义域,称为价值函数f的“形”,M为价值函数的值域,称为价值函数f的“影”。因此,价值函数就是一种形影关系。

从数学上讲,一般二元关系式多多对应,而函数则是单值对应或多一对应。从经济实践可以知道,商品与价值的关系不可能是多多对应,而只能是单值对应或多一对应。也就是说,一个商品不可能同时对应于多个价值量,但不同的商品有可能对应于同一个价值量。这就从实践上论证了价值函数f确实是一个数学意义上的函数。

在实际中,价值函数f:D→M往往具有一定的参数或权重,记为W,W={w1,w2,…,wn},这些参数或权重至少包括时间、空间、可替代性等等,即

W={时间,空间,可替代性,…}

这样,价值函数f就可以写成如下的形式

f⊂D×M×W

fM={x︱∃m∈M,(x,m) ∈f}⊂D

Df={m︱∃t∈D,(t,m) ∈f}⊂M

对于一个特定的经济系统来说,设M为货币,则M′即为该经济系统商品的货币总价值,如果该经济系统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系统,则M′即为该国家的商品货币总价值。

价值函数完全是一个“经验公式”,它只能通过经济实践用统计方法来求得,而不可能通过理论上的推理和分析来得到。实际上,正是由于价值函数的“经验公式”性质,决定了它是系统经济学的公式,而不是一般的数学游戏。价值函数的意义就在于为商品交换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在经济系统的“形系统”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相对性或不可比性,因此,商品交换没有标准。通过价值函数把经济系统从其“形系统”投影到“影系统”,即价值系统中,而在价值系统中就具有了可比性,因此,商品可以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

(金蕾蕾 整理)

(11)经济系统的层次性

经济系统的层次性是昝廷全(1996)提出的系统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经济系统中,根据组织水平的不同可以把它划分为家庭经济系统、企业经济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国家经济系统、全球经济系统五个层次,全球经济系统是经济系统的最大一级组合。

区域经济系统相对于企业经济系统而言处于高一级的层次上。在区域经济系统水平上出现了企业经济系统所没有的新特征,它开始有了空间经济结构、有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产业结构、劳动力的质量和分布,资源的丰富贫乏,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市场容量的大小等新特征,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区域经济学,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就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它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经济区划方法和经济区位分析。

国家经济系统是比区域经济系统更高级的经济系统,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家经济学,即宏观经济学。它的主要特征是政府的经济作用、货币的供给和需求、财政和货币政策、就业水平、通货膨胀、通货收缩、收人分配和社会福利以及持续发展等等。对上述这些问题的研究就构成了国家经济学即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全球经济系统是以每个国家为经济元的经济系统,与之相对应的是全球经济学。它主要研究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合理而公平的全球经济秩序,国家与国家之间发展经济合作与分工的基本规范,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等。因此,它与人类学、生态学、环境学、资源学、科学技术、伦理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和国际政治学等密切相关。

由上面的论述不难看出,每个层次的经济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规律。一般来说,高层次的经济系统是以低层次的经济系统为其载体的。高层次经济系统的功能通过低层次的经济系统来体现。低层次的经济系统是高层次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或经济元,高层次的经济系统制约和支配着低层次经济系统的状态和行为,也就是说,低层次经济系统的发展和变化是以高层次的经济系统作为其背景来展开的。高层次经济系统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引起低层次经济系统的结构性反应。高层次经济系统对低层次经济学系统的这种约束和支配作用对低层次而言就是现代广义的制度。由此可以对制度经济学有新的认识和发现新的突破口。

(沈自强 整理)

(12)经济系统的全息性

昝廷全(1996)提出,与经济系统的层次性相对偶的是它的全息性。经济系统的全息性偏重于各层次经济系统的软部之间的相似性。经济系统的非线性非平衡研究表明,各层次、各类经济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呈现出类似的自相似镶嵌结构,以及同态和同构结构。所有这些都是经济系统全息性的表现。用哲学的语言来讲,层次性强调各经济系统的个性,全息性强调各经济系统的共性。各层次经济系统都与相应的学科相对应,与全息性相对应的是全息经济学。

经济系统的层次性与全息性分别偏重于经济系统的相异性和相似性。前者指根据某个或某些指标可以把经济系统划分为若干层次的经济系统,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后者指不同层次的经济系统或者同一经济系统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具有某些相似的性质和规律。

(沈自强 整理)

(13)经济系统的特征时间尺度与特征空间尺度

经济系统的特征时间尺度与特征空间尺度是昝廷全(1996)提出的系统经济学的重要基础概念。中国有句俗话: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我们把能够“见人心”的最短时间跨度叫做特征时间尺度,我们把能够“知马力”的最短空间距离叫做特征空间尺度。一般地讲,我们把经济系统发生“本质变化”的最短时间跨度叫做经济系统的特征时间尺度;类似的,我们把经济系统发生“本质变化”的最短空间距离叫做经济系统的特征空间尺度。经济系统的特征时间尺度与特征空间尺度合称为经济系统的特征时空尺度。从特征时空尺度的定义不难看出,经济系统只有在大于或等于其特征时空尺度的量级上才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变化。

经济系统的特征时空尺度是经济系统本身固有的属性。它并不因任何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根据经济系统的层次性特征,每一个层次的经济系统都有自己的特征时空尺度。关于经济系统的特征时空的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是,一般来讲,高层次经济系统的特征时空尺度大于低层次经济系统的特征时空尺度,宏观经济系统的特征时空尺度大于微观经济系统的特征时空尺度。

经济系统特征时空概念的提出还为经济系统的适度规模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科斯从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的观点研究了企业的起源和合适规模,特征时空概念有助于理解任何经济系统的起源和规模,我们提出如下观点:任何经济系统的层次和类型决定了其所具有的特征时间尺度和特征空间尺度;只有当它的实际规模等于它的特征时空尺度时才能符合最经济原理,此时效率最高,即取得了规模效益。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讲,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些技术创新需要的时间长,有些技术创新需要的时间短。系统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所从事的技术创新项目与它的特征时间尺度有关。一般来讲,技术创新需要时间长的项目主要发生在特征时间长的经济系统,技术创新需要时间短的项目主要发生在特征时间短的经济系统。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时间与经济系统的特征时间具有匹配关系。这一研究拓展了著名的熊彼得关于技术创新主要发生在具有垄断性的大型企业的假设。

(沈自强 整理)

(14)经济系统的非线性与非平衡

经济系统的非线性与非平衡是昝廷全(1996)提出的系统经济学的重要基础性概念。非平衡是相对于平衡而言的,非线性是指经济系统各经济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数量特征。平衡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物理学。对于一个孤立的热力学系统,它最终必将达到熵最大的热力学平衡态。这个平衡态具有两个特征:状态变量不随时间变化;系统与环境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流。

所谓经济系统的平衡态是指与环境没有任何广义资源交换的定态。因此,在平衡态,经济系统既与环境没有任何交流,状态变量也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因此,经济系统的平衡态是一种缺乏效率、没有生机的死结构。实际上,由于相对效率的差异、成本递减和偏好的不同等原因,现实中的经济系统都是与环境不断交换资本、要素、产品和信息的开放系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经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广义交流也是对经济系统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使得经济系统偏离平衡态。任何偏离平衡态的状态都称为经济系统的非平衡态。因此,经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交换也称为经济系统的非平衡约束。

与经济系统的平衡态相对应的是非平衡定态。所谓经济系统的非平衡定态是指经济系统在有非平衡约束条件下的定态。因此,在非平衡定态,经济系统的状态变量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同时,经济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广义资源的交换。

根据经济系统各经济元相互作用的数量特征可以把经济系统划分为线性经济系统和非线性经济系统两类。所谓线性经济系统,是指各经济元的共同作用等于各经济元单独作用的机械叠加。用数学的语言来讲就是满足叠加原理。否则,称为非线性经济系统。

对于线性经济系统,它的每一个特定的相互作用组合,都对应一个且仅对应一个状态。我们可以通过确定经济系统的两个状态在状态空间中画出一条直线。据此,可以追踪经济系统的过去,也可以预测其将来。因此,这类经济系统从本质上讲是十足简单的,其特性类似于经济系统的平衡态。

从机制上分析,在经济系统的平衡态,细致平衡引入了进一步的条件,限制乃至单值地决定了经济系统的状态变量,并且单值性通过连续性扩展到邻近平衡态的区域,即线性非平衡区域。在远离非平衡的定态,由于没有细致平衡条件,经济系统演化方程中的非线性发挥作用,使得演化方程可能具有多重解,从而产生分岔和混沌现象。因此,非平衡展现了隐藏于非线性之中的潜力,而它在平衡态或邻近平衡态(线性非平衡态)时却只保持“潜伏”状态。这一思路为研究激励机制、如何发挥人的潜能和积极性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沈自强 整理)

(15)经济系统的机制和自组织

经济系统的机制与自组织是昝廷全(1996)提出的系统经济学的重要基础概念。所谓经济系统的机制,是指它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经济系统的结构指经济元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亦即经济系统的软部。所谓经济系统的功能,指经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假设有某一经济系统(S),它的功能就是指S与它的环境(E)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S与E构成的扩展经济系统(S′)的软部,S′可以表示为S′=({S,E},{S与E之间的关系})。则经济系统S的功能即为S′的软部。

从原则上讲,经济系统的结构是实现某种功能的前提和保证,而功能是经济系统内部结构的外在表现,或者说,经济系统的功能表现于外部关系中。某一特定经济系统的机制,即它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特定经济系统的具体情况。通过改变经济系统的结构,达到实现完善功能的目的。中国目前实行的经济改革就是要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以改善中国经济的运行功能。反过来说,一定的功能又有利于建造出新的经济结构。

经济系统机制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自组织。所谓经济系统的自组织,是指当发生扰动或涨落时,其自动调节内部结构的能力。经济系统自组织的外在表现就是经济系统的稳定性。知道了经济系统的稳定性自然就知道了它的不稳定性以及发生演化的条件等。

(沈自强 整理)

(16)最经济原理

世界最经济原理是昝廷全(1996)提出的系统经济学的三大基本公理之一,它与社会福利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理一起共同构成系统经济学的公理系统。世界最经济原理是指,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广义代价趋于最小可能值。设M 表示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广义代价,则世界最经济原理可以表述为:MMin(M),这里广义代价M 是指所“耗费”的广义资源。请注意这里“耗费”和“完全消耗”的区别。例如,采用粗暴的方式进行矿产资源开发,虽然矿产资源的利用率极低,没有完全利用,但却可能导致无法再对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或者费用昂贵。

为了更加便于表述,我们把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统称为世界过程,则世界最经济原理可以表述为:

世界过程的广义代价(M)趋于最小可能值,即:MMin (M)

根据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斯的研究,人类社会之所以会出现企业主要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如果把交易费用(TC)看作是广义代价,即令:M=TC,则根据世界最经济原理MMin(M)可以很自然地推出TCMin(TC),即经济过程的交易费用(TC)趋于尽可能小的数值。因此,从世界最经济原理可以非常自然地得出企业的起源及其原因。显然,交易费用仅仅是经济过程的广义代价的一部分,因此,交易费用理论仅仅是世界最经济原理的一个特例。

世界最经济原理是支配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规律。将它应用于经济学或者说它在经济学中的投影或表现形式称为系统经济学的最经济原理,可以表述为:经济过程的广义代价(M)趋于最小可能值,即MMin(M)。这里,广义代价M 是指所耗费的广义资源。

(沈自强 整理)

(17)社会福利原理

社会福利原理是昝廷全(1996)提出的系统经济学的三大基本公理之一。它与世界最经济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理一起构成整个系统经济学的公理系统。社会福利原理表述如下:社会经济活动应以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为目标,内容包括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按照供求关系的优惠性或按对社会系统的观控权对人群进行分类,制定合理的规范,将财富在不同类型的人群(阶层)之间进行分配,以保证社会福利的不断提高。

在真善美的层次上讲,西方的传统哲理思维倾向于对真的探讨,中国的传统哲理思维偏重于对善的追求。社会福利更多地与善联系在一起,真和美在这里是通过善来表现的。因此,它涉及社会伦理规范、价值观念、评价标准和社会生克关系等,需要进行规范性研究或者与实证性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社会福利水平的本质是指社会资源在全社会各需求主体之间的分配规范和分配方式。社会福利的基础是广义的供求关系,包括生理、心理、物质、精神、关系等方面的供求关系。可以具体总结为三大范畴:资源、人口与竞分规范。因此,创造和生产更多的广义资源,保持合理数量的人口,制订合理的竞争和分配规范,杜绝个别或部分人具有非分的优惠权是社会福利的基础。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世界的缩影。人有三个层次的属性:生物学层次的本能属性,后天条件反射形成的属性,在社会化过程中升华了的属性。相应地,人也应有这几个层次的需求。社会化使“人”在生物本能活动的基础上发展和升华了。而这种社会化的“ 人” 又反过来律定社会,使人和社会都不属于原始的基态,从而使人和社会经历着不断的演化过程。在这里本能也被赋予了新的社会含义而非本能化。各种政策、法律、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至所有制乃至政治制度本质上都是广义供求关系中的广义竞分规范。

总之,社会财富的分配,如果过分优惠了一部分人,或者为了满足个别人或个别阶层的非分需求,而忽视或损害了其他人的正常需求,势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财富的分配是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必须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沈自强 整理)

(18)可持续发展原理

可持续原理是昝廷全(1996)提出的系统经济学的三大基本公理之一。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竞争正日益成为世界性的主旋律,而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更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反映这种时代背景,经济学目前正面临着拓展研究范围和发展新研究方法的双重革命。为了在经济理论内核中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而不只是把生态环境等问题作为经济理论的外在约束,昝廷全(1996)提出统帅整个系统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原理,它与世界最经济原理和社会福利原理一起构成整个系统经济学的公理系统。

持续发展原理(表述之一):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要以不降低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不损害人类的生存环境为前提。

持续发展原理(表述之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应以不降低持续发展指标(Is) 和藕合度指标(Lo)的数值为前提,并逐步建立和完善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规范,努力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使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资源配置包括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的经济元,其合理性反映在如何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如何使每一种资源有效地配置于最有效的使用方面。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是指在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为既定的前提下,经济元如何使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在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使之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同时又不破坏生态环境。

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可以用持续发展指标(Is )来衡量;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可以用经济过程与生态过程的藕合度(Lo )来测度。

(沈自强 整理)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的对象、内容与意义[J].经济学动态,1996(10).

[2]昝廷全.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层次:哲理、数理与技理——兼论经济学家的标准与分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2).

[3]昝廷全.走向系统时代[J].经济学家茶座,2008(4).

[4]昝廷全,黄德鸿.系统时代:从“规模经济”走向“系统经济”[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2).

[5]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研究:经济系统的定义与类型[J].兰州大学学报,1997(1).

[6]昝廷全.系统经济:新经济的本质——兼论模块化理论[J].中国工业经济,2003(9).

[7]昝廷全.经济系统的泛权场网模型与运筹方法[J].系统工程,1991(5).

[8]昝廷全.经济系统的认识和描述:认识相对性原理[J].经济学动态,1997(2).

[9]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研究:价值函数与等价交换原理[J].兰州大学学报,1998(1).

[10]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研究: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J].经济学动态,1996(11).

[1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8-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经济学经济系统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WJ-700无人机系统
简明经济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