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2014-09-12 01:22尤国庆耿云平郭广春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双源脑血管病颈动脉

尤国庆 耿云平 刘 蕾 郭广春

(南阳市中心医院CT室,河南 南阳 473009)

颈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和危险因素〔1〕。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像学评价及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区的识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热点〔2,3〕。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CTA)是一种简单、无创、可靠的血管检查方法,可提供确切的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4〕。脑CT动态灌注成像(DCTPI)通过测量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反映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和功能的变化,诊断局部大脑早期缺血、脑梗死周围缺血性改变以及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造成的脑灌注异常。本次研究旨在评价颈动脉双源CTA及脑DCTPI在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男58例,女22例,年龄55~87〔平均(65.7±8.6)〕岁。其中短暂脑缺血发作16例,脑梗死56例(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30例),短暂脑出血发作合并陈旧性脑梗死8例。高血压44例,糖尿病14例,高血脂10例,不同程度晕厥58例。

1.2方法

1.2.1CT扫描方法 患者均行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影像学检查,具体方法:使用双源CT(Somatom Definition)进行扫描,患者采用头先进体位,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到颅顶,选定重点观察层面,用高压注射器以6 ml/s流率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300 mgI/ml共50 ml,扫描参数为电压120 kV,管电流160 mAs,准直器宽度16 mm×1.2 mm,球管旋转0.6 s/转。对选定层面进行多层连续扫描40 s。脑DCTPI扫描后延迟3 min进行双源颈动脉CTA扫描,以注射速率4 ml/s注射300 mgI/ml非离子碘造影剂共70 ml。原始数据重建成层厚间隔为5/5 mm的图像,血管重建为层厚间隔为1/0.75 mm的图像。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脑灌注获得感兴趣区动态时间-密度曲线后,通过计算机处理,使用256彩色显示每个像素的血流灌注状态。

1.2.2动脉狭窄程度及脑血流灌注评价 由2名有经验的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CT图像。采用国际上通常采用的目测直径法,即血管的狭窄程度=(狭窄端近心段正常血管直径-狭窄处直径)/狭窄端近心段正常血管直径×100%。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为:正常或轻度狭窄(管腔内径减少<50%);中度狭窄(50%≤管腔内径减少<75%);重度狭窄(管腔内径减少≥75%)。脑血流灌注指标主要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造影剂到达峰值时间(TTP)等。

2 结 果

2.1颈动脉双源CTA检查结果 四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不同,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度以上,狭窄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颈动脉双源CTA检查结果〔n(%)〕

2.2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DCTPI检查结果 30例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中心区患侧脑血流量低于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患侧,梗死中心区患侧血流量低于梗死中心区健侧(均P<0.05);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的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以及造影剂到达峰值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0例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脑DCTPI检查结果

3 讨 论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脑部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可能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也可能通过大脑代偿机制的作用而不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当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超过70%时,颅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显著改变,大脑侧支循环逐步建成;在低灌注早期,脑血管通过建立侧支循环及血管扩张保证脑血流量的稳定及氧气、葡萄糖的供给,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侧支循环及血管扩张提供的帮助不足以支持正常脑组织的血流灌注,这时脑组织通过增加对血液中氧的摄取来维持脑组织的正常代谢;当脑代谢储备也失效时,缺血性脑血管病就有可能发生。有研究发现,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无狭窄及轻度狭窄患者,而且引起的脑灌注降低较无狭窄及轻度狭窄患者明显〔5〕。因此,及时了解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及患者脑灌注情况对于临床医生及时治疗、挽救患者生命及改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影像学技术可直观地显现患者的血管状态及血流情况,被广泛应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治〔6〕。CTA的工作原理是从周围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经过一定时间延迟,至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高峰期,利用多层螺旋CT对其进行高速连续的容积数据采集,然后进行图像的重建〔7〕。CTA较DSA更简便、安全、快捷、准确率更高〔8〕。DCTPI通过测量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反映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和功能的变化,诊断局部大脑早期缺血、脑梗死周围缺血性改变以及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造成的脑灌注异常。

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相近〔9,10〕,提示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且狭窄程度越高越易发生脑梗死,脑梗死患者脑血流量下降,提示脑灌注降低,说明颈动脉狭窄与脑灌注之间有联系。总而言之,颈动脉双源CTA和DCTPI可很好地反映颈动脉狭窄情况以及脑部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为临床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影像学参考。

4 参考文献

1曾献忠,冯谢琳,马 俊,等.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9):2180-1.

2谢江波.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CTA结果分析和脑动脉狭窄与高血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D〕.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

3崔光亮.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以及狭窄的CTA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4郑 玲,周长圣,赵艳娥,等.双能量颈部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价值〔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8):821-4.

5刘 敬.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救治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22):73-4.

6朱宗明,张宗军,陈宏伟,等.影像学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4):333-7.

7杜 煜,时高峰,王亚宁,等.颈动脉双源CTA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的比较〔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2;18(6):557-60.

8李 炯,吕秀玲,杜玉秀,等.双源CTA与传统DSA在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中的应用比较〔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7):823-4.

9朱宗明,张宗军,陈宏伟,等.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8):683-6.

10陈 钰,薛华丹,金征宇,等.双能CT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诊断〔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9;31(2):215-20.

猜你喜欢
双源脑血管病颈动脉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双源CT平扫碘值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应用
双源信号深组合导航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制导系统中应用初探
临床运用中药治疗脑血管病常见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