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大师郑哲敏的长寿之道

2014-09-12 00:00张红华
家庭医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淡泊名利永葆走路

张红华

2013年1月8日,力学大师郑哲敏荣获2012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已是90岁高龄的郑哲敏,将养生融入到科学工作中,优势互补,在事业和养生方面获得了双赢。

郑哲敏的长寿并不是得益于闲散自在。他是个在忙碌中保持心闲的人,不急不躁,平和上进。他为人处世很低调,不愿过多地出现在喧哗浮华的场面,抛头露面。对于他的获奖,他谦虚地说,不过是做了那么几件事,国家却给了那么高的荣誉,实在是心怀忐忑。作为打造“国之重器的能人”,他却丝毫不以自己骄人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更不会夸夸其谈。他依然保持那份“仁者寿,德者慧”的清淡、朴素、本真的人生底色和本色。他将所获得的成果归功于与他人的合作,他说如若没有别人的智慧合作,他的科研是不可能完成的。

搞科研与养生,都视“欲壑难填”为大忌。他是在一种“喜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平淡和平静的心境中,永葆昂扬向上的求知精神,永葆好奇乐思的积极心态。2006年,航天科技集团遇到一个难以突破的技术瓶颈,他心平气和地劝大家“戒骄戒躁”,他说静可养生,静可生慧。他带领大家迎难而上,难题很快迎刃而解。项目负责人向他行了一个非常标准的敬礼,说不如此不足以表达他对一个科学家的敬意。

创新精神使人年轻,而郑哲敏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跨越中,乐观自信、奋发向上、心态积极地走过的。他创建了爆炸力学的新学科,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为导弹上天做出了贡献。他解决了地下核试验核爆炸威力预报问题。他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应、穿甲破甲、材料动态破坏瓦斯突出等多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和骄人的成果,但他丝毫不自高自大,而是勤于思考,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地行进在科学的天地中。他说:“我的体会是,人老心不老,很好!”保持好奇心,爱上科学天地的神秘与神奇,勤于用脑,可以防止大脑生锈,张弛有度,起到了修心养性、强身健体的作用。

郑哲敏对走路健身的效果有深刻的认识。他说:“走路是最廉价、最有效的长寿之道。”他坚持步行上班,从他家走到中关村中科院力学所,这条路他持之以恒地走了50年。平时除外出开会,他一般不坐车。他说走路健身,贵在坚持,久久为功,通气血,长精神。因此,他年复一年,不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照走不误。但他毕竟渐渐年事已高,已至耄耋之年,家人担心他在雨雪天气容易滑倒,便善意耐心地劝他,下雨落雪,就不要走了。他为了让家人放心,方隐忍地答应。近几年年迈体衰,他并没有彻底懒散,还是坚持去力学所上半天班。只要天气尚好,身体舒适,他还是会常到所里走走,工作着,美丽着。

郑哲敏是少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人称“三栖院士”。他身为力学大师,却并不满足于基础理论研究,他更注重于以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他为何可以保持旺盛的创造力?那就是因为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全身心地投入他的科研工作中。

作为钱学森的得意弟子之一,他也是钱学森创办的力学所的第二任所长,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他常常告诫年轻人,要淡泊名利,专心致志。他说:“年轻人要看得远一点,不要为一时的得失计较太多,做点实事,或许当前会吃亏,但是从长计议,于国于己都有利。你的心理也会平衡一点。”他认为科研需要耐心,凡事不可急于求成,人只有如古人所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沉下心来,方可有出色的、重大影响的成果。他强调的是要耐住寂寞,耐住枯燥,在反反复复的错误中总结,方可有所创新,有所创造,有所突破。

郑哲敏说的不仅是科研之道,也是养生之道。人凡事想得开,放得下,不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保持风风雨雨中的宁静,避免情绪恶劣,避免常处于焦虑苦闷状态中。如此,心情愉悦,笑口常开,于事业有益,于养生有利。

猜你喜欢
淡泊名利永葆走路
为什么鸡走路时一直在点头?
特长
雄关漫道
不忘初心 永葆本色
会走路的树
学走路
好好走路
脸蛋永葆年轻的秘密
永葆创新活力
让“地球之肾”永葆健康——第十四个世界湿地日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