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补之传《宋史》

2014-09-12 03:27
中华活页文选·高二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宋史

传主简介

晁补之,北宋文学家。出身官宦世家。自小聪明博学,擅长文学创作,17岁时的作品即见赏于苏轼,自此声名远播。26岁考中进士。入仕为官,颇显经世济民之才,不过,受北宋新旧党争的牵连,屡受贬谪,仕途坎坷。后来归隐,自号“归来子”。他的词作多抒写人生的不平和苦闷,描写隐逸生活,归田后的心境,他的代表作是《摸鱼儿》(买陂塘)。他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四人都曾因苏轼的推赏而知名,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晁补之传

□《宋史》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钜野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补之聪敏强记,才解事即善属文,王安国一见奇之。十七岁从父官杭州,稡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辨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

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神宗阅其文曰:“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调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①。元祐初,为太学正②,李清臣荐堪馆阁,召试,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还,为著作佐郎。章惇当国,出知齐州,群盗昼掠涂巷,补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审,一日宴客,召贼曹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来,一府为彻警。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徽宗立,复以著作召。既至,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起,为谏官管师仁所论,出知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民画祠其像。徙湖州、密州、果州,遂主管鸿庆宫。还家,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忘情仕进,慕陶潜为人。大观末,出党籍,起知达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

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尤精《楚辞》,论集屈、宋以来赋咏为《变离骚》等三书。安南用兵③,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④,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

【注释】

①国子监:古代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②太学正: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有训导的责任。

③安南:古代对越南的称呼。

④五管:现在的岭南地区。唐称广、桂、容、邕、安南五府为岭南五管。

【译文】

晁补之,字无咎,是济州钜野人。是太子少傅晁迥的五世孙,晁宗悫的曾孙。他的父亲是晁端友,擅长作诗。晁补之聪明敏捷,记忆力超强,刚刚通晓事理的时候就擅长写文章了,王安国第一次见到他,就认为他是奇才。17岁的时候他随父亲到杭州做官。集中描绘钱塘山川风物的美好之处,作了一篇《七述》来拜见通判苏轼。苏轼之前就想要写一篇相关的赋,读了晁补之的《七述》感叹说:“我可以搁笔了!”又称赞他的文章丰富明晰,优美宏伟,超过别人太多了,一定会显扬于世。从此,晁补之出名了。

考进士,在开封及礼部别院考试,都是第一名。神宗看了他的文章说:“这是深通经术的人,他的文章可以革除浮浅轻薄的文风。”调任他为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初年,任太学正,李清臣推荐他担任馆阁之职。皇上召他去考试,然后授予秘书省正字,升为校书郎,以秘阁校理的职位到扬州做通判,后来召回京都,授予著作佐郎职。章惇主持国事的时候,晁补之被罢去朝内官职,去齐州做知州。齐州很多盗贼光天化日之下在街坊间抢掠东西。晁补之暗地里掌握了他们的姓名、抢夺的财物等详细情况。一天,晁补之宴请宾客,召来捕盗贼的官吏并将擒获盗贼的计划谋略教给他们。斟酒还没结束,盗贼就全被抓来了,齐州府从此撤除了警戒。晁补之因为编撰《神宗实录》不合事实,被降职去应天府、亳州做通判,又贬到处州、信州去主管酒税。徽宗即位,晁补之又被召回朝中做著作郎。到任之后,又被封为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任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朋党争论兴盛起来,谏官管师仁弹劾晁补之,晁补之又离开朝廷到河中府任知府了。他在黄河上修筑桥梁以方便百姓,百姓就画了他的像供奉他。后来又调到湖州、密州、果州做知州,最后主管鸿庆宫。回家后,修建归来园,给自己取号为“归来子”,不再关心仕途,倾慕陶潜做人的品节。大观末年,脱离了党人的名籍,起用为达州知州,改为泗州知州,此时去世,享年58岁。

晁补之才能气度卓然不群,爱好学问不知疲倦,文章温和柔润、典雅有文采,他的凌丽突出是自然而然的。特别精通《楚辞》,集中论述屈原、宋玉以来的赋作成《变离骚》等三书。朝廷对越南用兵时,他写了一篇《罪言》,大意是要选拔仁厚勇敢有谋略的官吏为五管郡守,并论及修缮海上各郡的军备,评论这篇文章的人认为他是洞悉局势的。

国学小贴士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在这篇传记中,晁补之因受党争牵连,仕途颇不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回家了。他给自己取了个号叫作“归来子”。这仅仅是表达了他回家的意思吗?古人的号大多表达了一定的精神追求或者境界。晁补之的号一方面是源自他回到家乡,并建了“归来园”,另一方面无论是他的园名,还是他的号都是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这篇作品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抒写了自己回归田园的决心,以及想象中田园生活的快乐。“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晁补之正是从前人陶渊明的抉择中汲取了力量,从他的作品中找到了共鸣。所以他的号“归来子”是有渊源、有出处的。

拓展阅读

满庭芳

乡物牵情,家山回首,浩然归兴难收。报恩心事,投老拼悠悠。却笑当年牛下,轻自许、激烈寒讴。成何事,夷犹桂辑,兰芷咏芳洲。 人生,萍梗迹,谁非乐土,何处吾州?算不须,临岐惝恍迟留。要看香炉瀑布,丹枫乱、江色凝秋。真堪与,潇湘暮雨,图上画扁舟。

【译文】

家乡的物品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回望家乡,归思如水般浩荡难以收束。少年时代报效君主国家的心事,临到老了,只能慢慢舍弃它。转而笑自己当年就像春秋时代的宁戚那样深夜野外喂牛,轻易自许,在夜寒中唱出悲伤的歌。终究一事无成,自己被贬,像屈原那样划船游荡,在水中之洲采摘香草。

人生,漂泊不定就像浮萍泛梗一样。其实哪里不是自己的樂土,哪里又不是自己的家乡呢?说来不必临别的时候这样惆怅逗留。那江西庐山香炉峰瀑布,火红的枫叶、一江秋水,也让我向往。乘舟江上,这真如同潇湘暮雨图上画一叶扁舟。

【赏析】

此作是晁补之被贬信州赴任途中所作。上片写乡思与被贬的悲伤。旅途中的人难免起乡思,而对于被贬途中的人来说,乡思更是一发不可收了。念及平生抱负与当下遭际,不免自嘲落得如此境地。作者借宁戚饭牛、屈原被贬两个典故既写明了自己当年的远大理想,也借鉴屈原作品的方式揭示被逐的命运,展现自己高洁的品格。上片情绪多有抑郁。而下片作者却将此情绪荡开去,人生飘荡,到处即是家乡,解此心结,便不必惆怅,贬所也有如画的风景,自己也可以做画中游。下片表现了作者的豁达心胸。整首词,情绪蓄积、纾解、转换自然而然,抒情写景运笔自如,读来忧伤但不沉郁,豁达也别有风致。

猜你喜欢
宋史
孝母
子充必大
试论田锡政治家、文学家的历史渊源
《宋史·盛度传》勘误一则
浅析如何将四时之美渗透到生活教育之中
简析高考试题对宋朝史的考查
南宋文人王庭珪寓居湘西时间考论
《宋史·文天祥传》述评
朝鲜王朝正祖君臣的“宋史”认识与《宋史筌》之修撰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