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入反式脂肪酸对大鼠血脂、炎症反应的影响

2014-09-13 00:52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17期
关键词:中医学院甘肃脂肪酸

金 戈 韩 玲

(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反式脂肪酯(TFA)进入人体血管后清除周期长,过量摄入会在体内蓄积,并降低人体中有益的、能防止动脉硬化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增加人体中有害的、可导致动脉硬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这种慢性损害会诱发血管病变,产生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本文探讨食品中的TFA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动物 SPF 级SD 大鼠,体重160~180 g,雄性,甘肃中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提供。

1.2试剂 25%氨基甲酸乙酯(25%乌拉坦),上海化学试剂供应站提供(批号:9902032);20 IU肝素,先锋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20040044);75%乙醇;双蒸水;0.9%NaCl,甘肃中医学院生命医学实验室提供。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的ELISA试剂盒由美国ADL公司提供。批号:20110406。

1.3动物饲料 基础饲料购自兰州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基础饲料组成为:玉米粉47%、豆粉21%、麦麸17%、四号粉5%、进口鱼粉5%、磷酸氢钙1.5%、石粉1.4%、食盐1%、植物油0.6%、混合添加剂0.5%。营养成分为:碳水化合物51.16%、粗蛋白20%、粗脂肪4%、水分12.18%、粗灰分6.74%、粗纤维3.76%、Ca:1.32%、P:0.84%。氢化大豆油和棕榈油来自市售。实验饲料1:基础饲料84.175%、添加油量15.825% (61%氢化油+ 39%棕榈油);实验饲料2:基础饲料89.45%、添加油量10.55% 。

1.4检测指标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HDL-C和LDL-C。HITACHI 718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美国生产,甘肃中医学院生命医学实验室提供);旋涡混匀器(金坛市恒丰仪器厂生产,甘肃中医学院生命医学实验室提供);台式离心机:规格型号:XYJ80-2型(金坛市恒丰仪器厂生产,甘肃中医学院生命医学实验室提供);37 ℃恒温水浴锅(郑州机甫仪器厂生产,甘肃中医学院生命医学实验室提供);微量式移液器(芬兰生产,甘肃中医学院生命医学实验室提供);SN2682型γ计数器(北京核仪器厂,甘肃中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提供);离心管(海门市爱苯德实验器材有限公司,甘肃中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提供)。Hewlett-Packard6890N 型气相色谱仪,配备CP Sil88 熔融石英毛细管柱(100 mm×0.25 mm,Chrompack,Bridgewater,NJ) (美国 Agilent 公司,甘肃农业大学提供);721 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科仪器有限公司,甘肃中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提供)。

1.5实验方法

1.5.1饲料 饲料中脂肪用氯仿-甲醇提取,碱法甲基化后,经气相色谱仪测定〔1〕。脂肪酸的百分含量用面积归一化的方法确定(以峰值面积的百分比表示)。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脂肪酸调查结果〔1〕确定小剂量实验组大鼠进食总脂肪供能为33%,为中国居民目前的平均膳食脂肪量。其中TFA占总供能的8%,由部分氢化大豆油提供。而正常组大鼠进食总脂肪占供能8.4%。

1.5.2分组与给药 30只大鼠适应性喂养基础饲料1 w后,测其体质量,尾静脉采血测得血清TC、TG、HDL-C、LDL-C水平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平均分为两组。大剂量实验组:大鼠10只喂养实验饲料190 d后,于实验第91天做相关指标的测定。小剂量实验组:大鼠10只喂养实验饲料290 d后,于实验第91天做相关指标的测定。正常组:大鼠10只喂养基础饲料90 d后,于实验第91天做相关指标的测定。

1.5.3血脂四项测定 大鼠自由采食与饮水,实验组根据前一天摄入基础饲料量,按供能比计算灌胃油量;正常组灌胃生理盐水。实验结束隔夜禁食,断头处死,取血清,用于测定大鼠的血脂四项。

1.5.4血清TNF-α、IL-6含量测定 留取大鼠尾静脉血2 ml,低温分离血清(4℃,3 000 r/min 离心10 min),血清置于低温(-20 ℃) 离心管中保存,用于测定TNF-α、IL-6水平。TNF-α、IL-6试剂盒购自德国Virion Serion公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6观察指标 比较各组的血清TC、TNF-α、HDL-C、LDL-C和IL6指标。

2 结 果

2.1各组大鼠血脂四项指标的变化 正常组血清中的TG含量低于实验组,HDL-C含量高于实验组,且与大剂量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小剂量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剂量实验组与小剂量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6指标的变化 正常组血清中的IL-6、TNF-α含量均低于大剂量实验组,且与大剂量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1 各组大鼠血脂四项的实验数据±s,n=10,mmol/L)

表2 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6的实验数据±s,n=10)

3 讨 论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乡村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2〕,而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3〕。调查发现,中国人群血脂水平和异常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近年的临床干预试验表明,恰当的生活方式对多数血脂异常者能起到与调脂药相近似的治疗效果,在有效控制血脂的同时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饮食治疗就是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4〕,而对于不饱和脂肪酸却缺乏警惕性。

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可大大提高血液中的LDL-C含量,从而使人们容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不饱和脂肪酸则因为不容易升高血脂。反式脂肪酸是所有含反式非共轭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总称。它是普通植物油经过人工催化,将液态不饱和脂肪酸变成易凝固的饱和脂肪酸,从而使植物油变成黄油一样的半固态甚至固态。在氢化植物油中含量较高。因为它能延长保质期,增加食物的可口程度。同时,由于含TFA的氢化油脂比普通植物油的熔点高,室温下能保持固体形状,会让食物外形美观。同时其成本低廉,效果却可以与天然黄油相媲美,所以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业。

众所周知,腹部肥胖会增加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研究人员通过计算发现,在同等数量的情况下,食用TFA促进肥胖的“力度”,是普通脂肪的7倍,是饱和脂肪的3~4倍。过量摄人TFA导致的肥胖,主要集中在腹部,内脏脂肪会增加很快。TFA对心血管损伤主要由两个方面的效应所致,即脂质效应和非脂质效应〔5〕。研究证实,膳食中总TFA的比例每增加2%,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可增加25%。若将膳食中总TFA的比例从2.1%下调到0.1%,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可下降22%〔6〕。TFA具有升高TG、TC、LDL-C和降低HDL-C的作用,可增高TC/HDL-c、LDL-C/HDL-C〔7〕,同时还能减小LDL-C的体积,使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的比例增加,而VLDL-C促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更大。TFA导致的血脂异常改变,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被称为负性脂质效应〔8〕。这种负性脂质效应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进展的重要原因,与冠心病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9,10〕。非脂质效应涉及的领域较广,如内皮功能损伤、致炎、导致细胞凋亡、激活血小板、促进血栓形成、脂肪代谢分布异常、胰岛素抵抗等,因此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11〕。大量流行病学跟踪调查表明TFA 引起血脂代谢异常、炎症反应,与内皮损伤和心脑血管疾病呈正相关〔12~14〕。它致心脏病的危险性比饱和脂肪酸高5倍以上。

研究证实TFA还具有很强的全身致炎作用。它通过提高单核细胞TNF-α、IL-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来调节人类单核—巨噬细胞的反应。在86例心力衰竭患者中,观察到红细胞膜总TFA水平与血浆TNF-α、IL-6、脑钠肽等多种炎症因子呈正相关。红细胞膜TFA水平增高1%,则IL-6、TNF-α的浓度增高2~4倍。在排除年龄、性别、体质量,吸烟、糖尿病、心功能状态等因素后,这种关系仍然存在。因此目前认为,TFA是一个全身性的致炎因素。所以不少学者提出,控制TFA的摄入也应当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

当然,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是否产生危害,尚有一个前提条件,即摄入量。脂肪提供的能量以不超过总能量的25%为宜,营养专家们建议每天摄入TFA的含量不要超过2 g。

4 参考文献

1邓泽元,周潇奇,黄玉华,等.中国居民二十年间食物脂肪酸摄入量调查分析〔J〕.食品生物技术学报, 2008;27(1):7-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I〕.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14(2):258-95.

3李 莹,陈志红,周北凡,等.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对我国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预测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7):643-7.

4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20.

5Mozaffarian D,Katan MB,Ascherio A,etal.Trana fatty acid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N Engl J Med,2006;354:1601-13.

6苏 海,俞建华.反式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586-8.

7Ascherio A.Trans fatty acids and blood lipids〔J〕.Atheroscler Suppl,2006;7(1):25-7.

8Booker CS,Mann JI.Trans fatty acids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transtation of the evidence base〔J〕.Nntr Metab Cardiovasc Dis,2008;18(5):448-56.

9Woodside IV,McKinley MC,Young IS.Saturated and trans fatty acid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urr Atheroscler Rep,2008;10(3):460-6.

10Dalainas I,Ioannou HP.The role of trans fatty acids in atherosclerosi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nfant development〔J〕.Int Angiol,2008;27:146-56.

11Mozaffarian D,Aro A,Willett WC.Health effects of trans-fatty acids:experimental and observational evidence〔J〕.Eur J Clin Nutr,2009;63(2):5-21.

12董新伟.反式脂肪酸的膳食分布和安全评价〔J〕.中国食品学报,2004;4(4):78.

13Micha R,Mozaffarian D.Trans fatty acids:effects on cardiometabolic health and implications for policy〔J〕.Prostaglandings,Leukotrienes Essential Fatty Acids,2008;79:147-52.

14Mozaffarian D.Trans fatty acids:effects on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J〕.Atherosclerosis Supplements,2006;7(2):29-32.

猜你喜欢
中医学院甘肃脂肪酸
揭开反式脂肪酸的真面目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荷莲荳脂肪酸成分分析
揭开反式脂肪酸的真面目
一名老委员的五年提案和一批中医学院的更名历程——访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教授
鳄梨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云南中医学院临床技能综合模拟实验教学中心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