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市开发区转型升级研究进展与展望

2014-09-15 20:54曹贤忠曾刚
世界地理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研究展望转型升级研究进展

曹贤忠+曾刚

摘 要:从各国城市发展历程可看出,开发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实现对外改革开放的窗口。与开发区的实际发展相对应,国内外学者们对开发区的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特别是近十年来,围绕开发区转型升级做了较为丰富的研究,论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开发区转型升级战略;开发区转型升级评价;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开发区转型升级模式;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组织关系和开发区功能转型。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发现,开发区相关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而且呈现出高质量化,但就学科发展而言在转型升级模式、转型升级路径、转型升级潜力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

关键词:城市开发区;转型升级;研究进展;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开发区是指为促进经济发展,由政府划定实行优先鼓励工业建设的特殊政策地区,常见的形式主要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开发区两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各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是我国价值链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已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开发区发展至今,在取得许多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发展瓶颈,转型升级成为其必然选择。经济学和地理学对开发区的研究逐渐从理论和效率评价方面转向功能的拓展方面。功能拓展必然要求开发区进行转型升级,开发区转型升级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是实现经济转型的前沿,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开发区转型升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在国家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政策调整下,开发区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转型升级也面临巨大的瓶颈。探求开发区在政策、体制、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瓶颈制约下转型升级的路径以及路径的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一般集中于其评价方法、发展模式与战略、开发区转型与母城区关系、影响因素及发展方式与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

1 开发区转型发展评价方法研究

开发区转型发展建立在对开发区的区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开发区的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评价一直是学者们致力研究的重点。在上个世纪90年代,大多学者对开发区进行评价时采用定性的方法,为当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发展形势复杂多变,且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面临诸多新因素的影响,过去定性的评价方法不再适用。近年来,学者们多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开发区进行评价,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展开了综合发展评价、投资环境评价、运行效率的评价(特别是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生态环境以及功能的评价。美国的埃井雷特·M·罗杰和朱迪恩·K·拉森较早地从事了开发区评价方法的研究,他们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硅谷的起步和成长过程进行了考察,并揭示了硅谷形成“凝聚经济效应”的条件[1],之后,在Malecki对开发区评价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Yeung等深入分析开发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探讨开发区绩效的评价模型该如何建立[2-3]。

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学者研究较为丰富,但也有很多学者主要是针对我国开发区的问题展开研究,比如Sean等就以我国上海浦东新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围绕创新型城市的建立进行深入的研究[4];另外,Macdonald等则第一次将较为成熟的硅谷创新评价模型引入对我国高科技园区的评价[5];关于开发区的评价指标选择对开发区的影响,Luger和Goldstein在科技园区评价过程中,发现技术创新指标的选择至关重要[6];Li Lingji等则通过建立角色模型的方法评价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状况[7],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评价方法的基础工作就是指标体系的确立和定量分析方法的选择。朱立龙等建立了评价开发区的综合指标体系,其中包含8个综合指标78个二级指标,并利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了8个综合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8];而俞勇军等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建立评价模型,对全国45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全国经济开发区已经分化出几个不同的类别[9]。在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方面的评价方法多样,学者们采用了数据包络分析法(DEA)[10]、加权平均法和层次分析法[11]、主成分分析法[12]、GIS空间模型和TOPSIS法[13]、TEDA模型[14]等。

由于开发区的功能不断完善,已由过去单一的工业生产功能向工业生产、居住、商业等综合功能转型,所以近年来关于开发区功能和生态环境①评价的研究也日趋增多,如唐燚从增长极功能、示范区功能和扩散源功能三个方面,建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了功能评价[15];聂仲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16];赵愈则运用共生能值效益率(SEBR)对生态园区的共生系统的效益率进行了有效分析[17]。

2 开发区转型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

开发区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国外的开发区包括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开发区的功能模式、开发区的类型、合理的支撑发展战略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

开发区兴建起来以后,其发展模式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也是各国政府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早在1980年,Dixit和Norman围绕免税区的发展模式选择提出了对偶法[18],但他们并没有作深入的研究。之后,随着世界很多国家免税区的建立,一系列问题开始频繁出现。1999年,Facchini和Willmann通过运用Dixit和Norman提出的对偶法,对免税区建立前后的福利效应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免税区的建立使得整个区域基本实现帕累托最优,远远超过了自给自足时的福利效应[18];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被公认的世界上较为典型的开发区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以及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19],这三类模式也为世界其他各国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经验,他们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各国建设开发区的信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产生了一些具有鲜明地区特点和时代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典型的有“苏南模式”、“广东模式”和“温州模式[20]。从发展模式来看,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以增加区域经济总量为目标,以外资拉动为主导方式,以制造加工业为主导产业[21];曾刚以上海崇明岛为例,指出基于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是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和途径[22]。郑国、张小勇等基于增长极和产业集群理论,分别以北京、芜湖为例,构建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影响效应的理论模型,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过程分为增长极开发、点轴渐进扩散和产业集群三个阶段[23-24]。王瑶将产业集群模式细分为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型产业集群、中卫网状型产业集群,并对开发区与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了细致的分析和探讨[25]。Ali Pak和Farhad Majd以波斯湾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基什岛为例,认为在波斯湾自由贸易区内应采用空间计划为导向的方法进行管理,否则就难以实现和实施自由贸易区的整合发展[26];实际上,为了增加国际贸易和投资系统的财富创造效应,发展中国家早已开始普遍使用出口加工区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这两个举措[27]。

开发区向新城转型中普遍存在经济结构单一、功能单一、空间内涵与质量不高以及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沈宏婷提出平衡经济结构、开发和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空间内涵与质量以及创新管理体制等四大策略来应对开发区转型发展中的问题[28];戴桂林等构建了“转型升级”战略模型(图1),即“三动三合一催生”,并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期间发展思路为例,提出以“机制体制创新”为主线的青岛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行动策略与政策取向[29]。

3 开发区转型与母城区关系研究

国外关于开发区与城市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城市经济增长的角度进行的,即开发区的发展与所在区域的利益关系方面的研究较多。

Miyagiwa指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条件就是撤销保税区商品生产中进口的中间产品的税收[31],但在一个新创建的区域内,税收刺激和低工资对投资的吸引并不能维持较长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内的企业将朝着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的生产模式发展[32];另外,Ean-pierre Cling等根据第一手资料,解释了弗朗什区对出口和就业的宏观经济影响[33]。近年来,城市经济增长较多地是由第三产业拉动,而在第三产业中,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较猛,旅游度假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兴起。旅游度假区与所在的城市之间利益关系的研究并不多,Palmer与Mathel通过对法国一个滑雪场度假区的别墅业主们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肯定了旅游度假区会为它们所在的城市带来直接和间接的利益[30]。

我国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关系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孤岛”和“飞地”阶段、开发区对城市空间影响效应增强阶段,现在已经进入到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的融合阶段[34],在开发区成长的过程中,开发区与母城的关系演进一般可分为起步、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也称为母城依赖阶段、新城母城互动阶段、功能与空间整合阶段[35]。在张晓平等[36]研究的基础上,赖江浩与杨志以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认为开发区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与母城的关系,从空间结构上也提出双核式(图2a)、多极触角式(图2b)以及连片带状式(图2c)三种演化方式来应对开发区的转型发展[42]。

4 开发区转型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开发区发展至今,学者们一致认为影响开发区的关键因素包括体制、环境和产业[37],开发区发展成功的要素一般包括具备相对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健全的法律法制、优惠的政策及较少的政府干预等[38]。开发区发展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外的研究重点主要分为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三个方面。

关于社会因素方面的研究,Liberato等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自由贸易区就业和女性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39];还有学者对自由贸易区的区位进行了研究[31,40]。关于经济因素方面的研究,Chaudhuri等认为创建一个自由贸易区可能导致国民福利的减少,进而可能会引起创造就业与创造国民福利之间的冲突[41];Schrank等分别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对出口加工区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影响出口加工区发展的因素有离岸生产、自身的催化剂作用以及区内企业和特定行业的特点[42-45]。关于环境因素方面的研究,Dennis等认为地理与环境因素对开发区的建立有着重大影响[46];Ramessur通过确定1996年~1997年期间毛里求斯出口加工区六个微量金属(铬、镍、铜、锌、镉、铅)在淡水系统中的浓度,评估了开发区对西北大河的上游和下游的酒店和工业活动的影响[47]。

阮平南等将企业引入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看作是影响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这是基于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及其生成机理分析,并将产业集群生成机理分为经济因素和可持续性因素的结果[48]。王兴平等认为我国城市开发区空间规模比国外偏大,而地均效益则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并指出削减开发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光圈”效应和“蜂窝”效应,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关键[49];班茂盛等指出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背景下,开发区空间扩展与土地稀缺性矛盾日益突出,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在于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50]。1990年以来,我国沿海几个地区开展的工业新城建设,虽然促进了该地区经济和空间不断向外扩展,但也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空间发展协调度差等一系列问题[51]。

5 开发区转型发展方式与路径研究

近年来,开发区土地空间和环境容量逐渐缩减,政策优势不断淡化,再加上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52],开发区转型发展迫在眉睫。2012年10月,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扈秋宁在第14届中国科协年会上指出,产学研合作是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关键[53],与此同时,吕钟从高端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自主创新科技研发核心能力的培育、科技人才的培养与集聚、城市建设品质的塑造、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六个方面探讨了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方式的对策[54];张艳把政策的变迁作为我国开发区转型发展方式的最优选择,并认为政策变迁可分为政策继续、政策调整以及政策终结,各类开发区可根据具体的区情,合理选择政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55]。

汪淳等基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转型发展特征,认为产业功能升级与生活功能升级的耦合、企业创新体系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以及本地文化特色的挖掘是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合理路径[56],并对其做了详尽的分析(图3、图4)。

在开发区功能转变趋势研究方面,大多学者认为开发区向功能区演变,要经历功能开发、功能生成和功能成熟这三个主要阶段[57];也有的学者研究认为我国开发区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变为一般性的工业区;回归正统的行政区;加入新兴工业化地区行列[58]。

在开发区实证研究方面,李存芳等基于系统工程的思想,对江苏123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的实地调查与归纳分析,指出其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包括:产业由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型升级、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型升级、产业园区向新型城区转型升级[59]。

6 研究述评与展望

6.1 研究述评

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一直处于不断调整之中,特别是近年来,各类开发区的转型发展成为各级政府追求的目标,学者们围绕开发区的转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方式、路径、模式、空间组织以及对策等方面产生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自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开发区②建立以来,世界开发区发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开发区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伴随开发区的发展,学者们开始从理论上对开发区展开研究;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但早期研究重点集中于理论和分析框架的界定,当时针对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以开发区为对象,主要是产业区或贸易区等,如对美国硅谷、一些科技园区的现状进行评价,并从大量的实证研究中总结出一般性的发展规律;后来,随着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学者们开始将研究视角转向企业、政府或个体等微观行为主体进行研究,这一时期,学者们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开发区(保税区或者出口加工区等)与城市的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成为研究主流,且从创新视角对开发区进行研究,如开发区内部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创新网络以及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影响等研究;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采取的是质性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早期的研究由于信息技术落后,对数据分析受到限制,以定性的研究方法为主,主要对科技园区进行了现状描述和发展趋势的预测。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得到了提高,有些学者对世界上发展较好的开发区,如我国上海张江科技园区、台湾新竹科技园区等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逐步建立了开发区评价模型;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来看,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地理学等领域,从城市经济增长、区域发展格局以及开发区内部产业空间组织视角对开发区进行了研究,且进一步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趋势。

国内开发区相关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基础相对较薄弱。国内对开发区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学者有关开发区理论进行的质性和实证研究,是对西方开发区理论的验证和重构,并没有形成本土的、原创的理论研究体系;随着国内开发区的兴起,在上世纪90年代,学者们对开发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当时主要是对理论的探讨,实证研究偏向于开发区的发展评价,大多学者对开发区进行评价时多采用定性方法,为当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发展形势复杂多变,且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面临诸多新因素的影响,定性方法不再适用。近年来,学者们多运用实证分析法对开发区进行评价,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展开了综合发展评价、投资环境评价、运行效率的评价(特别是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生态环境以及功能的评价;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是两类开发区,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研究方法也由纯质性方法向定量模型方法为主的研究形式转变;近年来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大批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以及高科技园区等建立起来,同时学者们也对这些开发区的转型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开发区发展评价、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开发区转型的模式及路径的研究;但总体来说,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还未有一致的结论,同时,在资源、土地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各类开发区都面临转型的局面,转型目的以及如何转型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也即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模式是什么尚不清楚。

6.2 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开发区转型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针对上述已有研究成果及其薄弱环节,以后国内开发区的研究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第一,影响开发区转型发展的新因素及其面临的发展瓶颈。在新的环境下,开发区的发展也受到不同以往的新因素的影响,在这一时期结合传统因素对影响开发区的新因素进行研究,保留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从而可以有效解决开发区的发展瓶颈,所以这一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二,开发区转型升级模式研究。按照生命周期规律,多数开发区面临转型升级的命运,特别是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对于国家和所在区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在新时期不同新因素的影响下,必须要转变以往的发展模式,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才能使开发区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开发区的转型升级研究包括各个方面,如转型升级的必要性、转型升级的合理化路径研究以及转型升级的战略模型构建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第三,开发区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通过已有研究发现,国内开发区发展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是在国家商务部评价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指标体系多是投资环境指标为主,不能全面地评价开发区的发展,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应当注重开发区,特别是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区的全面发展评价,包括土地、经济增长贡献度各个方面,进而建立评价模型,能够有效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进行评价。

第四,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潜力和升级方向研究。国内外有关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潜力研究的成果较少,而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潜力大小,对于开发区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应当加强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潜力研究,建立相应的潜力评价模型。

第五,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一直以来,开发区的发展与相关理论研究之间存在着差距,理论研究滞后于开发区的发展,这也导致了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方向不明确。因此,应加强开发区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为开发区转型升级提供完善的理论基础,并对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对策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埃井雷特·M·罗杰斯,朱迪恩·K·拉森.硅谷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

[2] Malecki.E.J.The R&D Location Decision of the Firm and Creative Region—A Survey[J]. Technovation,1987(6):205-222.

[3] Yeung,Joanna.L, Gordon.K.China,Special Economic Zones at 30[J].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9,50(2):222.

[4] Sean.C,Kirk.K.Innovative Cities in China:Lessons from Pudong New District,Zhangjiang Hightech Park and SMIC Village[J].Innovation Management, Policy&Practice,2008, 10(2/3):247-257.

[5] Stuart.M,Yunfeng.D.Science Parks in China:A Cautionary Explo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and Planning,2004,1(1):1-14.

[6] MI L,HA G.Technology in the Garden:Research Park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M].North Carolina: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1:34-74.

[7] LI L J,HU P, et. al.Roles,Model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Hi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s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 28(3-6): 633.

[8] 朱立龙,尤建新,等.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价模型实证研究[J]. 公共管理学报,2010,7(2):115-122.

[9] 俞勇军,陆玉麒. 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及改善策略研究[J]. 经济地理,2004,24(3):395-399.

[10] 白雪洁,姜凯,等. 我国主要国家开发区的运行效率及提升路径选择[J]. 中国工业经济,2008(8):26-35.

[11] 庄红卫,李红. 湖南省不同区域开发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J]. 经济地理,2011,31(12):2100-2104.

[12] 彭浩,曾刚. 上海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 经济地理,2009,29(7):1177-1181.

[13] 江立武.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14] 王晓红.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15] 唐燚. 高新技术开发区功能评价与优化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16] 聂仲秋.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17] 赵愈. 循环经济模式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与评价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11.

[18] Giovanni Facchini,Gerald Willmann.The gains from duty free zon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49): 403-412.

[19] 左学金. 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J]. 社会科学,2008(9):4-13.

[20] 曾刚,赵建吉. 上海浦东模式研究[J]. 经济地理,2009,29(3):357-362.

[21] 孙卓然,李正图. 开发区开发模式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2011(5):25-31.

[22] 曾刚.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新模式与新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5):33-43.

[23] 郑国. 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效应研究——以北京为例[J]. 经济问题探索,2006(8):48-52.

[24] 张小勇,曹有挥,等. 基于产业集群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模式研究——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 科技与经济,2005,18(4):26-29.

[25] 王瑶. 开发区与产业集群整合发展的模式及其实现路径[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6] Ali Pak,Farhad Majd.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 plan in free trade zones, a case study[J].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11(54):129-136.

[27] John Sargent,Linda Matthews.Combining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and Regional Free Trade Agreements: Lessons from the Mexican Experience[J].World Eevelopment,2001, 29(10): 1739-1752.

[28] 沈宏婷. 开发区向新城转型的策略研究——以扬州经济开发区为例[J]. 城市问题,2007(12):68-73.

[29] 戴桂林,张艳蕾.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战略转型升级模式探讨[J]. 东岳论丛,2011,32(9):133-138.

[30] Adrian Palmer,Virginie Mathel.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underutilised capacity in a tourist resort development[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 925-935.

[31] Miyagiwa, K.The locational choice for free trade zones:Rural versus urban option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0):187-203.

[32] John Sargent,Linda Matthews.What Happens When Relative Costs Increase in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Technology, Reg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Mexicos Maquiladoras [J]. World Eevelopment,2004,32(12): 2015-2030.

[33] Jean-Pierre Cling, Mireille Razafindrakoto and Franc,Ois Roubaud.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in Madagascar:a Success Story under Threat[J].World Development, 2005,33(5): 785-803.

[34] 郑国. 中国开发区发展与城市空间重构:意义与历程[J]. 现代城市研究,2011(5):20-24.

[35] 冯章献,王士君,等. 中心城市极化背景下开发区功能转型与结构优化[J]. 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5-8.

[36] 张晓平,刘卫东. 开发区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及其动力机制[J]. 地理科学,2003,23(2):142-149.

[37] 赖江浩,杨志. 开发区转型的空间组织研究[C].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0(10):1-8.

[38] 刘志亭. 我国开发区的发展模式分析[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1):20-26.

[39] 康艺凡. 开发区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经济纵横,2006(6):36-38.

[40] Ana.S.Q. Liberato,Dana Fennell.Gender and Well-being in the Dominican Republic: The Impact of Free Trade Zone Employment and Female Headship[J].World Development, 2007, 35(3): 394-409.

[41] Arnab K.Basu. Locational choice for free trade zones: a commen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6,(50):381-387.

[42] T.Datta Chaudhuri,Smita Adhikari.Free trade zones with Harris-Todaro unemployment A note on Young-Miyagiw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1(1):157-162.

[43] Andrew Schrank.Export Processing Zones in the Dominican Republic:Schools or Stopgaps[J]. World Development, 2008, 36(8):1381-1397.

[44] Helena Johansson,Lars Nilsson.Export Processing Zones as Catalysts[J]. World Development, 1997,25(12):2115-2128.

[45] Mauricio Jenkins.Sourcing patterns of firms in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EPZ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irm-level determinant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6(59): 331-334.

[46] Dennis Weil.Y.H.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Transitional Institutions,Embedded Globali- zation,and Hybrid Economies[J].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7, 48(1): 16-36.

[47] R.T.Ramessur.Charac terization of some trace metals from the export processing zone and a coastal tourist area in mauritius using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1998,24(7):773-781.

[48] 阮平南,边元松. 经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07(9):37-40.

[49] 王兴平,崔功豪. 中国城市开发区的空间规模与效益研究[J]. 城市规划,2003,27(9):6-12.

[50] 班茂盛,方创琳,等. 国内外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及其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07,16(3):45-50.

[51] 杨东峰,殷成志,等. 从沿海开发区到外向型工业新城[J].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6):80-86.

[52] 任海军,王振宙. 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问题研究[J]. 现代商业,2010(24):190-191.

[53] 扈秋宁. 产学研合作是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关键[J]. 中国科技产业,2012(10):44-46.

[54] 吕钟. 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方式研究[J]. 商业时代,2012(33):140-141.

[55] 张艳. 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实践及转型——政策视角的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2009.

[56] 汪淳,卢庆强,等. 开发区转型:从产业集聚空间到综合增长空间[C].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9):1536-1544.

[57] 胡彬,郑秀君. 开发区功能演化与职能职责重构[J]. 改革,2011(8):62-68.

[58] 杨永平. 我国开发区发展的历史拐点及未来走向[J]. 经济问题,2006(2):10-12.

[59] 李存芳,王世进,等. 江苏经济开发区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因与路径[J]. 经济问题探索,2011(10):118-122.

The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Studies 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Development Zone

CAO Xian-zhong, ZENG Gang

(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College of Urban and Regional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ity reveals that the development zone is both an important growth pole of city and the window of foreign reforming and opening. Corresponding actu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Zon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is also showing a pluralistic tendency on the development zone, especially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zone upgradig is quite rich,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strategic in development zone; the influence factor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mode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development area and city space organization; the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zone. Review the research discovery, development zone research becomes gradually richer and shows a high quality, but in term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in patter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ath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otential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perfected further.

Key words: city development zon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progress; research prospect

[48] 阮平南,边元松. 经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07(9):37-40.

[49] 王兴平,崔功豪. 中国城市开发区的空间规模与效益研究[J]. 城市规划,2003,27(9):6-12.

[50] 班茂盛,方创琳,等. 国内外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及其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07,16(3):45-50.

[51] 杨东峰,殷成志,等. 从沿海开发区到外向型工业新城[J].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6):80-86.

[52] 任海军,王振宙. 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问题研究[J]. 现代商业,2010(24):190-191.

[53] 扈秋宁. 产学研合作是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关键[J]. 中国科技产业,2012(10):44-46.

[54] 吕钟. 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方式研究[J]. 商业时代,2012(33):140-141.

[55] 张艳. 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实践及转型——政策视角的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2009.

[56] 汪淳,卢庆强,等. 开发区转型:从产业集聚空间到综合增长空间[C].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9):1536-1544.

[57] 胡彬,郑秀君. 开发区功能演化与职能职责重构[J]. 改革,2011(8):62-68.

[58] 杨永平. 我国开发区发展的历史拐点及未来走向[J]. 经济问题,2006(2):10-12.

[59] 李存芳,王世进,等. 江苏经济开发区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因与路径[J]. 经济问题探索,2011(10):118-122.

The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Studies 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Development Zone

CAO Xian-zhong, ZENG Gang

(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College of Urban and Regional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ity reveals that the development zone is both an important growth pole of city and the window of foreign reforming and opening. Corresponding actu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Zon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is also showing a pluralistic tendency on the development zone, especially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zone upgradig is quite rich,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strategic in development zone; the influence factor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mode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development area and city space organization; the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zone. Review the research discovery, development zone research becomes gradually richer and shows a high quality, but in term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in patter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ath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otential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perfected further.

Key words: city development zon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progress; research prospect

[48] 阮平南,边元松. 经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07(9):37-40.

[49] 王兴平,崔功豪. 中国城市开发区的空间规模与效益研究[J]. 城市规划,2003,27(9):6-12.

[50] 班茂盛,方创琳,等. 国内外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及其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07,16(3):45-50.

[51] 杨东峰,殷成志,等. 从沿海开发区到外向型工业新城[J].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6):80-86.

[52] 任海军,王振宙. 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问题研究[J]. 现代商业,2010(24):190-191.

[53] 扈秋宁. 产学研合作是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关键[J]. 中国科技产业,2012(10):44-46.

[54] 吕钟. 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方式研究[J]. 商业时代,2012(33):140-141.

[55] 张艳. 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实践及转型——政策视角的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2009.

[56] 汪淳,卢庆强,等. 开发区转型:从产业集聚空间到综合增长空间[C].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9):1536-1544.

[57] 胡彬,郑秀君. 开发区功能演化与职能职责重构[J]. 改革,2011(8):62-68.

[58] 杨永平. 我国开发区发展的历史拐点及未来走向[J]. 经济问题,2006(2):10-12.

[59] 李存芳,王世进,等. 江苏经济开发区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因与路径[J]. 经济问题探索,2011(10):118-122.

The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Studies 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Development Zone

CAO Xian-zhong, ZENG Gang

(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College of Urban and Regional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ity reveals that the development zone is both an important growth pole of city and the window of foreign reforming and opening. Corresponding actu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Zon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is also showing a pluralistic tendency on the development zone, especially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zone upgradig is quite rich,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strategic in development zone; the influence factor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mode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development area and city space organization; the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zone. Review the research discovery, development zone research becomes gradually richer and shows a high quality, but in term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in patter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ath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otential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perfected further.

Key words: city development zon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progress; research prospect

猜你喜欢
研究展望转型升级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制造业物流能力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