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嘉善经验”

2014-09-15 06:51
时事报告 2014年4期
关键词:嘉善县名师流动

孙 飞 佘 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嘉善经验”

孙 飞 佘 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师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而均衡配置教师资源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教师合理有序流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改革要求,国家新一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也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纳入了议事日程。业界普遍认为,以推动“教师流动”为抓手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新一轮教育改革即将在全国范围展开。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独立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的试点县,浙江嘉善在教师流动方面的改革探索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深入研究和总结嘉善试点经验,对于在全国推动这项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问题倒逼 启动师资均衡改革

2009年7月,由于嘉善县政府所在地的魏塘镇一分为二,该地的学区调整势在必行,原魏塘中学和魏塘四小这两所师资薄弱学校面临着招生的现实困难。为此,县教育局采取了三项举措: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2010年招生严禁择校;二是将两校分别更名为“嘉善县实验中学”和“泗洲小学”;三是从城区名校抽调2名校领导、6名初中名师、3名小学优秀班主任进行师资支援。从结果来看,两校的学区调整进行顺利,既没有1名户籍学生流失,也没有1名学生家长投诉。

这11名优秀教师流动的成功探索,促使嘉善县教育局对多年来义务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一是优质师资分布不均,农村学校的县级学科带头人不足全县总数的1/3;二是教师队伍过于“稳定”,全县专任教师中近七成从未流动过,普遍缺少活力,创新不够;三是校际之间缺乏交流,办学思维固化,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后劲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嘉善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不利于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更带来了“择校热”和教育资源浪费等一系列广为诟病的社会问题。

于是,嘉善县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推动教师流动改革试点,提出每年约10%的教师参与流动,5年内使全县义务教育学校50%左右的教师、80%左右的城区名师参与流动,并实现名师资源均衡分布、提升教师个人素质、促进学校共同发展三方面目标。嘉善县的教育探索得到了浙江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2010年7月,“嘉善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被确定为全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之一,同年10月被正式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总之,嘉善县教师流动政策的动因最初是为了解决因行政区划调整引发的师资均衡问题,进而以解决局部问题为契机推动了全县教师流动改革。他们的有益探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政策驱动 优化师资合理配置

立足“两为本”,形成教师流动的普遍共识。嘉善县立足“以校为本”“以师为本”,充分尊重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办学主体,尊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意愿,把教师流动与学校发展、教师个人成长相结合,建立合作共赢的目标激励机制。在明确流动目标的同时,嘉善县还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教师流动工作的背景和意义,依托教育系统干部“双休日大课堂”,开展以“教师流动”为主题的校长论坛,围绕教师流动工作召开不同层面座谈会、恳谈会,征求各方意见,利用各类媒体加强宣传引导,消除校长、教师和各界的思想顾虑,努力形成教师合理流动的共识。

设立“五大类别”,构建教师多元流动模式。嘉善县针对参与流动学校和教师的不同需求,首创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名教师、普通教师、新教师和特长教师五大类别流动。在中层干部流动中设计了培养型、优化型、任期型及回避型四种流动方式,在普通教师流动中设计了竞聘型、服务型、互动型及转岗型四种流动方式,不仅有利于县级层面对教师流动效果的整体把握,更有利于推动学校师资队伍的优化配置。从教龄来看,在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3年的教师(一般男未满45周岁、女未满40周岁)可自主申报流动,连续任教6年及以上的教师作为流动重点,连续任教9年及以上的教师由学校统筹安排,择时流动。从年级来看,为避免因流动打乱正常教学秩序,流动教师原则上小学阶段是一、四年级,初中阶段为一年级。从流动方向看,既包括城区到农村的服务流动,农村到城区的对等培养流动,也包括农村与农村之间、城区与城区之间的互动流动,以及学校为发展特色教育需要开展的特长流动,等等。从管理方式看,对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和名师的流动采取全县统筹推进的方式,而对普通教师、特长教师的流动则采取由各教学片根据实际需要主导推动的方式,只有当片内无法调配时,才在片与片之间进行适当调剂。

嘉善县教师交流工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图为新华社、《中国教育报》记者(后排)在姚庄小学流动名师蒋卫红的课堂上听课。

引导与保障并重,提高教师参与流动的积极性。在方案制定中,嘉善县注重建立政策驱动引导机制,配套实施了有关教师评定、考核等制度改革。例如,明确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申报高级职称必须具备3年以上农村任教经历,申报中级职称必须具备2年以上农村任教经历。为鼓励教师及早流动,还对教师职称改革中的农村任教年限设置了过渡期,早流动早得益。与此同时,县财政每年还安排4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流动教师的奖励、培养、交通等。县里专门安排了43辆教师接送车,让住在城镇但在农村任教的859名教师免费乘车。对不带编制流入城镇学校的农村教师、流入农村学校的城镇教师,在服务期内享受每月60 400元不等的任教津贴。此外,参与流动到农村去任教的各级名师,不仅在流动期间优先享受学术休假和培训,而且其任教津贴均为在城区任教的3倍,每月差额在300800元不等。

加强跟踪管理和服务,确保发挥实效。为避免教师流动流于形式,保证流动工作质量,嘉善县确定了两个层面的跟踪管理方式。在县级层面上,全面推进“一室一档一网一地一窗口”的“五个一”建设。“一室”是指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名师工作室,制定相应的目标任务,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一档”是指县、校两级建立流动教师业绩档案,加强对流动教师工作的跟踪管理;“一网”是指建立教师流动网,为流动教师提供交流平台;“一地”是指学科基地建设,配合教师流动,在4所学校建立学科基地,承担年轻教师流动实践培训任务;“一窗口”是指依托各级各类媒体建立宣传窗口,大力宣传教师流动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充分展示流动教师风采,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在学校层面,除做好上述“五个一”外,各参与流动的学校积极为流动教师安排合适岗位,通过与学校班子成员结对子、安排参与学校管理等方式调动流动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优势。此外,还加强与流动教师原所在学校之间的校际交流合作,实现多种教育资源共享。

城乡互动 实现多元均衡发展

嘉善县教师流动不仅弥补了城乡教育在人员、学科、职称、年龄上的结构性失衡,更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增强了教师队伍活力,均衡了优质教育资源,为教育公平提供有力支撑。具体表现在:

原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吴国荣(中)流动到地处农村的嘉善县姚庄小学,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

带动整个师资队伍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3年多来,嘉善县38所义务教育学校实际流动教师573人,占符合教师流动条件(共计1612人)的35.5%。其中,约一半的校级领导和近三成的中层干部进行了流动,各学校领导班子年龄结构、人员配置更为合理。名师和骨干教师向农村薄弱学校的流动,为其作用和潜能的发挥搭建了新的平台,并能充分发挥“鲶鱼效应”,带动整个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促进了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2011年,教师在县市级发表和获奖的论文新增140篇(次),各级各类课题立项新增50多个。调研中不少校长反映,教师流动就像割韭菜,只有把上面一茬收割去,下面一茬才会更快地成长;优质学校的部分骨干教师流出之后,很多年轻的优秀教师获得了成长机会,有利于人才的加快培育。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40.8%的流动教师表示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很有帮助,27.61%的流动教师表示其“教学技能”得到较大提高。

助推校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3年多来,嘉善县的教师流动有效地推进了校际之间的深度交流,改变了学校办学思维,激发了学校发展活力;同时,通过特长教师的流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解决部分薄弱学校特色发展的瓶颈问题,推进学校之间的高水平均衡发展。例如,在全县学校发展性评价特色项目评选中,义务教育学校共有17个特色项目,而农村学校就占到11个,占比高达65%。某薄弱初中距离县城5公里,改革前一直留不住好老师。流动工作开展之后,学校发展有一个很大的提升——目前教师流动比例在33.37%,已有3个学科带头人,科研上了一个台阶,“纠错”教育等特色项目发展迅速。一些农村学校实力提升明显,甚至给城镇的中上等学校造成了压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校、教师的创造性和发展后劲。这都有利于学校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竞争发展态势。

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分布。3年多来,嘉善县共有31名校级领导流动至农村基础薄弱学校,137名骨干教师由县城学校流入农村学校。34位名优教师流入农村学校,实现全县农村学校名师全覆盖。教师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优质师资高度集中在县城的不合理状况,有效促进了城乡骨干教师合理分布,在12所农村学校实现了名师、学科领军人物“零的突破”。而且,校级领导的流动,实现了学校干部队伍优化组合,也较大程度提高了农村基础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嘉善县名师流动
流动的光
名师简介
上“班”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嘉善县2014年蔬菜生产者价格形势分析
嘉善县“三导向”积极推进农房改造集聚试点
嘉善县开展电镀行业整治工作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