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运用ARCS理论进行实验的教学研究

2014-09-17 06:28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动机动机

(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天津 300350)

一、问题的提出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普遍开设的基础课,是学生学习与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先导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从计算机应用的角度出发,掌握计算机、网络与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毕业后就业运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学生群体现状

在中职学生群体中要求上进、知道学习、善于助人、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广泛的个人兴趣爱好是主流。但在部分学生中问题突显在:学习动机方面存在着上学只为能拿个毕业证;学习习惯方面表现为自主学习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毅力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失;学习兴趣不浓。

(三)教学形式传统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仍然存在以灌输式教学、被动式学习为主的情况。相当部分学校课堂上仍采取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然后学生上机操作;其结果是学生完全照搬范例,久而久之,学生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上述情况,如何解决?如何在中职校进行教法改革?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几经思考,笔者尝试性的把ARCS动机理论运用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有了效果。

二、实验对象

本项目的实验对象是我院2012级汽车系中职一至三班学生,共计96人;实验期限为2012年至2013年(2个学期)。一班是“三+二”班级,共40人,学生的素质和学习能力比较强,纪律较好,听从老师教导。二和三班是三年制技校生,共计56人,班内大部分学生突显活跃,上课纪律较差。针对学生情况,笔者分别对一班采用了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二和三班采用了ARCS动机理论模式进行教学实验。

三、实验目的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该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将ARCS动机设计理论融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探求更为适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让学生体验到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愉悦和成就感,也为他们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四、理论依据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恰当实例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和兴趣;其次,在操作过程中,利用理论贴合实际的方式引领学生认真学习,采用适当的评价促进学生产生信心,努力完成作品。最后,让学生在自己“作品”的衬托下体验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就感,产生持续性学习的动机。为此,笔者引入了美国心理学教授凯勒提出的“ARCS 动机设计理论”,使学生在动机的指导下产生:注意(Attention)-相关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满足感(Satisfaction)。

具体做法:1.吸引学生注意力。注意是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首要因素,也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以恰当实例吸引学生注意力,利用有意注意激发其学习动机。2.提示相关性。相关性是指学习内容与学生自身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激励学习动机正向发展重要环节。利用贴合实际的理论和创设的情境,让学生体会自己在任务中作用。3.激励自信心。自信心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动机不可或缺的要素。采用表扬和鼓励形式,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成功的可能性、相信自己能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4.尝试满足感。满足感是学习结果与期望值相一致时,学生心理上得到的满足。利用评价及考核让学生懂得: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实践证明,满足感是使学生产生持续性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条件。

五、试验方法

(一)教学准备阶段——注意力

1.“以例激趣”,吸引注意力。实践表明,只有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教学。为吸引学生学习,每一堂课的开始,以学生注意力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这种兴趣为主的学习特点,采用“以例激趣”的方法,即:围绕着本节课的知识点,有针对性、适度的选择案例,让学生看到最终成品前后的效果,并引领他们进行比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我在讲PowerPoint时,先提供一些自己孩子的照片,学生一看,啊!这是老师本人及孩子的照片!由然感兴趣,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对学生来说,这时他们已经开始了自学过程;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力求使每个人在最后阶段都能完成一套内容完整.结构清晰、画面美观,具有音画动态效果的幻灯片演讲文稿。此时,结合学生的照片作品讲解了这个行业的行规和一些问题处理要求及原则等职业知识。整堂课教学秩序井然,教师不用分心关注课堂纪律,因为学生的注意力都在本节课教学内容中。

2.设置“错误陷阱”,提高兴趣。在备课阶段,教师设置一些“错误陷阱”,在课堂教学中抛出,有意识的把学生领入“迷途”。然后,在学生不知所措、希望有人指点时,教师则伸出“援手”。通过纠错环节,不仅使学生注意到、并牢记容易犯得错误,而且又把握了纠错的要领,同时浓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Word中关于首行缩进与悬挂缩进时的区别时,先不给学生演示,让他们自己完成,结果是学生无法达到教材中所描述的预期效果。 “吊起”了学生们胃口,他们兴致盎然地等待教师讲解。于是,我开始反问道:“为什么不行?这种方式对吗?看看我怎么做”。简单的几句话、简单的实际操作,学生们恍然大悟,对本堂课要强调的重难点被轻而易举地突破了。这种方法,不仅再次强化了学生注意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该章节的知识点。其结果如表一显示:

表一 注意阶段比较

(二)内容呈现阶段——相关性

1.“以例导行”,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与生活和社会。因此,在教授这门课时,必须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选取行业中相关内容为实例,实现“以例导行”的作用。随着数码产品的广泛应用,要鼓励学生在生活的细节中寻找素材、加以运用和制作,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把所学转变为所用,了解、呈现、掌握知识的相关性。如,在讲解“ACDSee”章节时,可以让学生把家里已经变黄的老照片带到课堂,对老照片进行扫描、调色处理。由于素材是学生自己搜集、且和自己相关,所以在制作时非常认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技术融入加工,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其结果是使学生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和练习,创意也随着生活的点滴接踵而来,学习成效显著。

2.创设“团队”模式,模拟真实行业。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由此在授课时尽量模仿真实的就业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与就业的相关性,从而促进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处理“Office”中较为简单的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主要是辅助或指导;对于教学后期进行大作业布置时,其题目可请行业企业相关的设计人员为中职层次学生出一些有实际利用价值的题目。同时,以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3-4人为一组),形成团队,明确任务,分工协作,模拟实际的行业工作,让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分享学习心得、弥补知识的不足、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我动手能力。在作品展示环节,可请行业等设计人员为学生讲评作品,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这一行业对PhotoShop能力的要求和自身能力的不足,找到差距,继续学习。其结果如表二显示:

表二 相关性阶段比较

(三)学生参与阶段——自信心

1.分层教学法,不放弃每个学生。针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采用“分层教学”法,不放弃每个学生,使他们得到较好收获,进而增加学习自信心。基本做法:(1)在座位安排上进行分层。即用能力强带能力弱、纪律好带纪律差的“一带一”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中互帮互助,使班级的“弱势群体”逐步赶上了“大部队”学习。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2)在内容安排上进行分层。把题目分为“提高”、“达标”和“入门”三类,供班级优等生、中等生和暂差生完成,使全班学生都根据自己能力完成所对应的题目,且不同程度的取得成果,进而增强每一个层面学生的自信心。

2.表扬鼓励,常伴学生。中职学生时常缺乏自信,容易用怀疑的态度看待自己,听到批评大于表扬。作为教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是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有意识的选择暂差生作为实验对象,给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题目,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帮助,使其克服困难完成作业,并在班上展示他们的成果,同时我顺势在全班进行表扬,让班集体形成比学赶、帮不断进步的学习氛围。以第七章PowerPoint为例,实验结果如表三显示:

(四)评价考核阶段——满足感

当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给予及时、恰当、正确评价与考核,则可激发学生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巩固其正确的学习动机。可以说,以评促学、以考促教是保持学生持久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1.分层评价。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会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得到肯定,产生愉悦和满足感,促进其持续性学习的动机。在实践中,我将标准分为A、B、C三类。对A类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引领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对B类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C类学生努力寻找其闪光点,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断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其结果如表四显示:

2.多种形式考核。(1)“随堂”考核。考核学生及时交作业情况。要求当堂课上完成作业,防止抄袭,在距离下课5分钟时间,我开放上交平台,让学生把作品或作业上交,培养学生按时交作业习惯。课下及时批改,并在下一次上课时利用课前7分钟左右时间对学生作品讲评,展示优秀作业,组织学生共同学习;对问题作业进行分析,找出不足,提示纠正。此方法特点是使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问题、使教师及时发现授课中问题;同时,对优秀作品的展示也满足了学生心理,弘扬了正能量,激发了学生们上进心。(2)“单元”考核。考核学生对一个单元知识点掌握程度。教师在完成每一个单元教学后,采用“抽签”方式,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5道题的考核。该方法的特点体现出试卷的“随机性”,全班没有相同题目的试卷,促使学生独立完成考核,减少依赖,防止抄袭。通过考核,可以让我发现本单元共性及个别问题。对于优秀作品仍予以展示。展示作品的过程就是满足学生所学即所得的心理,强化继续学习的动机。(3)证技考核。按照中职校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应更着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每到期末,我院都会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系统操作工”取证考核,学生主动报名,报名率均达100%,通过率在90%以上。因为在就业前,学生都希望能有更多的证书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为自己多一个就业机会。同时,也满足学生证明自己实力的心情,真正做到“考证”促学习。

表三 自信阶段比较

表四 过程性分层评价

经过ARCS理论中前三种——注意、相关、自信动机理论的运用,对最后一个“满足”环节的促进作用进行比较。其结果如表五显示:

表五 考核比较

六、实验结果分析

(一)结论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ARSC动机理论,其实验结论是:1.兴趣产生注意——使学生发现相关性——在做题中帮助学生增强信心——使其感到满足,这是教学实践过程的整体,它们没有主次之分,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动机。2.在此课程的教学中ARSC动机理论很实用。因为,结合中职生特点,运用该理论,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3.针对中职生特点,该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抛弃厌学心理,端正学习态度,重塑学习信心,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激励学习动机的正向发展,最终使学生产生持续性学习动机。曾经的暂差生可以成为班里的优等生;差班也可以超越好班。因此,可以得出结论:ARSC动机理论在中职校中是可行的。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积极运用该理论的四个要素,对教学过程的教与学及教学管理能过起到优化控制作用。

(二)问题

1.教材滞后问题。由于教材更不上软件的发展速度,滞后性突显,对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有影响。2.课时安排问题。鉴于此课程的特性,安排在非多媒体教室授课会影响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在教室听理论讲授、记笔记,然后再被安排到机房上机,这种形式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钩,教和学的效果。3.硬件条件问题。由于硬件不足,学生在制作作品时经常会出现“死机”状态,在重启以后未保存的文件丢失,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持续性学习的动机。

总之,实践表明:ARCS 动机设计理论,可贯穿于整堂课及前瞻与后续。将ARCS动机理论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暨为教师教学环节、方法及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具体化、简易化、可操作且有效的方法,又可结合中职生的特点进行改革,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知识获得过程中增强自信、得到满足,最终形成持续学习的动机,为日后继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运用设计理论,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更好地适应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蒋云丽.针对职校学生特点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M].商情,2011,(15).

[2]胡敬爽,黄国华.教学模式有效性应用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6).

[3]冯瑞,李晓华.教学设计新发展:面向复杂学习的整体性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9,(02).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动机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和专题式相结合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