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检测题

2014-09-18 10:15王晓霞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4年32期
关键词:感性乞丐美学

王晓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祝东力

尽管中国古代没有西方式的学科分类,因而也就不存在美学学科,但其处理感性领域以及感性与理性之关系的实践和方法却是极其丰富而又独特的,其核心内涵我们称之为“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就中国古代艺术而言,其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对物质媒介的简省,其极端的情况就是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从诗词、水墨画到戏曲,其形式的平淡、简易甚至枯涩,与西方近代艺术对于物质媒介的高度依赖形成鲜明对照。西方艺术遵循了一条物质主义的路线,从古典主义艺术到巴洛克艺术再到今天的好莱坞大片,感官的盛宴已近于巅峰。相反,中国艺术则走了一条反物质主义的路线,其要旨在于通过平淡、简易甚至枯涩的形式完成对感性欲望和冲动的节制与升华,从而范导、提升这种感性力量,使它们成为情操、意志和人格的有力支撑,完成从美学向伦理学的过渡。可以说,这种对感性领域以及感性与理性之关系的应对方式,就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中人的欲望、个性不断释放和张扬,到今天已接近极限;而中国美学精神得以形成的社会基础则在于:由于古代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国很早便面临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对商品生产、消费和物欲自觉地采取了抑制和约束的政策。由此,也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说到底,不同的美学精神反映的是不同的文明取向。

自从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的学术、文化如潮水一般涌入中国,但我们不能直接把“美”和“艺术”这两个西方美学的中心概念不加批判地移植过来,那样只能把中国美学变成西方美学的中文注释本。中国美学应具有一种普遍的真正的“美学”品质,也要具有内在的属于中国学术的质的规定性。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据国学而熔铸叔本华、康德、尼采等人的学说,把“境界”这一概念,从古典过渡到现代,由诗歌拓展到人生,经诗学而沟通哲学,从而使之最后告别传统诗话,提炼为现代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宗白华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来寻找中国的美学特征。他不仅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美的两大类型,即“错彩镂金”的美与“芙蓉出水”的美,而后者是中国古典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的美的境界;他还重新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时空意识,由此对中国艺术意境作了精彩绝伦的阐发,揭示了中国艺术独特的意蕴、内涵和精神,找到真正的中国人的美感形态,由此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宗白华的美学研究,无疑具有一种典范的意义。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于“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它是中国古代处理感性领域以及感性与理性之关系的极其丰富的实践和方法。

B.它的特征之一是物质媒介十分简省,走的是反物质主义路线,与西方近代艺术相近。

C.它成为情操、意志和人格的有力支撑,能对感性欲望和冲动进行节制、升华以及规范提升。

D.它是对感性领域以及感性与理性之关系的应对方式,采用的是平淡、简易甚至枯涩的形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美学基本精神形成的社会基础是对商品生产、消费和物欲自觉地采取了抑制和约束的政策。

B.中国美学不能移植西方美学的中心概念,那样只能把中国美学变成西方美学的中文注释本。

C.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根据国学熔铸西方学说,把“境界”提炼为现代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D.宗白华发现的中国传统艺术美类型之一“芙蓉出水”的美,是中国古典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的美的境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学科,但美学的基本精神能够通过诗词、水墨画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体现出来。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近代艺术遵循的不同的路线,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取向。

C.宗白华发现的传统艺术中美的两种类型和时空意识,都揭示了中国艺术独特的意蕴、内涵和精神。

D.王国维和宗白华的美学研究,证明中国美学具有了内在的属于中国学术的质的规定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 7题。

宫之奇谏假道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献公曰: “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①不为道,入自颠柃,伐溟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②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 “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 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 ‘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 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而修 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选自《左传》)

[注]①冀:诸侯国名,在今山西河津东北。②辅:面颊。车:牙床骨。

4.比较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②是以不嗣③神其吐之乎④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A.两个“以” 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以” 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以” 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D.两个“以” 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5.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晋献公心狠手辣的一项是( )(3分)

①是吾宝也②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③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④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⑤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曾经是作威作福的国君,一朝变成随他人之女陪嫁的奴隶,这种天上、地下的巨变,正应了那句老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B.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实实在在地照这样去做了,并且得到了回报,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损失。

C.虞国的灭亡,就灭在太相信同宗亲情,对不义之徒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对方跟自己是一类人,以一种近乎于农夫的心肠,去对待凶狠的毒蛇。

D.晋献公惧怕的是宫之奇,如果宫之奇不离开虞国,那么晋国军队就未必敢在班师途中在虞国停留,虞国就不会被晋国袭灭。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4分)

译文:

(2)晋不可启,寇不可玩。(3分)

译文:

(3)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3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 ~ 9题。

雨 过

[南宋]周紫芝

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

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

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

鸬鹚莫飞去,留此伴新凉。

8.这首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5分)

答:

9.这首诗的尾联一“凉”字,是表达一种凄凉之情吗?试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

(2)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投我以木桃, _______________ 。(《诗经·卫风·木瓜》)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坦然走过乞丐

毕淑敏

喜欢张爱玲的一个理由,是她说自己不喜欢乞丐。凡人不敢说厌恶乞丐,特别是女性,那样显得多不善良啊。

乞丐是一个现象,它把贫穷和孱弱表面化了,瘫软地体现了出来。它把人的哀助赤裸裸地表达着,让他人在同情之后,起了帮助的欲望和收获施与的喜悦。

于是乞丐就成了常说常新的话题,名著中的乞丐常常是睿智和淳厚的,平常人也有很多与乞丐有关的故事。听过一个女子讲述,她最终决定嫁给丈夫,是因为那个男人在看到乞丐的时候,总是一往情深地掏钱。某次竟把请女孩吃饭的钱悉数捧出,以至于两个人只能空腹沿江散步(女孩的钱只够两人回家的路费)。女孩认定男子值得信赖,很快和他结婚了。那个衣衫不整的乞丐不知不觉中成了红娘。当我对女孩见微知著的聪敏欣赏不已时,她脸色陡沉,说婚后不久发现丈夫狭隘虚伪,很快分道扬镳。于是那个乞丐又在浑然不觉中成了罪人。

我茫然了,不知如何对待这大城市眉眼上的瘤。某天和海外宗教界的朋友结伴走地铁。肮脏的老乞丐裹着污浊破毡,半跪半俯地挡住了阶梯,破旧草帽中,零星小币闪着黯淡的光。毡下像枪管一般刺出半截腿,该长着脚的地方,是一团褐色的腐肉。情景的惨和气味的熏,使人不得不远远抛下点钱,逃也似的躲开。

我知趣地退后了几步,和朋友拉开距离。依她的慈悲和博爱,无论捐出多少,都是心意,也是隐私,我尊重地闪开为好。

她端庄地走了过去,俯身对残疾老人说,请你让一让,不要阻了通道,你没看到人们都绕开你走吗?这让大家多不方便啊。老人从地面抬起半张脸,并不答她的话,我行我素道:行行好,太太,给几个小钱……

朋友悄然走了过去,不曾放下一枚分币。进入地铁,找到站内的工作人员,她说,通道上有个乞丐,妨碍了交通,请你们敦促他走开。

我无声地看着这一切,心想不给钱尚能理解,比如恰逢心绪不佳,无有余力关顾他人,但找了公安驱赶老丐,是不是也嫌过严?忍不住替她找理由,说,我看到报载,有些乞丐骗吃骗喝,白天在街上乞讨衣衫褴褛,下了班之后,西装革履地下馆子。有的干脆以此为业,几年下来,居然在乡下起楼造屋成了当地首富。想你一眼看出那乞丐正是这路人等?

朋友笑了,说我哪有这份神功。你说的那些事例我也在报上看过。具体到这位老人,没有证据,我们不可以随便怀疑。我疑惑道,既然你不认为他是坏人,为何不施舍?

朋友道,可我也不能判断出他是否真的贫病无告,难以自食其力啊。

我说,这却难了。每个人在掏腰包施舍之前,难道还要雇个私人侦探,一一查访乞丐们的收入情况吗? 朋友正色道,这正是现代社会的为难之处。农耕社会,谁个穷谁个真无助,十里八乡的人都心里有数。进入信息社会了,人员大量流动,我们知道火星几日几时几分大冲,一般人却无法掌握乞丐们的真实背景。我说,那怎么办呢?有些乞丐挡住你的路,展示他们的残疾和可怕,吓得你不得不扔钱。几个人同行,若你袖手而过,就显出小气和不仁,压力也挺大啊。

朋友说,我是从不在马路边施舍的。那样不是仁慈,而是愚蠢。当然了,我不敢说马路边的每一个人都不该救助,但救助,也要有现代的意识。你给了一点钱,他就叩头,他靠出卖尊严得到金钱,你收获了廉价的欲望满足。你的那几个小钱,是不配得到这样的回报的。他轻易地以头触地,因为他已不看重自我。那种靠展示生理恶疾,压榨人们的感官,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逼迫。利用丑恶博得金钱,古来就被称为“恶乞”,被人所不齿。如果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却助长了不良之风,不正与你善良的愿望相悖吗!

我听得点头,又问,那我们如何施舍呢?

朋友说,要有正式的慈善机构来负责这些事务。它要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来有来路,去有去向,一清二白才能把好钢使在刀刃上,又省了普通民众的甄别之难。

从那以后,我可以坦然走过乞丐身旁。对那些慷慨解囊之人不再仰慕,对那些扬长而去之人也不再侧目。

(选自《毕淑敏作品:话说生活》)

11.第四自然段“我茫然了,不知如何对待这大城市眉眼上的瘤”有何含意?(6分)

答:

12.第四自然段画横线部分描写老乞丐的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3.朋友不给老乞丐施舍的理由有哪些?(5分)

答:

14.联系全文,简述你对“坦然走过乞丐”这种做法的看法。 (8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组织跳广场舞成了少数人牟利的手段,为争夺“客源”,她们竟相放大各自的音响音量,吸引人们参加自己的跳舞团队。

B.开出“一毛钱处方”的徐医生说:“根据病情开药,多开药不见得就能把病看好。”小小处方,映射出了医者的赤诚之心。

C.自称“大师”的刘某伙同他人在养生会所内,利用艾灸故弄悬虚,迷惑顾客,谎称为病人“发功”治病而骗取钱财。

D.火车站周边大量制办、贩卖假证的小广告令人防不胜防。脚下踩着“牛皮癣”,眼前晃着“小广告”,让人不胜其繁。

16.下列句子中,黑体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钻石一般都是无色的,有色钻石极为稀有,像这种粉红色的,恐怕更是千载难逢。

B.由于参加这次会议的专家们预定返回的日期参差不齐,会务组很难安排统一订票。

C.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如何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已成为人云亦云的话题。

D.一进家门,孩子们笑脸相迎,太太嘘寒问暖,他感到满身的疲倦全都一扫而光了。

1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速生鸡”事件发生后,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对贮藏鸡肉产品的冷库进行全面摸排,并将发现的问题产品立即就地封存。

B.共享荣光是百年奥运始终如一的追求,奥运会不仅是世界各国人民加深友谊的平台,也是各国运动员实现梦想的舞台。

C.2013年1月1日起,火车票价将下调近1%左右,新票价及旅客的意外伤害强制险自愿购买的详规有望于下周末出台。

D.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全社会形成爱护青年、关心青年,以及鼓励青年成才、支持青年干事业,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18.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字)(3分)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答:

19.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构成排比句。(4分)

中国古典诗词深受俊秀神奇的山水的滋养,其意蕴醉人身心。总想泊舟枫桥,静候寒山寺的钟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我才能找到精神的安放之所。

20.给下面四句话正确排序。(4分)

写,要有动力,那是情意。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前要情动于中。

至于像“感时花溅泪”,“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类的情动于中,至少我看,是读过书本之后才有,或才生长、凝结并变为鲜明的。这样说,熟读诗词,我们的所学,就不只是表达情意的方法,而且是培养情意的路径。

①但又不尽然。这要看动的是什么情,怎样动②如果竟是这样,当然可以归入本能一类 ③动情,也许是纯本能的吧 ④见美食想吃,求之不得,馋涎欲滴,是情动于中,甚至扩张为行,像是不学而能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朵花,开在深夜,幽幽的一束光照见它,它视而不见,幽幽地开着,这样的花朵有静气。一个人,专心一件事,别的事情都搅扰不了他,别的诱惑都迷乱不了他,他就那样心系一处,仿佛进入了禅定,这样的人也有静气。

齐白石老先生在其成名后,有人问他如何从一个木匠转身成巨匠?他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猜你喜欢
感性乞丐美学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印花派对
没钱
纯白美学
现代乞丐
感性理性不拔河
乞丐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