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茶会的沿革及现代性

2014-09-18 04:50朱红缨
茶叶 2014年2期
关键词:茶席茶会雅集

朱红缨

(浙江树人大学茶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浙江杭州 310015)

以茶聚会在魏晋时期就有了频繁的活动,并成为历代茶人标榜自身品味、培育同志意识、取得社会的认可的重要手段。在以茶待客的习俗中,茶成为社交场上的润滑剂,创造出一个和谐的氛围,协调并拓展了社会关系。

以茶聚会的社会交往,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将饮茶作为人们交流信息、平息情绪的媒介,比如以前的茶铺、茶馆、吃讲茶,现代的茶话会等,发挥饮茶解渴、提神醒脑、镇静的作用,体现了人们对茶作为饮品的基本诉求。第二类是注重聚会的文化因素,通过以茶聚会的形式来确立社会关系及团体意识,表达出参与者清高脱俗、风流儒雅、独立性的优越感等方面的精神需求,是大众对雅俗共赏的茶艺文化的向往,因此,第二类的聚会我们称之为雅集茶会,也是本文讨论的对象和范围。

雅集茶会的出现,与茶艺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茶艺是一个仪式化的过程,在具有了茶、水、器、火、境等茶艺活动的必要元素外,茶艺区分于一般饮茶活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仪式。茶艺作为一般沏茶、饮茶、解渴的日常生活,是不会被提高到作为专门化、艺术化、哲学化的学问来对待的。日常生活的饮茶行为原本是模糊的,随着仪式化的进行,行为特征变为显著而简单化,其本质内容不断重复,一部分内容被强化,比如茶艺主体的气质、行为和客体的茶、水、器、火、境等要素规定得越来越显著、准确和严格,最终形成了具有一定规则、风格和形式的行为模式,并被社会认同而得到复制。在被社会认同的过程中,首先要借助茶的神圣力量消除世俗生活原有规定的比如阶层、身份、生存状态等不同与差别,由于仪式介入的特殊性与优越性,形成以茶艺规则为秩序的小群体,试图重建日常分层关系,来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这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茶艺的起源和本质都是出于对文化权威的敬仰,保持了与社会主流意识的一致性,因此它获得了与社会文化相平衡的状态而协同发展,从而实现了被社会环境认同的、完成仪式化的稳定结构,具备了行为复制的组织动力。从社会表象看,以茶聚会和茶会的举办是一个重要的组织形式。若一般的以茶聚会可以将其归类在人的社会化需求范围,那么,雅集茶会则是茶艺仪式化过程的必然产物,雅集茶会的核心是茶艺的精神。

1 雅集茶会的历代风度

雅集茶会是茶艺文化在社会生活及人际交往中的体现,“琴棋书画诗酒”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兼容性,使雅集茶会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但其内涵到形式,与饮茶解渴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雅集茶会一般都有明确的文化指向,有规定的仪式,有特定的人群组织,还有一些茶会更富有美感的意蕴。在历代文献记述中,大致上有下列几种类型:

1.1 茶宴

品评用茶佐料的茶肴,茶艺表演的一种。据记载[1],魏晋时期即已出现的品茗宴、茶果宴、分茶宴,以区分不同品味取向的茶人开展的不同聚会形式,在茶宴的过程中注重器具、茶品、流程、环境等,并赋予一定的社会组织方式。茶宴为以后的茶会类型奠定了基本框架,即使在今天许多以茶聚会的形式中,仍可以比照出类似茶宴的内容。

1.2 茶汤会

以茶叶冲泡或煎煮的汤水聚会,感悟茶汤之道。唐代以文人阶层为主流,进一步扩大品茗宴的文化内涵,注重审美移情作用的发挥,寄情于山水。唐代还有许多出家人,以茶代酒,以茶悟道,以茶禅定,最著名的是百丈禅师,他把茶融入礼法,制定了茶汤会,在《百丈清规》中,谈到了如何行茶礼,如何茶汤会。茶汤会的名目,计有民俗茶会,指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四序茶会;列职茶会,指新旧僧人职务交接的茶会形式;大众茶会,是与施主交际的茶会。茶汤会规则明细、思想深沉、礼法周到、文质合宜,符合茶艺文化之经典意味。

1.3 斗茶会

斗茶即茗战。明·陆树声《茶寮记》:“建人斗茶,为茗战”。主要出现在宋代,并产生了许多与斗茶相关的如茗战、茶百戏、水丹青、咬盏、绣茶等热榜名词。当时的宋人从官人雅士到普通百姓,对斗茶会的活动高度热衷,最大程度地赋予茶生命力,追求泡茶的技艺,提高茶汤的观赏价值,丰富社会娱乐活动,满足精神上的享受。

1.4 茶寮

茶寮是对吃茶地方的谓称。从家庭居住的建筑结构上,明代开始有了专用的茶室,称为茶寮,茶人们在家中可以品茗聚会,来欣赏彼此的风雅,这是饮茶活动正式介入日常生活的表征。据台湾吴智和教授研究认为[2],明清时期还有其它三种藉“茶”聚会方式,即园庭茶会、社集茶会、山水茶会,这三种形式从本质上讲还是历史的继承,但社会组织方式更为稳定,形成了具有时代格调的茶人集团。

1.5 茶艺馆

清代最著名的雅集茶会,一是宫廷茶宴,据史料记载,在乾隆时期,重华宫就大办“三清茶宴”,茶象征的是荣誉,茶宴的主要内容是饮茶作诗,为了突出宫廷礼仪显得繁文缛节。二是茶馆,“康乾盛世”时期,清代茶馆呈现出集前代之大成的景观,不仅数量多,种类、功能与前朝相比也出现了多样性。特别是以卖茶为主的清茶馆,环境优美,布置雅致,茶、水优良,兼有字画、盆景点缀其间。文人雅士儒商多来此静心品茗,倾心谈天,此类茶馆常设于景色宜人之处,颇有现代茶艺馆的迹象。

童启庆教授曾总结了现代茶艺馆的五大功能[3]:茶艺馆是倡导茶为国饮的宣传窗口;茶艺馆是普及茶学知识的文化教室;茶艺馆是演示练习茶艺的实践场所;茶艺馆是弘扬中华茶德的极好场所;茶艺馆是国际茶文化交流的常设会场。茶艺本身是一门综合艺术,茶艺馆通过形象生动的技艺演示和优稚清静的环境,成为人们会友休闲的场所,茶艺馆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良好影响。

雅集茶会在历代各领风骚、薪火相传:亦雅亦俗的茶宴一直贯穿历代以茶聚会形式之始终;茶汤会赋予茶会更多的思想和形式规则;斗茶会注意到了茶汤本身富有无尽想象力的美感;茶寮以家庭建筑的分隔,标志饮茶格调正式进入日常生活;茶艺馆提供了日常以茶艺聚会的社会场所。雅集茶会的形成,从社会组织产生的因素分析,基本上具备了有稳定的规则规范、给予茶人归属和成就的地位、志趣相投及互相依存的角色、共同认同的权威等四个维度,为茶人的社会交往提供了组织形式和活动类型。

2 雅集茶会的现代性

茶艺在现代社会的兴起及推陈出新,使现代雅集茶会呈现出一派流光溢彩的风貌,主要体现在现代审美意识在茶艺集会中的表现,日常生活审美的普及,使以茶聚会除了继续沿袭传统外,茶会规则及茶席品质的雅集,成为现代雅集茶会类型区分的重点。择要讲述四类雅集茶会的形式:

2.1 无我茶会

无我茶会由台湾的蔡荣章先生在1989年创办,几十年来一直被茶人们视为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茶会形式。无我茶会的特点是参加者都自带茶叶、茶具、人人泡茶、人人敬茶、人人品茶。茶席要求简洁、便于携带,风格可以多样,茶会对饮杯有规定,倘若规定了四个,即要求将泡好的其中三杯茶奉给左边的三位茶侣。泡茶席基本上席地安置,且要求首尾相连。茶会进行前出一个简明扼要的公告,公布时间、地点、主题、杯数、泡茶几道、参与人数及其它大会说明,参与者依照公告安排自己的活动,做到有条不紊。茶会若要与市民分享,公告中会规定第几道茶是奉给观众的,并提供另外的饮杯,茶艺师离席敬奉。从茶会的规则设计上,创办人力图从中体现七大精神:抽签决定座位——无尊卑之分;依同一方向奉茶——无报偿之心;接纳、欣赏各种茶——无好恶之心;努力把茶泡好——求精进之心;无需指挥与司仪——遵守公共约定;席间不语——培养默契,体现群体律动之美;泡茶方式不拘——无流派与地域之分。

无我茶会目前已是一个十分成熟的茶会,对其进行分析,有以下几点启发:

1.从雅集茶会的历代类型沿承看,无我茶会大致可归类于品茗宴,历代茶人一直以山水松竹旷野之处品茗聚会为趣尚,以静心沏茶、品味、寄情,来澄怀味象、广结同道人之谊,无我茶会也有与此相似的追求。无我茶会以参与者围成圈圈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与世俗大众保持了距离。

2.从审美意蕴看,无我茶会体现了三种美,第一,是茶席的简约之美,作为雅集,茶席需要有自己的个性,但茶会要求器具简单便携,于是在茶会中能欣赏到许多有简约之美的茶席,引领了此类风格的呈现。第二,无我茶会体现参与者的律动之美,由于茶会在静默的气氛中开展,大家牢记规则条目依次开展,在茶会进行过程中体现出一种不均齐的节奏感,呈现了恰好的律动美感。第三,无我茶会有仪式化的礼节之美,茶会的规则体现出显著的仪式感,参与者相互之间十分尊重、礼节细腻,充分表达了以茶聚会的人情之美,是茶会最有感染力的一个方面。

3.从社会组织看,无我茶会注重文化的约定性,对参与者是否具有茶艺水平并不苛求,形式上也尽量简化,容易接纳各类志同道合的人参与,体现出文化普及的优势,组织形式开放,因此无我茶会具有规模大、频度高、可复制的活动特征,创办后的几年内不仅在中国广为人知,还迅速扩大到其它国家,成为了国际性的茶会形式。

以无我茶会的基本模型,茶会形式还可进行拓延,比如小规模、结构松散、人人沏茶相互品鉴、礼仪郑重、不拘席地或桌椅等与无我茶会有文化相似性的雅集茶会活动。

2.2 品格席茶会

此类茶会以席入会,一席一桌;由一位茶艺师招待安排入桌的饮者,茶艺师不离席奉茶;使用方桌比较多,方桌比较方便布置茶席、奉茶和安排宾客,宾客就位后基本不走动。这样,茶会场面便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格块状,茶人们在不同的方格里品茶,故以品格席命名之。

品格席茶会是一个主题茶会,一般都设舞台,主题内容就放在舞台上进行,所以茶艺师都背对舞台、宾客坐在茶艺师的对面或侧面。主题茶会若要有一段时间的演绎,品格席就会准备2-3种不同种类的茶来招待客人,并配以不同的茶点,要保证每人都能完美地品尝到每一道茶。舞台上除了主人说明主题外,大都安排一些与茶艺文化气氛相近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比如古典器乐、经典戏曲、吟诗泼墨、主题茶艺等表演。

品格席精致、实用的茶席设计风格,体现茶艺师的审美趣味以及与宾客间亲近的关系,茶点碟、杯托的的造型经常成为茶席的美妙点缀,因为一桌人有比较长时间的相对,有趣味的物件、工艺品进入茶席的设计,也会成为大家交流的话题。

品格席雅集茶会的茶艺师一般不说太多的话语,主要以赞赏、含笑、默许、观察、亲切等表情和肢体语言与宾客交流,其理由一是沏茶的时候需要静心;二是讲话多了可能会有唾沫等溅入。如有必要讲话,也要等完成一个环节、观察无虞的时候再交流。茶艺师要仔细地服务好宾客,让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品格席茶会与其它茶会比较,具有几个特点:第一,品格席茶会能更加烘托主题。它是对茶话会的改造,茶话会虽也是主题茶会,但由于其形式过于松散,茶汤提供仅作为解渴和润喉,沏茶者的服务简单粗放,并不能满足作为具有文化旨趣的以茶聚会要求。品格席茶会针对这些缺点,以茶艺的文化元素提升茶会品质,使主题茶会的主题更加突出,形式更加艺术化、人情化,并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第二,品格席茶会加大了与市民的融合度。它相比于无我茶会趋于内敛封闭的特点,在茶会形式上更外向一些,以一位茶艺师可以招待六位宾客的比例,加大了与市民的融合,使两种雅集茶会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不同的优势。品格席雅集茶会不仅能宣扬主题,还将艺术化的饮茶仔细地接待来宾,使宾客受到尊重,近年来也常常被用在文化、商业、聚会等各种领域。

2.3 流水席茶会

茶席是固定的、奉茶时茶艺师不离席,茶艺师本身就是茶席之美的构成,宾客是走动的、他在任何一个茶席前都可以品赏到茶艺师即时奉上的茶,宾客犹如一道流水绕行在各个茶席之间,故称之为流水席茶会。

流水席茶会的举办有室外和室内两种类型,以室外的更为经典。室外的流水席茶会,一般选择在风景宜人的公园、广场、庭院等离市民的生活稍近一些的公共场所,地点的选择要符合两个因素,一是尽可能满足茶席设计对环境的要求,竹、树荫、远山、桥、廊等都是茶艺师偏爱的饮茶环境元素;二是实现茶会能被大众关注和分享的目的,在交通较便利、人流较聚集的地方办茶会,保证了参与者的人数。

流水席茶会是大型茶会中茶席设计最风雅大气的,是雅集席的代表。由于场地比较开阔,茶艺师可以尽情发挥自己对茶席设计的审美情感,或造景、或借景,启发欣赏者无限的想象力,投入到品茶的过程当中,饮者席设计在茶席也常常有十分出彩的表现。不同设计风格的茶席在一个场所中聚集,一步一景、美轮美奂,观众进入每一个茶席都有一声内心的惊叹,美的震荡在宾客心中如波涛般起伏。原本是人在席外如流水,终究是席在心内自汹涌。流水席茶会以茶席之美取胜,展示出各具风采的茶艺,成为它最大的亮点。

从茶会组织来看,举办一场室外的大规模流水席茶会要充分考虑到它的难度。它对茶席设计的要求较高,艺术层面的集合考验着茶艺师的设计水平;呈现出独特个性的茶具、茶席等,以及茶席较大体量的移动,也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作保证。另外,它是一种雅集,是茶艺交流、展示、分享的文化集会,没有突出的主题指向,组织无功利性的大规模茶会活动,也是举办者面临的选择。

室内也可以举办流水席茶会,比起室外的活动,有其优势和局限。第一,它的规模会小很多,受到室内场地的限制,茶席在与自然界呼应的情感因素也会降低一些;第二,它具有了规定性的主题,比如,在某个院落举办,那么这个院落的主人便是以茶聚会主题的发布者。还有一种室内的流水席,是借助它的形式用于其它主题活动的辅助,比如在通向会场的门廊之间布置流水席,让宾客经过时能欣赏到茶、茶席和茶艺,分享饮茶之美的文化。作此用途的流水席,要充分考虑到高密度、多频次的奉茶因素,茶席设计也更趋于实用。

2.4 奉茶会

奉茶会最典型的特征是茶艺师离席奉茶,是面向大众的茶会。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表演型茶会,另一种即日常奉茶会。如浙江省茶叶学会,数十年来每年都举办的敬老茶会,这种近千人参与的大型茶会,深受广大茶人的欢迎,可谓是当今极具影响力的亲民奉茶会。

表演型茶会也是主题茶会,茶人民众为了某个与茶相关的主题聚集到一起,利用舞台或专门的场地供茶艺作演出。在表演型茶会中,舞台茶艺是大家聚焦的中心,因此,茶艺表情艺术的水平会被观众关注,茶席设计基本上要求能形成具有舞台艺术效果的茶席风格,但也要兼顾到不同场合的效果,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茶艺带来的魅力。为了弥补与观众的距离,茶艺师一般会走下舞台或离开茶席,将艺术化呈现的茶汤奉给观众。有部分的观众可以品赏到茶汤,表达了茶艺之于表演型茶会尽心尽量的生活情感。

日常奉茶会是最朴实的茶艺情感,茶艺师们选择宽敞的大厅、广场上设立若干茶席,并主动走向市民奉上认真沏泡的茶汤,带给日常的社会生活如茶汤般的温馨与友好。日常奉茶会一般选择宽敞的大厅、人流密集的广场、校园等进行,这就意味着观众能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观察茶席,因此,对茶席、茶艺也就有了特定的要求。首先茶席要有美感,能让人关注到奉茶会之美而进入茶会的氛围;其次茶艺技法要娴熟,让观众能欣然而踊跃地接受一杯完美的茶汤;再次奉茶要恭敬,茶艺终究还是一场礼法的教育,礼节在任何场合都是茶艺师极力去实践、也带给人感动的重要因素。

2.5 现代雅集茶会的特征比较

四种现代雅集茶会各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茶艺师若要进行茶会策划,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不同雅集茶会适宜举办的条件和文化个性。我们把这四种茶会用表格的形式列在一起,以便于大家能更加认识茶会的性质,设计举办的可行性方案。

表1 现代雅集茶会的基本特征

这四种茶会形式中,活动策划难度最高的是流水席茶会,特别是露天开放的独立茶席茶会,它不仅要求茶艺师具有较高审美水平的茶席设计能力和参会的投入准备,由于饮茶人的流动性、不确定性,又在一段时间中同在茶席的固定性,茶艺师还必须具有亲切的沟通能力,接纳不同饮者的调适能力,以及在不可控条件下保持茶汤一致性品质的严格要求。

最能预计效果的活动策划是品格席茶会,由于茶艺师、茶席、饮茶人都有前期特定的选择,茶叶、茶汤经过了控制性练习,在茶会活动中这三者关系就会相对固定。整体场景能较隆重地烘托出茶会带来的认同感、归属感、仪式感气氛,又属于主题茶会的类型,有舞台的聚焦,往往还会超出茶会举办的预期效果。

最具有仪式感的茶会活动策划当属于无我茶会,一品一物、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有招有式,雅集茶会的形式内容虽减到最低却最为完备,参与茶会的茶人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在这一集体当中的默契与和谐,同时这一气氛和场景能深切地感染到市民。在茶人聚集的区域、学校及文化场所来策划无我茶会,是最得心应手的。

最亲民的茶会活动即是奉茶会了,舞台上表演一场茶艺,或在广场上端上一杯茶,老百姓热热闹闹地看上一眼或饶有趣味地喝上一盏,没有文化的压力,也轻松自在。策划这种松散的活动形式,其目的是使最大群体对轻松欢愉气氛的记忆以造成持续的影响力,并且更注重假以时日的坚持。

茶会本来是无所谓定义的,它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大家聚在一起,握一杯茶,礼节和谈资都已具备。但是,本文试图在另外一个境地中来观看我们的茶会,观看内心向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观看能超越生活束缚的更多一些心灵的慰藉,这种慰藉通过认同感来加深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并以为这才是雅集茶会聚集的真正动力。最终,茶艺以一种柔软的日常生活审美态度和仪式,呈现出社会集团通过一个理想化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存在,并以为获得了人文的进步。

1 朱红缨.中国式日常生活:茶艺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6:141,258.

2 吴智和.明代茶人集团的社会组织:以茶会类型为例.明史研究第三辑,2012,110 -122.

3 童启庆.茶艺馆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茶叶,1997,(2):53-57.

猜你喜欢
茶席茶会雅集
2021春·老茶缘钱塘茶会
——20次钱塘茶会回顾
茶席设计的研究综述
《清溪雅集》
不仅仅是“风雅”——西園雅集
戊戌海棠雅集
丁酉海棠雅集
“茶会”九问九答
偏离的茶味
如何办好一场茶会
择一处创意的茶席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