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长研究过程 放大课例价值

2014-09-18 17:29孙建顺
体育教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课例研究策略

孙建顺

摘要:文章基于市级名师工作室的课例研究过程,介绍了课例研究的动态过程,即前移后续,加长研究过程,放大课例价值,让教师团队在参与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收获专业成长。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课例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4-0050-02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在课堂。基于此,笔者的名师工作室始终遵循“根植课堂,服务教学,追求精品”的基本原则,紧扣课例研究,落实课改理念,加长研究过程,放大活动价值,开展系列行动,贴近课堂“氧吧”,打造精品课堂,严防出现“高原缺氧”现象。

所谓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所进行的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包括所有实施者: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一切活动。它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不以追求展示一节精彩的公开课为目标,而是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例,与常见的公开课研讨相比,在研究本质、实施者、选题侧重、教研形式和执教人数等多个方面有着鲜明的区别,(表1)。

一、活动前:提前学习,多轮磨课

缺少提前研究,就不可能做到深入研究。工作室围绕总课题研究方案,每次活动都拟有研究主题,并提前公布,同时组织成员预先学习相关理论,使成员在参与课例研究前,对相关的理论就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研讨时,就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研究和低效研究。

今年9月,工作室在戚墅堰区实验小学举行了“游戏化教学”专题研究活动。本次活动分教学观摩、专题讲座和课题诊断等。研究主题于正式活动前二周公布,先要求成员结合研究主题,自行查阅文献资料,上网搜索资料等方式方法,学习与此有关的理论性文章。然后工作室科研协作组,利用QQ群组织专题研讨,厘清“游戏”“游戏化”“游戏化教学的特征、要求与原则”等概念和“练习项目游戏化创编策略”。成员结合自己先期学习感悟,通过QQ群碰撞激发,大家对研究主题就有了清晰的认识与准确的把握。

学习研究主题后,确定执教课题,采用三轮“打磨”,精雕课堂教学(图1)。第一轮打磨,就是教师基于教材的个人理解,分析学情,独立设计教案,自己执教,自我寻找问题,不断优化设计。第二轮打磨,就是学校教研组磨课,执教者邀请同事,将研究课例在本校组内进行试教,虚心听取同事意见,再度优化与改进的过程。第三轮打磨,就是将成型的课例,在工作室教学协作组内进行说课、介绍教学过程,根据工作室成员意见,再度进行优化的过程。第一轮打磨要求执教者“单兵作战”,独立设计。后两轮打磨,要求“兵团作战”,发挥全员能量,让组内的每一位教师都贡献自己的智慧,都成为研究者、思考者、实践者,而不是旁观者与陪客。由于成员真正融入其中,所以每次打磨过程特别用心,教学创新点频现。同时,正是由于成员自身认识深刻,在团队分享和研讨时,不会浮于浅表,而是在这种“剥笋”式的研讨过程中,建言献策、群策群力、共享交流,从而彰显集体的智慧。

二、活动中:深度观课,全面辩析

观课也是一种学问,只感知不思考,观课只能获得一些表象和浅层次的感性信息,难以进入高境界。“观课”不仅要“听”“看”,更要“思”“动”:看学生的情绪状态、交往互动状态、思维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效;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情境创设、气氛调节、问题处理方式等等;还需要记录和思考,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丰富的研究活动。工作室要求成员用“四动”的方式来观课。所谓“四动”,就是观课时应做到耳、眼、脑、手四个器官并动(表2)。

为了快速提升评课的实效性,工作室实施“辩课”式诊断评课,让教师在唇枪舌剑的辩论中,激活教师的主动性,充分碰撞双方观点,真正从正反两方面批判成败得失,以加深对教学实质的理解,综合考验教师的学识、胆识、风度、智慧等能力,促进参与者在交流与碰撞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作室根据成员的专长,将成员分成教学目标内容、教学过程方法、教师素养、教学效果和教学风格等五大组,要求各组围绕二级指标,带着研究任务对课堂教学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观察,详细记录,规定好每个组点评专项内容,用吹毛求疵的态度去点评,引导大家一起对比分析交流,追求更好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就使辩论更纵深、更广泛。

辩课不是“贬课”。辩课不在于辩个输赢结果,而是通过辩论发现思维的盲区,真正实现教学的真谛。为避免辩课中易演变成演讲能力的比拼,出现辩手水平高的占上风,辩手水平低即使观点正确的也容易处于下风现象,则需要资深专家把脉调控方向。先请专家作了《游戏与体育游戏化教学策略》专题讲座,然后针对大家的辩课情况,即时进行引领与调控,适时进行专业引领,拨“乱”反正,使辨课更高效。

三、活动后:连环跟进,放大价值

研究不是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结束,相反应该是新一轮课例研究新的起点。我们将目标定位于拉长研究过程,放大课例价值,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图2)。工作室将各个评课意见详细记录,反馈给授课者。要求授课者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消化吸引,重建教学设计,再度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执教。为了听取更多的意见,同时带动更多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室还把重建的课堂教学拍成视频,连同原始教学设计,不断优化与改进的过程,重建的教学设计,评课议课的记录等过程性资料,上传到网上共同分享,供各成员和广大一线教师再度评议,并开展进一步讨论。对于非执教者,要求成员各自开展教学重建、对比教学、验证教学、随笔撰写、网上论坛、成果梳理、精品提炼等,整理参与心得体会,撰写教育故事或论文投稿。使每一个成员自己在思辩中去感悟,去探究,去判断,去反思;使活动的前期、进行中和后期的每个环节中,每一位成员真正参与其中。工作室科研协作组、教学协作组、宣传辐射组和秘书处分别关注成果提炼、教学重建、资料上传网络主进展情况考核等工作的开展,及时提醒、督促、通报成员完成的情况。这一系列研究始终围绕课堂教学的内核,使教师在“实践一反思一研究一总结一再实践”螺旋向上的回路过程中,相互促进与滋养。工作室在一年中,来自课例研讨产生的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经验总结等26篇论文发表于专业杂志,实现了教师专业知识的扩充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课例研究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一年中,工作室借助课例研究,前移后续,拓展挖宽课例内涵,加长掘深研究过程,极致放大活动价值,共执教区级以上研究课、观摩课48节次,涌现出一批体现工作室不懈探索精神的精品课。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养得以快速成长,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样板”,16人次在县区级以上基本功比赛、评优课比赛中获得佳绩,其中4人获全国14城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40%的成员受到县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奖励,现场观摩工作室研讨活动2500多人次,工作室网站上传资料500多份,点击量超过190000次。工作室已经成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向往地”,教学难题的“攻尖地”,教育思想的“交流地”,优秀教师的“孵化地”,教学创新的“激发地”,青年教师在这里,思想得到碰撞,智慧得到进发,情感得到交融,专业自觉得到扎根,职业幸福得到生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名师工作室课例研究策略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带一支团队 抓一批项目 出一批成果
关于中职学校组建“名师工作室”的一点思考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名师工作室环境下,发展英语教师共同体科研能力的策略探讨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