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二手车产能

2014-09-18 19:27蔡旭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4年5期
关键词:二手车新车经销商

目前二手车行业的现状实际上是令我们从业者“汗颜”的。在国外,二手车交易量是数倍于新车交易量的。但是在国内,无论从产业规模还是整体发展速度,二手车与新车难以相提并论。整个行业对此也表示很难理解。

中国人有庞大的汽车需求,而二手车的需求门槛更低、也更大——但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像发达国家一样数倍于新车的二手车的交易量?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很多场合与大家交流。

新车消费的构成因素有两点:一是消费者的刚性需求,二是产能,有了产能需求才能被满足,市场才会形成。我们当下能够看到的,是每年增速非常快的新车市场的增速。但实际上,二手车需求是存在并数倍于新车的——但是二手车没有产能,即没有可靠的来源。对比国外,中国二手车差的是“产能”问题。

目前中国二手车交易方式依旧非常传统,产业规模非常分散,大部分依靠小规模的二手车经销商——或者称为“黄牛”——让大家不满意的、连千万级都没有达到的,这几年一直是四五百万的交易量就是依靠他们来达成的。

而对比来看,美国市场自2008年以后一直有过千万的交易量,欧洲市场也一直保持着4000万的二手车的交易量,它们是怎么完成的?

它们有产能,有需求,并且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机构催生出来的。这些国家二手车行业的销售方式,以及一些金融机构、租赁机构,都成为了二手车行业的推手。这正是中国欠缺的。虽然目前二手车的增速相对较高,但是离“令人满意”还很远。

行业环境完全不一样

很多行业内人士一直在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如今汽车经销商面临的整个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跟几年前面临的行业环境完全不一样。

在二手车领域是有一个很大的市场的,只不过我们大家没有看到——并不是说它不重要,而是很多人之前把重心更多地放在了新车销售上。厂商在从母公司引入管理业务线的时候,发现二手车业务没有办法引入,因为中国没有庞大的机构车源、金融机构,而大多数消费者选择全款购买新车。

与此同时,二手车散落在消费者手里。这种状况下,厂商很难影响客户并且很难从客户手里获得车辆。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获取的成本已经越来越低廉。但是二手车行业充满了信息不对称,而很难有人从信息不对称里面获得高额的利润。车易拍主要做的就是解决行业的痛点。

目前政策对汽车行业有很大的影响,随着限购等措施的实施,新车销售结构性的变化已经来临了。随着我们汽车保有量不断的增长,二手车规模逐渐增长,析出的二手车越来越多,影响到新车的销售规模。原来的汽车销售都是考虑新增用户,现在增购换购也是经销商需要考虑的事情。

西方国家人口基数没有中国多,但是他们之所以能把二手车整合得很好,其实经销商在里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外部环境。

内部方面,经销商是不是也有诸多的问题?包括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关注重心,你所做的一切,在之前都是正确的,因为经销商们获得了利润,而我们没有办法证明你做的不对。

到了今天,利润获取没有原来那么容易了,我们遇到很多问题——是不是有一些忽视的环节,我们应该再次重新考虑,重新定位。当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人们需要刷新自己所有的知识,改变自己所有的观念。

在过去,整个市场以厂商为中心。因为厂商供给产能,人们担心是否有产品而不担心销售问题,因为市场需求很旺盛。到了今天,还有车型在加价销售,虽然很少,但是毕竟存在。但今后会一直存在下去吗?我相信肯定不会。

改变策略赢得市场

未来,谁能挖掘、满足、服务客户的真正需求,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今年我参加几个论坛,大家都在问,做二手车电商的关键点是什么?我说其实很简单,看到这个行业的痛点并解决它。解决的过程中,可能触犯自身的利益。但如果你不革命,一定有人革你的命。

从厂商的中心时代,已经进入客户的中心时代,一定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包括很多经销商面临的电商的压力,不少电商企业已经从3C开始关注汽车,因为他们觉得这个需求更旺盛,可以带来更多的利润。

电商改变了很多行业的产业结构——比如服装行业,线下实体店沦落成用户的试衣间。如果我们思维方式不改变,可能下一个电商冲击的就是汽车的销售体系。

在新的格局之下,谁拥有客户资源,谁就拥有市场。但是我们需要思考——客户是汽车厂商的客户还是经销商的客户?用户是因为产品进入你的店里,还是因为服务进去的?——这是根本,这是核心的问题。

如果是因为服务进来的。恭喜,您确实拥有了核心竞争力,拥有了客户。但是大多数经销商并没有做到,更多的是靠产品,而经销能做的似乎就只有靠价格吸引。

但在现有的销售体系下,能用的价格工具、能够给用户的优惠都是有限的,商业公司要考虑利润。怎么在这种情况下保证利润——回归到原点:客户的需求是什么?

汽车不同于3C产品,有诸多的服务需求产生,而经销商是不是把服务需求研究透彻了?在销售的最初阶段,就应该跟服务需求产生相关性。

现在很多经销商卖车是与服务剥离的,前面的销售跟后面的服务关联不大,而靠金融产品、保险关联客户与经销商是不够的。尤其是在互联网充斥的今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权,因为信息获取更加容易。怎么样跟电商抗衡?经销商自身一定要改变。

经销商策略的改变是不能避免的,也不能忽视的重要的环节。经销商要加强客户关系,光谈“潜在客户有多少”是不够的——你对客户了解吗?客户需求是什么?这些潜客有多少是有效的?

很多店关注客户的回厂率,如果一个回厂周期客户没有回来,4S店会跟客户沟通。在此之外有没有跟客户沟通,但如果沟通过,你会发现客户需要的是多元化的服务,而只有把所有环节都解决,才能留住核心客户,才能在客户上挖掘更大的价值,并且使之成为长期客户——这点很关键。endprint

被压抑了的置换需求

我跟很多厂商、经销商沟通的时候,大家都习惯用市场上的统计数字来说话。比如某个品牌跟我说,我的置换周期是5.9年——这是调查公司做的,或者是4S店汇报的数据。我说,这只能证明现状是这样的,但并不是客户的真正需求。后来我们为这个品牌服务,置换周期从5.9年缩短到5年。

可以说,需求一直存在,而没有人满足他。客户5年时想换车,但4S店可能更多的关注的是利润,二手车经理希望以较低的价格收回来,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客户不满意这个价格,置换行为可能就终止了,或者说,置换需求被压抑住了。客户有可能被黄牛吸引走了,而经销商也可能就此失去了这个客户;另一方面,置换周期5.9年是不真实的。

有些厂商表示“研究了产品,熟悉客户的需求”,但在我看来,他们做得并不够。

有一个厂商在跟我谈置换时,拿出了产品线里最高端的车型。我问:“这个车型的用户还能置换你的什么产品?”用户置换的根本,是希望提升感受。生活水平提升了,所以要换车。

这个厂商有一款定位10万的车,刚推到市场三四年——我认为这款车可以进行置换,但他们认为,这么短时间客户不可能换——据调查消费者的换车周期是5~7年。

作为市场统计来说,这是没有错的。但对于厂商、经销商来说,更要考虑用户的消费心理。10万元车的用户特征是处在人生的提升期,很可能4年左右他就已经有了换车的心理需求。后来我们为这款车提供了置换服务,效果很好。

经销商要研究客户的变化状况,他能不能成为你的核心客户,关键是你能不能挖掘满足他的需求。如果你的对手能,这些客户一定会从你这里流失的。

关注潜客并不是只考虑“回厂”。产品有生命周期,但客户的生命周期远大于产品,如果把客户的生命周期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混为一谈,这家企业的生命周期就会更短。

高品质二手车在哪儿?

做二手车业务的时候,原来大家关心的是二手车的利润。最近随着整个市场环境的变化,大家越来越认可置换。置换跟目前的业务线来说,本身就是背离的——大多数经销商集团对二手车部门原来的考核是利润。而置换带动的是新车销量,这条业务线是新车销售部门需要考虑的。在这个基础上,两个部门之间的考核指标有没有做相应的关联?

置换并不是依靠二手车经理就可以完成的。首次接触客户的是销售顾问,如果销售顾问看到客户是驾车来的,就应该开始为提供二手车服务做准备。销售都是漏斗型的,在前端关注的越多,转化为客户的可能性才越大。如果在末端环节才开始控制,前端的客户都已经流失了。

大家认为认证二手车很难获取,但实际上认证车都在客户手里,要让客户了解到你有这个服务。而大多数客户不清楚4S店有这个服务,4S店没有主动推荐这个服务。

车况、车价、车源是二手车置换面临三个瓶颈,在业务开展之前,大多数人会问到这三个问题怎么解决。在服务于客户的时候,如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就要考虑和第三方合作。

有的车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转换可以加快周转,提升用户的服务满意度。不要认为体系外的资源都是高成本的,有的时候体系内的成本反而更高。在客户方面,客户售车其实需要的是透明公开的价格,而比如车易拍这样的交易平台就是一个公平、透明的竞价平台。

汽车市场在加速进入换购时代。我相信到2015年有50%的一、二线城市进入换购时代,在2018年会有80%的一、二线城市进入换购时代。这条业务线大家是否准备好了?想介入置换业务,不论你在哪个城市都是一样的——看你能不能抓到本质,真正的本质是我们用户的核心需求。(本文为蔡旭在2014第六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的演讲,ABR记者张嫣整理,此处有删节)endprint

猜你喜欢
二手车新车经销商
浅谈厨电企业的年终返利制度
年度十佳经销商
海外新车
热辣新车
百度指数再创新高,瓜子二手车品牌影响力领跑行业
二手车限迁有望年中解除
1.2万美元二手车“守稳”年轻车主
1
新车榜
二手车购买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