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不停蹄的忧伤

2014-09-18 22:40贾可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4年5期
关键词:强者传统媒体商业

贾可

今天,在传统媒体看似瓦解,很多同行已经不是朝互联网而是向最新的移动互联网扑去的时候,我依然坚定地相信,创造读者喜欢阅读和分享的内容仍然是一切的根本。

当然,新的传播手段会导致内容的编排方式有所改变,短小精悍的文字,或者再有机结合图片、声音和图像等等,或许更加适宜移动终端的阅读。但是这仍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内容的重要性。

2013年下半年开始,《汽车商业评论》开始尝试将杂志上的内容推送到官方微信上。虽然都是一些已经刊登在杂志上的内容,如果简单地论时效性,有些内容已经过去差不多一个月,但是没有料到,官方微信的粉丝竟然不停在涨。它不经意地告诉我们,只要有原创内容,只要不间断输送,变换一种形式的杂志还是有它的生命力。

我承认一些即时性的好东西需要通过移动终端第一时间抵达受众,第一时间影响受众,这样的效果会更好。所以从2014年春节之后,我们尝试将及时采写的内容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对外推送,果然受到了更多粉丝的欢迎。这只能证明作为内容的《汽车商业评论》,还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还有很多内容需要我们作为传播者对事件的反应依靠时间积累、精雕细琢才能完成,而它们出现的场合更适合的地方应该是仪态大方的杂志,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屏幕之上。对于这样的读者的需求,我们不会漠视,所以《汽车商业评论》杂志将更加坚定地完善其内容和形式的结合。

这种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同样也表现在我们的移动终端的内容和形式的匹配上。这一点,《汽车商业评论》做得还不够,正在加强之中。除了要完善官方微信之外,还需要在移动APP和微博等各种终端上发力,由此形成我们所谓的全媒体的渗透,而在这个过程中,内容还是王中王。

有人说,传统媒体转型成互联网媒体成功可能性很小。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是这样,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个所谓的传统媒体本来就不是真正强大,不过是在非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壁垒保护了它。此外,传统媒体不必要完全变身为互联网媒体,因为不同内容对应于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也对应于不同读者。

就在大家对新媒体趋之若鹜的时节,我的一些好友,比如现在的独立商业趋势观察家肖明超,希望我能够将这些年在《汽车商业评论》杂志上的卷首语编辑成书,他认为这些文章间接反映了在这个变动不居时代我们作为一个独立媒体的某种适应环境同时又不忘初心的坚守,另外一方面也恰好反映了中国汽车产业经历黄金十年及之后急剧变动过程中某种商业思想的坚守。

我不是那么自恋的人,觉得出版这样一本书给人当老师有点牵强。何况当下的出版界是非常势利的,如果一本书的读者只有作者,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但是有人提到了我2005年出版的《中国汽车调查》一书,它不也是以往文章的重新梳理吗?它的出版不也成了很多行业外人士了解行业内情况的启蒙读物吗?

确实,不少汽车业后来的从业者,包括记者、公关人员、分析师在内,时至今日都在向我提起那本书。这让我的心不由一动,虚荣心作怪,出版社的厚爱,同时可能对读者的好处——我一直对我的很多同行的业务能力持有怀疑态度,让我愿意出版这样一本书。

胆子一大,我就将这本书名取为《强者的法则》。它来自于卷首语中的一篇文章,当时正好塔塔收购了捷豹路虎,我问我奥地利的合作伙伴,印度人收购是否会有损于这两个来自英国的汽车品牌的名声,他的回答是不会,因为这是强者的世界。我当时对此非常感慨,所以当后来吉利收购沃尔沃有人说风凉话的时候,我就又想起了这句话。

确实,这是强者的世界。虽然我的内心里对这个世界一直怀有的是马不停蹄的忧伤,但是也只能且把忧伤藏于心底,所谓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谁也无法躲进小楼成一统,必须以强者的生存法则勇敢地去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社会。endprint

猜你喜欢
强者传统媒体商业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记录二十年商业社会的风云变幻
强者的品质
绿建筑的商业姿态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