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不能不“细”

2014-09-19 01:02唐仕伦
初中生学习·中 2014年8期
关键词:箩筐百草园小鸡

唐仕伦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中典型的细枝末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表现在对环境、场面、景物以及人物的描写中。著名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可见,写作文时为了创造典型环境,突出景物特征,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题,使事件更具体,形象更鲜明,作品更具感染力,就必须努力发现细节,并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

在进行细节描写时,同学们常常出现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观察不仔细;2.情节不典型;3.描写不细腻;4.不善用修辞;5.语句缺打磨。

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与父亲冷战两周后,放寒假了。我低头走在回家的路上,父亲扛着我的被褥跟在后面。走了很久,突然失去了父亲的气息。那是种很奇妙的感觉:两个血脉相连的人之间系着一根无形的线,距离远了,一下子就能感觉到。

我回过头,看见父亲扛着包裹走在人群中。那包裹打得不好,总有一片布打到父亲脸上,父亲用力把头偏向一边。阳光下,父亲脸上的汗水直往下流。那一缕翘起的头发,黑中夹白。

我忽然后悔自己戴了眼镜,痛恨它让我清晰地看见了父亲的老态。千般思绪涌上心头,那一瞬,成永恒。回首逝去的岁月,不知何时,时光在父亲的脸上刻下了沧桑,年华在父亲的发上染上了风霜。我转过身,泪如雨下。

现在,我终于深深地理解了,原来父亲的背上有一座山。

这是一位同学讲述放寒假时,父亲到学校来接自己回家,自己近距离接触父亲,深刻感受父爱如山的伟大,将它深深烙印在心中,永远定格在记忆中的感人情景。文章在讲到自己与父亲“走了很久”“突然失去了父亲的气息”,回过头去看“扛着包裹走在人群中”的父亲时,有一段细节描写:“那包裹打得不好,总有一片布打到父亲脸上,父亲用力把头偏向一边。阳光下,父亲脸上的汗水顺直往下流。那一缕翘起的头发,黑中夹白。”

从总体上讲,这些细节描写还是不错的,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其中还是存在一些细节描写方面的问题。比如“额上暴起了青筋”“那一缕翘起的头发,黑中夹白”等句都可以描写得再具体、细腻一些;比如“阳光下,父亲脸上的汗水直往下流”一句也显得不够典型,缺乏个性,难以表现出自己的父亲与其他父亲的不同;比如“那一缕翘起的头发”一句,如能对语句加以必要的打磨,进行更为细致的修辞,则会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综合以上分析,如能将上面那段细节描写进行如下修改,效果也许会更好些:

我回过头看见父亲扛着包裹走在人群中。那包裹打得不好,总有一片布打到父亲脸上,父亲不时用力把头偏向一边。他的额上,因用力而暴起的一条条青筋,清晰可见。阳光下,他的脸泛起一层油光,汗水顺着那饱经风霜的皮肤上的一条条沟壑,直往下流。那缕翘起的头发,发梢还是黑的,发根却已经白了。

在细节方面作如此调整后,比原文更显细腻入微,更充分地表现了父亲背负家庭大山,饱经沧桑,痛并快乐前行的高大形象,真挚而热烈地赞美了坚强勇韧、默默付出的伟大父爱,感人至深。

下面,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关于百草园的那段精彩描写吧: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鲁迅先生紧紧抓住百草园的景物特征,运用细节描写,充分调动视觉、触觉、味觉等器官,从下到上、由近及远、由静到动,再从上到下、由动到静,形、声、色、味相互渲染,将点与面有机结合,层次分明地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将自己儿时的乐园——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得既生动可感又形象逼真,让人颇具身临其境之感。行文中,作者还恰当地选用一系列动词和形容词,娴熟地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了细腻精准的描写,将景物描摹得形象逼真、生动可人。

再来看看著名散文家厉彦林《赊小鸡》一文中有关故乡沂蒙山区卖雏鸡的商贩进村落担卖雏鸡的场面以及母亲挑选小鸡的细节描写:

商贩一落担,最先围拢过来的是我们这些蹦蹦跳跳的孩子。孩子们调皮地学着卖力吆喝,“赊小鸡喽——赊小鸡哟——”婶子大娘们赶过来了,商贩赶忙招呼说:“婶子大娘,这头茬鸡便宜卖。母鸡两毛,公鸡一毛五。”大家围着箩筐,问明赊法,便围着箩筐像一群小鸡一样叽叽喳喳地挑选。箩筐里满满的鸡崽,鹅黄色、绒绒球似的,张着黄黄的小嘴,发出‘叽叽叽的细弱嘈杂的叫声。小雏鸡一边鸣叫着,一边拼命往边上挤,煞是可爱。伸手摸触,柔软得让人心里痒痒的。

我娘挑雏鸡,我大都跟着当勤务,主要是挎着竹提篮盛小鸡。只见上了年纪的老奶奶眯缝着眼挑小鸡,一边挑还一边讨着赊鸡的价钱。娘先在大箩筐边观察,看哪几只叫得欢。然后伸手在箩筐里挑,把挺精神的几只拿出来放在脚前的地上,让它们跑,让它们叫。那些不活泼的,顺手又送回箩筐里,再换出几只。有一只特别调皮,放在地下就往远处跑,娘笑嘻嘻地把它捉回来,嘴里嘟囔着:“我让你跑!我让你跑!”一把抓起来,放进自家的提篮里。

这是一段典型而有趣的细节。第一段,是一场何等生动鲜活的“赊小鸡”场面啊!作者通过仔细观察,精心选用行动、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的手法,绘形、拟声、描色,摹状,将小孩子们跑来凑热闹,婶子、大娘们争先恐后地赶过来“赊小鸡”、箩筐里满满的鸡崽活蹦乱跳的情景写得灵动鲜活、细腻可感,让人如临其境,如履其情。而第二段,作者则运用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由上到下,由人到鸡,不但生动细腻、层次分明地描写了母亲挑雏鸡的场面,而且细节描写更是绘声绘色,真实动人,特别是“观察”“看”“伸手”“挑”“放”“让”“送回”“换出”“捉”“嘟囔”“抓”等一系列动词的运用,以及母亲那句看似平常的“我让你跑!我让你跑!”的嘟囔,可谓生动传神,颇具层次感、生活感和真实感,让一位经验丰富的挑选雏鸡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试想,如果一个人不留心生活,不仔细观察,不善于抓住典型情节,不善于娴熟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不善于精心打磨自己的语言,不善于对细节进行细腻描写,如何能将一个个温暖动人的画面、真实感人的场景、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彩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呢?

实际上,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细节描写可谓比比皆是,比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中关于儿时偷罗汉豆的描写,《孔乙己》中关于孔乙己吃茴香豆的描写,《荷花淀》“话别”情节中水生嫂听说丈夫要到大队上去时的描写,《范进中举》中对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的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关于林冲两次熄火的描写,等等,都是细节描写的经典范例,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endprint

猜你喜欢
箩筐百草园小鸡
学校里的“百草园”
闪电小鸡
小鸡想飞
大礼难还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小鸡不见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
2.皇后和子女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