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客往民国风味菜馆一个在戏中,一个在嘴里

2014-09-20 09:34文图三更枕
城市地理 2014年13期
关键词:王老板小酒馆菜式

文图+三更枕

重庆有两个叫做“人来客往”的小酒馆。一家开在戏中的民国时期,一家开在渝北石子山体育公园。它们是同一个小酒馆,却又存在于两个不同的时空,听起来这个地方是不是很玄乎?

说起“人来客往”,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叫张新,晓得他的人可能不多,但是他曾经参演过的角色就家喻户晓了。《山城棒棒军》中的“王欻欻”(音:chua)就是张新扮演的。除了当演员,这个“王欻欻”还是国家一级导演,少为圈外人所知。《人来客往》本是张新导演的一部同名连续剧,讲述民国时期的一间叫做“人来客往”的小酒馆中发生的山城轶事,在街坊邻居的嬉笑怒骂间,上演着一幕幕山城民国“浮世绘”。

不过,就在这部戏紧锣密鼓地拍摄时,一间“人来客往民国风味菜”由张新的侄子王艺霖开在了渝北。在这个“平行时空”里,另外一些当下的故事也同时在发生。

第一次想进“人来客往”尝尝,是因为它吊脚木楼的门脸,像极了小时见过的街边老店。二楼小廊小窗,支出一张酒裆子以为招徕。一层有木墙,上贴红纸黑字的各式告示。有门神的实木门大敞,旁开小窗,是老杂货铺的样式。若有人在这儿倚窗贩酒,肯定叫人以为走错了时空。名副其实,这小铺面总是人来客往,还有不少人坐在街沿大“春凳”上排队。

跨过门槛进去,一切都古香古色。入口是账房,南墙贴字画,北墙挂着菜牌和“童叟无欺”的毛笔大字,西端是木楼梯通往楼上雅座,抬头是一片朱砂色,由数把红色油纸伞装饰着。木格画窗、旧雕花八仙大桌,颇有清代遗韵,桌上皆是崭新的青花杯盘碗盏,亦拙亦巧,想来店主定是个讲究的老人。掌柜的迎来,却是堂堂少年。他便是王艺霖,一问才知是个90后。

问道小王老板有什么菜式推荐,他只说“人来客往”荤素只有十来道菜,但道道都值得推荐。一看菜名的确是闻所未闻,信口点上几道,菜式菜色也是头回见过。听王老板说,这些“民国风味菜”不全是照着民国时期的菜谱,更多是对民国时期菜式的一种追溯。一部分得益于重庆老板凳厨师的回忆和口授心传,另一部分则是年轻厨子的天才创造。不究于这菜是不是从民国时传下来的,但说这色香味,绝对称得上是一流的好菜。

左右页图:“人来客往民国菜”有着小酒馆本该有的样子,吊脚木楼旧式街边老店的门脸、传统私酿的梅酒,在这儿见证着人来客往的岁月。

笑谈间王老板送来“私酿如意梅子酒”,执杯浅尝,酸甜可口却又酒意浓重。据说是民国时那个“人来客往”老板娘陈如意的发明。投梅入酿,几番研究,成了现在这坛私酿。王老板虽不善推销,却是个性情中人,喝起酒来豪爽得可以。微醺间聊起这风味菜馆,便聊起了与姑父张新一起参与拍摄电视剧“人来客往”的事来。小王大学也是念的影视,做了段时间摄影师,觉得劳累便想另觅出路。于是和姑父一商量,姑父说正在执导一个关于小酒馆的片子,要不做个小酒馆,这下是一拍即合。姑父王新拿出自己收藏的古董家具,小王负责经营,这两叔侄三下五除二便把这“人来客往”弄得红火了起来。

至于戏中民国时期的“人来客往”是实是虚,是那个“人来客往”在先,还是现今这“人来客往”在先,王老板也没说出个究竟。不过这个都不重要,只是叫我改日再来大饮大聊。如果不慎醉倒,估计就走到现实社会与虚幻民国的重叠处了吧。

这里有民国风情的铺面,有民国时期的收藏,更有民国风味的菜。更特别的是,有一个民国时期的“人来客往”,与之遥相呼应着。地址:渝北区余松路立交天邻风景南门(红星美凯龙往体育公园前行100米)区

最难忘的特点:“人来客往”菜单上只有几道菜、一种酒,却值得反复去光顾。

猜你喜欢
王老板小酒馆菜式
Bogen小酒馆
《于谦小酒馆》 “相声皇后”为美食捧哏
10元小酒馆
青出于蓝
最后的小酒馆(外一首)
姜葱老虎虾脆面
爸爸是个大害虫
最后一“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