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体育大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2014-09-20 06:04
山东体育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协同课程体系素质教育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系 广东 东莞 523808)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体育大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胡小善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系 广东 东莞 523808)

体育大课程体系建设是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经之路。从协同创新视角而言,体育大课程体系是一个协同体系,体育大课程体系的内容即是它的子系统(模块)。体育大课程体系主要有体育教学、体质健康管理、校园文化、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师资培养五大内容模块。在实践操作层面,每一个内容模块都会影响体育大课程体系的建设成效。体育大课程体系每个内容模块可以构建相应的创新平台,通过各内容模块的创新与发展,能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体育大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体育大课程体系内容,采取以下举措促进其建设:树立协同创新观念、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协同规范的体育管理制度体系;积极做好体育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构建校内体育——素质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大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协同创新;体育课程;大课程体系

协同创新理论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协同论,是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r)提出。该理论认为,组织内部个体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各个主体共同前进,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协同创新理论是协同学理论与创新理论进行结合,仍然是一种创新模式。协同创新是将各个创新主体要素进行系统优化、合作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从由沟通——协调——合作——协同的过程。协同创新强调创新过程中各种创新要素或参与创新的各主体之间要尽量协调一致,以获得单个创新要素或单个创新主体所不能获得的功效,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简单之和的目的。

体育课程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主渠道。高校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20来年持续下滑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忧虑。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体育大课程体系模式把“课(校)内外一体化”有机统一,能优化体育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拓宽体育教育的时空与教育渠道,在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大背景下,构建适应本校特色的大体育课程体系已经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则,体育大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是涉及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制度制定、机制构建、政策实践等多个领域协调推进的系统工程。本研究以协同创新理念指导,对体育大课程体系的内容进行分析,希望能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1 高校体育大课程体系的概述

传统的课程内涵较窄,仅将正规的课堂教学视为课程。随着现代的教育发展,课程内涵已扩大、超出了传统意义的课程。著名教育家李天德教授认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自学活动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牛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1]。《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以此为指导和依据,高校体育大课程构建实质就是研究大课程的结构,即研究“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其着力点是要突破传统课程结构框架,向纵、向横拓展与延伸。向纵延伸,优化课程结构,实现全程体育教育;向横拓展,开辟多样化外体育教育场,构建结构纵横交织,功能相互渗透,课(校)内外有机结合的大课程体系(图1)。

图1 体育大课程的结构体系

高校体育大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充分吸取多年来我国高校在体育课程建设取得优良成果,把体育课堂教学、体质健康管理、校园群体活动、教职工体育活动等学校体育的各个要素整合为一体,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高校体育大课程体系与单一的体育课程区别在于它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结构的课程体系;纵向结构可以包括基础性体育课程、发展性体育课程、高层次体育课程三个不同性质的课程体系(图1);横向结构是以课堂体育为核心向校园体育、社区体育、社会体育等逐步拓展,从而形成结构互相联系、互动协调发展的体育大课程体系(图2)。

2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体育大课程体系的内容

协同学认为系统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但在外在形式之上存在一种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不同的系统都是由若干子系统 (或模块)所构成的,而且每个子系统内部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众多要素。系统之所以能够不断的演化发展,要归因于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各子系统之间所存在的一种非线性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相互作用关系最终促使整个系统向着有序协同的方向发展。创新平台是有效执行协同创新关键,也因为这样,在系统内创新平台的宏观布局尤为重要。按照2002《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体育课程的内容包括了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课外群体活动、运动代表队训练等内容,其课程资源范围不仅有校内资源,也有校外资源的拓展,因此,体育大课程体系构建也是一个协同系统构建。体育大课程体系内容涵盖了体育教学、体质健康管理、体育文化等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从协同创新视角而言,体育大课程体系的内容即是它的子系统(模块),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在实践操作层面,每一个子系统都关系到体育大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据子系统可以构建相应的创新平台,通过各子系统的创新与发展,来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体育大课程体系建设成效。

图2 课堂体育与校园体育、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结构图

2.1 体育教学方面

体育教学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外训练、课外辅导和课外活动指导等。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涉及到体育教学部门、教务处、各系部、教学督导部门等各个部门。体育教学的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并辅以课外训练、课外辅导和课外活动,也需要教学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合力。

2.2 体质健康管理方面

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与促进工作实际是一个大的协作系统,需要学院各系部、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方能有所作为。《学生体质健康的实施办法》明确要求学校体育教研部门、教务部门、校医院(医务室)、学工部门、辅导员(班主任)协同配合共同组织实施健康标准。体质健康在高校实施已经多年,虽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在如何提高学生体质测试成绩,测试结果的数据使用上,在如何共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还需要加大实践研究,共同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2.3 校园文化方面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校园生活中的反映和缩影,具有吸收社会文化,反映校园需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氛围,除了具有凝聚、导向、激励、调试等主要功能外,还具有潜移默化的同化功能,行为规范的控制功能,满足青年人心理要求的娱乐功能和展示功能等。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积极功能,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综合素质极为重要。体育是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在高校校园文化的管理与构造中,学生工作部门、体育部、思政部以及各二级院系都在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高校各部门(如团委、工会)不约而同或多或少地选择了以体育为载体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以体育为载体建设校园文化也是国内外高校普遍采用的方法,目前主要问题有以下两点:其一,各部门统一协作不够、各自为政居多的现象;其二,各部门还没有把营造校园文化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有效结合,高校也普遍缺少这种相应的引导机制。

2.4 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方面

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德育、智育、体育都为学生素质发展服务,三者正是在素质教育上统一起来。体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促进历来是古今中外教育界的共识,如毛泽东同志强调“德智皆载于体,无体无智德”,蔡元培先生倡导“完全育人,首推体育”,等等。体育教育的发展也表明,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发、完善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等,这些功能在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中所起的作用是其它方面教育无法替代的。只是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应试教育和我国历史人文的传统,德育、智育的地位远远超过体育,体育课程在许多学校已经弱化为一门普通的课程,远远没有发挥它在育人方面的综合作用。高校良好的师资和体育体育场馆如何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中相互补充,仍然需要探索。

2.5 师资培养方面

体育大课程广义的体育师资应该是全校的教师。体育大课程师资的培养不仅包括体育部门、学工部门和各系部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还应包括学院有体育特长、热爱体育的师生。对于学院所有教师来说,都应该懂得身体健康对人生的重大意义,要具备课内外以言传身教方式,潜移默化地唤起学生对体育重视的能力;对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还应该懂得学校体育相关的政策制度,具备为学生就体育政策方面有关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的能力。提高教师体育素养,增加教师体育育人的义务与责任,需要学工部门、体育部门、教务部门、人事部门乃至工会的通力合作。

3 协同创新视角下体育大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

3.1 树立协同创新观念、构建利益共享机制

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是体育大课程体系构建发展的重要先导。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各参与主体存在目标不一致、缺乏沟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体育快速规范地发展。因此,树立协同创新观念,是体育大课程建设发展的重要前提。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参与大体育课程建设的各个部门、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形成目标一致、开放协同、创新发展的观念。

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体质健康教育是健康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总体下降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各二级教学院系普遍注重智育与德育教育,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态度,无论是认识上还是行为上均需要提高。许多二级教学院系把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的希望完全寄托、依赖于体育教学部门,忽视本该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各二级教学院系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认识是一致的;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营造积极校园文化的方式中,体育是普遍采用的载体。基于这一点,要把体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为高校体育工作各部门合作的契合点,充分利用各院系以体育载体开展的各种活动,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做到体育为人才质量的提升服务,各二级教学院系把体育为载体的活动纳入到体育大课程体系中,形成一种合作共赢的体育育人机制。

3.2 构建协同规范的体育管理制度体系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体育大课程体系涵盖的范围很广,就高校内部来说,不仅有体育部门、各二级教学院系的体育,也有高校各处室的体育。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相应的体育管理制度能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高校的体育制度既包括体育部门的管理制度,也包括工会以及各二级教学院系的体育管理制度。促进体育大课程体系建设,应建立健全学院体育管理制度,用体育制度引导各部门引导各部门在体育工作的协作,通过体育制度,引导各部门和广大教职员工重视体育,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实现校园体育全民参与、全员育人的目标。

3.3 积极做好体育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

体育大课程体系应该是存在于校内外广大空间且不受限制的开放系统,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让体育课走出课堂,与学生的课余活动、家庭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课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资源、体育信息资源等六个方面。按照体育大课程的理念和要求,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为体育大课程体系的开发构建做好后盾和保障。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师资力量的整合事关大课程建设的成败。构建一支知识、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体育大课程系统的教学和管理。为适应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突出体育大课程系统的特色与优势,要培养具有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技术人才。对体育现有教师,应加大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进修研究生课程以及鼓励教师报考研究生,同时有计划地引进有较高科研水平和体育技术的高层次体育人才。除体育专职教师外,建议把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作为体育师资的重要来源加大培训,此外,高校职能部门或各二级院系均可鼓励有体育特长和热爱体育的教师参加相关的体育业务培训,通过培训,让这些老师能够了解学校体育的相关政策,从而建立一支体育系内外稳定的大体育课程师资队伍。

整合体育场地、设施等教学条件。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场地,提高服务意识,通过加强管理,做好场馆的开放和器材的维护,明确职责,满足师生运动、学习的需要。

3.4 构建校内体育——素质教育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学教育本质上就是培养人才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应当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是体育与素质教育共同特点。“在素质教育当中,体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把体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作为工作的主要方面”[2]。把体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利用学院的师资、场地器材等条件,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是体育大课程建设的新思路,也是实现体育和素质教育的双赢有效途径。体育—素质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是体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是整合学院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的创新平台。基地是以体育为载体的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创新平台,既是大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也是体育实践基地(图3)。实践基地在体育部门的领导下,服务全校热爱体育的师生,服务于全校的体育活动,也可根据需要服务部分社会体育活动。

图3 体育—素质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的模式

3.5 构建大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体育课程评价是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评价是体育大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评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体育的学习情况,而且还可以了解体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存在的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修正体育教育计划,有利于激励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体育教育质量。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从功能上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制约机制;二是保障机制;三是激励机制。一般来说,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三个方面。体育大课程体系涉及面广,除常规的课堂教学评价外,应把有关的影响因素纳入评价范围,如各系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评价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不仅要有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还要有利于促进学院各部门对体育的支持。评价机制的形成可确保评价合理、有效、顺利的开展。

4 结语

协同创新理论是基于协同学理论与创新理论交叉所产生,自协同创新理论诞生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管理、经济等各种领域,成效显著。从根本上来讲,创新是组织或系统的目标,而协同正是实现系统创新目标的有效动力机制,这一点已经为协同学理论所证明。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是一种竞争和优化配置的过程。推进协同创新,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尝试用协同创新理论指导体育课程改革,构建涵盖体育教学、群体、竞赛、科研、体育文化以及体质健康检测评价体育大课程体系,其目的是希望改变学校体育仍然是学校教育薄弱环节的现状,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服务。

[1]周学荣、谭明义. 高校体育大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6):806-807.

[2]张旭光.教育部部长周济:把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突破口[EB/OL]. http://sports.sohu.com/20061225/n247235960.shtml.

[3]王立新.高校体育大课程系统开发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1):96-100.

[4]高思华等.加强协同创新促进深度融合构建“大实践”教育平台[J].北京教育,2012,(1).

[5]刘新成等.构建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基础教育质量[J].教育科学研究,2012,(12).

[6]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

[7]王海建.协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路径[J].探索,2013,(1).

[8]梅士伟、丁洪浩.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现代教盲科学,2013,(5):131.

n the construction of macro-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t universities from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spective

HU Xiao-shan

(Dept. of P.E., Dongguan Polytechnic, Dongguan 523808, Guangdong,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macro-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only route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 macro-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a collaborative system with the following five subsystem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hysical health management, campus culture, expand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teacher training, each of which would impact the effect of this macro-system. Therefore, each part should construct an innovative platform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acro-system step by step.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this macro-system,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s follows: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build benefit-sharing mechanisms; to construct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to optimize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to build Quality Education Base; to build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mechanism.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a macro-system of curriculum

2014-05-23

胡小善(1974- ),男,湖南永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A

1009-9840(2014)05-0095-04

猜你喜欢
协同课程体系素质教育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素质教育视域下超硬材料制造教学探索与实践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彰显育人风采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