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文中的“爱”字研究

2014-09-21 01:56马轶男胡桂红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3期
关键词:独立自由爱人

马轶男+胡桂红

摘 要:本文首先指出与陶渊明诗文中的“爱”字涵义相似或相关的“爱”字最早出现的文献资料,再次讨论陶渊明诗文中的“爱”字和其在最早出现的文献资料中的涵义之间的承接性,最后论述陶渊明“爱”字的独特性,从其在上下文语境和全诗诗意中所起的作用探讨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和做人原则。

关键词:爱 仁 爱人 独立 自由

“爱”属于儒家哲学的概念。

《论语·学而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

《论语·颜渊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在孔子看来,“爱人”即是实现“仁”,换言之,“仁”的实践途径是“爱人”。并进一步指出“爱人”的具体方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爱人”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爱人”的另一方面强调宽恕、宽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生活在社会中,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孟子·离娄下》: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尽心上》: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孟子·尽心下》: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孟子将“爱”的范围扩大,主张从爱亲人出发,去爱广大民众,爱万事万物。并进一步指出“爱”的实践方法:“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意同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这样才能达到“爱人者,人恒爱之”。

儒家哲学认为,爱是与生俱来的,可以看作是人性本善的特质,换言之,爱是作为人必须具备的本质之一。儒家主张以博大宽厚的胸怀去泛爱济众,从爱自己出发,用对待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爱家人、爱朋友、爱广大民众、爱整个国家、爱万事万物。陶渊明用他的人生和他的诗篇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更重要的是,陶渊明认识到“爱人”就要尊重人存在的价值,而每个人获得存在价值的前提便是拥有独立自由的人格,这可以说是陶渊明对儒家“爱人”思想进一步思索和实践的结果。下述陶渊明诗文中的“爱”字与此思想便是息息相关的,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陶渊明对儒家“爱人”理论从思想到实践的进一步开创。

《归鸟》: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爱”与“性”连用,诗人重在强调对于田园隐居所代表的自由生活是一种出于本性的执着之爱,这份爱历经世事沧桑都不会改变,深刻表达出陶渊明对乱世中辞官归隐这一抉择的无怨无悔。诗人对于田园自然之爱,亦是对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爱。

《时运》:

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序中“游暮春也”“春服既成”,第一章“袭我春服”,第二章“洋洋平津,乃漱乃濯”,第三章“闲咏以归”化用《论语·先进》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中的语句和典故,子路、冉有、公西华皆谈从政之事,唯有曾皙谈暮春郊游之事,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想法未发表任何言论,只在曾皙说完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陶渊明在这四人的人生态度中,亦独取曾皙的暮春漱濯,暗示了在乱世之中,陶渊明无心仕进,只想及时归隐,保持自己的内心持守,此亦是“我爱其静”之“静”的确切所指。“殊世”一语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陶渊明称当今的“殊世”为“黄唐莫逮”,暗指这是一个无道的乱世,在此乱世下,陶渊明寄心于“称心易足”的“花药”“竹林”“清琴”“浊酒”,并在此中“陶然自乐”。那么,“我爱其静”之“爱”写出了诗人对闲静田园生活的热爱,即对独立自由人格的热爱。

《与子俨等疏》: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静,《老子》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三十七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7年,第824页。本文引用此基本文献均依据此版本,以下不再一一注出。)老庄哲学认为“静”乃万物之根本,长久之道,即万物是起于虚静,归于虚静的。闲,《庄子·齐物论》:“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庄子·天地》:“夫圣人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庄子之“闲”指一种无是无非、不计得失、心随物迁、物我两忘的闲淡从容的精神境界。由此可知陶渊明的“闲”与“静”指一种远离世俗喧扰的自由、闲静的心灵状态。“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可与“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联系来看,表明诗人在琴书中可以获得心灵的安宁平和,即言诗人从年少时便追求一种心灵世界的平和冲淡,不喜尘世的纷繁复杂。“偶爱闲静”之“爱”表现出陶渊明对独立自由人格和自由生活的发自天性的热爱。

《九日闲居》序: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序言“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点明诗人“爱重九之名”的缘故是爱菊、嗜酒。菊代表品质高洁,酒代表精神自由,这是诗人天性中不可动摇的根基。“爱”字表现出了诗人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无限热爱和不懈追求。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愿言诲诸子,从我颖水滨。

关于本诗的写作背景:

梁萧统《陶渊明传》:“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2]宋沈约《宋书》卷九十三《隐逸传》:“周续之,字道祖,雁门广武人也。其先过江居豫章建昌县。续之年八岁丧母,哀戚过于成人,奉兄如事父……续之年十二,诣宁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并《纬候》,名冠同门,号曰‘颜子。既而闲居读《老》、《易》,入庐山事沙门释慧远……刘毅镇姑孰,命为抚军参军,征太学博士,并不就……高祖之北讨,世子居守,迎续之馆于安乐寺,延入讲《礼》,月余复还山。江州刺史刘柳荐之高祖……俄而辟为太尉掾,不就……景平元年卒,时年四十七。”[3]逯钦立先生指出:“檀韶仁江州刺史,始于晋义熙十二年(416)。是年八月,刘裕兴兵北征,其子迎续之至建邺,馆于安乐寺讲《礼》,月余又回庐山。檀韶请其城北讲《礼》,当在此年冬。” [4]

由此可知,此诗当作于义熙十二年(416)。在此之前,陶渊明已认清混乱政局的黑暗性和反动性,所以在义熙九年(412)征著作郎,不就。在此年,陶渊明与颜延之在浔阳有一段结伴为邻的生活,《宋书·陶潜傳》记载“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5]。在颜延之与陶渊明的亲密聚谈中,肯定对当时的一些政事有所涉及,使得虽隐居田园而依旧关心民生的陶渊明对乱世的政局有了更为清晰、理智的认识。而此时周续之等三人应檀韶之请,前去讲《礼》,陶公对此颇有异议,同时对三人之行也颇为担忧,所以写下此诗。

诗的前四句:“负疴颓檐下,终日无一欣。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写出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对朋友周续之等三人的挂念。“相去不寻常,道路邈何因?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其中“道丧向千载”指出魏晋以来儒家仁爱思想丧失已久,“马队非讲肆”表面是指马厩这种嘈杂的地方不适合讲学,实际暗指在这样一个黑暗、无道的乱世,儒家仁爱思想无法在此扎根繁衍。所以诗人最后规劝说:“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愿言诲诸子,从我颖水滨。”一方面是在规劝昔日友人认清时局,不可陷于世俗的深潭不可自拔;另一方面自述心志,表明诗人在乱世中归隐田园的决心。“老夫有所爱”之“爱”一方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友人的爱惜,希望他们洁身自好;另一方面表现出陶渊明对乱世中辞官归隐的无怨无悔,也就是对独立自由人格的执着之爱。

《咏贫士》其六:

仲蔚爱穷居,绕宅生蒿蓬。翳然绝交游,赋诗颇能工。

“丁《笺注》引黄甫谧《高士传》:‘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具修道德,隐身不仕。明天官博物,善属文,好诗赋。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6]在这里,陶渊明借张仲蔚来自喻,陶渊明与仲蔚的安贫守贱、穷居绝游是互通的。“爱”字表现了陶渊明对张仲蔚处世态度、人生抉择的赞同,同时也表现出陶渊明固穷守真的美好品质。

《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在这里,陶渊明依旧用归鸟意象来比喻自己的辞官归隐,鸟儿朝出夕归,“欣”字生动地刻画出鸟儿对巢穴的热爱,诗人用鸟儿对巣居的热爱之情来比喻自己对“吾庐”的深切眷恋。“爱”与“欣”对举,表现出陶渊明对闲静隐居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热爱。

陶渊明生活在动荡、黑暗的易代之际,本着“任真”“固穷”的本性,虽然思想上历经了百转千回的痛苦斗争和反省,行动上经历了曲折不平的艰苦奋斗,但自己依然选择走一条固穷守真的人生道路,绝不与黑暗的现实政治同流合污,从思想到实践上都贯彻了儒家的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性思想,这是独属于陶渊明的“爱”。

注释:

[1]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57页。本文引用此基本文献均依据此版本,以下不再一一注出。

[2]梁萧统:《陶渊明传》,《陶渊明资料汇编》,2005年版,上册,第7页。

[3][5]宋沈约:《宋书》卷九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80,第2286页。

[4]逯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7页。

[6]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76页。

(马轶男,胡桂红 河北省张家口学院 075000)

猜你喜欢
独立自由爱人
李嘉诚:香港没资格“独立”
西班牙宪法法院判加泰罗尼亚“独立”违宪
再见了,我的爱人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亲密爱人
爱人
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