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技巧背后的音乐

2014-09-21 09:15王妍珏
艺术评鉴 2014年16期
关键词:舒伯特

王妍珏

摘要: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人物,其创作的钢琴独奏《流浪者幻想曲》融入了奏鸣曲多乐章的因素以及幻想曲无拘无束的气质和华丽的技巧,被认为是舒伯特难度最大的钢琴作品。关于此曲高难度的技巧部分,学者们早有研究,本文将主要探讨技术层面之上的音乐表达,从情感把握、构思布局、音乐想象、手脑配合等方面对演奏方法进行剖析,希望能对演奏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舒伯特 《流浪者幻想曲》 情感把握 构思布局 音乐想象 手脑配合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31-1828.11.19),奥地利作曲家,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人物。他虽31岁就英年早逝,但其作品却极其丰富。他创作了600多首歌曲,7部交响曲全集、宗教音乐,还有歌剧、配剧音乐,以及大量的室内乐、钢琴曲作品。舒伯特在世时,他的作品仅被小范围的仰慕者所赏识。但是在他离世后,越来越多的人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门德尔松、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十九世纪的作曲家发现了他的作品,并对其极力推荐。如今,舒伯特已被列入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流浪者幻想曲》(The Fantasie in C major, Op. 15 D.760 ),是舒伯特于1822年11月所作的四乐章的钢琴独奏幻想曲。作品是作曲家根据吕克特同名诗创作的艺术歌曲《流浪者之歌》的旋律为主题而创作的,以变奏为基础,融入了奏鸣曲多乐章的因素以及幻想曲无拘无束的气质和华丽的技巧,被认为是舒伯特难度最大的钢琴作品。舒伯特自己说“大概只有魔鬼才可以演奏它”,意指想要做得完美无暇连他自己都力所不能及。本文将主要探讨技术层面之上的音乐表达,从情感把握、构思布局、音乐想象、手脑配合等方面对演奏方法进行剖析,希望能对演奏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情感把握

要想准确的把握此作品的情感基调,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作曲家的“流浪者情节”。所谓“流浪者情节”,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概括:离乡背井,渴望却又得不到幸福,但仍怀贝多芬式的英雄般的理想、气概和情怀。

(一)创作背景

演奏一首乐曲,需先了解作曲家创作的背景,置身于情境之中,方能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流浪者幻想曲》的创作背景是厚重的,甚至可以用凄凉和悲壮来形容。

一方面,受1789年法国大革命①和1799年“雾月政变”②的影响,舒伯特的朋友相继被捕,圈内一些朋友的艺术观、价值观发生变化,越来越习惯被奴从,这使追求思想解放、艺术自由的舒伯特非常失望。现实中无法获得自由的舒伯特,把自己对自由的追求倾注到艺术创作中去,通过作品中的“流浪者”形象来抒发内心的压抑、痛苦和孤寂;另一方面,晚年的舒伯特身患不治之症,精神遭受重创,他在一封信中写到:“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最可怜的人”。

(二)《流浪者之歌》的歌词含义

《流浪者之歌》是舒伯特1816年的作品,歌词采自德国诗人吕贝克的诗作,歌词中这样写到:“我孤寂的到处流浪,叹问‘往何方?往何方?啊!人生渺茫,我孤独的到处流浪。啊故乡,啊故乡,你在何方?我寻觅,我幻想,不知何往!故乡,故乡,无限盼望,无限盼望。在那玫瑰已开放,和朋友散步游荡,和亲人欢聚一堂,乡音温暖着我的心房。我孤寂的到处流浪,叹问‘往何方?往何方?听微风低声向我说:‘流浪者的幸福,就在故乡!”

舒伯特20岁时就因父亲反对他从事作曲的自由职业而离开了家庭,从歌词中我们不难看出舒伯特流落异乡时的孤独、无助,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与亲人团聚的热切的愿望。

基于上述因素,作者将《流浪者之歌》的主题进行发展,创作了《流浪者幻想曲》,作品气势磅礴,仿佛在宣誓,在呐喊,在以一切可能的力量克服命运的束缚和不公。演奏时,需把握这样的情感基调,才有可能准确的表达作品风格。

二、弹奏要点

作为一首结构庞大的钢琴作品,《流浪者幻想曲》中涉及到诸多高难度的演奏技巧,演奏者须进行严苛的练习方能演奏。但在掌握技巧之后,对音乐的认识及处理则显得更为重要。

(一)用脑构思

熟悉作品的演奏者想必都知道,乐谱上有很多“f”,更有一些地方已经是“ff”还要求继续渐强,很多人按照乐谱的要求弹奏,导致整首乐曲从头到尾都很吵,听众难以接受,自己还“费力不讨好”,无法达到预期的演奏效果。笔者认为,音乐情感的表达必定依托音乐中戏剧性的冲突和变化才能得以实现,一味的用“f”去演奏,反倒使音乐变的平淡无奇。演奏者在对乐谱的二度创作时,对待大段的“f”和“ff”,可以考虑在中间的某个地方先撤回一些力量,再推上去,使段落变成“f-p-f”,这样,既使演奏者得以休息,又丰富了音乐层次,增加了乐曲的可听性。此外,对单一乐句以内以及几个段落之间的处理,亦该提前构思,再上手弹奏,这样的音乐听起来才更有味道。

(二)用脑想象

作品的第二乐章出现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变奏,演奏者应赋予不同的变奏以不同的音乐形象。

从谱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三段变奏右手旋律完全相同,但调性和左手伴奏肢体的不同,便使它们呈现出了不同的音乐色彩:谱例1为升C大调,色彩明亮,左手的分解和弦稳定而柔和,加之右手优美的旋律,好像是一家人坐在美丽的后花园中享受悠闲的午后时光,惬意而温暖;谱例2则马上变为升c小调,色彩黯淡而阴沉,左手密集的和弦,更突出了紧张的气氛,仿佛作者回到了现实,一切美好都只是梦境,想到自己流离失所,身患绝症,却还未能与家人相见,家在何处?故乡在何处?何时能回到家乡?心生绝望;谱例3回到升C大调,但却没有谱例1那样的甜美,右手中声部的加入,更像是作者面对现实,表达出无奈中略带悲凉的情感。

作品中还有诸多这样的变奏部分,需要演奏者在练习中不断加以合理的想象,才能恰如其分的塑造音乐形象。

(三)脑手配合

脑手配合,是指大脑对音乐形象和层次进行加工后,将这些信息通过手准确的在琴键上表达出来,而这就考验演奏者对音色的敏感度以及怎样表达不同的音色。

谱例4第三小节是作品第一乐章中的一个音乐动机,后面还有两次发展,是从单音发展到八度,再发展到大跨度八度的过程,音乐上情绪渐渐激动,力度不断加强。但在演奏中,很多人只知道要“渐强”,可怎样才能做到正确的“渐强”呢?关键在于懂得用手臂的不同部位的重量来表达音乐中力度的变化。比如,谱例4第三小节是动机的第一次出现,弹奏时只需要把力量落到手指前端,用前端的力量弹奏便可,无需过多加力。在这里需强调,手掌支撑是演奏“legato”的基础,只有保证手掌的支撑,才能真正实现连奏;当发展到八度时,音乐色彩更为浓烈,可在演奏中加一些小臂的重量,用肘关节和手腕“拖”着手指横向运动,切记动作要小,方能更好的连接每个音符;最后发展到大跨度的八度,是作者情感的迸发,应使用大臂的力量进行弹奏,把整个手臂的力量全部落到指尖,突出声音的厚重感,以此来折射作者渴望冲破束缚、获得幸福的愿望。此外,左手的力度变化应与右手保持统一,且始终保持在手掌支撑下稳定的弹奏。

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表现出作者虽然经历痛苦与折磨,但仍向往美好生活的英雄般的气质。演奏这首作品,应使技巧与音乐并举,巧妙构思布局,合理发挥想象,准确表达信息,方能取得良好的演奏效果。

注释:

①1789年由法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君主制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

②1799年11月9日由拿破仑发动的政变,此政变使他开始了长达15年的独裁统治。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德]恩斯特·希尔马.舒伯特[M].王剑南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杨静.舒伯特的钢琴作品《流浪者幻想曲》[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04).

[4]王立彬.复活舒伯特[J].爱乐,2011,(08).

[5]何虑.解读舒伯特钢琴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J].作家,2009,(10).endprint

猜你喜欢
舒伯特
睡在厕所的邻居
立场
舒伯特:毕生与贫困相伴的歌曲之王
舒伯特顿悟邻居用心
睡在厕所的邻居
觉醒的舒伯特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
舒伯特的故事(下)
二月音乐
舒伯特的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