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4-09-22 23:25宋喜燕
黑河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龙尾龙身舞龙

宋喜燕

教材分析:

1.《中国龙》一课以“欣赏、评述”为主,融“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于一体的美术课,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创造,表现的良好契机。

2.本课分4个课时,前两个课时是“欣赏,评述”。内容与风格上主要体现中国龙源远流长的文化气息。后两个课时集中反映“造型,表现”的内容。作品注意营造舞龙的热烈气氛,注意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的特征以及民间有画龙的诀窍。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初步了解中国龙的文化历史。通过观察感受龙奇特造型上的变化,以及在中华民族传统中龙的特殊地位,知道龙的各部位的动物原形与象征意义,体会龙的精神。

2.操作领域:能自己创作一幅龙的绘画作品,并与同学们合作完成(抓住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特征)一件舞龙的道具,在舞龙的过程中塑造龙变化的造型,感受舞龙的乐趣。

3.情感领域:体会人们对龙的尊重、崇拜之情,感受作为龙的故乡、自己是龙的传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

1.搜集有关中国龙的资料,初步了解中国龙的历史。

2.了解龙的象征意义,欣赏其造型。

3.抓住龙的特点,制作一条龙或集体创作一条龙。

4.表现龙的精神,气势,龙的造型特点及动态。

5.欣赏作品时体会龙的精神和象征意义。

课前准备

有关中国龙的资料,彩笔,布,手工纸,卡纸,剪刀,双面胶,以及可以利用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探究龙的形象

播放《小金鱼和小鹿》片段

学生:观察:小鱼和小鹿在外形上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尝试着把这两种动物的形象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么?

出示课题:《中国龙》

同学们很有想象力,也很聪明,我们的祖先也很有想象力呢!为什么把这些形象和龙放到一起?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播放课件(龙的起源)。

学生:河流里哪种动物最凶猛?丛林中谁的角最美观?谁是百兽之王?草丛中哪种动物的身体又长又灵活?飞翔的鸟中谁的爪最锐利?

二、信息交流,欣赏分析

学生:向同学们展示,介绍自己的资料,实物等,互相学习关于龙的知识。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呀!关于龙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看一看,从书中的图片上你能发现多少龙的知识?

学生:分析,寻找,发现:龙在哪里?龙的动态----升龙,降龙,蟠龙,行龙等。看看自己的实物资料它属于什么龙呢?播放课件(龙与民俗)。

学生:欣赏百姓喜闻乐见的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

三、合作体验,设计制作

引导小组进行不同主题,不同方式的探究,并制作不同风格的舞龙形象。

学生:各组选择材料,小组探究。

1.龙头---龙头主要有哪几个部分组成?哪些颜色搭配在一起显得更威武?

2.龙身----哪些形状可以表现鳞片?你能把龙身装饰的更漂亮吗?

3.龙尾---观察资料,你能发现多少种龙尾造型?你能想出更新颖别致的么?

教师及时巡视辅导,给予适当的点播。龙头和龙尾分别有每组的两个同学来画,龙头画什么样很重要,是昂首、张口、露齿、睁眼,这样才有精神,各小组其他组员制作龙身,然后每个小组的部件连接到一起,就是完整的一条舞龙道具,时间允许可做游戏同时播放(龙的传人)歌曲。

四、评价交流,拓展延伸

学生:

1.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谁对小组的贡献最大?

2.哪组作品最富创造性?

3.你今天最满意自己哪一点?

4.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龙文化?

我们的班级就是一条龙,有组织、有纪律、有气势、有向心力又有凝聚力。

教学反思:

《中国龙》一课的教学中“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我利用课件中龙的古今不同造型的形象图片、龙的不同的艺术品图片等为载体,学生们在比较直观的过程和方法中,更进一步的认识了龙的形象构成、理解了龙的造型特点和寓意、欣赏了龙的各种生活物品以及艺术品,了解了一些有关龙的节日,体会中华人民的创造智慧与表达的美好愿望,走进中国的龙文化,感悟中国龙的昂扬精神,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

“造型,表现” 学习领域。用彩色卡纸制作龙(利用纸卷制作龙头、龙身)这个活动形式,以点带面,学生们能根据制作的需要去主动的观察龙的特征,对用彩色卡纸制作的立体的龙的形象充满了好奇。并且在老师简单有效、各种不同做法的引导下、鼓励下,学生们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对中国龙文化艺术的兴趣。

通过本课学习,全班同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课堂氛围特别好,我们每个小组成员做了舞龙道具的一部分,小组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件完整的舞龙道具,它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精诚合作、团结一心创作的作品。

(责任编辑 刘新蕊)

猜你喜欢
龙尾龙身舞龙
舞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龙身蛇形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龙尾’玉簪简介
我学会了舞龙
龙 王
中秋舞龙
龙头咬龙尾
清代古典家具龙纹饰绘的什么龙
浙江平阳龙尾钨锡铍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共舞“龙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