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过渡教育的内涵和实施路径

2014-09-22 03:03范磊
文教资料 2014年15期
关键词:新生大学能力

范磊

(湖北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试论大学过渡教育的内涵和实施路径

范磊

(湖北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推进人才培养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实施分层分类培养。在系统优化教育环节过程中,既要关注不同阶段教育对象的基本特征和培养重点,又要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在高中向大学过渡的起点阶段,大学新生教育实施的方式方法侧重角色转化,以人格、知识、能力三个要素加以构建,积极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 过渡教育 内涵 实施路径

一、大学过渡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1.大学一年级教育的实质在于“过渡”。关于大学的“起点”教育,通常称作“新生入学教育”、“适应性教育”,它从军训、心理健康、校纪校规等“断面”探讨了大学一年级教育的部分内容,未能指出其“过渡性”本质特征。过渡教育,体现在入学过渡和年级过渡两个方面。入学过渡阶段,主要是上学期,大学新生缺乏独立自主的经验能力,学习模式转变缓慢,生活较难自理,人际交往缺失,等等。年级过渡阶段,主要是下学期,新生面对专业知识挑战、人际关系处理、社会“软实力”培养等冲击,容易产生放任自流、胆怯自卑,恐慌心理加重等问题。这种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区别于高中教育的大学一年级教育,实质在于“过渡”,即学生在角色、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存在转化的过程。

2.大学过渡教育的任务重在角色转化和角色适应。我国高校一年级教已经全面铺开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深受注重“规范”、“灌输”等传统模式影响,在衔接机制上不能结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阶段特点进行科学创新,应对学生“发展困惑”的措施尚不充分。为此,我们认为,大学过渡教育是指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以严格管理为手段,以贴心服务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人格塑造、知识学习、能力锻炼为核心要素,强化角色适应和主体性增强的培养过程,包括大学生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学习方法及专业学习、社会生活教育、特色文化活动、人际关系训练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具体内容。

3.大学过渡教育注重思想引导、文化熏陶和自主探究。校园文化熏陶,特别是对校史校情的认知,是大学新生适应高校生活,逐渐将理想之我转变为社会之我的第一步。通过掌握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前沿动态,获得社会人才需求的自我定位;通过熟悉校园文化精神、科学研究成果、学科领域成就、人才培养成果等,获取自身成长的实现途径;通过“换位思考加强老师与新生的双向沟通交流”[1],在典型案例剖析的思维启迪及朋辈传帮教育引导下,自我设计的主动性得到增强。尤其在感受了教师人格和治学作风、治学方法以后,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了他们大学人格的形成。

二、实施大学过渡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大学新生处在人格塑造和“心理社会化”的关键期,是实施过渡教育的主体要求。“知、情、意、行”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基本素养,决定他们大学四年乃至今后社会生活中待人接物的态度、立场和习惯。此外,心理结构矛盾在步入大学后的凸显,特别是遇到自身勾勒的大学生活蓝图与现实遭遇的曲折差异、个人对待事务的情感态度与他人反馈后的感知差距,给新生造成了或多或少的 “创伤”。如果得不到及时帮助和有效指导,挫败感与自卑感相互交织便会使情况恶化,颓废地应付大学生活[2]。另外,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养成的行为习惯,使他们一旦面对宽松自由的环境,自主自立意识和能力不足的新生群体便手足无措,甚至出现道德危机。

2.高等教育有别于高中教育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学习内容、方法与目标上的差异,是实施过渡教育的客观要求。高中与大学阶段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巨大反差,特别是大学教育注重教师点授、学生自学,使学生的探究因素增加,专业性和实践性增强。同时,填报志愿的非理性、专业再认识都会促使他们在面对并不熟悉或不喜欢的专业时,容易受“小道消息”的影响而产生负面作用。在带着迷茫或反感进入专业技能强化阶段后,高强度专业知识的撞击催化了学生对专业和职业前景的忧虑情绪。

3.大学生活领域扩充,综合实力竞争增强,是实施过渡教育的又一原因。如果说高中阶段,只需要对课本知识和课后习题的不断训练和强化,那么大学阶段业余生活的有效安排和多途径的实践锻炼平台,便会引起他们更大的兴趣。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竞争激烈的竞技比赛,开放多姿的校园生活,势必增加学生做出选择和决定的频率,而且趋于复杂化[3]。部分新生在高中阶段养成的“闭关学习”的生活状态,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生活理念方式差异,特别是消费时代新生代追求时髦和潮流的冲动,都将在多样化行为背后造成新生的心理波动,甚至出现心理“崩盘”。

三、推进大学过渡教育的载体和路径

如何有效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开展过渡教育?中外教育界为此做过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在国外,欧美国家十分注重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教育管理,他们把“独立精神”和“通识教育”放进整体培养框架中加以体现,关注青年学生的“公民教育”。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学科性学院承担着对新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职能,属于学工部门、教务部门指导下的分散教育管理模式。近年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针对一年级新生做出专门培养,在教育层面普及通识理念,在管理层面强调集中统一。不论是分散式还是集中式,高校都将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关口前移,以期在大学教育的最初阶段实施资源整合,推进学生个性发展。

1.思想引领,搭建教育管理平台。一是实施“心脑成长工程”。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引导新生正确评价与定位自己,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成人成才教育,增强新生心理承受能力。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纪律引导。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4],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开展,借助班团会、主题活动、学风检查、纪律处分等形式抓好纪律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个人品格的有效途径”[5]。三是严格管理,加大检查考核力度。通过听课制度、访谈制度、查寝制度加以保障;开展学生自育工程,通过发挥学生党员、文体明星、先进集体的作用,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营造良好氛围。四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6]。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欣赏能力。

2.学业指导,构建知识学习体系。一是建立学业指导中心,聘请教师定期采取“坐诊”、“问诊”等形式加强沟通互动,构建“学生、教学督导、党政领导、辅导员”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推动班主任掌握培养方案指导新生个性化学习。二是拓展学业指导内容。结合新生入学教育、专业课堂,开展专业认识与再认识及学习方法辅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专题辅导和答疑解惑,实施专业课堂全方位开放,推动跨学科认识和视野开阔,促进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互融合。加强选修课改革,增加通识教育与基础理论课程的比重。三是推进学业指导平台建设。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引导学生课前开展专业知识的预习和准备。以第二课堂实践为补充,鼓励学生建立学习团队,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如策划读书系列活动、演讲比赛、社团活动等。四是创新学业指导方法。在专业辅导书籍的基础上,围绕学科体系加大对新生阅读兴趣和文献检索技能培育,促进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

3.能力锻炼,铺设素质提升路径。“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7]的观点认为,社会能力训练是完善新生能力结构的重要途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特殊能力”[8]。一是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开设专题课堂,集中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培养他们开放、宽容的心理品质,提升应对社会化的能力。二是加强管理沟通能力的锻炼。通过公开竞选、勤工俭学等形式吸引新生参与学校的各类管理工作,参加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群体自主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三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锻炼。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以学科专业前沿和热点问题为牵引,开展科普知识教育,鼓励他们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研究生、高年级学生为引导,参与教师团队和科研项目训练。

大学过渡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我们必须重视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大学新生的特点及一年级教育工作的规律性,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为本科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1]龙雪鸣.浅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特点和内容[J].长沙大学学报,2010(4).

[2]杨素华.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9).

[3]张民.大学教育的特点与兼职辅导员的工作方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3).

[4]钟发亮.“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

[5]冯榛.浅析大学生纪律教育的内涵和目标[J].华章,2011(28).

[6]刘思智.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1).

[7]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455.

[8]张洪峰.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7).

猜你喜欢
新生大学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