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视阈下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析

2014-09-22 03:03林晓燕杨志群
文教资料 2014年15期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教育

林晓燕 杨志群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创业教育视阈下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析

林晓燕 杨志群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创业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具有必要性,有效开展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性。文章结合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现状,探讨创业教育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大学生教育 创业教育 创业能力 培养途径

创业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看其拥有的创新型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高校开展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改革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大众化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高校大众化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在不断上升。如何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成了高校教育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创业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变化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大众化发展的需要。

2.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点,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创业平台。时代的发展需要具备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适应时代发展、面对激烈竞争的需要。

3.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

高校的逐年扩招,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又为大学生创业构建了很好的平台。当前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不少的机遇。创业是当前高校毕业生一个发展自身、解决就业的很好出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缓解就业压力,甚至还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二、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

通过创业教育,大学生可以获得创业思想,进行实战磨炼。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尝试、摸索、提高、丰富,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同时创业者的理想、抱负、信念、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也将受到严峻考验。在实践的磨炼中,端正价值取向,自觉地作出适合自己的创业选择或就业选择,获得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涉及思维与创新、发明与专利、预测与决策、政策与法规、经营与管理等众多领域[1],是对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合理补充,从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说:“未来世纪的主人应当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一张是学术上的,一张是职业上的,而另一张是证明其个人事业心及开拓能力、综合素质的通行证。过去人们只重视前两证的获取,而忽视了‘第三张通行证’。”[2]大学生是拥有较高文化的知识阶层,他们朝气蓬勃,长期以来被喻为“天之骄子”。随着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被推向了人才市场,面临着就业压力。创业教育实践有助于不断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其知识和能力加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创业教育实现了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结合,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捕捉细节、抓住机会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3]。

3.有利于深化大学生教育改革。

我国的大学生教育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相对封闭的培养模式,使大学生在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及个性发展方面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与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创业教育的内容涉及思维与创新、预测与决策、经营与管理等众多领域,能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强化高校教育效果。创业教育已是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大学生创业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对于解决社会就业、失业问题起到较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不少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某些高校在开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未来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忽视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把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有的高校的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甚至没有开展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教育。

2.师资队伍力量缺乏。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因素,对于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在创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我国大多数高校普遍缺乏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开展创业教育的师资多以兼职为主,缺乏创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学生缺乏有效的创业指导,不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3.教学内容不够系统。

不少高校在开展创业的过程中,由于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导致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不够系统。不少高校没有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没有比较系统的创业培训大纲,没有对创业课程进行科学设置,从而出现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现实需要相脱节的情况。

4.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水平不高等原因,不少高校的创业教育形式不灵活,更多的是基于理论的传输,缺乏实践性、灵活性,难以达到良好的创业教育教学效果。

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1.重视创业教育,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等,大学生培养的目标仅局限于研究型、应用型,家长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意识。因此,必须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向创新创业教育,树立创业观念。培养创业型人才,首先要转变理念,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还要训练他们的创业技能、养成创业品质[4]。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2.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必须拥有具有较强创新意识、能够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必须通过有效教学提升人才培养水平[5],必须把选拔与培养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提到重要日程上来。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素质硬、奉献意识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效果的保证,而一个结构完善、人员齐备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导管理机构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

高校应切实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确保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取得实效。一方面,要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加强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和科学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大学生创业类相关课程的开设是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全面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就必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创业知识。针对多数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滞后的现状,高校应提出符合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需要和创业环境实际的课程设置方案,结合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优化大学生的专业课程结构,将大学生的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业知识同步提升,为促进大学生创业提供动力支持。课程设置要能够使学生掌握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其创业教育素养。学校可通过“平台+模块”的形式进行课程设置,设置主要包括KAB创业课程、中小企业管理学、创业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和企业法律法规等课程。模块及其课程根据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需要灵活设置,旨在培养创业应用能力。模块课程包括创业实践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和创业环境课程[6]。同时,学校从校内外广泛遴选优秀师资开设 “网络创业学”、“创业管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南”等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针对管理、财经类学生,开设必修课;针对其他工科类学生,开设选修课等,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诉求[7]。另外,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4.做好市场对接,开展创业教育实践。

创业教育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实践。大学生创业应面向市场和经济发展要求,培养善于解决工业生产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增强其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加强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高校可通过加快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的途径开展教育实践。大学生创业园区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市场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加快建设高等学校创业园区,积极为大学生创业做好市场对接,增强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生存能力。

5.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创业教育支持。

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是顺利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力保障。为鼓励大学生勇于创业,高等学校首先应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与创业氛围。一方面,应当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政策、人才、资金、硬件设施上给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以最大限度的支持,使其能够获得维持工作正常有序运作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验条件、建立大学生创业启动基金、将大学生创业实绩纳入到大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对创业优秀的大学生给予奖励等等。同时,要鼓励教师对大学生创业加强指导,并对指导大学生创业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如将大学生创业成绩与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住房条件的改善、工资的晋级等挂钩来保证高校师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高校更应当充分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生产实习基地、公益活动实践基地、科研项目合作单位、董事会成员单位和校友会等相关的社会教育资源,为学校开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强有力和可持续的有力支撑,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环境,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1]林钧敬.知识创业——大学生创业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尹航.哈佛能力培养完全手册[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3]李成虎,高云.关于开展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1(05).

[4]龚惠香,谢红梅,彭列平,于翔.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及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1(09).

[5]田建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制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2).

[6]张真柱.探索“平台·模块·窗口”式大学生自主创业运行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1(1).

[7]陈文娟,姚冠新,任泽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2).

本文系2013—2014年度共青团广东省委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项目 “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高校 ‘金字塔’式大学生创业体系”(项目编号2013WT011)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杨志群)。

猜你喜欢
大学生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