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考化学“陷阱问题”的回避策略

2014-09-22 10:34马宝虎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4年9期
关键词:苯酚陷阱本题

马宝虎

高考化学命题者总是试图设置一定数量带有陷阱的试题,所谓的“陷阱”就是命题者利用同学们知识结构中的含糊点、易错点、盲点或根据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有意“挖坑布雷”,检查同学们识别能力.这类试题不同于常规题,具有一定的干扰性,较强的诱导力,较大的迷惑性,较好的隐蔽性或设置的思维障碍等.这也是各类考试命题时不可少的部分,因而当同学们遇到这类题目时,很容易掉入陷阱而导致错解.下面笔者仅列举化学试题中的“陷阱”问题为例作一分析,指导同学们提高识别能力, 排除干扰,并给出一些防止落入陷阱的回避策略.

一、条件型陷阱

所谓条件型陷阱是指命题者针对同学们审题粗心、不能细致的弱点,采取在化学试题中把化学反应规律隐藏起来,或给出多余的条件等方式设置的陷阱,使学生不能正确而全面的捕捉条件信息.

例1有甲、乙、丙3瓶新制的氯水,其浓度均为0.1 mol/L现有甲瓶中加入少量NaHCO3晶体(a mol),向乙瓶中加入少量NaHSO3晶体(a mol),丙瓶中不加入其它物质.片刻后,甲、乙、丙3瓶溶液中HClO分子的浓度(mol/L)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甲=乙﹥丙 D.乙﹥甲﹥丙

本题陷阱隐蔽条件“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有些同学由于没有注意到 NaHSO3与HClO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落入陷阱,错选答案C.这就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没做到融会贯通,知识迁移不畅,从而产生思维受阻现象.正确答案应为B.

策略首先同学们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审题方法,认真仔细地剖析题中的关键词,挖掘隐含条件,摒弃一些非本质条件的影响,提高全面、准确捕捉题目中关键信息的能力;其次,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知识型陷阱

所谓知识型陷阱就是命题者针对同学们容易忽视化学规律的特殊性或存在的前提条件的缺点或受惯性思维的影响,设置的一些容易引起学生错用化学规律或不适合条件范围的陷阱,使同学们往往出现以偏概全、顾此失彼的现象而导致错解.

例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失电子难的原子,其得电子一定容易

B. 两种不同的酸溶液混合,溶液一定显酸性

C. 离子晶体也可以完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

D. X(OH)3的碱性大于Y(OH)3的碱性,说明金属活动性:X>Y

本题陷阱 “化学规律运用”

分析对于A选项来说,部分同学没有把握规律性的结论常运用时有例外或不使用的情况等,只是运用化学一般性规律进行判断,从而落入陷阱之,错选答案A.如果联想到一些特殊情况如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既不易失电子,也不易的电子,即可排除;对于B选项来说,大多数同学片面地认为,两种不同的酸溶液混合,溶液一定显酸性,粗心大意,一掠而过,没有认真分析这两种酸的性质,从而落入陷阱,导致错选答案B.如果仔细分析一种酸具有还原性而另一种酸具有氧化性,那么两种酸混合后,溶液不一定显酸性.比如,氢硫酸和亚硫酸混合,溶液也可能显中性,化学反应为:2H2S+H2SO33S+3H2O;对于C选项来说,只要联想到铵盐如NH4NO3、NH4Cl,等铵盐符合题意;对于D选项来说,同学们出错率很高,关键是对前提条件把握不准,从而落入陷阱,导致错选答案D.因为金属的氢氧化物的碱性判断金属的活动性的前提是:主族元素的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题目显然没有告诉X(OH)3、Y(OH)3是否主族元素的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因此结论不可靠.

策略要防止同学们陷入知识陷阱,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概念之内涵,明确概念之外延的同时,既把握化学规律的共性,又要抓好化学规律的个性或规律性结论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同学们正确运用化学规律或结论的能力.

三、图象型陷阱

所谓图象型陷阱是指命题者针对同学们在分析图象提取信息加以应用过程中,经常只考虑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的一部分而忽略另一部分的缺点,甚至对图象中拐点(转折点)的化学意义认识不清等,设置的一些同学们容易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问题陷阱,从而导致漏解或错解.

例3取五等份NO2 ,分别加入温度不同、容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g)N2O4(g),ΔH<0 反应相同时间后,分别测定体系中NO2的百分量(NO2%),并作出其随反应温度(T)变化的关系图.下列示意图中,可能与实验结果相符的是( ).

本题陷阱“图象分析”

分析大多数同学从本题题意理解似乎问题很容易解决的,根据反应的特征,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2的百分含量增大,很容易选B,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信手捏来的感觉,其实已掉入陷阱之中.这里需要仔细观察图象变化,选项B只是反映出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之后再升高温度的变化情形,如果该反应尚未达到平衡情形又如何?这时我们的视线就会定格在选项D上,在D图中转折点为平衡状态,转折点左则为未平衡状态,右则为平衡状态,反应开始时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会出现温度高的NO2转化得快,导致NO2的百分含量少的情况,直至达到平衡状态,其后就出现了选项B的情形,显然选项D也是正确的.

策略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借助图形,通过观察研究,揭示出图形中数量关系、图形特征,以形助数,借助直观性,注意理解图形中对应的化学含义及图形中三个关键点(起点、拐点、终点)的含义,有助于培养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数学型陷阱

所谓数学型陷阱是指命题者针对学生在运用数学工具进行推理的过程中,经常只考虑数学可行性而忽视化学意义的缺点,设置的一些单从数学变化看似乎合理,而从化学角度考查却错误的陷阱.endprint

例4有一装有活塞的密闭容器,内盛22.4 L NO,若通入11.2 L O2(气体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则容器内的密度为( ).

A. 等于1.396 g/L B. 等于2.054 g/L

C. 在1.369 g/L和2.054 g/L之间 D. 大于2.054 g/L

本题陷阱“2NO2N2O4”

分析:有些同学认为,根据化学方程式该题并不难,往往却错选了答案B.其原因是这些同学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了简单地数学计算就盲目得出了答案,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未能挖掘此反应还存在一个隐含的可逆反应:2NO2N2O4,而且是一个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等,从而落入陷阱之中,导致出现错误.正确答案应为D.

策略要防止同学们陷入数学型陷阱,平时要加强对数学模型选择能力及数学推理能力训练的同时,注重其化学意识的培养,要深刻挖掘化学反应中的一些隐含的反应,领会到表达化学规律的数学关系中各物理量的内在联系.

五、实验型陷阱

所谓实验型陷阱是指命题者针对同学们在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各步实验时,往往由于缺乏实验经历、实验能力欠缺等诸多原因,从而掉进题目所设置的陷阱之中.

例9在烧杯中放入5 g苯酚,再加入10 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取其溶液5 mL于试管中,再滴入浓溴水2滴.充分振荡后最终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产生白色沉淀 B. 无沉淀产生

C. 溶液分层 D. 溶液变淡黄色

本题陷阱白色沉淀

分析该题的得分率很低,其原因在题干中描述了一个过量的苯酚溶液和溴水反应的实验情景,而有些同学不加分析便生搬硬套,苯酚和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从而落入陷阱,错选答案A.但对于有实验经验的同学都会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加入过量的苯酚溶液会迟迟不能出现白色沉淀,而产生过着急的心理,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正确答案应为B.

策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如果不做实验,只是教师“说实验”,同学们“看实验”“背实验”“记结论”来对付考试,很难会注意到实验中的细节问题.能否处理好实验细节问题与平时的实验训练以及长期训练后积累的实验经验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平时同学们在做实验,要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感受、体验实验的每一个细节问题,这样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endprint

例4有一装有活塞的密闭容器,内盛22.4 L NO,若通入11.2 L O2(气体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则容器内的密度为( ).

A. 等于1.396 g/L B. 等于2.054 g/L

C. 在1.369 g/L和2.054 g/L之间 D. 大于2.054 g/L

本题陷阱“2NO2N2O4”

分析:有些同学认为,根据化学方程式该题并不难,往往却错选了答案B.其原因是这些同学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了简单地数学计算就盲目得出了答案,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未能挖掘此反应还存在一个隐含的可逆反应:2NO2N2O4,而且是一个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等,从而落入陷阱之中,导致出现错误.正确答案应为D.

策略要防止同学们陷入数学型陷阱,平时要加强对数学模型选择能力及数学推理能力训练的同时,注重其化学意识的培养,要深刻挖掘化学反应中的一些隐含的反应,领会到表达化学规律的数学关系中各物理量的内在联系.

五、实验型陷阱

所谓实验型陷阱是指命题者针对同学们在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各步实验时,往往由于缺乏实验经历、实验能力欠缺等诸多原因,从而掉进题目所设置的陷阱之中.

例9在烧杯中放入5 g苯酚,再加入10 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取其溶液5 mL于试管中,再滴入浓溴水2滴.充分振荡后最终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产生白色沉淀 B. 无沉淀产生

C. 溶液分层 D. 溶液变淡黄色

本题陷阱白色沉淀

分析该题的得分率很低,其原因在题干中描述了一个过量的苯酚溶液和溴水反应的实验情景,而有些同学不加分析便生搬硬套,苯酚和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从而落入陷阱,错选答案A.但对于有实验经验的同学都会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加入过量的苯酚溶液会迟迟不能出现白色沉淀,而产生过着急的心理,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正确答案应为B.

策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如果不做实验,只是教师“说实验”,同学们“看实验”“背实验”“记结论”来对付考试,很难会注意到实验中的细节问题.能否处理好实验细节问题与平时的实验训练以及长期训练后积累的实验经验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平时同学们在做实验,要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感受、体验实验的每一个细节问题,这样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endprint

例4有一装有活塞的密闭容器,内盛22.4 L NO,若通入11.2 L O2(气体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则容器内的密度为( ).

A. 等于1.396 g/L B. 等于2.054 g/L

C. 在1.369 g/L和2.054 g/L之间 D. 大于2.054 g/L

本题陷阱“2NO2N2O4”

分析:有些同学认为,根据化学方程式该题并不难,往往却错选了答案B.其原因是这些同学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了简单地数学计算就盲目得出了答案,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未能挖掘此反应还存在一个隐含的可逆反应:2NO2N2O4,而且是一个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等,从而落入陷阱之中,导致出现错误.正确答案应为D.

策略要防止同学们陷入数学型陷阱,平时要加强对数学模型选择能力及数学推理能力训练的同时,注重其化学意识的培养,要深刻挖掘化学反应中的一些隐含的反应,领会到表达化学规律的数学关系中各物理量的内在联系.

五、实验型陷阱

所谓实验型陷阱是指命题者针对同学们在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各步实验时,往往由于缺乏实验经历、实验能力欠缺等诸多原因,从而掉进题目所设置的陷阱之中.

例9在烧杯中放入5 g苯酚,再加入10 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取其溶液5 mL于试管中,再滴入浓溴水2滴.充分振荡后最终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产生白色沉淀 B. 无沉淀产生

C. 溶液分层 D. 溶液变淡黄色

本题陷阱白色沉淀

分析该题的得分率很低,其原因在题干中描述了一个过量的苯酚溶液和溴水反应的实验情景,而有些同学不加分析便生搬硬套,苯酚和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从而落入陷阱,错选答案A.但对于有实验经验的同学都会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加入过量的苯酚溶液会迟迟不能出现白色沉淀,而产生过着急的心理,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正确答案应为B.

策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如果不做实验,只是教师“说实验”,同学们“看实验”“背实验”“记结论”来对付考试,很难会注意到实验中的细节问题.能否处理好实验细节问题与平时的实验训练以及长期训练后积累的实验经验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平时同学们在做实验,要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感受、体验实验的每一个细节问题,这样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endprint

猜你喜欢
苯酚陷阱本题
基于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酚》教学案例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基于科学实证的主题式实验教学研究
苯酚—吡啶—茚满三元混合物系制备化工中间体的工艺研究
陷阱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采用探索教学法设计“苯酚”课堂教学
陷阱2
陷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