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关区推广农村沼气技术的现状制约因素和发展建议

2014-09-23 12:13周礼兴王义芳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发展对策现状

周礼兴+王义芳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七星关区农村沼气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指出了农村沼气建设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显著效益,同时针对农村沼气发展中出现的认识、发展思路、融资机制、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七星关;农村沼气技术;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09-2

1 七星关区农村沼气现状

1.1 沼气池保有量增大

20世纪60、70年代七星关区的农村沼气建设开始起步,但由于认识、技术等原因,未得到大的发展。直到2001年朱■基总理到贵州考察时,明确了从当年起,连续三年,国家每年给贵州5000万元财政转移支付发展户用沼气池,自此全省掀起了沼气池建设的热潮,七星关区也迎来了农村沼气推广普及的时机。期间相继实施了农业基本建设、国债资金、扩大内需、预算内投资等沼气建设项目,目前全区保有户用沼气池3.5万多座,规模养殖场中小型沼气工程31座,大型沼气工程3处,沼气用户覆盖率达11.7%。

1.2 国家项目资金引导,推动了社会投入的扩大,促进了基础设施的改善

从2001年的投入54万元到2011年的1500多万元,国家的资金投入有了极大的提高,目前七星关区农村沼气建设总投资达2.2亿元。国家共投入项目资金5600多万元,带动农户自筹建设资金16250万元,从而促进了七星关区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

1.3 农村沼气建设成效显著

1.3.1 推广沼气技术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推广农村沼气技术,改变了传统养殖方式,促进了养殖增收;提供优质沼肥,促进了种植业减支增效,并且使用沼气,节约了日常生活开支。同时推广农村沼气技术,在七星关区形成了清水铺、生机沿赤水河一线的“畜-沼-果”,小吉场、撒拉溪的“畜-沼-粮”等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带动了养殖业,调整了种植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成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1.3.2 推广农村沼气技术,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推动农村文明进步 推广农村沼气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一个8立方米沼气池年均可产沼气540.3立方米,可满足3口之家20个月的日常用能,可节柴3.5吨,相当于0.47公顷薪炭林的年生产量,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每个8~10.3立方米的沼气池,可提供沼肥16~20.3立方米, 而沼液和沼渣是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 可培肥地力,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另外,推广农村沼气技术,可改变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实现农村生活用能高效化、清洁化;可优化农村生活环境质量,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可改善农民精神面貌,促进农村社会环境进步。

2 制约七星关区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的因素

2.1 认识浅、意识差

农户和部分干部认为建沼气池,唯一的好处就是点点灯、煮煮饭,而七星关区煤丰富,且用电方便又便宜,建沼气没有必要。而未认识到建设沼气池,既是完善农户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农村净化环境,实现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需要;更未认识到开展“三沼”(即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质量,促进种养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七星关区“三沼”综合利用的农户主动参与率不足35%,绝大部分农户仍然仅限于点灯、煮饭,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未能充分的发挥。

2.2 未形成具有独立法人的产业主体

七星关区农村沼气推广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农村户用型沼气池,是一种农民自给自足的形态;二是规模化的沼气工程,依附于养殖场而成立的,运营和管理处于从属地位,同时由于劳动力的转移,沼气池日常管理不到位,沼液、沼渣废弃,使“自给自足”的小型沼气工程受到影响。而且依托于规模养殖场的沼气工程,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一旦养殖场受挫,沼气工程所有的投资也将落空。这些都不能形成具有独立法人的产业主体,这是制约沼气利用的因素之一。

2.3 融资渠道单一,技术服务不到位

沼气的建设,资金的投入是关键。但是长期以来,沼气建设均采取农户自筹为主,政府的扶持为辅的模式,缺乏正规的资金筹集体系。目前七星关区的“一池三改”建设单元,需投入8000多元,而国家仅补助2000多元,农民需自筹6000元。而七星关区又是老少边穷地区,总体经济水平较低,地方财政无力配套,农民经济压力较大,多数农户只能建池,“三改”工程很难同步到位,沼气池的综合效益无法充分发挥;同时农村沼气建设的工作经费不足,导致各级政府特别是直接服务农民的基层组织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且群众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依赖性强。另外,全区目前仅设立了县级农村能源办,工作人员10人左右,也非专业人员。虽有沼气生产工107人,但也大部分流失,导致农村沼气建设技术指导难以到位。近几年来虽不断地探索乡村沼气服务体系的建立,但由于服务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服务网络,无法走正常的社会化服务之路。融资渠道的单一,技术服务不到位严重限制了沼气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4 没有形成农村沼气产业化的环境

要使沼气推向市场必须有政府或者企业一系列的扶持、引导以及激励政策,有了政府的政策以及法规作为支撑才能促进农民使用新技术,带动农民的积极性。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使沼气得以推广,将沼气转换成电力、热力,以解决能源危机,使沼气由“自给自足”走上市场化的“商品”,而这一过程中政策的保障是尤为重要的。

3 加快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的建议

3.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宣传,扩大农村沼气建设的知名度

农村沼气建设不仅仅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而且关系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农村沼气建设是一项“功在当前、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要注重对农村沼气技术、产品和示范项目建设的宣传,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提高知名度,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农村沼气事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转变群众和干部的观念,拓宽思路,克服传统思维的惯性,跳出就农村沼气抓农村沼气,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以党中央和国家开展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决策为契机,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加强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积极推广农村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突出综合效益功能。

3.2 改变运营模式,使其成为独立的主体

农村沼气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沼气产业化,必须建立沼气服务公司,采用市场化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并建立沼气中心站,统一安装、统一收费,通过对养殖小区、养殖场的粪便实现区域化的管理,从而形成沼气产业化市场主体,保证沼气事业的持续发展。

3.3 建立正规的产业化融资机制,强化技术服务

政府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包括提供价格、补贴以及税收等优惠政策,以此吸引企业的参加和投入,使之能与银行合作,并纳入银行的政策性融资领域,增加资金投入,同时加强农村能源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保证农村沼气建设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世建,张水兰,陈宝昌.小沼气托起生态园: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出路对“苍溪模式”的调查与思考.江西农业学报,2007,19(6):156-158.

[2] 屠云章,吴兆流,张密.借鉴德国经验推动我国沼气工程发展[J].中国沼气,2012,(02):1-2.

[3] 黄振侠,朱军平,刘艳琴,杨莉仁.新农村沼气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江西农业学报,2008,20(3):109-111.

猜你喜欢
发展对策现状
新余蜜桔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