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伊壁鸠鲁元素

2014-09-23 02:50王鹏飞包利民
求是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自我意识黑格尔马克思

王鹏飞+包利民

摘 要:伊壁鸠鲁对马克思的哲学影响可以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直接看到。不过,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这种影响并未消失,而是深化成了隐而不显的思想元素之一。马克思之所以能独具慧眼地从《精神现象学》入手批判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正是得益于伊壁鸠鲁主义。马克思走向经济学批判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其博士论文的思想延续。此外,伊壁鸠鲁主义中的“花园”式理想世界与内在自由思想,都可以侧面说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图景的某些特征。凡此种种,都值得关心古今之争的学者们继续探究。

关键词:马克思;伊壁鸠鲁;黑格尔;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A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3-0036-07

一、马克思的思想根底与古今之争

现代学术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从发生学的角度分析某种思想学说的“根底”(即潜在的基础性价值)。比如,从马克思的犹太人身份所包含的犹太教思想背景去审思其学说的文化本质。1当然,就此而言,可能的角度有多种。列宁于1913年3月为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而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解读是最为流行的了。不过也有学者对列宁之说提出异议,认为它不够确切,也无文本依据,而主张回到据说“得到马克思的认可”的恩格斯所概括的“两个伟大发现”和“一个科学结论”上来2:前者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后者即科学社会主义。但“来源”不同于“根底”:前者具有质料(材料)性,后者具有形式(结构)性。换言之,更重要的问题在于,马克思以什么样的学理形式将作为材料资源的古典型思想锻造为“扬弃地否定”了其来源的新思想的?这依然涉及哲学。各种“来源说”肯定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本文则希望强调:伊壁鸠鲁哲学对马克思哲学基本框架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般说来,马克思所批判的学说都具有古典特征,而马克思本人则代表了现代哲学的价值立场。换言之,从古今之争的角度看,马克思是一个批判古典价值框架的现代思想家,而这原初开始于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哲学研究。我们知道,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篇论文的主题是论伊壁鸠鲁、自我意识乃至自由精神。与马克思的其他著作相比,这篇论著是他少有的“纯哲学”著作。但是,不少人忽视了这篇论文从哲学的高度奠定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形式。实际上,这篇论文对马克思一生思想具有某种总领性的意义,如同《论科学和艺术》(即《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对其作者卢梭的充满矛盾和谜题的整个思想的涵盖作用。卢梭是马克思的前辈哲人——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思想类型上,因为他们都属于反对古典式思想的现代人。《论科学和艺术》初版时,卷首版画由卢梭亲自挑选,左上方是手持火把的普罗米修斯,正从云端下降,画面正中是一个站在石座上仰面望着普罗米修斯的人;右下方走来半人半羊形象的森林之神萨蒂尔(Satyr),画上写道:“萨蒂尔,这个你不懂。”在事后对版画的解释中,卢梭承认他自比为普罗米修斯。无独有偶——甚至并非偶然——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序言中将普罗米修斯的名言“我痛恨所有的神”作为“哲学自己的自白”,意即“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并宣布:“普罗米修斯是哲学历书上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1](P12)马克思和卢梭借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意象所要表达的主旨是自由。然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这是一种区别于古典自由的现代自由。

同时,像卢梭一样,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也基于对古典哲学的深入研究。这是跟在他后面的许多所谓“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望尘莫及的。如果说卢梭的著作主要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论证现代自由的,那么,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则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证它。卢梭和马克思都旨在挑战古典哲学之神,但第一个做出如此挑战的哲人是伊壁鸠鲁。这一点也是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首先得到澄清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批判人们一直在重复“西塞罗和普卢塔克所说过的废话”[1](P10),说伽桑狄对于伊壁鸠鲁哲学只能“学习”,不能“讲授”,而他则据此发现了“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1](P11)。这里的“真正”一词与马克思后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1840年到1844年,时间并不长)中将《精神现象学》称作“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中的“真正”具有同样的特殊含义,即针对“虚假”的认识或观念而言。理解希腊哲学史的“虚假”钥匙,显然也出自黑格尔。如果说马克思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曾经束缚他的宙斯不是别人,正是黑格尔。痛恨所有神的“异端”神来自同一神族,正如宙斯系统的诸神与提坦诸神的关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旨在“重塑”被黑格尔化了的希腊哲学史,伊壁鸠鲁由此被突出起来。

二、马克思对自由的本体论证明

“发现”伊壁鸠鲁,是一种“哲学史”眼光。马克思在思想的海洋中找到伊壁鸠鲁,首先得益于黑格尔的提示。那时的马克思是一个青年黑格尔派成员。马克思和他的伊壁鸠鲁的神不是雅典娜,不是阿波罗,不是宙斯体系中的任何一位神灵,而是痛恨所有这些神的普罗米修斯。以宙斯为主的诸神之所以值得痛恨,是因为他们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的至高无上性。所以,我们有理由说,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决裂”就是从他的博士论文开始的,无论他这时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要进行这种判定其实并不容易),因为秉持古典哲学“道统”的黑格尔虽然将自我意识作为人的“定义”,但是不会像马克思那样通过普罗米修斯的火一般的激情将它推至最高地位。黑格尔认为,伊壁鸠鲁这样的哲学就其原则来说“不是客观的,而是独断的,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求满足的要求上面的”,因而一旦“深入细节”就“没有趣味”[2](P5),这种无趣性简直是最隐晦的虚无主义“宣言”。对黑格尔来说,在伊壁鸠鲁主义等“这一组哲学”中,人因处于罗马世界的现实悲苦中而“退回到了自身,并在那里去寻求现实世界中已经再也找不到的谐和”[2](P5)。

黑格尔对伊壁鸠鲁哲学的态度总是隐含着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思想根底。我们不妨听听下面这段“哲学自白”。在1818年10月22日柏林大学的开讲辞中,黑格尔说:“这些工作占据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各阶层人民的一切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致使我们精神上的内心生活不能赢得宁静。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3](P31)这听起来就像伊壁鸠鲁主义者的“劝世箴言”,但黑格尔并非伊壁鸠鲁,他认为伊壁鸠鲁式的宁静缺乏真正或充实的内容,或者说不够(与世界)“谐和”,而黑格尔式的宁静则足以“自怡”(因为已经克服了世界)。但对马克思来说,这种黑格尔式的宁静足以消解暴力革命论的合理性,以思辨的生活为哲学的最高满足,而伊壁鸠鲁式的宁静正因它有黑格尔所指出的那种缺点(不谐和)则可以推出“批判的武器”对“武器的批判”的不可替代性。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理解的伊壁鸠鲁只是半个普罗米修斯,他承认了自我意识的最高性,但是还没有去真正地、具体地、实践地反对普罗米修斯所痛恨的诸神。如果仅仅主张实践,则马克思也将只是半个马克思,在道出“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之前,马克思还要从本体论上证明他的“实践”(无产阶级革命)何以可能和必要。[4](P6,8)为此,马克思召唤伊壁鸠鲁这个“半神”。

现代自由主义也主张自由,但是没有论证,故而自由只是一种独断式的信仰,一种缺乏理性支持的教条——连“半神”卢梭也只能独断地说“人是生而自由的”而已。问题是,自由(真的)存在吗?它可能具有哲学史上有名的“本体论论证”吗?

本体论探究存在(有),也涉及哲学的开端以及如何开端的问题。黑格尔对此有专门而详细的分析论证,这是前辈哲人没有做过的哲学研究。在《逻辑学》中,黑格尔分析指出,哲学在逻辑上开端于纯粹的存在(纯有)。据此,与“哲学”同一的“哲学史”开端于爱利亚学派——更准确地说,是巴门尼德。马克思将伊壁鸠鲁论原子和虚空对应于黑格尔《逻辑学》中论纯粹的有和无。但从一开始,马克思的本体论就与黑格尔的本体论有着微妙而重大的差别。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这正是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那种差别。在具体阐释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在物理学(即自然哲学,其实就是本体论)上的差别时,马克思开宗明义地指出:“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一种运动是直线式的下落;另一种运动起因于原子偏离直线;第三种运动是由于许多原子的相互排斥而引起的。承认第一种和第三种运动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共同的;可是,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却把伊壁鸠鲁同德谟克利特区别开来了。”[1](P30)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德谟克利特的原子遵循牛顿第一定律;而伊壁鸠鲁的“原子规律”则应该这样表述:当一个原子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或距离其他原子足够远时,它就做自由或随意运动,即下一时刻会脱离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所预定的轨迹而偏斜向任何方向。

牛顿力学在本质上也是古典型思想,他的被有意无意加以掩盖或漠视的神学思想更能证明这一点。无论牛顿之前还是牛顿之后的思想家,但凡批评伊壁鸠鲁,(几乎)都是基于古典“认识型”(福柯语),如马克思在表述完两种原子论的同异之后马上举出的西塞罗和皮埃尔·培尔(后者是百科全书派先驱之一)的评见。这两位批评者都说,伊壁鸠鲁在他所研习的德谟克利特的学说中发现,如果原子仅仅做直线运动(第一种运动),那么,原子间的碰撞(第三种运动)甚至都不会发生,这样就产生不了(非虚空的)世界,于是,伊壁鸠鲁“被迫外加”了一种运动,即偏斜运动(第二种运动)。在讲究逻辑推演的“哲学界”,这种临时补救的做法是学者的“耻辱”。事实上,马克思同意西塞罗等人的逻辑分析,他说:“卢克莱修说得对,如果原子不是经常发生偏斜,就不会有原子的冲击,原子的碰撞,因而世界永远也不会创造出来。”[1](P36)但是,在这一共识之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哲学观:西塞罗认为,直线运动与偏斜运动在逻辑上不能共存,伊壁鸠鲁让二者共存,是哲学的耻辱;马克思则认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在它的运动中产生不了区别于虚空的实在世界,才是哲学的耻辱。换言之,卢克莱修和马克思都替伊壁鸠鲁批判了德谟克利特,因为按照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合乎逻辑地推理下去就会发现,原子并不比虚空更多,即仅做直线运动的原子所构成的那个世界就是虚空本身。

据此,马克思为伊壁鸠鲁辩护说,西塞罗所断定的伊壁鸠鲁哲学在逻辑上的“耻辱”乃出于他的误解或偏见;事实上,原子的偏斜运动并非伊壁鸠鲁在哲学原理之外的补遗法则,而是高于直线运动的真正原则,原子间的碰撞据此可能。马克思强调:“下落运动是非独立性的运动。”[1](P33)换言之,原子的直线运动或牛顿第一定律所指出的那种运动,是非本质的运动;而偏斜运动才是本质的或独立性的运动。正如静止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直线运动是偏斜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1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自由的本体论论证。马克思看重伊壁鸠鲁,是因为从伊壁鸠鲁的论证出发,自由的位置从本体论上说优先于黑格尔赋予它的位置。黑格尔认为,自由在“逻辑学”阶段还无力存在,要经过“自然哲学”的种种演化,到“精神哲学”中才能存在起来,即在“客观精神”(法哲学或政治哲学)乃至“绝对精神”(绝对知识)中才真正谈得上;马克思则认为,自由一开始就存在,即在原子-运动之际就存在。从这样的关于自由的本体论论证看,如果自由不是一开始就存在,后来是无力进入存在的。可见,马克思的辩证法是自由去运动的逻辑,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自由被产生的逻辑。较于马克思的哲学逻辑一开始就有自由,黑格尔的哲学逻辑到最后才有自由,虽然就其逻辑的圆圈运动而言,最终与最初是同一的。对马克思的伊壁鸠鲁而言,原子是一存在就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被限制自由的)枷锁之中。普罗米修斯对诸神的痛恨和马克思解放全人类的激情都蕴含在这种原子论中。

应当说,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论分别代表了古典自由和现代自由。黑格尔对古典自由的最终解释出现在《精神现象学》的结尾处。在那里,他化用了席勒的《友谊》一诗中的诗句作为全书的结语。席勒该诗全文为:“伟大的世界主宰,/没有朋友,深感欠缺。/为此他就创造出诸多精神,/反映自己的幸福,以求心赏意悦。/这最高的本质,不曾找到/任何东西和他的品级相若。/从整个灵魂王国的圣餐杯里,/无限性给他翻涌起泡沫。”[5](P275注)黑格尔的哲学与席勒的诗共享或“分有”同一古典型的神:他作为最高精神人格通过对精神的自我创造而愉悦自我,以此免于沦入虚无主义境地。在绝对知识或绝对精神中,黑格尔保守着古典(政治)哲学的目的论内核。在黑格尔那里,自由不是原子式的或个体式的,而是大全式的或整体式的。对黑格尔的古典哲学来说,自由不是靠动力因(原子的偏斜运动)成立的,而是靠目的因(绝对精神)成立的;进而,作为自我意识的人不是生而自由的,而是生而向往自由的,即确实是生而不自由的。当人获得自由时,马克思会和卢梭一样认为,这只是一种恰当的归还或“复性”,即自由是我们天生的权利,由此反衬出不自由作为剥夺本然状态而不正义。黑格尔则认为自由是人依据其神性目的对当下自身状态的超越,即存在水平的提升(追求高贵)。复归性自由(现代自由)得到的是伊壁鸠鲁式的神特有的那种宁静,超升性的自由(古典自由)得到的是席勒式的精神涌动。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精神的范式是由伊壁鸠鲁确定的,他通过修改古典精神的积极性,让神的概念变成了消极性本身。从古典意义上说,这种消极性思想就是(现代)无神论和以赛亚·伯林式的消极自由论的本质。

马克思承认并总结了伊壁鸠鲁哲学的消极性内核:“善就是逃避恶”,“快乐就是脱离痛苦”,“众神也避开世界,对世界漠不关心,并且居住在世界之外”。[1](P35)2不过,神的消极性对马克思来说隐含着人的积极性——改变世界。反对柏拉图哲学——它最早提出“共产学说”——的伊壁鸠鲁主义在罗马世界里开辟了一个“与世隔绝”的“花园”,已经用一种针对当权阶级“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表达了“改变世界”的愿望。而马克思则要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让这个愿望成真,而且普及全人类,即解放全人类,让人类从不自然的、脱离社会的政治暴力的必然压制下永远解放出来。这样说来,伊壁鸠鲁式的“花园”才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原型”——而不是波普尔等人所认为的柏拉图式理型。

马克思接下来的核心理论任务是系统地批判黑格尔哲学,找出它的鲜为人知的“秘密”。

三、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比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形式上更零散和不成体系(内容上则不然)的“手稿”,以“经济学哲学”的方式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中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历史-逻辑中介。但从学科(即科学)分类上看,哲学夹在经济学中,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一节夹在关于“工资”、“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共产主义”的论述以及对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摘要中(从形式上看,这份手稿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组分),显得不和谐。如果这份手稿具有统一思想的话(这是确实的),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论述的哲学基础就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黑格尔哲学体系宏大,马克思的短短一节批判文字是如何入手的?马克思采取的策略是:“从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6](P97)1,即从《精神现象学》这部黑格尔的成名作入手,兼及其余著作。这种策略怎样实施呢?这还要从马克思本人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即从他的博士论文入手。

一般说来,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出场的学理前提,因为正是在对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实践性本质的研究中,马克思才“发现”了唯物主义中的区别于机械论的历史性的、辩证性的运动。许多学者认为,谈论自我意识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作者还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马克思认为,原子的偏斜运动中“所包含的东西——即原子对同他物的一切关系的否定——必须予以实现,必须以肯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点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即与原子发生关系的定在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它本身……”[1](P36)初看起来,这似乎只是对黑格尔所说的自身同一性所在的自否定关系的“转述”。但是,在我看来,马克思的辩证法已经不是唯心辩证法而是唯物辩证法。黑格尔要从逻辑(理念)中“外化”(即不含贬义的“异化”)出自然。《小逻辑》的最后一句话是:“但是这种存在着的理念就是自然。”[3](P428)然而,在马克思那里,逻辑(辩证法)“就是”自然(原子的运动),逻辑学与自然哲学是同一的。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第一个错误在于,“哲学家——他本身是异化的人的抽象形象——把自己变成异化的世界的尺度”[6](P99)。黑格尔是德谟克利特的“信徒”:原子并不比虚空更多,意即存在并不比思维更多;更进一步说,实体即主体。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与逻辑学的区别中才“产生”的物质实体,马克思在原子与虚空的区别中就“产生”了——后者比前者“快”而“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伊壁鸠鲁主义没有真正的、独立的逻辑学。2在马克思那里,经济学取代逻辑学,便是唯物辩证法的现实化。“资本论”就是资本运行的逻辑,但却不是自由人生活的法则。“逻辑学”给出因合乎理性而现实的“资本”,“资本论”揭露虽现存却应该灭亡的“逻辑”。因此,不必惊异更不必惋惜的事实是,马克思根本没有独立的逻辑学著作,他的唯物辩证法一定要在各种具体科学之中存在。学科性知识之间的这种内在关系本身就是伊壁鸠鲁主义。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同时就是他的精神哲学。3

关于唯物辩证法产生的原因,用海德格尔式的区分可以解释得更清楚些: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存在”,故不比虚空更多;伊壁鸠鲁的原子是“存在者”,于是就有了区别于虚空的物质。唯物辩证法首先要将原子确定为区别于存在的存在者,以此免于虚无,抓住实体。马克思如此“提前”回应了海德格尔式的批判(“遗忘存在”):“在原子中未出现偏斜的规定之前,原子根本还没有完成。追问这种规定的原因,也就是追问使原子成为本原的原因,——这一问题,对于那认为原子是一切事物的原因,而它本身没有原因的人来说,显然是毫无意义的。”[1](P34)这就是说,存在应该被遗忘;从存在中“偏斜”出存在者,原子才“完成”(否则没有物质世界)。至于为什么,不能追问,因为这是“原理”,如同欧几里得几何不能追问非欧几何的原理。

这样说来,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全部批判都落实到认识论哲学的根本问题上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恰好是第一个“存在”论者巴门尼德提出来的“真理”性命题——及其何以可能。在唯物主义那里,与思维同一的存在并不被思考,已经被遗忘,因为它已经被同一或同化到思维中了,能被思考的问题只是思维与存在者是否同一,而这就是主张被巴门尼德“独断”地否弃的“意见”之道。“批判的武器”始终都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原理的天下;在“武器的批判”中,存在者与思维的不同一性原理才找到了自己的地盘。不与黑格尔哲学进行逻辑性的论战而与之进行物质性的对抗,这样才能证明唯物史观的存在合理性。据此,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得以出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4](P7)

《精神现象学》的逻辑终点反对伊壁鸠鲁主义,但《精神现象学》的逻辑开端却是“感性确定性”。在古今各种哲学流派中,再也没有哪个流派像伊壁鸠鲁派那样注重和肯定感觉了。“感性确定性”是感觉主义或经验主义的“有”,但黑格尔运用语言的“神圣性质”——即语言的颠倒作用——随即论证说,这种“有”看似最真实、最丰富,其实却最抽象、最贫乏,因为它仅仅说出了“它存在着”这一最空疏的论断。这种还没有什么的有就是纯有,是并不比无更多的有。《精神现象学》比《逻辑学》“更多”的东西,就是根据语言的本性论证伊壁鸠鲁的原子应该返回德谟克利特的原子。马克思站在伊壁鸠鲁一方反驳说:不可以那样“倒退”,不要被语言蛊惑,物质的实体性远非语言可以击穿。1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语),但却不是存在者(伊壁鸠鲁的原子)的家园,即不是伊壁鸠鲁的“花园”——那里因为没有“逻辑”才有宁静和快乐。黑格尔的逻辑学以语言的逻辑性为根据,在唯物主义者看来就是无效的循环论证。黑格尔用语言的魔力否定(扬弃)感性确定性,在马克思看来,源自“精神的货币”的“颠倒(黑白)”的力量和作用。

根据黑格尔哲学,指出被颠倒的东西受到过颠倒作用,并不能证明重新颠倒回来的状态就是正解,因为它可能已经不知被颠倒过多少次了。只有这种颠倒作用的持续所形成的圆圈运动是真理,而这就是黑格尔说的逻辑的圆圈。据此,黑格尔指出,真理的标准在于能根据自身形成逻辑圈运动,谬误的本质在于不能从自身出发经过自身返回自身。马克思在形式上复述了黑格尔式的逻辑,即从最初的范畴不断“扬弃”到最后的范畴,然后批判说,黑格尔如此扬弃到最后仍然是观念这种抽象的东西。这一批判可以用伊壁鸠鲁主义的语言概括为:原子始终没有比虚空更多。因此,黑格尔的全部“错误”归根结底在于不符合伊壁鸠鲁主义的“原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绝不会承认德谟克利特主义原理(原子并不比虚空更多)与伊壁鸠鲁主义原理的逻辑等值性,不承认二者构成二律背反,而认为后者压倒前者——这更是“原理”(伊壁鸠鲁主义的独断论),是显白原理中的隐微原理。原理本来不需要被证明(论证),但又需要被证明(验证)。商谈式的逻辑在此宣告破产,革命实践开始。当偏斜出来的原子是比虚空更多的东西时,它就是那个不可言说的意谓(所指),而语言(能指)本身是虚空。据此,马克思认为,语言的颠倒作用对伊壁鸠鲁的原子无效。绝对超越语言这一虚空的原子的运动,造就的就是唯物史观所说的历史。

唯物史观的逻辑终点是对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本身的消解,具有强烈的解构精神。这种解构作为理论就是后现代主义哲学(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作为实践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运动:马克思在这两个领域都是“伟大导师”。马克思的“本意”在于后一领域,前一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是超乎其本意的“利用”。在根据伊壁鸠鲁主义确立了真正是现代主义原则的原子论原理之后,作为区别于后现代主义导师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理论任务在于证明无产阶级劳动者作为“生而自由”的人“应该”被“解放”。资本主义大生产在做“直线运动”,在这种作为人类劳动的历史运动中,原子式的个人或自我意识化的自由人被异化,而消除劳动的异化性以及“解放全人类”的哲学本质就是去做“偏斜运动”,摆脱资本主义这一“命运的束缚”。资本主义(体制)是被缚而应该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所痛恨的诸神的“肉身”。“异化劳动”这个经济性“罪魁”后来被借助于实证的经济学方法论证为隐含伦理性价值判断的“剩余价值”。据此,“政治经济学”不是纯粹的或“资产阶级”思想家式的经济学,而是马克思式的政治学。

综上所述,我们如果要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发展,除了追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之外,也不能忘记伊壁鸠鲁。从思想型上看,马克思肯定伊壁鸠鲁开始了一种现代人的自由观,即不是像施特劳斯或者阿伦特那样将政治生活放在首位、而是将社会领域中的自由发展,尤其是经济生产放在首位的理想社会观。在人类历史上,政治和思辨曾经获得耀眼的崇高地位,而这对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造成了内在伤害。共产主义在物质水平高度发展后将走向一个没有政治(国家消亡)的社会,一个人人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的尊严社会。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在古今之争中坚定地站在现代人一面。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贺麟、王太庆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付洪泉]

Epicurus El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WANG Peng-fei,BAO Li-min

(Philosophy Depart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China)

Abstract: Epicurus influence on Marxist philosophy can be seen directly in his dissertation. However this influence does not disappear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 philosophy, but becomes an unseen but deeply latent element. The reason why Marx can uniquely criticizes Hegelian philosophic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results from Epicurus. The economic turn of Marxism in a sense is the continuation of his dissertation. Besides, the “garden-like” ideal world and innate thought of freedom of Epicurus can both show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st ideal in Marxism. Therefore all these are worthy the exploration of schola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dispute of the ancient and present.

Key words: Marx;Epicurus;Hegel;self-consciousness

1参阅王志军:《论犹太教对马克思的影响》,载《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

2参阅陈文通:《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思考》,载《理论视野》2009年第10期。

1 有关伊壁鸠鲁的自由观与古典自由观的一个本体论比较分析,可以参看D. J. Furley, Two Studies in th Greek Atomist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ff.186。

2这些概括也都符合“伊壁鸠鲁基本要道”,参阅《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包利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3页(主要是第1、3、6、14、17、31、32、33、34、35条)。

1参见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61~170页。

2参见西塞罗:《论至善与至恶》第1卷,第7节。

3有关伊壁鸠鲁对哲学的实践性的强调,参见M. Nussbaum, The Therapy of Desi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p.102。

1我们不妨这样想:“道成肉身”就等于说虚空即原子,亦即原子并不比虚空更多。黑格尔哲学确实是模仿基督教神学的“思辨的创世论”。对马克思来说,这一切都叫作不跟物质打交道的抽象思维。有关伊壁鸠鲁对现实生活的肯定,参看C. Taylor, Sources of the Self,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126-314。

综上所述,我们如果要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发展,除了追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之外,也不能忘记伊壁鸠鲁。从思想型上看,马克思肯定伊壁鸠鲁开始了一种现代人的自由观,即不是像施特劳斯或者阿伦特那样将政治生活放在首位、而是将社会领域中的自由发展,尤其是经济生产放在首位的理想社会观。在人类历史上,政治和思辨曾经获得耀眼的崇高地位,而这对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造成了内在伤害。共产主义在物质水平高度发展后将走向一个没有政治(国家消亡)的社会,一个人人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的尊严社会。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在古今之争中坚定地站在现代人一面。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贺麟、王太庆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付洪泉]

Epicurus El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WANG Peng-fei,BAO Li-min

(Philosophy Depart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China)

Abstract: Epicurus influence on Marxist philosophy can be seen directly in his dissertation. However this influence does not disappear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 philosophy, but becomes an unseen but deeply latent element. The reason why Marx can uniquely criticizes Hegelian philosophic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results from Epicurus. The economic turn of Marxism in a sense is the continuation of his dissertation. Besides, the “garden-like” ideal world and innate thought of freedom of Epicurus can both show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st ideal in Marxism. Therefore all these are worthy the exploration of schola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dispute of the ancient and present.

Key words: Marx;Epicurus;Hegel;self-consciousness

1参阅王志军:《论犹太教对马克思的影响》,载《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

2参阅陈文通:《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思考》,载《理论视野》2009年第10期。

1 有关伊壁鸠鲁的自由观与古典自由观的一个本体论比较分析,可以参看D. J. Furley, Two Studies in th Greek Atomist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ff.186。

2这些概括也都符合“伊壁鸠鲁基本要道”,参阅《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包利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3页(主要是第1、3、6、14、17、31、32、33、34、35条)。

1参见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61~170页。

2参见西塞罗:《论至善与至恶》第1卷,第7节。

3有关伊壁鸠鲁对哲学的实践性的强调,参见M. Nussbaum, The Therapy of Desi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p.102。

1我们不妨这样想:“道成肉身”就等于说虚空即原子,亦即原子并不比虚空更多。黑格尔哲学确实是模仿基督教神学的“思辨的创世论”。对马克思来说,这一切都叫作不跟物质打交道的抽象思维。有关伊壁鸠鲁对现实生活的肯定,参看C. Taylor, Sources of the Self,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126-314。

综上所述,我们如果要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发展,除了追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之外,也不能忘记伊壁鸠鲁。从思想型上看,马克思肯定伊壁鸠鲁开始了一种现代人的自由观,即不是像施特劳斯或者阿伦特那样将政治生活放在首位、而是将社会领域中的自由发展,尤其是经济生产放在首位的理想社会观。在人类历史上,政治和思辨曾经获得耀眼的崇高地位,而这对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造成了内在伤害。共产主义在物质水平高度发展后将走向一个没有政治(国家消亡)的社会,一个人人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的尊严社会。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在古今之争中坚定地站在现代人一面。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贺麟、王太庆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付洪泉]

Epicurus El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WANG Peng-fei,BAO Li-min

(Philosophy Depart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China)

Abstract: Epicurus influence on Marxist philosophy can be seen directly in his dissertation. However this influence does not disappear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 philosophy, but becomes an unseen but deeply latent element. The reason why Marx can uniquely criticizes Hegelian philosophic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results from Epicurus. The economic turn of Marxism in a sense is the continuation of his dissertation. Besides, the “garden-like” ideal world and innate thought of freedom of Epicurus can both show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st ideal in Marxism. Therefore all these are worthy the exploration of schola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dispute of the ancient and present.

Key words: Marx;Epicurus;Hegel;self-consciousness

1参阅王志军:《论犹太教对马克思的影响》,载《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

2参阅陈文通:《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思考》,载《理论视野》2009年第10期。

1 有关伊壁鸠鲁的自由观与古典自由观的一个本体论比较分析,可以参看D. J. Furley, Two Studies in th Greek Atomist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ff.186。

2这些概括也都符合“伊壁鸠鲁基本要道”,参阅《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包利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3页(主要是第1、3、6、14、17、31、32、33、34、35条)。

1参见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61~170页。

2参见西塞罗:《论至善与至恶》第1卷,第7节。

3有关伊壁鸠鲁对哲学的实践性的强调,参见M. Nussbaum, The Therapy of Desi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p.102。

1我们不妨这样想:“道成肉身”就等于说虚空即原子,亦即原子并不比虚空更多。黑格尔哲学确实是模仿基督教神学的“思辨的创世论”。对马克思来说,这一切都叫作不跟物质打交道的抽象思维。有关伊壁鸠鲁对现实生活的肯定,参看C. Taylor, Sources of the Self,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126-314。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黑格尔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