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片区公共空间与城市设计研究

2014-09-24 05:42姜平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25期
关键词:下沙居住小区片区

姜平

【摘要】以杭州市下沙沿江商住片区为例,通过现状分析,调查居民满意度及评价等方式,结合城市规划学科的专业知识,分析了城市居住片区公共空间与城市设计中的要点,以塑造出对居民有吸引力的、有魅力的城市空间为目标,提出可能实现的优化设计建议。

【关键词】居住空间 living space;公共设施public infrastructure;

满意度 satisfaction;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在过去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化主要是以城市居住空间的拓展为基础。对于城市规划学科的学习者与工作者来说,需要通过城市设计优化整合城市公共环境资源,提升整体居住空间的品质,营造出更吸引人、更有生命力的城市空间与公共设施,从而更好地引导城市居住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针对这一课题,本文选取了杭州市下沙新城沿江某沿江商住片区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当前居住区公共空间和设施规划存在的问题。以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对该课题的理论研究,能对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和城市设计有更直观及充分的理解,并能针对其中的不合理之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建立以构建公共空间系统为导向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平台。

2、背景

下沙新城沿江板块,作为整个开发区的稀缺资源,其规划建设代表了下沙新城开发区的战略性的定位转变。沿江商住区板块规划的入住人口为15万,经过了5年左右的建设,北部楼盘已经陆续交房入住,这些较大型的高层住宅小区,将塑造出下沙新城的新标杆。

开发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沿江、湿地、大量水系等自然资源,科学规划了沿江景观带、生态湿地公园、高教园区景观带等三大景观,提升新城景观形象,以优美的环境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发挥环境生产力的先导作用。全长12公里的沿江大道景观带,集休闲、景观、健身、交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可进入性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效用意识和对沿江居民的人文关怀,力图彰显下沙沿江商住区的居住和生活理念。

3、现状分析

3.1片区基本情况

调研区块位于杭州市下沙新城的沿江商住区,由东西向的学府街(2号大街)、12号大街,南北向的23号大街、之江东路围合而成。此片区大约34公顷,距离杭州市中心约为25公里,片区以北为下沙大学城,以东为下沙工业园区,以南为居住区,以东则贴邻钱塘江。市

3.2片区交通分析

由于该片区位于下沙新城内自然景色优美的钱塘江边,且居住人口较多,因而该片区外部主要通过地铁、快速公交及其他交通主干道与市区相连,围合该片区的四条道路均为下沙新城中较为主要的交通干道。片区内部东西向主要有三条城市支路,且贯通整个片区,南北向主要有三条城市支路,除下埋着地铁线的25号大街之外,其余两条均未贯通整个片区,而是与片区内其它城市支路相交。片区内部道路大多为垂直相交,围合成数个方正的地块,充分体现了新建区块的较为浓重的规划痕迹。

调研区块内的居住人群,或在市区工作,或在下沙新城的高校或工业区中工作,因此,研究片区内的道路系统有较为明显的钟摆式特征。在早晨及傍晚,以较为繁忙的车行为主,白天其余时间及黄昏则车流较少,而以步行出行为主。

3.3片区居民居住现状分析

片区内的住宅均已交付,入住率大约为80%。由于沿江商住片区位于下沙副城,离市区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居住小区内的投资性业主比例比市区内的居住小区更高,自住居民大约占入住总数的65%,其余为租户。本文调研对象主要为居住在片区内居住小区中的居民。

3.4片区公共开放空间和设施分析

片区内为居住小区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备。片区内建设有幼儿园3处,小学2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各1处,还有高校校园,教育设施的服务半径基本满足规范要求。除规划设计的集中式商业中心之外,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超市、饮食店、理发店等大多分布于居住小区的沿街商铺中,众多的店铺为居民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片区东面的钱塘江江堤为居民提供了具有优美自然景观的开放式空间,黄昏时分,总有不少居民在江堤上散步、交谈。个别居住小区入口处的小广场也成为了居民日常休闲娱乐活动的好场所,居民几乎每天都聚集在小区前的空地上锻炼身体、休憩交谈。沿江商业综合体为居民们提供了除入口广场之外的丰富有趣的交往空间。除了面向所有人群的城市开放空间之外,几乎每个居住小区都在其小区内规划了供本小区居民使用的公共交往空间,力争为居民们的日常交往提供有吸引力的共享空间。

4、居民满意度概况

通过对居民们的问卷调查、访谈和笔者的亲身体验,本文将片区内的居民对公共空间与城市设计的满意度综述如下。

片区内的居民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人群以中青年为主,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状况较好,住房为自住型,这类人群大约占总居住人口的45%左右;第二类人群以青年为主,受教育程度偏低,收入状况一般,基本为租住在居住小区内,这类人群大约占总居住人口的35%左右;第三类人群以老年人为主,大多居住在子女购置的住宅内,帮助打理家务和照顾幼儿,这类人群大约占总居住人口的20%左右。

总体来看,居民对于公共交通、生活性消费场所、教育设施的满意度较高,但对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医疗服务设施、健身场所等满意度较低。针对三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对公共空间及设施的满意度不尽相同。第一类人群对教育设施及道路交通情况基本满意,但随着居民的日渐增多,停车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困扰他们的一大问题,此外,他们希望能加强医疗设施和高端消费场所的建设。第二类人群对教育设施的关注很少,对目前配套的餐饮店、超市等生活性消费场数量较为满意,对健身、娱乐消费场所的满意度较低。他们基本没有停车问题的困扰而更关注于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期待尽快完成地铁的延伸段工程,增设公交线路。第三类人群对生活性消费场所的满意度较高,对医疗设施的满意度最低,对交通和教育设施关注较少,对公共交往空间的建设是三类人群中最为期待的,同时亦希望能有更加便捷、快速的公共交通设施与主城区相连。

5、空间分析与研究

城市中新建的高容积率的、封闭式居住小区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街巷式、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这种内向型的居住小区往往难以满足居住者的交往意愿。这种现状需要我们从城市设计的层面更多地关注公共空间的塑造,通过规划与设计营造出新颖的、富于魅力的外部环境,使城市能持续地散发出生机与活力。

通过调研不难发现,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并不仅仅是规划设计一个入口广场这么简单。在傍晚时分,人群有目的性地聚集在广场上进行锻炼,此时人数较多目的性强,因而参与者较少顾及到周边的情况,不会感觉不好意思。其余大部分时间,少有绿荫遮蔽、缺乏小品和设施来进行视线遮挡的广场往往难以吸引人群自发性地驻足交谈。

新建成的商业综合体(东东城)因其丰富的空间形态以及结合了商业配套设施的优势,在建成之后马上就吸引了周边人群到这里进行活动。在傍晚时分,这里总是聚集了很多人,或坐或站,积极地交流着各自的想法,甚至在阳光强烈并不适合室外活动的下午,这里设置于灰空间的长椅上也都坐满了人。可见,良好的绿化环境,曲折拐弯的空间,大小合宜的尺度和各种灰空间的设置,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温馨和亲切,充分满足了人们希望寻求“隔而不断”的场所来进行自发性交往活动的空间诉求。

在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中,细节设计对于为人们创造停留的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树荫能为静态的活动提供一定质量的空间,是人们不至于完全地暴露自己,同时又能很好地观察空间。城市空间中建筑物的凹处、沿街的柱廊、雨棚使人们方便停留和观察,既可以提供防护,又有良好的视野。人们喜欢在有一定遮蔽的,不会被暴晒雨淋的场所驻足,观察他人的活动并在好奇的时候加入其中,人的活动总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和感兴趣的因素,而有了这些因素,空间才能持续发展并散发出活力,也能进一步地体现出其人文和商业的价值。在任何情况下,建筑室内外的生活都比空间和建筑本身更根本、更有意义。

猜你喜欢
下沙居住小区片区
居住小区更新改造规划设计
杭州下沙
创新又贴心
官宣:临港新片区管理49条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新”在哪里,“特”在何处 ?
长乐下沙的前世今生
大同市居住小区植物配植问题与对策研究
寒冷地区居住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浅析
蓝光TOP5
新城公交线路优化问题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