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诗词教学的精彩

2014-09-25 16:57林燕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柳宗元长征红军

林燕++

诗词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诗词教学与一般阅读文章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好地受到诗词的浸润,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诗词教学中注重立足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如何通过这样的拓展,演绎诗词教学的精彩呢?笔者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 在建构期待处拓展,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教师呈现的拓展材料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并乐此不疲时,就会产生无法预料的“拓展效应”。所以在学生学习新诗词之前利用拓展材料作铺垫,会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会尽快进入对新诗词的学习。比如对诗词作者的介绍,或是对诗词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等相关内容的介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基础。更主要的是,这些真实生动的材料能快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学习新知识增加动力。

如笔者在教学《七律长征》时,考虑到红军长征距今已有70多年了,跟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而真切地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是走进《七律长征》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采用了真实的史料介绍作为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起点”。

上课伊始,我便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声情并茂地介绍道:“人们不会忘记长征,那是1934年10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在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在围追堵截,路上还遇到了说不完的艰难险阻,但是红军开动每个人的两只脚,奋勇向前。他们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穿过(水草地)……1935年10月,长驱二万五千里的红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在革命史上创造了伟大的奇迹。此时,红军的领导人,谁?(毛泽东,)看到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一首赞颂长征的诗。想听一听吗?”

教师充满深情的吟诵,同时配以地图的展示,引发学生进行口头的地名填补,这些都使学生真切地走进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中,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与作者情况。这样的史料介绍令学生感到新奇,感到激动,同时也使学生学习《七律长征》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 在质疑问难处拓展,领悟要义

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的理解存在差距时,教师应以这个“难点”为教学的基点,不惜“笔墨”,为突破难点而适度拓展,如此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七律长征》时,学生理解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字面意思后,不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金沙江水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山崖,为何让红军觉得暖?大渡河上横着的铁索桥,为何让红军感到深深的寒?”此时我进行了以下的拓展,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师: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来到金沙江边,这波涛汹涌的江水会告诉我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动人故事。结合画面播放补充的故事《巧渡金沙江》。你体会到红军战士怎样的心情?

生1:高兴,自豪。因为红军不费一枪一卒,就渡过了险要的金沙江。

生2:红军巧妙战胜了困难。一个“暖”字写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满心欢快。

师:让我们再来到大渡河畔,这高高悬挂的铁索桥上,曾经进行过怎样激烈的战斗呢?让我们加入红四团,去英勇作战。播放补充的录像《飞夺泸定桥》。经历了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能说说你的战斗感言吗?

生1:桥上铁索寒光闪闪,桥下是惊涛骇浪,敌人疯狂扫射,这一切真令人心惊胆寒!红军奋不顾身向前冲,多么英勇顽强!

生2:红军凭着勇敢又一次战胜了困难,一个寒字正写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真正理解了诗句中的“暖”和“寒”,让我们读出心中这浓浓的暖意与深深的寒意。

“金沙水拍云崖暖”,一个“暖”字成了多少学生理解文本的障碍。适时地补充拓展了《巧渡金沙江》的故事,促使学生感受“暖”字蕴涵着的红军渡江成功后的喜悦心情。对“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学生可能更多的只能理解到铁索难过的程度,用影像进行拓展,再现当时攻城的画面,让学生更看到了铁索对面那猖狂的炮火,红军在战火中“勇敢向前、跌落江中、继续向前”的惊心动魄的画面,一个“寒”字怎能不由心而生?如此适度的拓展,突破了难点,也体现了诗词教学的形象性。

三、 在文本重点处拓展,体会意境

诗词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关键词语进行拓展体验、细细品味,那么诗词的意境就会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

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我在学生初读古诗并理解古诗前两句大意之后,着力抓住本诗重点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启发学生思考,进行有效拓展。

师:同学们,你们心中的满园春色是怎样的?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

生:春暖花开、百花争艳、万紫千红、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师:你描述得简洁形象。(相机出示春景图)瞧,望着这样的美丽春色,我们还想到了哪些诗句呢?

生:这绿绿的小草让我想到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生:瞧那柳树,真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这满园的花儿使我想起了“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生:这满园的花一定很香,那就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生:动物被花儿吸引来了,“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围绕“满园春色”这个重点,学生调动自己的古诗积累,精彩拓展,让“春色满园”所描绘的意象变得丰满而真实。这样,所拓展的内容和《游园不值》的学习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优美的圆,这个圆的起点是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终点仍回到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样的拓展,紧紧为学生深入、细致感悟文本的重点服务,借助它们,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此诗的意境之美。

四、 在掀起高潮处拓展,升华情感

教材所选诗词都是经典之作。但有些诗词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凭借教材内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是无法对其进行深入解读的。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如能通过层层拓展,帮助学生扫清深入文本、解读文本的知识障碍,往往会收到神来之笔般的绝佳效果。学生的心灵因这样的拓展会受到强烈的震撼,课堂因这样的拓展会出现情感的“沸点”。

如教学《江雪》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为了深入体会诗情,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拓展。

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我们来看看当时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处境吧!

师:补充资料1(柳宗元31岁时当上了皇帝身边的大官,他一心想为老百姓说话,进行改革。他得罪了那些豪门贵族,他被贬到了永州这个荒凉的地方。在这里他与原来的朋友失去了联系,有话儿也没有人可以诉说。)你能体会到柳宗元的心情吗?

生:孤独寂寞。

师:补充资料2(来到永州后,柳宗元的老母亲因为生活艰苦,病死在一个四处透风的破庙里。柳宗元趴在母亲的身上悲痛地呼喊着:“都是儿子不孝啊,让母亲受苦了,母亲啊,儿子从此再也感受不到您的疼爱了。”)此时,你又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生:悲伤痛苦。

师:补充资料3(母亲去世了。命运的打击又一次降临在这个家庭的头上,柳宗元那心爱的大女儿,又染上了重病,因为无法医治,离他而去。此时的柳宗元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痛不欲生。

师:补充资料4(在这么荒凉的永州,他居然一住就是十年,十年啊,人生漫漫的十年时光,他也不幸染上了一身的疾病,走路两腿直发抖,坐下两腿直发麻。)此时,他的心里充满着——

生:悲愤愁苦。

师:其实诗人已经把这样的感情藏在这首诗里了,不信你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一读。

生:千万孤独。

师:但是同学们知道吗?在永州这个地方,他还继续推行改革,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其实诗中的蓑笠翁就是柳宗元自己。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柳宗元?

生:坚强不屈、不怕打击、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师:柳宗元是孤独的,但他更是坚强的,他就像一朵开放在冰天雪地里的白梅花。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他那不朽的诗篇《江雪》。

《江雪》是诗人在被贬永州、失去朋友、失去母亲、失去爱女,在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况下写就的一首心灵绝唱。这首诗短短20个字的背后,蕴涵着作者柳宗元那么苦难的人生经历,那么孤独悲痛的内心情感,那么坚强高洁的精神品性。课堂上,我补充出示的那一段段珍贵的史料,是作者的人生写真,也是本诗的情感之源,学生在这一段段史料的引领下,得以越过千年的风霜,领略作者的寂寞与悲苦,实现与作者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升华,

五、 在总结延伸处拓展,丰富语言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叶圣陶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即将学完一首诗词、而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其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诗词向课外延伸,使学生明白阅读教材上的诗词仅仅是个“起点”,要使自己到达“终点”,这一路上要阅尽“无数的风景”,从而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丰富自己的修养。

如在教学《如梦令》时,我抓住了一个“醉”字,引领学生进行精读品味,学生从词中想象画面,感受到李清照年轻时的幸福美满,品出她这醉的是“乐酒”。之后,我及时补充了她晚年的一首愁苦的《声声慢》,引导学生进行略读,通过对比性阅读,学生感悟出其醉的是“苦酒”。以词引词,学生对李清照的人和词风有了全面的了解。

又如教学古诗《赠汪伦》后,我引导学生尝试自学《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学生活学活用,在自主阅读中体会到了热情、孤独、豁达开朗等不同的送别之情。如此“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拓展了诗词教学的境界,有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将一首诗、一首词当成一片树叶,把它放入整个诗(词)人,放入相关诗(词)群大树当中去,这样的拓展将为学生架设起阅读的桥梁,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柳宗元长征红军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江雪
十送红军
江雪
二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