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2014-09-27 09:36亓文庆
克拉玛依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反腐败理论与实践

亓文庆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反腐败问题并把它提到关系亡党亡国的高度。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斗争,以其丰富的研究内容和重大的研究价值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研究缺陷与不足。因此,系统整理、归纳这些研究成果,有利于推动这一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关键词: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理论与实践;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D2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3-0030-06

腐败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水火不容的。反腐蚀、保持党的肌体纯洁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关心和重视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建国初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与执政环境,反腐倡廉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体现在一些研究期刊上,专门研究这一时期反腐的专著较少,大部分散见于著作中的某一章节。系统归纳建国初期的反腐倡廉斗争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当前的反腐败斗争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反腐败斗争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一、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理论依据的研究综述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因此,它的反腐败思想的源头定然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理论中。此外,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继承了经典作家的反腐倡廉理论,还在实践中探寻、摸索出自己的反腐败思想。因此,关于建国初期反腐败斗争理论依据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反腐倡廉的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人反腐倡廉的理论设计。

(一)关于反腐倡廉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反腐倡廉理论主要是关于反对党的腐化、保持和加强共产党的纯洁性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腐败问题没有做过专门研究,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可以了解到马克思有关保持党员纯洁性的理论。列宁则对反腐败问题做过比较详细的阐释。

首先,蒯正明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党员必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要对无产阶级运动有益处,这些人必须带来真正的教育者”;[1]684二是这种人参加无产阶级运动,“那么首先就要要求他们不要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等的偏见的任何残余带进来,而要无条件地掌握无产阶级世界观。”[1]685

其次,有的学者认为恩格斯对党内出现或可能出现的腐化分子坚决抵制,不采取妥协、调和的政策。恩格斯认为:“当各种腐朽分子和好虚荣的分子可以毫无阻碍地大出风头的时候,就该抛弃掩饰和调和的政策,只要有必要,即使发生争论和吵闹也不怕。一个政党宁愿容忍任何一个蠢货在党内肆意地作威作福,而不敢公开拒绝承认他,这样的党是没有前途的。”[2]2这体现了恩格斯对腐化分子的深恶痛绝和对党的纯洁性的高度重视。

相对于马、恩对反腐败的简单论述,列宁则深刻剖析了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姬金铎在《剖析腐败》一书中把列宁关于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个人层次、体制层次和文化层次,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列宁的反腐方法。具体表现在:个人自私的欲望和要求在掌握一部分权力后就会谋取私人利益,表现出严重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社会主义阶段的政治体制的不完善;社会主义初期文化发展的落后。他进一步举出了列宁解决腐败问题的三点认识。在个人层次上,要进行经常的教育和必要的惩罚。在体制层次上,要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这是防止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最重要的环节。在文化层次上要加强文化建设,变革旧的文化形态。[3]173-178这是姬金铎分析的列宁关于腐败现象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的理论思想,在今天看来,这些理论认识仍具有重大借鉴价值。

此外,刘明认为列宁对党员的要求比较严格,注重清理腐败现象的源头污染。列宁严把党员入口关,保持党的队伍纯洁不受腐蚀。列宁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要维护我们党的坚定性、彻底性和纯洁性。我们应当努力把党员的称号和作用提高、提高、再提高”。“必须把欺骗分子、官僚化分子、不忠诚分子和不坚定的共产党员以及虽然‘改头换面但内心依然故我的孟什维克从党内清除出去。”[4]2可见,在对列宁的反腐败思想的研究上,学者们不仅研究列宁的反腐的方法、措施,也注重对列宁的反腐态度研究。

(二)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理论设计

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后既吸收、借鉴了经典作家的反腐思想,又根据自身实践特点和经验,总结出一些属于中国共产党自己的反腐倡廉思想。对此学界较多地集中在对“两个务必”思想及毛泽东的反腐倡廉思想的研究上。

例如,李河水在《“两个务必”思想的传承与反腐倡廉实践》一文中认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始终是萦绕在中国共产党人心头的“警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党的反腐倡廉的实践。[5]1

对毛泽东的反腐倡廉思想研究主要有:毛泽东对腐败根源的认识,毛泽东的反腐防变理论以及毛泽东反腐理论的具体内容等。

《中国反腐败》中指出毛泽东不仅科学地分析了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还深刻阐释了腐败现象的严重危害。这本著作指出毛泽东反腐败理论的两个认识根源:封建剥削思想是产生腐败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是产生腐败的思想根源。此外,毛泽东总结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人亡政息的原因,认为腐败的存在严重破坏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6]363-365

熊辉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反腐防变理论与实践探究》一文中对毛泽东反腐防变理论尤其是党内腐败的严重危害作了深刻说明。因为党内腐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途的信心,伤害到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7]1

《建国初期毛泽东反腐败思想探析》一文从毛泽东的报告、文件中总结出建国初期毛泽东反腐思想的内容:反腐败应该注重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的结合,注重党政领导干部的廉政思想教育,注重人民群众的力量。[8]1-2这就比较系统地阐释了毛泽东在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思想。

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举措与实践的研究综述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上下一心,在反腐败斗争实践中敢于碰硬、绝不手软,开展了一系列反腐倡廉运动、活动,产生了一些有益的成果。学术界对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腐举措与实践的研究内容较多,关于这一领域研究的著作、期刊数量十分丰富,成果显著。

(一)有关建国初期反腐实践研究的著作

学界对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运动的研究重点在“三反”运动,研究较为细致、深入。除“三反”运动外,有个别学者对“新三反”运动等有过简要阐述。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的反腐实践最重要的一大举措就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反”运动,打响了开国肃贪的第一战。有关“三反”的专著有王朝彬的《三反实录》,[9]孙瑞鸢的《三反五反运动》,[10]张建伟的《开国第一刀》,[11]王顺生、李军《三反运动研究》[12]等。这些著作从“三反”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三反”运动的历史全貌。

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杨奎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则以专门的一个章节对“三反”运动做出解读。薄一波从“三反”运动的序幕——增产节约运动、“三反”运动的开展、处决刘青山张子善、不能忘记的历史启示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敢于碰硬、从严治党的高度自觉性和巨大的决心与魄力。[13]98-113杨奎松则以毛泽东为核心,从“三反”运动之发动、毛泽东力排众议、“打虎”战役的推动、运动的结束等方面进行了概括,厘清了毛泽东在这场运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不同阶段的意图和具体设计。[14]260-307两部著作的论述视角不同,但都十分注重史料的运用,真正做到了史论结合。

除了声势浩大的“三反”运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倡廉举措还有“新三反”运动和新的反贪污运动等。

《新中国反腐简史》中提到中共中央在1953年“三反”运动刚一结束就发动了以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为主要内容的“新三反运动”,并严查新的贪污案件。[15]27这部书只是对“新三反运动”进行了较为详细、简略的说明,并未具体深入地进行相关描述。因此,在“三反”运动研究较热的情况下,“新三反”运动等仍是学界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

另外,杨继亮在《反腐败》第四章——“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斗争”中对建国初期的反腐败实践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本著作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建国初期反腐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生活工作细节描述比较具体。例如,杨继亮在书中从毛泽东、贺龙等领导人的生活细节方面揭示党的勤俭节约作风、勤俭建国的风尚与敢打猛虎的勇气、魄力。[16]43-134这就从微观视角对建国初期的反腐倡廉做出了独特解读。

(二)有关建国初期反腐实践研究的期刊

建国初期反腐倡廉的实践研究,既有对多种反腐手段的综合研究,也有对某一种具体反腐手段细致深入的探讨,还有对反腐的体制机制及反腐法律法规的研究。

首先,多种反腐手段的同时并用。唐金培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启示》一文中,从教育防腐、制度御腐、民主治腐、运动反腐等四个角度,针对党内出现的各种腐化堕落行为和违法乱纪现象进行反腐败专项斗争进行了概括。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构筑反腐倡廉思想防线;根据现实工作需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构建反腐倡廉防御体系;疏通民主监督渠道, 构建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紧紧依靠和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开展反腐倡廉专项斗争;创造性地把反腐败斗争与廉政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广大党员干部保持了廉政为民的本色,使党风、政风、民风一起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净化。[17]1-9

邵景均则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一文中强调了反腐的其他手段:加强思想教育,注重榜样作用,营造浓厚的反腐败社会氛围;充分依靠群众,加强人民监督,形成压制腐败的强势。[18]2-3

其次,对一种具体的反腐手段进行解析。《试论建国初期的运动反腐》中主要选择一个具体的角度——运动反腐进行全景式论述。从建国初期采取运动反腐形式的原因、可行性、效果,尤其是运动反腐的特点、利弊给予了详尽论述。[19]

张俊国在《论建国初期毛泽东的反腐倡廉举措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主要从政策、机制层面来论述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腐举措。分别是采取整风整党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形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建立健全反腐败的监督机制,从制度上遏制腐败的产生和发展;实行“任人唯贤”的干部政策,从组织上保证执政党干部队伍的纯洁。[20]1-3

张茹、王进在《建国初期中共反腐倡廉建设及其启示》一文中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法律法规层面研究反腐举措。他们主要依据当时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的反腐条文透析建国初期党的反腐思路,认为《共同纲领》的规定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南针,为当时的反腐斗争提供了宪法依据和制度保障。除《共同纲领》外,党和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如此文中提及的《关于处理贪污浪费问题的若干规定》、《关于处理小贪污分子的五项规定》、《关于“三反”运动中成立人民法庭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等相关法规、条例,这就使反腐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使反腐法律、法规更加具备系统性和严密性。[21]1-2

三、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经验启示的研究综述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响彻神州的反腐败斗争尽管已经过去60多个年头,但它对今人的警示作用丝毫没有因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而有所减弱。这一时期的反腐倡廉斗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启示,学界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较多。

学者们主要从腐败的预防、发挥领导干部在反腐倡廉中的模范作用、利用好社会舆论对腐败的监督作用等三个角度总结建国初期的反腐经验启示。

(一)对腐败要做到提前预防

为何要预防腐败,如何做到提前预防以及怎样预防腐败的滋生,不仅是当时也是当下高层、专家、学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的《反腐风暴——开国肃贪第一战》上篇(警讯)中就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前的准备工作做了详细描写和说明。该书具体说明了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上关于防止“糖衣炮弹”进攻的历史背景、客观需要及详细过程;不当“李自成第二”,进京“赶考”要考个好成绩的忧患意识;毛泽东、黄炎培在延安诚恳地交谈,定要跳出“历史周期律”的自信以及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引发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热议与警示。[22]3-21这些内容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之前对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已有了充分的预见与准备。张寿春在《德法兼治,贵在抓早抓实——建国初期反腐倡廉成功实践的启示》一文中认为预防腐败要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他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前1948年1月刘少奇在《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的一段话,从如何保住来之不易的革命胜利成果的角度, 谈到了党在即将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怎样拒腐防变的问题。[23]1

(二)反腐倡廉必须发挥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垂范作用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反腐倡廉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此带动反腐倡廉举措的贯彻执行。许多著作、文章都以此角度梳理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现实启示。

王关兴、陈挥合著的《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史》一书在“‘三反运动的主要经验”一小节中提到建国初期,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绝大多数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对腐败现象敢抓敢管、以身作则。例如书中提到毛泽东极力反对在天安门前建立他的塑像的提议,认为这“只有讽刺意义”,决不能做。[24]189另外,两人在另一本著作《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史》第五章里也提到这种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领导干部们“在‘三反运动中,均须在一定的会议上做一次公开的、深刻的自我检讨,并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25]117两本著作分别从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的生活细节、“三反”运动中党中央专门针对领导干部的指示规定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叶美霞、张俊国在《浅议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斗争》中认为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毛泽东主席亲自督办,为运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三反”运动“首长负责、亲自动手”,各级领导以身作则,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在群众中起带头作用。这是“三反”运动能够保证高效、取得实效的一大经验。[26]1-2

(三)反腐败要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令腐败分子失去藏身之所

建国初期的反腐倡廉活动能够做到自上而下全国一盘棋,舆论宣传作用不容忽视。彭付芝的《建国初期反腐败斗争的成功经验》一文认为在建国初期的反腐运动中,各地报纸都集中主要力量报道、宣传反腐斗争的有关情况,揭露典型的重大贪污案件,有重点地连续发表评论与讨论,形成了强大的宣传活力,对腐败分子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有力推进了运动的开展。[27]1-2

另外,徐世强、闫梦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斗争实践与历史经验》一文中指出要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防止和抵御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28]3-4这突出强调了思想文化教育在反腐中的作用。薛金莲在《建国初期反腐成效及当代启示》中认为建国初期的反腐斗争能够收到成效的一大原因是充分发扬民主,扩大监督力度,能够积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反腐倡廉的行列中来。[29]2

以上就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理论与实践方面,学术界在理论依据、举措与实践以及经验启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内容比较丰富,研究成果突出。

四、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不足及努力方向

学术界已有的研究在下列问题上尚有不足,亟须解决。

首先,对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腐倡廉的理论设计大都集中于毛泽东一人身上,对刘少奇、周恩来等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其他成员的反腐理论研究较少。

其次,“三反”运动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的主要战场,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其他的反腐实践活动研究较少或没有研究,如对于新“三反”运动与新的反贪污运动等则涉及较少。

再次,对建国初期反腐的研究挖掘较浅,缺乏深入思考。例如,建国初期的反腐为何主要是以群众运动的形式,除了特殊的历史背景外,它有没有体制机制上的原因?是否与中国共产党人从革命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革命思维惯性有关?当下的反腐倡廉再采用这种方式可行吗?

另外,经验启示的研究,侧重于成功的经验,对建国初期反腐倡廉运动的失误与不足则明显较少触及,研究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不足对当前中国共产党内开展的反腐倡廉斗争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研究意义不容忽视。

因此, 要拓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视野,从更加综合性的角度挖掘反腐败问题的深层理论,真正做到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的紧密结合。要借鉴、融合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尝试从社会学、法学等学科多角度分析建国初期反腐败斗争的理论与实践,拓宽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廖显辉.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探源[J].湖湘论坛,2012(4).

[3]姬金铎.剖析腐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刘明.列宁保持党的纯洁性思想及启示[J].理论建设,2012(6).

[5]李河水.“两个务必”思想的传承与反腐倡廉实践[J].理论探索,2006(1).

[6]吴丕.中国反腐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7]熊辉.建国初期毛泽东反腐防变理论与实践探究[J].思想理论研究,2009(12).

[8]王伟,邹世享.建国初期毛泽东反腐败思想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9]王朝彬.三反实录[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

[10]孙瑞鸢.三反五反运动[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11]张建伟.开国第一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12]王顺生,李军.三反运动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13]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14]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15]邵景均.新中国反腐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16]杨继亮.腐败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7]唐金培.建国初期毛泽东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启示[J].毛泽东研究,2008(1).

[18]邵景均.新中国成立之初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J].中国监察,2009(19).

[19]庄林.试论建国初期的运动反腐[D].湘潭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20]张俊国.论建国初期毛泽东的反腐倡廉举措及其现实意义[C].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

届党史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当代中国研究所,2007.

[21]张茹,王进.建国初期中共反腐倡廉建设及其启示[J].三峡大学学报,2010(11).

[22]王少军,张福兴.反腐风暴——开国肃贪第一战[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23]张寿春.德法兼治,贵在抓早抓实——建国初期反腐倡廉成功实践的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01(S1).

[24]王关兴,陈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5]陈挥,王关兴.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

[26]叶美霞,张俊国.浅议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斗争[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6).

[27]彭付芝.建国初期反腐败斗争的成功经验[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9(3).

[28]徐世强,闫梦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斗争实践与历史经验[J].党史文苑,2012(10).

[29]薛金莲.建国初期反腐成效及当代启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1).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反腐败理论与实践
建国初期农村宣传网制度述评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当前腐败问题的分析研究
浅谈反腐败工作的关口前移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浅谈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
唱法与教法·理论与实践
反腐与经济增长
论建国初期大行政区体制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