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健康教育跟踪模式对学生视力不良干预的影响

2014-09-27 17:59徐颖杰张建平梁惠琴等
上海预防医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视力卫生防控

徐颖杰 张建平 梁惠琴等

我国青少年视力不良率长期居高不下,且逐年增加。视力不良主要为近视,文献报道,近视占学生视力不良73.27%~98%\[1\]。

多项研究表明,近视发生的病因复杂,受遗传、环境、行为、营养等多因素影响,防控困难,采取单一手段难以达到防近目的\[2\]。只有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学生的近视才能有效解决\[3\]。

本研究关注家长在学生视力不良防控中的作用。对家长开展健康教育跟踪,观察此干预模式对防控学生视力不良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季成叶\[4\]的研究显示,视力不良率、“疑似近视率”及其严重程度在青春期的增长最迅猛。司梅\[5\]的研究则表明,小学四、五年级与初一、高一年级学生视力不良增长趋势迅猛。因此,本研究选取小学三年级(即视力不良增长高峰前期,也为青春发育早期)的学生及家长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在上海市花木社区2所小学(花木社区为城乡结合地区,2所小学分别为城镇和乡村的代表学校)开展。2所小学三年级分别有4个班和6个班,以班级为单位将2所学校的单数班作为对照组,双数班作为干预组,其中干预组学生和家长各183名,对照组学生和家长各177名。2年健康教育跟踪过程中因转学等因素造成部分对象失访,最终干预组172名,对照组162名。

1.2干预时间

从2012年初至2014年初,对干预组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跟踪,对照组此间接受常规学校卫生工作指导。健康教育前后调查两组家长和学生视力不良防控的知、信、行,每半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

1.3教育内容

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视力不良病因与危害,视力检查与验光的意义与正确方法,视力不良(近视)发展特点,近视预防方法,近视治疗主要手段与目的等。了解学生用眼、作息、饮食等习惯及照明、锻炼等具体情况,并根据学生视力对家长进行个体化宣教。

1.4教育方式

集中宣教与一对一教育指导结合。学校家长会集中宣教,明确视力不良病因及近视防控重要性。根据学生视力正常、轻度、中度、重度4个类别对家长行个体化跟踪指导。

1.5视力检查

视力检查方法及视力低下分段依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细则》\[6\],采用自然光线下标准对数视力表,与被测眼距离5 m,悬挂高度为5.0行视标与多数受检者双眼呈水平位,检测者为专业医务人员,按先右后左顺序检查\[6\]。裸眼视力低于5.0为视力低下,视力4.9定为轻度视力不良,视力4.6~4.8定为中度视力不良,视力≤4.5定为重度视力不良。

视力归类统计以个体为单位,两眼视力不平衡者以视力不良程度较高眼为准;视力不良率统计以视力不良人数为准。

1.6调查问卷

问卷分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由花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专家指导下设计,内容涉及基本情况和家长(学生)视力不良防控相关知识、信念、行为。问卷中涉及的“近视”指调查前已由医院明确诊断为近视。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组医务人员对家长(学生)作说明后,由家长(学生)自行填写。

1.7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使用SAS 9.3进行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家长健康教育对家长知识行为的影响

2.1.1教育前后家长知识行为得分的变化对家长问卷中知识和行为相关问题赋分,正确得1分,错误0分;知识题满分16分;行为题满分7分。教育前后对家长的知识和行为得分分别比较,结果见表1。提示教育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知识、行为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教育后干预组知识、行为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2.1.2影响家长知识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设置变量及赋值见表2。分别进行家长知识和行为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并对方程式作假设检验,提示似然比检验分别为χ2=365.504,P<0.001及χ2=187.712,P<0.001,回归方程成立,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表4。

分析提示,家长学历、户籍、学生近视情况及组别*时间对家长视力不良防治知识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组别*时间交互作用表示教育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家长视力不良防治知识水平(OR=51.470)。另外家长学历、身份、年龄、学生近视情况以及组别*时间对家长视力不良防治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母亲的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父亲,组别*时间交互作用表示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家长视力不良防治行为得分(OR=3.789)。

2.2家长健康教育对学生知识行为的影响

2.2.1教育前后学生知识行为得分的变化对学生问卷中知识和行为相关问题赋分,正确得1分,错误0分,知识题满分8分;行为题满分13分。教育前后对学生知识和行为得分分别比较,结果见表5。

2.2.2影响学生知识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设置变量及赋值见表6。分别进行学生知识和行为的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并对方程式作假设检验,似然比检验分别为χ2=169.017,P<0.001及χ2=22.971,P<0.001,回归方程成立,回归分析结果见表7、表8。

分析提示,组别、时间、户籍、父母近视情况及组别*时间对学生视力不良防治知识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组别*时间交互作用表示对家长教育干预能间接显著提高学生视力不良防控知识水平(OR=3.948)。另外,时间、学生视力分度对学生防控行为得分显著影响,而组别*时间即教育干预未进入学生视力不良防控行为得分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干预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不大。

3讨论

家长健康教育跟踪显著提高家长视力不良防控知识水平及行为得分,并间接显著提高学生视力不良防治知识水平,健康教育获得初步成效。父母在干预后视力不良防治知识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视力不良防治的行为得分母亲显著高于父亲,可见母亲在家庭事务中占主导地位的比例高,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并督导孩子相应习惯建立和坚持的能动性强于父亲,健康教育对母亲的效果更好。

教育显著提高学生视力不良防控知识水平,但对学生防控行为的影响却不明显,且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视力在健康教育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教育过程中学生跨越近视高发的四、五年级,不良读写习惯与生活方式此前早已养成,虽在过程中防控知识水平提高,但行为纠正困难且缓慢,而学生行为对视力有显著影响。因此,学生视力不良控制效果难以立竿见影。

健康教育获得成效但学生视力不良却难以控制,学生行为还有很大进步空间。表明视力不良防控健康教育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获得更好成果,且家长教育应从孩子幼儿阶段起始,以从小养成孩子正确的读写习惯与科学的生活方式,抓住预防视力不良的时机。

家长作为学生监护人,家庭防近视环境营造、学生正确读写习惯培养和督导、日常饮食、锻炼安排,特别是视力不良防控手段选择均掌握在家长手中,即使无法避免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但一旦学生视力下降,家长的正确行为对视力不良特别是近视发展的控制也非常关键。提倡对家长进行学生视力不良防控的健康教育,根据学生视力情况对家长行个性化指导,教育从学生幼儿阶段起始且应长期坚持,教育对象可以母亲为主。

4参考文献

[1]藤铁波,李婷.青少年近视眼的综合保健疗效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3):228-229.

[2]王智勇,戚淑惠,袁玉,等.学生近视眼的防控原则\[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353-354.

[3]黄佩贞,张弛,郭坚明,等.卫生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预防近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31-33.

[4]季成叶.我国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和疑似近视流行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97-99.

[5]司梅,蒋骅,亓德云,等.上海市虹口区部分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5):455-456.

[6]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31.

(收稿日期:2014-02-20)

3讨论

家长健康教育跟踪显著提高家长视力不良防控知识水平及行为得分,并间接显著提高学生视力不良防治知识水平,健康教育获得初步成效。父母在干预后视力不良防治知识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视力不良防治的行为得分母亲显著高于父亲,可见母亲在家庭事务中占主导地位的比例高,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并督导孩子相应习惯建立和坚持的能动性强于父亲,健康教育对母亲的效果更好。

教育显著提高学生视力不良防控知识水平,但对学生防控行为的影响却不明显,且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视力在健康教育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教育过程中学生跨越近视高发的四、五年级,不良读写习惯与生活方式此前早已养成,虽在过程中防控知识水平提高,但行为纠正困难且缓慢,而学生行为对视力有显著影响。因此,学生视力不良控制效果难以立竿见影。

健康教育获得成效但学生视力不良却难以控制,学生行为还有很大进步空间。表明视力不良防控健康教育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获得更好成果,且家长教育应从孩子幼儿阶段起始,以从小养成孩子正确的读写习惯与科学的生活方式,抓住预防视力不良的时机。

家长作为学生监护人,家庭防近视环境营造、学生正确读写习惯培养和督导、日常饮食、锻炼安排,特别是视力不良防控手段选择均掌握在家长手中,即使无法避免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但一旦学生视力下降,家长的正确行为对视力不良特别是近视发展的控制也非常关键。提倡对家长进行学生视力不良防控的健康教育,根据学生视力情况对家长行个性化指导,教育从学生幼儿阶段起始且应长期坚持,教育对象可以母亲为主。

4参考文献

[1]藤铁波,李婷.青少年近视眼的综合保健疗效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3):228-229.

[2]王智勇,戚淑惠,袁玉,等.学生近视眼的防控原则\[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353-354.

[3]黄佩贞,张弛,郭坚明,等.卫生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预防近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31-33.

[4]季成叶.我国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和疑似近视流行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97-99.

[5]司梅,蒋骅,亓德云,等.上海市虹口区部分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5):455-456.

[6]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31.

(收稿日期:2014-02-20)

3讨论

家长健康教育跟踪显著提高家长视力不良防控知识水平及行为得分,并间接显著提高学生视力不良防治知识水平,健康教育获得初步成效。父母在干预后视力不良防治知识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视力不良防治的行为得分母亲显著高于父亲,可见母亲在家庭事务中占主导地位的比例高,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并督导孩子相应习惯建立和坚持的能动性强于父亲,健康教育对母亲的效果更好。

教育显著提高学生视力不良防控知识水平,但对学生防控行为的影响却不明显,且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视力在健康教育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教育过程中学生跨越近视高发的四、五年级,不良读写习惯与生活方式此前早已养成,虽在过程中防控知识水平提高,但行为纠正困难且缓慢,而学生行为对视力有显著影响。因此,学生视力不良控制效果难以立竿见影。

健康教育获得成效但学生视力不良却难以控制,学生行为还有很大进步空间。表明视力不良防控健康教育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获得更好成果,且家长教育应从孩子幼儿阶段起始,以从小养成孩子正确的读写习惯与科学的生活方式,抓住预防视力不良的时机。

家长作为学生监护人,家庭防近视环境营造、学生正确读写习惯培养和督导、日常饮食、锻炼安排,特别是视力不良防控手段选择均掌握在家长手中,即使无法避免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但一旦学生视力下降,家长的正确行为对视力不良特别是近视发展的控制也非常关键。提倡对家长进行学生视力不良防控的健康教育,根据学生视力情况对家长行个性化指导,教育从学生幼儿阶段起始且应长期坚持,教育对象可以母亲为主。

4参考文献

[1]藤铁波,李婷.青少年近视眼的综合保健疗效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3):228-229.

[2]王智勇,戚淑惠,袁玉,等.学生近视眼的防控原则\[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353-354.

[3]黄佩贞,张弛,郭坚明,等.卫生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预防近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31-33.

[4]季成叶.我国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和疑似近视流行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97-99.

[5]司梅,蒋骅,亓德云,等.上海市虹口区部分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5):455-456.

[6]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31.

(收稿日期:2014-02-20)

猜你喜欢
视力卫生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智取红领巾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保护视力等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视力不好的犀牛
卫生歌
讲卫生
视力改变与糖尿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