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误食工业盐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调查

2014-09-27 16:37石亚锋余静苗超
上海预防医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建筑工地亚硝酸盐食盐

石亚锋 余静 苗超

2013年1月9日16∶00余姚市人民医院报告,该院在当日下午收治了3名食物中毒者。接报后,我中心迅速对3名中毒者进行了调查处理。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3年1月9日11∶00,在方某家中用午餐,且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者。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浙江省卫生监督机构食物中毒调查处理指导意见》中的《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对调查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访谈接诊医师,并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3名调查对象为来余姚务工的一家人,目前住在余姚市一小区内,均在保障房建筑工地工作。1月8日,方某(女)将建筑工地所建房屋阳台上放置的“食盐”带回家中,当晚,用此“食盐”烹制食物。1月9日中午11∶10一家人食用此盐烹制的食物“排骨萝卜”,11∶20,方某感到头晕、恶心,同时感到食物有异味,3人即停止食用。其夫经询问后,辩识出所用“食盐”为建筑工地用以化雪的工业盐,随即将剩余食物和所带回“食盐”全部扔掉。11∶30父子二人开始出现症状,约在14∶30,3人自行到余姚市人民医院就诊。

2.2流行病学调查

2.2.1病例根据就餐时间(11∶10)、就餐地点和出现症状时间(11∶20~11∶30),推断3人均为同种食物中毒病例。

2.2.2发病情况最早出现症状的为方某,约在开始进餐10 min后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其余2人约在开始进餐后20 min出现症状。最短潜伏期为10 min,平均潜伏期约16 min。

2.2.3临床症状3名患者均出现头晕、恶心症状。2人出现呕吐、头痛、全身无力;1人出现畏寒和紫绀。

2.2.4就餐情况1月9日中午11∶10,3人均在家中就餐,食物为米饭和排骨萝卜。排骨萝卜购于当地菜场,烹饪所用食盐为方某从工地带回家的工业用盐。据此情况和患者临床症状,确定中毒餐次为1月9日午餐,中毒食物为排骨萝卜。患者一家近3日就餐情况见表1。

2.3临床救治

医院对3名患者进行血气/电解质、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肝功能/肌酸、心电图等多项检查,初步诊断为亚硝酸盐中毒。遂对3名患者用亚甲蓝(40 mg)、维生素C(1 g)和10%葡萄糖液进行了治疗,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

2.4现场卫生学调查

因此次食物中毒发生在家中,3人均出现症状,调查时患者仍在接受治疗。因此,未到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又因剩余食物和“食盐”被扔掉,呕吐物被及时处理掉,故没有采集到有价值的样品标本。

3讨论

经过调查,此次食物中毒初步判断为“误食工业盐引起的亚硝酸盐中毒”。依据如下:① 亚硝酸盐中毒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0~20)min,如系食入大量蔬菜或未腌透咸菜而引起的中毒潜伏期为1~3 h\[1\]。这与本次调查结果相同。② 亚硝酸盐中毒临床症状为头晕、头痛、乏力、胸闷、恶心、呕吐,口唇、耳廓、指(趾)甲轻度紫绀等,这与此次中毒患者临床症状相一致。方某最早出现症状,其夫和儿子较晚出现症状,丈夫症状较重,这可能与吃饭量和速度有关。在医院给予亚甲蓝、维生素C治疗后,3名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特别是轻度紫绀症状缓解明显。③ 2013年1月9日11∶10午餐时,3人陆续出现症状,并且发病时间集中、共同餐次、食品均明确,停餐后无继发病例,临床症状符合亚硝酸盐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④ 患者提供了“所用食盐为工业盐”的信息。因近段时间余姚降雪量较大,为保证工程进度,施工方使用工业盐来融雪。患者在建筑工地工作,做过洒工业盐融雪工作,对工业盐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因此该信息可信度极高。工业盐通常多含有亚硝酸盐。⑤ 因该“食盐”为方某自行带到家中,排除了投毒可能。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临床对症治疗情况,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94\[2\]和《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6—1996)\[3\],判定此次3名患者出现的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是“一起误食了工业盐引起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中毒餐次为2013年1月9日午餐,中毒食品为排骨萝卜。

工业盐的主要成分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主要是亚硝酸钠,为白色至淡黄色颗粒,味微咸,易溶于水,外表与口味颇似食盐,误将亚硝酸盐当做食盐使用造成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4\]。亚硝酸盐在工业生产中主要用于染织业,建筑工业用于防冻剂,食品行业中常用于肉类食品的发色和防腐\[5\]。其毒性较强,成人食用0.3~0.5 g可以引起中毒,3 g可导致死亡\[6\]。本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是因为方某缺乏亚硝酸盐与食盐鉴别经验,误将建筑工地融雪用无明显标志的工业盐当做“食盐”拿回家食用,结果造成一家3口亚硝酸盐中毒。此次食物中毒也表明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流动性大、卫生意识差的建筑工地工人及其家属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其食品安全防护意识。同时建设部门应加强对防冻剂亚硝酸盐的使用和管理,以防被误用而造成食物中毒。建议做到专人采购,专人管理,领用要有登记,放置亚硝酸盐的容器应有明显的警示标志或标签。

4参考文献

[1]陈炳卿.现代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55-856.

[2]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标准处.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S\].1999.

[3]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WS/T86—1996.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1997.

[4]赵建春.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预防综述\[J\].科技信息,2007,7:50-51.

[5]缪国忠.两起家庭误用亚硝酸盐造成食物中毒的思考\[J\].职业与健康,2008,24(7):640-641.

[6]金培刚.食源性疾病防制与应急处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16.

(收稿日期:2014-01-16)

2013年1月9日16∶00余姚市人民医院报告,该院在当日下午收治了3名食物中毒者。接报后,我中心迅速对3名中毒者进行了调查处理。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3年1月9日11∶00,在方某家中用午餐,且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者。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浙江省卫生监督机构食物中毒调查处理指导意见》中的《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对调查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访谈接诊医师,并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3名调查对象为来余姚务工的一家人,目前住在余姚市一小区内,均在保障房建筑工地工作。1月8日,方某(女)将建筑工地所建房屋阳台上放置的“食盐”带回家中,当晚,用此“食盐”烹制食物。1月9日中午11∶10一家人食用此盐烹制的食物“排骨萝卜”,11∶20,方某感到头晕、恶心,同时感到食物有异味,3人即停止食用。其夫经询问后,辩识出所用“食盐”为建筑工地用以化雪的工业盐,随即将剩余食物和所带回“食盐”全部扔掉。11∶30父子二人开始出现症状,约在14∶30,3人自行到余姚市人民医院就诊。

2.2流行病学调查

2.2.1病例根据就餐时间(11∶10)、就餐地点和出现症状时间(11∶20~11∶30),推断3人均为同种食物中毒病例。

2.2.2发病情况最早出现症状的为方某,约在开始进餐10 min后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其余2人约在开始进餐后20 min出现症状。最短潜伏期为10 min,平均潜伏期约16 min。

2.2.3临床症状3名患者均出现头晕、恶心症状。2人出现呕吐、头痛、全身无力;1人出现畏寒和紫绀。

2.2.4就餐情况1月9日中午11∶10,3人均在家中就餐,食物为米饭和排骨萝卜。排骨萝卜购于当地菜场,烹饪所用食盐为方某从工地带回家的工业用盐。据此情况和患者临床症状,确定中毒餐次为1月9日午餐,中毒食物为排骨萝卜。患者一家近3日就餐情况见表1。

2.3临床救治

医院对3名患者进行血气/电解质、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肝功能/肌酸、心电图等多项检查,初步诊断为亚硝酸盐中毒。遂对3名患者用亚甲蓝(40 mg)、维生素C(1 g)和10%葡萄糖液进行了治疗,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

2.4现场卫生学调查

因此次食物中毒发生在家中,3人均出现症状,调查时患者仍在接受治疗。因此,未到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又因剩余食物和“食盐”被扔掉,呕吐物被及时处理掉,故没有采集到有价值的样品标本。

3讨论

经过调查,此次食物中毒初步判断为“误食工业盐引起的亚硝酸盐中毒”。依据如下:① 亚硝酸盐中毒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0~20)min,如系食入大量蔬菜或未腌透咸菜而引起的中毒潜伏期为1~3 h\[1\]。这与本次调查结果相同。② 亚硝酸盐中毒临床症状为头晕、头痛、乏力、胸闷、恶心、呕吐,口唇、耳廓、指(趾)甲轻度紫绀等,这与此次中毒患者临床症状相一致。方某最早出现症状,其夫和儿子较晚出现症状,丈夫症状较重,这可能与吃饭量和速度有关。在医院给予亚甲蓝、维生素C治疗后,3名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特别是轻度紫绀症状缓解明显。③ 2013年1月9日11∶10午餐时,3人陆续出现症状,并且发病时间集中、共同餐次、食品均明确,停餐后无继发病例,临床症状符合亚硝酸盐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④ 患者提供了“所用食盐为工业盐”的信息。因近段时间余姚降雪量较大,为保证工程进度,施工方使用工业盐来融雪。患者在建筑工地工作,做过洒工业盐融雪工作,对工业盐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因此该信息可信度极高。工业盐通常多含有亚硝酸盐。⑤ 因该“食盐”为方某自行带到家中,排除了投毒可能。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临床对症治疗情况,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94\[2\]和《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6—1996)\[3\],判定此次3名患者出现的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是“一起误食了工业盐引起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中毒餐次为2013年1月9日午餐,中毒食品为排骨萝卜。

工业盐的主要成分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主要是亚硝酸钠,为白色至淡黄色颗粒,味微咸,易溶于水,外表与口味颇似食盐,误将亚硝酸盐当做食盐使用造成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4\]。亚硝酸盐在工业生产中主要用于染织业,建筑工业用于防冻剂,食品行业中常用于肉类食品的发色和防腐\[5\]。其毒性较强,成人食用0.3~0.5 g可以引起中毒,3 g可导致死亡\[6\]。本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是因为方某缺乏亚硝酸盐与食盐鉴别经验,误将建筑工地融雪用无明显标志的工业盐当做“食盐”拿回家食用,结果造成一家3口亚硝酸盐中毒。此次食物中毒也表明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流动性大、卫生意识差的建筑工地工人及其家属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其食品安全防护意识。同时建设部门应加强对防冻剂亚硝酸盐的使用和管理,以防被误用而造成食物中毒。建议做到专人采购,专人管理,领用要有登记,放置亚硝酸盐的容器应有明显的警示标志或标签。

4参考文献

[1]陈炳卿.现代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55-856.

[2]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标准处.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S\].1999.

[3]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WS/T86—1996.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1997.

[4]赵建春.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预防综述\[J\].科技信息,2007,7:50-51.

[5]缪国忠.两起家庭误用亚硝酸盐造成食物中毒的思考\[J\].职业与健康,2008,24(7):640-641.

[6]金培刚.食源性疾病防制与应急处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16.

(收稿日期:2014-01-16)

2013年1月9日16∶00余姚市人民医院报告,该院在当日下午收治了3名食物中毒者。接报后,我中心迅速对3名中毒者进行了调查处理。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3年1月9日11∶00,在方某家中用午餐,且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者。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浙江省卫生监督机构食物中毒调查处理指导意见》中的《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对调查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访谈接诊医师,并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3名调查对象为来余姚务工的一家人,目前住在余姚市一小区内,均在保障房建筑工地工作。1月8日,方某(女)将建筑工地所建房屋阳台上放置的“食盐”带回家中,当晚,用此“食盐”烹制食物。1月9日中午11∶10一家人食用此盐烹制的食物“排骨萝卜”,11∶20,方某感到头晕、恶心,同时感到食物有异味,3人即停止食用。其夫经询问后,辩识出所用“食盐”为建筑工地用以化雪的工业盐,随即将剩余食物和所带回“食盐”全部扔掉。11∶30父子二人开始出现症状,约在14∶30,3人自行到余姚市人民医院就诊。

2.2流行病学调查

2.2.1病例根据就餐时间(11∶10)、就餐地点和出现症状时间(11∶20~11∶30),推断3人均为同种食物中毒病例。

2.2.2发病情况最早出现症状的为方某,约在开始进餐10 min后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其余2人约在开始进餐后20 min出现症状。最短潜伏期为10 min,平均潜伏期约16 min。

2.2.3临床症状3名患者均出现头晕、恶心症状。2人出现呕吐、头痛、全身无力;1人出现畏寒和紫绀。

2.2.4就餐情况1月9日中午11∶10,3人均在家中就餐,食物为米饭和排骨萝卜。排骨萝卜购于当地菜场,烹饪所用食盐为方某从工地带回家的工业用盐。据此情况和患者临床症状,确定中毒餐次为1月9日午餐,中毒食物为排骨萝卜。患者一家近3日就餐情况见表1。

2.3临床救治

医院对3名患者进行血气/电解质、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肝功能/肌酸、心电图等多项检查,初步诊断为亚硝酸盐中毒。遂对3名患者用亚甲蓝(40 mg)、维生素C(1 g)和10%葡萄糖液进行了治疗,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

2.4现场卫生学调查

因此次食物中毒发生在家中,3人均出现症状,调查时患者仍在接受治疗。因此,未到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又因剩余食物和“食盐”被扔掉,呕吐物被及时处理掉,故没有采集到有价值的样品标本。

3讨论

经过调查,此次食物中毒初步判断为“误食工业盐引起的亚硝酸盐中毒”。依据如下:① 亚硝酸盐中毒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0~20)min,如系食入大量蔬菜或未腌透咸菜而引起的中毒潜伏期为1~3 h\[1\]。这与本次调查结果相同。② 亚硝酸盐中毒临床症状为头晕、头痛、乏力、胸闷、恶心、呕吐,口唇、耳廓、指(趾)甲轻度紫绀等,这与此次中毒患者临床症状相一致。方某最早出现症状,其夫和儿子较晚出现症状,丈夫症状较重,这可能与吃饭量和速度有关。在医院给予亚甲蓝、维生素C治疗后,3名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特别是轻度紫绀症状缓解明显。③ 2013年1月9日11∶10午餐时,3人陆续出现症状,并且发病时间集中、共同餐次、食品均明确,停餐后无继发病例,临床症状符合亚硝酸盐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④ 患者提供了“所用食盐为工业盐”的信息。因近段时间余姚降雪量较大,为保证工程进度,施工方使用工业盐来融雪。患者在建筑工地工作,做过洒工业盐融雪工作,对工业盐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因此该信息可信度极高。工业盐通常多含有亚硝酸盐。⑤ 因该“食盐”为方某自行带到家中,排除了投毒可能。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临床对症治疗情况,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94\[2\]和《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6—1996)\[3\],判定此次3名患者出现的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是“一起误食了工业盐引起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中毒餐次为2013年1月9日午餐,中毒食品为排骨萝卜。

工业盐的主要成分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主要是亚硝酸钠,为白色至淡黄色颗粒,味微咸,易溶于水,外表与口味颇似食盐,误将亚硝酸盐当做食盐使用造成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4\]。亚硝酸盐在工业生产中主要用于染织业,建筑工业用于防冻剂,食品行业中常用于肉类食品的发色和防腐\[5\]。其毒性较强,成人食用0.3~0.5 g可以引起中毒,3 g可导致死亡\[6\]。本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是因为方某缺乏亚硝酸盐与食盐鉴别经验,误将建筑工地融雪用无明显标志的工业盐当做“食盐”拿回家食用,结果造成一家3口亚硝酸盐中毒。此次食物中毒也表明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流动性大、卫生意识差的建筑工地工人及其家属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其食品安全防护意识。同时建设部门应加强对防冻剂亚硝酸盐的使用和管理,以防被误用而造成食物中毒。建议做到专人采购,专人管理,领用要有登记,放置亚硝酸盐的容器应有明显的警示标志或标签。

4参考文献

[1]陈炳卿.现代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55-856.

[2]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标准处.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S\].1999.

[3]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WS/T86—1996.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1997.

[4]赵建春.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预防综述\[J\].科技信息,2007,7:50-51.

[5]缪国忠.两起家庭误用亚硝酸盐造成食物中毒的思考\[J\].职业与健康,2008,24(7):640-641.

[6]金培刚.食源性疾病防制与应急处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16.

(收稿日期:2014-01-16)

猜你喜欢
建筑工地亚硝酸盐食盐
腌菜中亚硝酸盐的值何时最低
愚人食盐
山东:加强食盐专营管理 打击涉盐违法犯罪行为
吃剩饭剩菜真的会致癌吗?
愚人食盐
反复烧开的水不能喝?
建筑工地不好玩
在建筑工地
生物学中的亚硝酸盐
繁忙的建筑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