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病综合性防治措施

2014-09-27 18:55黄明
水禽世界 2014年3期
关键词:鹅场养鹅鹅群

黄明

养鹅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要保证饲养场的养殖安全,必须高度重视鹅病的防治工作。在鹅病防治上,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实施综合防治措施。

1 合理选择养殖场地址

养鹅场址的考察和选择应考虑以下一些因素:一是地理位置要有利于卫生防疫工作,水源充裕,水质优良,供电及交通方便;二是距离公路、铁路、旅客集散地、畜禽交易市场等应有适当距离;三是不容易受到现代工业污染;四是场地的地势要有利于防涝排水、污水处理及排放,以利于环境保护;五是场内建筑物的布局要合理,生产区和生活区要严格划分,而且要有适当距离,彼此间应用围墙隔离,严防闲杂人员随意进出而传播病原。

2 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卫生管理

鹅场应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有专人管理,保证能够有效实施。场内不能饲养其它畜禽,鹅场周围也不得饲养其它畜禽,清除各种可能传播的媒介。同时要经常保持场内清洁卫生,防止虫、蚊、蝇的繁殖和蔓延。对出入鹅场的人员及车辆应做消毒工作,在进场口设立消毒池。建立兽医室、检验室、解剖室和尸体处理加工室等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对鹅场的粪便应合理处理。外来运送饲料的车辆不能直接进入场内,场内设置专用的饲料运输车辆以及中转站和缓冲区。

3 建立和完善防疫检疫制度

预防接种是有效控制传染病如小鹅瘟、鹅巴氏杆菌病等的最好方法。应按免疫程序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在从外地购进雏鹅或种鹅时,必须调查清楚产地的疫情流行情况、鹅群病史及疫苗使用情况,鹅群进场合群前必须实行严格检疫和隔离饲养。检疫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等。对场内饲养的鹅群要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和驱虫,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一旦发生传染病,要及时做好隔离、消毒、尸体处理、封锁等工作。

4 建立科学、严格的消毒制度

对养鹅生产相关环境要建立定期消毒制度。消毒的范围应该包括鹅舍、生活环境、孵化室、育雏室、饲养工具、贮藏室等。在通往生产区的进出口处应设立消毒池、洗手间、更衣室等。养鹅场内的环境消毒,一般应每月消毒一次,在传染病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随时消毒。

鹅舍内应保持干燥,平时应每周喷雾消毒一次,每批鹅群出售或宰杀后进行彻底消毒。

孵化室应在孵化前和孵化后各进行一次彻底消毒。育雏室消毒应在入雏前及出雏后各消毒一次。

5 开展疫病监测工作

监测内容包括病原检测和免疫抗体检测。病原检测方面应重点开展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检测,以便掌握鹅群的疫病动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开展免疫抗体检测,便于及时了解免疫效果,适时开展注射工作。

6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鹅群体质

对鹅群良好的管理,可以有效增强鹅体的抗病能力,是预防各种疾病的重要措施和使疫苗免疫获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注意鹅群的饲养密度,可有效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注意提供足够的料槽和水槽。注意日粮的合理配合,促进鹅的良好生长发育和减少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在冬季,要保持室内干燥,勤添垫草,保持适当温度,防止鹅群扎堆。

对饮水器、料槽应定期和及时清理,避免被鹅群践踏和粪便污染,从而有效防止水及饲料被污染。

7 合理处理病死鹅尸体

病死鹅的尸体如果处理不当,常常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般情况下应将病死鹅尸体深埋或焚烧,需作病原检验及病理解剖者,应送检验室,不能随意到处剖检,更不能随意丢弃。如果出现大批死亡,必须查明病因,如果符合加工利用者,应在兽医的监督下,专门加工处理利用。

猜你喜欢
鹅场养鹅鹅群
被鹅追
鹅流行性感冒的防治
诏安县肉鹅养殖污染治理概述
林下养鹅的特点和生态养殖技术
红糖水防止鹅中暑
农村养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如何进行鹅场环境控制
鹅场建筑性生物安全建设
规模鹅场建设及饲养管理要点
青年“鹅倌”圆梦反季节养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