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作漫议

2014-09-27 19:12徐志建等
水禽世界 2014年3期
关键词:养鸭鸭子稻田

徐志建等

1 鸭声远胜蛙声

南宋诗人辛弃疾有诗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句可以理解为听到蛙声一片,这一片蛙声象征着又将迎来一个水稻的丰收年。也可以理解为蛙声阵阵,青蛙多,消灭的害虫多,水稻丰收就有了保障。

随着现代农业的兴起,化肥、农药、除草剂大行其道,蝌蚪少了,青蛙少了,水稻害虫的天敌少了,自然虫子就多了。农药用得越多,害虫不但没有杀死,反倒把益虫杀死了。农药用得多,害虫产生了抗药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猖獗了,这实在有点讽刺意味。

种稻季节,你到农村走走,不用说白天,就是晚上,恐怕也难以听到蛙声阵阵了。蛙是捕虫的高手,但蛙喜欢安静的环境,一有动静,蛙就跳开了。蛙多在夜晚活动,白天多躲藏起来。蛙产下卵在水中,要孵化成蝌蚪,对生长环境要求高。现在农药用得多,与青蛙的减少就有很大关系。

鸭与蛙不同,在稻鸭共作中,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起到除虫、除草、施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的作用。鸭苗的繁殖技术也相当成熟。所以稻蛙共作说说、少量试验可以,大面积搞,就远不如稻鸭共作了。除了稻蛙共作,还有稻鱼共作、稻蟹共作等模式。蛙也好、鱼也好、蟹也好,其役用效果都远不及鸭。蛙、鱼、蟹对水的要求高,浑水情况下,大多数鱼类难以生存。蛙苗、鱼苗、蟹苗的繁殖以及与水稻种植时间的吻合也不容易。所以,认真地讲起来,比较切实可行的还是稻鸭共作,这就是为什么稻鸭共作的发展远超过稻蛙、稻鱼、稻蟹的发展了。

2 听取鸭声一片

蛙声的远去,无疑说明了生态环境的退化,而近年兴起的生态种养、互利共作的稻鸭共作,稻田里不时传来阵阵鸭声,给水稻的无少农药生产吹来了阵阵清风。

稻鸭共作的大致做法是,在水稻栽植后,将稻田四周围起1m左右高的网来,通常五亩到八亩一块田左右围成一个单元。栽秧可以是人工栽植,也可以是机插。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机插秧更是今后稻鸭共作发展的方向。栽秧后数日,一亩田通常放入0~2周龄的鸭苗15~18只。在田边上建有简易的鸭舍供鸭子栖息、采食。稻农只需做好鸭子的喂食、巡查等日常管理就可以了。晚上也不需要将鸭子从田里收上来。稻田里的除草、除虫、施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等各项农活,就交给鸭子来完成了。稻子、鸭子同田一起生长,直到水稻抽穗灌浆初期,才将鸭子从稻田中收上来。鸭子完成稻田各项作业后,收上来先行出售,这种方式养出来的鸭子,很少生病、瘦肉多、脂肪少,味道特别鲜美。待水稻成熟后再收割水稻。鸭子的役用效果远胜于其它稻田生物的效果,即使人来做,也决做不到鸭子这样的效果。

鸭子是杂食性的水禽,既吃虫、又吃草。水稻生产中的害虫、杂草,成了鸭子的美味嘉肴。鸭子排出的粪便,成了水稻的有机肥料。鸭子在稻田中来回游动,鸭脚将稻田中的水土搅浑、达到土肥相融。鸭子不断地、持续地在稻株中穿行,又给水稻以适当的刺激,这种刺激有利于水稻长得矮壮、分蘖多、株型开张。

采用稻鸭共作技术,既能生产出绿色稻米,也能生产出有机稻米。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量可以大大减少,甚至可以完全不用,水稻的产量还能达常规水稻种植产量的8~9成。在引进日本原有稻鸭共作技术的基础上,国内又进行了很好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如鸭子品种的选择、役用鸭的选育、零日龄育雏、放养技术、稻鸭萍技术、苕稻鸭技术等等。稻鸭共作技术现在已经应用、推广到了全国多个水稻产区,也给其它方式水稻的绿色、有机种植带来有益的启示。

3 春江水暖鸭先知

动物有比人更强的感知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吟诵鸭子的名句,说的是鸭子对自然界的水温变化有着敏锐的感受。其实,鸭的优点远不止这点。以下就来说说鸭子的习性。

3.1 杂食性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名著、成书于公元六世纪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记载了鸭子的杂食性,说鹅唯食五谷、稗子及草、菜,不食生虫。鸭,靡不食矣。稻鸭共作中鸭除虫、除草就是利用了鸭的杂食性。鸭子不仅杂食,食量也大。稻田里的杂草、害虫虽多,但就其数量来说,是远不够鸭子吃饱的。

3.2 夜行性 野鸭有夜行性,家鸭仍保留了这一特点。传统稻田养鸭只是白天放鸭、晚上收回。而稻鸭共作中,鸭白天黑夜都在田,能全天候工作,役用效果大为增强。

3.3 早成性 鸟有早成性,也有晚成性的。鸭为早成性。放鸭下田作业零日龄技术的突破,使得在长江流域放鸭入稻田,可以提早到零日龄。也就是鸭出壳羽毛干后即能放入稻田。

3.4 集群性 在家禽中鸭的集群性很强,很少单独活动。在稻鸭共作中,鸭的集群活动,有利于提高役用效果。

3.5 属水禽 鸭子为水禽,既可以在陆地上运动,也可以在水面运动。役畜虽多,但能在稻田作业的只有鸭了。鹅除了不吃虫外,虽为水禽,但体型偏大,动作不灵活,鸭子晴天雨天都能工作,鸡不能在水田、雨天干活。

3.6 小型性 鸭体型小,能够方便地穿行于稻株之间。鹅子体型偏大,就不适合在稻田干活了。

3.7 警觉性 鸭的味觉不好,但视觉、听觉灵敏,警觉性高。这既有利于捕食害虫、杂草,也有利于躲避天敌。

3.8 抗逆性 鸭子的抗逆性强,耐寒性比耐热性更强,有利于风餐露宿。

3.9 抗病性 鸭的抗病性也比较强,鸭病比鸡病要少1/3,稻鸭共作条件下,鸭子很少生病。

稻鸭共作,正是巧妙地挖掘利用了鸭的生物学潜力,开辟了水稻、水禽可持续生产的新途径。

4 古代的养鸭治虫

稻田养鸭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是我国古代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但在现代水稻生产中却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由中国古代稻田养鸭发展而来的稻鸭共作,已在水稻可持续生产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作为其源头的养鸭治虫的历史,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比文字记载更早的是出土文物的记载。出土文物的记载虽不那么准确,但也多少可以反映出当时应用的情况。四川出土了多件汉代的水田模型。在这些水田模型中,有农夫在水田耕作、有鸭子在田间或田旁的水塘中游弋,这表明,我国先民已将养鸭引入稻田、引入水稻生产中了。

中国古代养鸭治虫主要用于两类害虫上。一是防治蟛蜞。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是这样记载的“广州濒海之田,多产蟛蜞,岁食谷芽为农害,惟鸭能食之。鸭在田间,春夏食蟛蜞,秋食遗稻,易以肥大,故乡间多畜鸭。”其实在早于清代的明代洪武、永乐年间,广东就已有稻田养鸭治蟛蜞的记载了,明霍韬《渭崖文集》中记载有“天下之鸭,惟广南为盛,以有鸭能啖蟛蜞,不能为农稻害也”。

二是防治蝗蝻。清陈世元《治蝗传习录》中,记录了其前五世的祖辈陈振龙,明万历21年(公元1593年),从观察白鹭吞食蝗虫中得到启发,他比较了白鹭与鸭子的优劣,进而采用鸭子来防治蝗虫。“公触类旁通,驱鸭唼除,治有成效”、“鹭……去来无常,非可驯畜。鸭亦陆居而水游,比鹭尤捷而多,其嘴扁阔而肠宽大也。……是年比方遂无蝗害”。

著名中国科学技术史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盛赞中国古代养鸭治虫是“古代中国人民特别有意义的发现”、“植物的生物防治是中国科学技术的一项杰出首创”,这是令我们引以为豪的。

5 役畜新秀役用鸭

在传统农业中,役畜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驯养出家畜,除了让家畜为人类提供肉、蛋、奶、皮革、羽绒、畜粪之外,还让家畜为人类提供畜力,借助畜力来从事劳动强度大的生产活动,以替代人力,为人类服务。马、驴、骡、牛、牦牛、骆驼均在其列。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畜牧卷》中,牛的经济类型有役用牛、乳用牛、肉用牛,马的经济类型也有乘用马、挽用马、矮马、马术动力用马。书中有关“役畜”的词条是这样写的“为农田作业、戽水、碾磨、交通运输提供动力的各种大家畜的统称。”随着社会的发展、化石能源的开发,新的机器、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役畜的作用、地位已经大大下降或改变。在日益兴起的生态农业中,役畜的作用又重新受到了的重视,有了新的发展。

役用鸭,就是随着稻鸭共作的应用和推广而出现、成为役畜的新秀。传统鸭的经济类型有肉用鸭、蛋用鸭、肉蛋兼用鸭。这样的经济划分还不完整,还应当包括观赏鸭、役用鸭。

在稻鸭共作中,役用鸭担负起了水田作业、水稻生产中的多种任务,如除虫、除草、施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这些工作,要在有水层、泥泞的稻田中进行,要在稻田中自由穿行,大家畜承担不了,就连水牛也承担不了。有些水田作业如耘耥,行之有效,但是劳动强度大、太辛苦,现已放弃不用,鸭子却能很好地完成。鸭子经常接触水稻植株,能刺激水稻生长,现行的水稻栽培技术中还没有这样的技术,也没有谁能替代鸭子。

鸭子辛勤劳作,还不用人驱使,而是为了鸭自身生长发育、运动、游弋的需要。干活自觉,决不偷懒。白天干,晚上也闲不下来。胃口大、消化力强,杂草吃、害虫也吃,荤素都吃。一只役鸭,不亚于一台小型的智能机器人。人只要管理照看好鸭子,让鸭子适当吃饱就可以了。

日本稻鸭共作的创始人古野隆雄先生已写有好几本稻鸭共作的专著。其中有一本书的书名叫《鸭子万岁》,还有一本的书名叫《鸭子带来的奇迹》,充分肯定了鸭子的作用,古野先生所言不虚也。

6 全新的稻鸭共作

环保、生态、集水稻种植与水禽养殖于一体的稻鸭共作,正在成为有机水稻生产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全新模式。说重要,是相比于其它种养模式效果更好;说全新,是其做法不同于传统的稻田养鸭。稻鸭共作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稻田养鸭,但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成果的结合,使之不同于稻田养鸭。稻鸭共作与稻田养鸭最主要的区别有:

一是是否围网。稻田围网的作用既可防鸭的天敌,更重要的是做好鸭子的管理,使放入的鸭子在限定的田块中劳作。而传统的稻鸭养鸭是不围网的;

二是是否昼夜放养。研究表明,鸭有夜行性。因此,稻鸭共作放鸭采用的是昼夜将鸭子放在田中,以充分发挥鸭子的役用功能。而稻田养鸭则是白天放、晚上收,鸭子的役用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是放鸭是否讲究。稻鸭共作中,一定面积田块中放鸭的数量、放鸭的时间、选用的鸭品种、鸭子的大小、日龄大小都是有讲究的。而稻田养鸭放的鸭子就没有这么讲究,也未作深入的研究。稻鸭共作的研究中,对一定田块放多少鸭子、放多大的鸭子、放什么品种的鸭子都进行了研究。放入鸭子的大小、时间,稻鸭共作比传统稻田养鸭都大有提前。比如稻田养鸭,放入的鸭子多为青年鸭,日龄多5~7周。稻鸭共作放的鸭子,多为雏鸭,日龄多在2~3周。零日龄放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甚至将放鸭入田的日龄提早到零日龄,即小鸭从蛋孵化出来、羽毛干了以后,就可放入稻田。介绍零日龄放鸭成果的科教片用了“小鸭出壳就上岗”,就很形象易懂;

四是发展趋势不一。稻田养鸭虽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但在现代农业中却被化肥、农药所取代,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稻鸭共作在生态农业、持续农业中,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应用面积不断扩大,为更多的稻农所接受、应用。稻鸭共作应用生产的主要产品是稻米,而稻米又是国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正因为如此,稻鸭共作回到中国后,经过消化、吸收、再集成创新,成为当下水稻、水禽可持续生产的新途径。

7 全新的种稻技术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种植有悠久的历史。水稻从种到收,要经过多道工序。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水稻生产的作业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水稻种植主要靠人工,人工积肥、沤制草塘泥、人工育秧、拔秧、用牛耕田、耖田、人工栽秧、除草、耘耥、收割、人工或畜力脱粒。

随着化肥农药的普及,种稻的肥料用化肥、不再积造有机肥。治虫用杀虫剂、除草用除草剂、防病用杀菌剂。水稻种植不使用化肥、农药,要夺取水稻高产非常困难。化肥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固然带来了水稻的增产,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土壤贫瘠、害虫抗药性增强、农田污染、农产品污染。

随着生态农业的兴起,水稻种植中出现了稻鸭共作的方式。稻鸭共作中,鸭成了主力,鸭子为水稻除草、除虫、施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就连放弃不用的人工耘耥也由鸭耘代替了。

单靠鸭子的肥料,还不足以满足水稻生产的需要,积造有机肥料不现实,施用畜禽粪便不是来源有困难,就是畜禽粪便不安全。解决有机肥的不足,种植豆科绿肥是最有效的途径。其实在化肥大面积应用之前,我们的先人就是靠有机肥、豆科绿肥来解决水稻所需要的肥料问题的,而且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

鸭子在完成稻田水稻的各项作业之后,又可为人类提供优质动物蛋白,如鸭肉、鸭蛋。这比集约化规模养殖的鸭子,稻田鸭的鸭肉质量要高得多。在同一稻田中,不仅有水稻生产,生产出优质安全的稻米,也同时有水禽的生产,生产出优质安全的鸭肉。化学农业中作为杂草、害虫的要加以消灭的草、虫,在稻鸭共作中成了鸭子的优质饲料,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这样看来,稻鸭共作确实是一种全新的种稻技术,开创了水稻、水禽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猜你喜欢
养鸭鸭子稻田
稻田摸鱼记
永修贫困户养鸭铺就脱贫梦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
稻田迷宫
微生物发酵菌养鸭的基本模式及其技术优点
鸭子
一头鸭子
为什么鸭子能浮在水上
莲田养鸭生态种养模式效益及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