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鹅抗病力的技术措施

2014-09-27 19:29徐美
水禽世界 2014年3期
关键词:鹅场鹅舍病鹅

徐美

1 把好引种关

引进的雏鹅和种鹅,必须来自于健康和高产的种鹅群,外来鹅隔离观察20d后,未发现疾病的才允许混入原来的鹅群或鹅场,以保证鹅场安全生产。对于引入种蛋的,为了防止疾病垂直传播,除做好孵化消毒外,孵出种雏也要隔离观察。

2 满足营养需要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鹅群体质强弱有关,而鹅群体质强弱除与品种有关外,与鹅的营养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不按科学方法配制饲料,鹅缺乏某种或某些必需的营养元素,就会使机体所需的营养失去平衡,新陈代谢失调,从而影响生长发育,体质减弱,易感染各种疾病。另外,有时虽然按科学方法配制了饲料,但由于饲喂和管理方式不科学,也会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使其营养的消化吸收减弱或受阻,也会使机体的体质减弱,生长发育受阻。因此,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根据鹅的品种、大小、强弱不同,分群饲养,按其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供给相应的配合饲料。

在做到饲料全价性的同时,采取科学的饲喂方法,以保证鹅体的营养需要。鹅是水禽,除供给足够的清洁饮水外,要经常让鹅下水游泳,注意鹅体的体质锻炼,增加放牧时间或运动时间,增加鹅的运动量,提高鹅群的健康水平。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多种疾病的发生,特别是防止营养代谢疾病的发生。

3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注意鹅舍的建筑设施合理性和管理程序,鹅舍要按照鹅群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特点,能控制适当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和饲养密度,以便于消毒隔离,保证饲养放牧环境的安静。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反应,防止惊群的发生。

4 搞好清洁卫生工作

圈养鹅群的场地潮湿,适宜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是发生疾病的疫源地。搞好鹅群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就是要清除病原生存和繁殖的适宜环境条件。鹅场的排水沟、垃圾、垫料要经常清理或更换,用具要经常清洗和消毒,粪便要及时进行清理。鹅舍要经常打扫,做到整个养鹅环境清洁、干燥、明亮和舒适。

5 合理处理垃圾、粪便

垃圾、粪便等是病原微生物存在的主要场所,应严格防止其污染饲料、饮水和道路,减少鹅群接触粪便。为此,应将垃圾、粪便运送到距离鹅舍100m远的地方,堆积发酵和消毒,以杀灭病原菌。鹅粪是鱼的好食饵,有条件的鹅场最好结合养鱼建立发酵池,将发酵后的粪便投入鱼塘利用,既清洁环境和水源,减少放牧水域污染,又可节约鱼的饲料。

6 做好日常观察工作,随时掌握鹅群状况

逐日观察记录鹅群的采食量、饮水表现、粪便、精神、活动、呼吸等基本情况,统计发病和死亡情况,对鹅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经济损失。

观察鹅群的时候,可发现健康鹅精神奕奕,羽毛洁净、顺贴紧凑、具有光泽,并且用嘴整理自身羽毛,嘴与脚部润滑饱满,两眼明亮有神,眼鼻干净,食欲旺盛,消化良好,粪便正常,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敏捷,有时会发出声调低短的“哦,哦”的欢叫声,还会扑翼奔跑;初发病和轻病症的鹅颈背上端的小羽毛失去平常那种顺伏紧贴感,有微微松起现象,喜欢卧伏,采食减少,常常遭到同群鹅的驱赶和啄咬,还常有摇头、流鼻水、眼黏膜潮红、双翅及腹部羽毛有被污水玷污的现象;病情较重的鹅则表现精神不振,厌食,不愿走动,全身羽毛松乱,腹部和翅部羽毛好象被脏水玷污,常呆立或独居一隅,鼻孔周围十分干燥或明显流鼻水,眼部有结痂物,头瘤、脚、嘴等部位均失去光泽,用手摸之有灼热感;接近死亡的鹅则伏地不起,无力挣扎,头部瘤及脚部冷却。

观察鹅群的最好时间是在早晨天刚亮、中午、深夜的时候。这时鹅群正处在休息姿态,病鹅容易表现出各种异常状态,比较容易发现与检出初发病和轻症的病鹅。具体检查方法:在接近大群鹅时,要从远到近慢慢地向前走动,一边接近一边观察,注意发现各种异常现象。如果突然接近会使病鹅、健康鹅群同时受惊、奔跑、鸣叫,很难发现病鹅,尤其难以发现初发病和轻症的病鹅。如果认为有必要进行个体检查时,可用捉鹅杆(前端带有“S”钩)卡紧可疑病鹅,从鹅群中吊出,进行详细检查。

猜你喜欢
鹅场鹅舍病鹅
几种鹅寄生虫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浅析雏鹅痛风病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
诏安县肉鹅养殖污染治理概述
种鹅感染鹅羽虱的流行特点及治疗方法
养鹅如何防暑降温
氯化钙溶液喷淋对鹅舍湿度的影响
病鹅的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如何进行鹅场环境控制
鹅场建筑性生物安全建设
专利名称:一种生态型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