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痴”把大米卖到每斤百元的天价

2014-10-09 15:55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稻香稻米农民

农民出身,却有专家的研究精神,有企业家的激情与斗志。他自嘲从事的是社会最低层的两个行当:清洁公司和农民种田。但是,他却以“米痴”的身份全情演绎了一个从“草根”到“明星”的传奇故事,打造出一个堪称国家级的农业品牌,带动70%的罗定农民通过种优质大米致富。

好人品好人缘

打工仔创业获多方支持

家穷,13岁小学毕业,陈炳佳独身一人离开家乡罗定,外出开始打工。那天是1986年农历正月廿一,母亲睡着之后,陈炳佳从她枕头底下偷走38块钱——这是家里全部的家当,第二天一早跑出村子,坐上了去广州的汽车,车票9块3毛钱。

陈炳佳不知道这样的不辞而别意味着什么。但是,家里实在太穷,父亲刚刚去世,母亲要带7姐弟,11.5元的学费还是家里卖花生种子凑齐的。陈炳佳只想出来打工养活家。汽车上,回望渐渐远去的熟悉村庄,陈炳佳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我从此要流浪了。

农民出身的陈炳佳诚信踏实,又经历过贫穷的磨难,因此在工作中非常拼命,逐渐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到19岁时,他已是年薪10多万的“打工达人”。

广州并不是目的地,陈炳佳来到顺德,在小学课本里面,顺德是个鱼米之乡,不愁吃喝。啃着5分钱一个的白糖饼充饥,喝着一毛钱一瓶的汽水解渴,陈炳佳鬼使神差地来到了顺德北滘镇。一个老头在看守着夹板厂,工厂是他儿子开的。陈炳佳求他收下自己,老头不答应,陈炳佳说我能吃苦,不要钱,只要给饭吃。

担心自己被赶走,担心赚不到钱没有颜面回家,陈炳佳狠下心,拼命干活,不单学技术,还跑业务。慢慢地,老板开始喜欢这个孩子了,给发工资了,每月300元。一拿到钱,陈炳佳赶紧写了一封信,把钱夹在信封里往家里寄。

后来,陈炳佳才知道,离家之后,家人都担心得要死,唯有母亲安慰家人说:炳佳出去,肯定干大事!信到了村里,识字的人念给母亲听,姐姐们笑,母亲却哭了。凭着这股子狠劲,19岁时,陈炳佳已是年薪十万的打工达人了。

“假如你自己干,年薪也许低于6万,但更有可能是高于60万”,一个了解陈炳佳的客户非常看好他。经过一番考察,19岁的陈炳佳开了一家清洁公司。几年下来积累的人脉彰显出巨大的能量,朋友、合作伙伴纷纷帮忙拉生意,陈炳佳接的都是工厂、企业清洁或消毒的大单,曾经一项消毒处理便日进96万元。鼎盛时期,陈炳佳开了12家分公司,旗下员工有7000多人,遍布珠三角,并且与政府签了5年合约。

清洁公司门槛不高,看到有钱赚,很快就大家一拥而上,市场逐渐饱和,尽管不愁没业务,但利润已经被摊得很薄了。陈炳佳选择了急流勇退,公司转手卖掉,套现4000多万元,之后便开始寻找新项目。

千万富翁种稻米

比农民吃苦

2004年,陈炳佳衣锦还乡。老家罗定的样子依旧,还如自己走时那样贫穷。罗定是广东最大的盆地,一年四季都没有灰霾天气,阳光充足,还有种植稻米的绝佳条件——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光合作用后更容易沉淀养分。没有污染的环境更是可遇不可求的。罗定江水源没有污染,加上四周都是山,将台风带来的污染也拦住了。这样的地理条件是不可复制的硬条件,也是生产优质大米得天独厚的条件。毕竟,高质量的大米不是通过模式创新就可以生产出来的。

家乡的稻米,吃过的人无不称赞。不过因为都是农户自发种植,没有形成规模,所以米虽好,但农民赚的钱却不多。

“要创业,肯定要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优势去做”。陈炳佳感觉自己找到了答案,就做稻米生意!刚好当地有一家稻米加工厂要转让,陈炳佳随即买下,并成立了稻香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做生意将就生行莫入,陈炳佳为什么偏偏选择了稻米?对这个问题,陈炳佳如是解释:“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让人担忧,我身边的有些朋友为了寻找一些好吃的安全的农产品,会尝试很多方法。我觉得这个生意可以做,也可为他们提供,所以就开始了。”

种稻米虽看似天时地利人和,但是想种出优质的生态米并非易事,对于半路出家的陈炳佳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进行调研和准备,带领一帮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同事,蹲在田间地头,钻研套稻米种植的标准化运作体系。从土壤改良开始,在土壤统一肥力、地力的基础上,再对稻米种植的各个阶段制定标准化的流程,实现稻香园的大米品质与种植风险系数双双可控。

这并不是一条简单易行的路。为了选定种源,陈炳佳每周数次往返罗定和广州,请教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和专家;为了找到合适的生物化肥,他甚至同时跟50多家化肥厂家打交道,几乎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头发变成了“只能从白发里面拔黑发”。在稻香园的基地田头,那些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同事,比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更辛苦,有时候半夜还需在灯光下观察禾苗的生长情况,详细记录各种数据。

通过对从育种到种植的整个过程进行长期跟踪,经过几百亩田地两年四造的样本及周期统计之后,最终形成了对整个种植过程的标准化和流程化。

假如有人告诉陈炳佳:“我发现了一种米特别好吃。”如果他以前不知道,他一定追本溯源,跑到原产地研究土壤、水源、技术等。在别人看来,陈炳佳对米有点过于敏感,说他是不折不扣的“米痴”。陈炳佳解释,没办法,这是职业习惯。这些年在创业和经营过程中,要研究对手,研究别人的米和自己的有何优劣,要到不同地方研究不同的米,要研究怎样才能种出更好的米……

陈炳佳每年都会花很多时间在各地奔跑,研究各地的优质大米。“我一年有三分之二时间在外面,我的车一年大概跑8万公里左右,都用在跑市场、发现新技术、拜访专家的路上等等。”

考察过程中,一旦发现新的优质大米,他就会买回来,甚至拿去化验,研究其中的成分等。回到公司,就用公司的80个电饭锅,用不同的水分和方法煮不同的米,研究各种米的最佳煮法,把米的品质发挥到极致。而自家的米,更是反反复复尝试不同煮法,公司甚至有专业的煮饭员工。endprint

千方百计提高知名度

大米卖天价

2004年,陈炳佳大胆以“北纬22度阳光大米”为卖点,发展生态稻米——聚龙牌大米,以“物超所值”的高姿态专供高端客户群。

陈炳佳的生态米价格多在10元每斤以上,对于不熟悉该品牌的市民,多觉得贵,所以不轻易购买。为宣传产品和拓开销路,他们并没有少动脑经,甚至到小区住宅楼门口售卖。

尽管所有尝过聚龙米的人都称赞“甘香、松软!”但掏钱买的人却不多。陈炳佳觉得,主要还是名气不够。在人们的心理,聚龙米的定位仅是质量好,还没有上升到绿色、高端的形象上。对此,陈炳佳想到了其他办法。带着聚龙米,陈炳佳开始参加各种展销会,申请各个权威机构对米进行测评。聚龙米先后获得3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畅销产品奖、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第五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这类的大型活动,既具备权威性,又能接触经销商,更关键的是有媒体的关注,通过他们的报道,聚龙米的名声逐渐大了起来,聚龙米也成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在首届稻米节上,“聚龙”有机大米卖到136元/公斤的“天价”,是普通大米的20多倍左右,这些“天价”大米不仅没有吓跑客商,反而吸引了100多名来自全国的专家、客商等洽谈,当场有1家种子供应商、3家村民理事会、3家稻米供销商签订了购销协议。

参加2011年的邮储创富大赛,更让陈炳佳喜出望外,比赛由邮政储蓄银行发起,投入很大,再加上要层层选拔,时间较长,所以很多参与的媒体都对比赛和参赛企业给予了连续、多方位的报道。陈炳佳一举夺得大赛季军,获得了邮储银行1000万元的融资支持,此前,几乎没有媒体专访过陈炳佳,但参赛后媒体蜂拥而至,陈炳佳自己不过了把“明星瘾”,公司的知名度和聚龙米也随之家喻户晓。很多人主动上门购买,参赛前,陈炳佳的公司在全省只有十几家店,比赛之后有了资金支持的陈炳佳逐步扩展店面,店的数量也增加到51家,2012年稻香园年营收近1.5亿。

标准化种植

打造多元化生态产业链

整个模式是针对罗定独特的气候条件所做的运作,但罗定的种植产出毕竟有限。如何突破这种局限呢?

陈炳佳决定利用自身资源开展多元化经营,打造“特色农作物种植+有机畜产养殖+大米加工销售”的生态产业链,建立农业产业化的综合企业。

通过土地流转,陈炳佳创办20万亩生产示范基地,返聘当地农民,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稻香园与农民采取合作聘用制,让农民化身定时上班的工人,按照稻香园标准化的要求种植,并统一配送种苗和肥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植规划、统一标准回收。“农民工人”还需要在单据上随时记录农作物的生长,比如施用农药的方法、时间和用量等细节数据都要一一登记,从而做到对每一亩田地的水稻生长状况能动态跟踪。

“大米产出有两季,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流动资金就非常必要。我们企业的资金大多用于购买土地、建设厂房、添置设备,经常陷入流动资金不足的困境。”特别是推出“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后,农户的资金不足问题日益阻碍稻香园的发展。

2009年早稻,陈炳佳的稻香园公司稻谷生产普遍获得大丰收。加盟农户早稻总共收获了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产10%,“聚龙米”价格则上升了5%左右,公司与农户逐步达到共赢局面。

传统农业的风险在于看天吃饭,变数太多。通过标准化种植,稻香园的大米种植实现了可控,以稻香园团队自主培育的澳梗占为例,基本做到能够预防各种病虫害,质量和产量得到了保证。

陈炳佳介绍,稻香园专门从事稻米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目前自有核心区面积5000亩,包括1000亩有机食品基地,每年生产的700吨有机米主要销往珠三角。稻香园还辐射带动罗定10个镇街发展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优质稻基地20.13万亩。endprint

猜你喜欢
稻香稻米农民
耕牛和农民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飘香醉人时光
稻米香喷喷
闻稻香,赏科景
山村夏夜广场
“稻香春”商标纠纷案终审判决 仍归东来顺
农民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