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4-10-11 18:53张勤
甘肃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文题教师应读书

张勤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尊

重个性;组织活动;调整

心理;紧扣题眼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8—0047—01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心灵的塑造可谓深刻。的确,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处在萌芽时期的小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现将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一、尊重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每个学生的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尤其是朗读环节,不能置学生个性感受于不顾,用朗读技巧和标准范读限制学生的个性体验。虽然部分教师的朗读指导和形式丰富精彩:集体朗读、抽学生读、找伙伴读、小组内评读、教师范读、问读、竞赛读、表演读等,但毋庸置疑,学生在同一感悟、同一标准下机械的模仿训练,无论怎么动听,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综合素养也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真正的朗读应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个性行为。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或深或浅的个性感悟,决不能揠苗助长。

二、组织活动,让阅读走进学生心田

农村小学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知识的来源渠道相对狭窄,知识的接受与更新缓慢,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针对现状,教师应尽最大可能给学生提供阅读机会,包括利用阅读课到阅览室读摘,积极选印美文,自愿订购文摘报等,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在平时鼓励学生多看书看报,适当做一些剪报,进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报,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针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教师应本着“扎扎实实打基础”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成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自带书籍互相传阅,解决学校图书不足的问题;向学生推荐好书,列出本期必看书目和必背古诗的名称,利用早读课同步阅读;开展“读书会、读书节、诵读吟唱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这样做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为阅读教学夯实了基础,增加了学习的爆发力。

三、调整心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因为知识结构的单一,惧怕阅读是他们的天性,这给小学阅读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培养非片刻之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被动、被迫地阅读,转变为主动、积极地阅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阅读愿望,使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1.制订阅读计划。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就读年级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阅读计划,目的是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有计划性和操作性。阅读计划的内容包括准备阅读的书目、可利用的时间、自检方式三部分。在执行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制订的计划加以督促落实,查收读书笔记、召开读书交流会、撰写读书札记是常用的方法。

2.掌握阅读方法。(1)掌握快速阅读文章的技巧。阅读时,必须明确阅读的目的和任务,以此来调节自己的阅读行为,同时认识领会标题,学会抓主旨句等。(2)学会积累式阅读。要求学生坚持立足课内、辐射课外的原则,通过教师推荐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

四、紧扣题眼,加强学生思维的发展

文题,即文章的题目,它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户,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次内容的第一阶段。它的作用或者是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是突出文章的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是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是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等,抓住文题则“举纲张目”。因此,阅读教学中,紧扣“文题”这根红线去读文章,重视对“文题”的挖掘,让文题与内容一起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思维的发展,而且获得了情感和美的体验。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应该注意题文并举的原则,既要把握住文章的“神”,还要重视文章的“形”。抛开原文看问题和不明其意就下手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多读是阅读的手段,分清结构是阅读的根本,迂回原文是阅读的技巧,三者并举,阅读教学将事半功倍。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学生怎样“渔”。让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尽可能多读书,拓宽阅读的视野,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掌握会读书的本领,能够使其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文题教师应读书
《天津护理》2020 年第28 卷文题索引
我爱读书
《中成药》2019年第41卷第1~12期(总第472~483期)总目次 文题分类索引
《中成药》2017年第39卷第1~12期(总第448~459期)总目次文题分类索引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