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建筑设计中的东方建筑文化的延续

2014-10-11 14:16朱旻王冬梅
中国建筑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手法意境设计

朱旻 王冬梅

摘 要:通过滨州黄河楼设计项目,从背景、创意、平立面、材料、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与分析,与标志建筑设计中的中国东方建筑文化相互融合、冲突的地方相互链接、对比。通过方案设计后的思考,反映了现在设计中很多地方摒弃了先辈留下的好的东西。现在建筑设计之中,丢失了一些传统的元素。

关键词:黄河楼; 设计; 东方建筑; 手法; 意境

1.项目设计背景、目标及概况

1.1 项目背景

滨州黄河楼位于蒲湖公园内东南方向。南临黄河,北瞰城区,五海环绕,占地约10公顷,渤海五路此处南高北低,现状用地比南环路面低约4米。滨州黄河楼是蒲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目标是建成集旅游观光、特产展销、商业和餐饮服务于一体的公共建筑。

1.2 项目目标

本项目单体建筑设计按照蒲湖公园的总体规划要求进行,最终设计使之成为滨州市一个标志性的新亮点和黄河沿岸重要景观之一,并以此进一步推进滨州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1.3项目概况

本工程设计主体地上12层(九层明层),地下2层,建筑总高度70.70米。总建筑面积(不包括地下面积):9700m2。建筑九层明层分别以黄河流经的九个省、自治区命名,展示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山东厅位于一层,展示黄河主题文化和齐鲁文化。

2.项目创意

2.1项目总体创意

建筑采用青砖和局部朱砂红色彩,北方浑厚庄重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五千年的历史凝重感。

2.2项目细节创意

屋面使用卷棚和黄金色带浪花的弧线来描塑古建筑的垂脊、戗脊,取代《营造法式》中严格规定的举折、瓦作和起翘,以此表现源远流长的黄河流水。体现汹涌澎湃、勇往直前、奔腾不息的时代精神。

2.3项目意境思考

主体设计九重檐,寓意黄河流经九个省、自治区;山东省境内经过九个地市;同时象征黄河转过九十九道弯。

设计充分考虑人们的观景需求,从基座到顶层,在不同高度分别设置观景平台,重现了王之涣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

3.项目设计内容及设计后的思考

3.1设计手法及其内容

平面采用回字型布局,回字外侧为二层商业裙房,回字内侧为塔楼,中间为内庭院兼消防环路,东西各设一个消防入口,人流可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直接到达二层平台,也可从南北一层直接进入内庭院。塔楼一、二层为书画展销专卖店,暗层可做餐饮加工和设备层。明层做观光、餐饮和展销专卖店,十二层为电梯机房和设备间。建筑立面采用现代材料,仿清样式。利用基座、主楼、角亭、空廊立面组合处理,塑造庄重大方,又不失灵活的建筑形象;主楼采用反传统的“束腰”处理,整个黄河楼显得更加壮观;檐角形式采用南北兼容风格,充分体现滨州地域特色。立面形象既要体现黄河作为“母亲河”承载中华民族的历史凝重感,又要体现汹涌澎湃、勇往直前、奔腾不息的时代精神。

屋顶瓦作采用灰黑色筒瓦。柱子混凝土制作,外观采用似假木的朱红色。檐下斗拱、额枋、雀替等暂定赭石色(或全彩绘)。门窗用材,旅游观光性质为主,用古典木门窗(内镶玻璃)。基座采用仿大青砖面砖。观光平台的栏杆采用石材或剁斧石面。少量墙面采用灰白色。

3.2 设计对比

主楼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等级框架一级,核心筒一级。主楼采用桩筏基础,建筑桩基设计等级甲级,基础埋深6.7m。筒体挡土墙采用桩基,建筑桩基设计等级甲级,基础埋深6.7m。

中国古代的塔楼都是砖木结构的,一般来讲塔楼都是搭脚手架(木制或竹制的)一层层往上盖,和现在盖楼类似。古代楼阁建筑中以岳阳楼为代表,其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结构稳定。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在结构上基本是采用简支梁和轴心受压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悬臂出挑构件和斜向支撑。节点采用榫卯结合。这种构造方式使构架在承受水平外力(地震力、风力等)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从结构形式和施工可以看出古今对于楼阁建筑的实质区别在于材料的不同产生的结构就不进相同。

3.3 设计后的意境思考

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人是活在阳间的),所以建筑中绝大多数为单数,单数越大,等级越高。这也是一种礼制的象征。而在黄河楼的设计之中,我们在考虑到原来礼制原因的同时,又结合黄河文化,流经地域的数量和省情,特别注意到了运用数字表达意境的做法。因此意境上的表达,可以说是东方建筑文化的另一种延续。同时,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的关系,也就是将住、劳、娱等活动融为一体的环境,因此各功能的组成部分要相互协调,而且特别注意与周边自然大环境的协调。对地形、地势、气候、植被等,都要认真揣摩,务使建筑单体与整体、整体与环境以及彼此之间的布局、形式、色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大而缜密环境空间。这一点在黄河楼的设计中页有所体现。

4.小结

建筑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告诉我们,建筑具有文化的属性,这是无需置疑的。东方建筑文化的延续,个人认为,在意境方面,我们在不断的继承和发扬,可以说在我们平时的设计中,很多地方考虑了古代建筑的做法。但是在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施工等方面,我们又很多地方摒弃了我们祖先留下的好的东西。现在建筑设计之中,丢失了一些传统的元素,所以在设计中一味的抄袭,从而使得我们现在的建筑和景观失去自己几千年历史的文化积淀。我认为,我们学习别人之前,最起码应该搞清楚自己。这才是正确的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朱旻(1979-),男,本科,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处副主任,工程师。王冬梅(1979-),女,本科,济南市水文局科员。

【文章编号】1627-6868(2014)08-0073-02

摘 要:通过滨州黄河楼设计项目,从背景、创意、平立面、材料、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与分析,与标志建筑设计中的中国东方建筑文化相互融合、冲突的地方相互链接、对比。通过方案设计后的思考,反映了现在设计中很多地方摒弃了先辈留下的好的东西。现在建筑设计之中,丢失了一些传统的元素。

关键词:黄河楼; 设计; 东方建筑; 手法; 意境

1.项目设计背景、目标及概况

1.1 项目背景

滨州黄河楼位于蒲湖公园内东南方向。南临黄河,北瞰城区,五海环绕,占地约10公顷,渤海五路此处南高北低,现状用地比南环路面低约4米。滨州黄河楼是蒲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目标是建成集旅游观光、特产展销、商业和餐饮服务于一体的公共建筑。

1.2 项目目标

本项目单体建筑设计按照蒲湖公园的总体规划要求进行,最终设计使之成为滨州市一个标志性的新亮点和黄河沿岸重要景观之一,并以此进一步推进滨州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1.3项目概况

本工程设计主体地上12层(九层明层),地下2层,建筑总高度70.70米。总建筑面积(不包括地下面积):9700m2。建筑九层明层分别以黄河流经的九个省、自治区命名,展示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山东厅位于一层,展示黄河主题文化和齐鲁文化。

2.项目创意

2.1项目总体创意

建筑采用青砖和局部朱砂红色彩,北方浑厚庄重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五千年的历史凝重感。

2.2项目细节创意

屋面使用卷棚和黄金色带浪花的弧线来描塑古建筑的垂脊、戗脊,取代《营造法式》中严格规定的举折、瓦作和起翘,以此表现源远流长的黄河流水。体现汹涌澎湃、勇往直前、奔腾不息的时代精神。

2.3项目意境思考

主体设计九重檐,寓意黄河流经九个省、自治区;山东省境内经过九个地市;同时象征黄河转过九十九道弯。

设计充分考虑人们的观景需求,从基座到顶层,在不同高度分别设置观景平台,重现了王之涣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

3.项目设计内容及设计后的思考

3.1设计手法及其内容

平面采用回字型布局,回字外侧为二层商业裙房,回字内侧为塔楼,中间为内庭院兼消防环路,东西各设一个消防入口,人流可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直接到达二层平台,也可从南北一层直接进入内庭院。塔楼一、二层为书画展销专卖店,暗层可做餐饮加工和设备层。明层做观光、餐饮和展销专卖店,十二层为电梯机房和设备间。建筑立面采用现代材料,仿清样式。利用基座、主楼、角亭、空廊立面组合处理,塑造庄重大方,又不失灵活的建筑形象;主楼采用反传统的“束腰”处理,整个黄河楼显得更加壮观;檐角形式采用南北兼容风格,充分体现滨州地域特色。立面形象既要体现黄河作为“母亲河”承载中华民族的历史凝重感,又要体现汹涌澎湃、勇往直前、奔腾不息的时代精神。

屋顶瓦作采用灰黑色筒瓦。柱子混凝土制作,外观采用似假木的朱红色。檐下斗拱、额枋、雀替等暂定赭石色(或全彩绘)。门窗用材,旅游观光性质为主,用古典木门窗(内镶玻璃)。基座采用仿大青砖面砖。观光平台的栏杆采用石材或剁斧石面。少量墙面采用灰白色。

3.2 设计对比

主楼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等级框架一级,核心筒一级。主楼采用桩筏基础,建筑桩基设计等级甲级,基础埋深6.7m。筒体挡土墙采用桩基,建筑桩基设计等级甲级,基础埋深6.7m。

中国古代的塔楼都是砖木结构的,一般来讲塔楼都是搭脚手架(木制或竹制的)一层层往上盖,和现在盖楼类似。古代楼阁建筑中以岳阳楼为代表,其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结构稳定。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在结构上基本是采用简支梁和轴心受压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悬臂出挑构件和斜向支撑。节点采用榫卯结合。这种构造方式使构架在承受水平外力(地震力、风力等)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从结构形式和施工可以看出古今对于楼阁建筑的实质区别在于材料的不同产生的结构就不进相同。

3.3 设计后的意境思考

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人是活在阳间的),所以建筑中绝大多数为单数,单数越大,等级越高。这也是一种礼制的象征。而在黄河楼的设计之中,我们在考虑到原来礼制原因的同时,又结合黄河文化,流经地域的数量和省情,特别注意到了运用数字表达意境的做法。因此意境上的表达,可以说是东方建筑文化的另一种延续。同时,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的关系,也就是将住、劳、娱等活动融为一体的环境,因此各功能的组成部分要相互协调,而且特别注意与周边自然大环境的协调。对地形、地势、气候、植被等,都要认真揣摩,务使建筑单体与整体、整体与环境以及彼此之间的布局、形式、色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大而缜密环境空间。这一点在黄河楼的设计中页有所体现。

4.小结

建筑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告诉我们,建筑具有文化的属性,这是无需置疑的。东方建筑文化的延续,个人认为,在意境方面,我们在不断的继承和发扬,可以说在我们平时的设计中,很多地方考虑了古代建筑的做法。但是在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施工等方面,我们又很多地方摒弃了我们祖先留下的好的东西。现在建筑设计之中,丢失了一些传统的元素,所以在设计中一味的抄袭,从而使得我们现在的建筑和景观失去自己几千年历史的文化积淀。我认为,我们学习别人之前,最起码应该搞清楚自己。这才是正确的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朱旻(1979-),男,本科,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处副主任,工程师。王冬梅(1979-),女,本科,济南市水文局科员。

【文章编号】1627-6868(2014)08-0073-02

摘 要:通过滨州黄河楼设计项目,从背景、创意、平立面、材料、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与分析,与标志建筑设计中的中国东方建筑文化相互融合、冲突的地方相互链接、对比。通过方案设计后的思考,反映了现在设计中很多地方摒弃了先辈留下的好的东西。现在建筑设计之中,丢失了一些传统的元素。

关键词:黄河楼; 设计; 东方建筑; 手法; 意境

1.项目设计背景、目标及概况

1.1 项目背景

滨州黄河楼位于蒲湖公园内东南方向。南临黄河,北瞰城区,五海环绕,占地约10公顷,渤海五路此处南高北低,现状用地比南环路面低约4米。滨州黄河楼是蒲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目标是建成集旅游观光、特产展销、商业和餐饮服务于一体的公共建筑。

1.2 项目目标

本项目单体建筑设计按照蒲湖公园的总体规划要求进行,最终设计使之成为滨州市一个标志性的新亮点和黄河沿岸重要景观之一,并以此进一步推进滨州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1.3项目概况

本工程设计主体地上12层(九层明层),地下2层,建筑总高度70.70米。总建筑面积(不包括地下面积):9700m2。建筑九层明层分别以黄河流经的九个省、自治区命名,展示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山东厅位于一层,展示黄河主题文化和齐鲁文化。

2.项目创意

2.1项目总体创意

建筑采用青砖和局部朱砂红色彩,北方浑厚庄重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五千年的历史凝重感。

2.2项目细节创意

屋面使用卷棚和黄金色带浪花的弧线来描塑古建筑的垂脊、戗脊,取代《营造法式》中严格规定的举折、瓦作和起翘,以此表现源远流长的黄河流水。体现汹涌澎湃、勇往直前、奔腾不息的时代精神。

2.3项目意境思考

主体设计九重檐,寓意黄河流经九个省、自治区;山东省境内经过九个地市;同时象征黄河转过九十九道弯。

设计充分考虑人们的观景需求,从基座到顶层,在不同高度分别设置观景平台,重现了王之涣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

3.项目设计内容及设计后的思考

3.1设计手法及其内容

平面采用回字型布局,回字外侧为二层商业裙房,回字内侧为塔楼,中间为内庭院兼消防环路,东西各设一个消防入口,人流可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直接到达二层平台,也可从南北一层直接进入内庭院。塔楼一、二层为书画展销专卖店,暗层可做餐饮加工和设备层。明层做观光、餐饮和展销专卖店,十二层为电梯机房和设备间。建筑立面采用现代材料,仿清样式。利用基座、主楼、角亭、空廊立面组合处理,塑造庄重大方,又不失灵活的建筑形象;主楼采用反传统的“束腰”处理,整个黄河楼显得更加壮观;檐角形式采用南北兼容风格,充分体现滨州地域特色。立面形象既要体现黄河作为“母亲河”承载中华民族的历史凝重感,又要体现汹涌澎湃、勇往直前、奔腾不息的时代精神。

屋顶瓦作采用灰黑色筒瓦。柱子混凝土制作,外观采用似假木的朱红色。檐下斗拱、额枋、雀替等暂定赭石色(或全彩绘)。门窗用材,旅游观光性质为主,用古典木门窗(内镶玻璃)。基座采用仿大青砖面砖。观光平台的栏杆采用石材或剁斧石面。少量墙面采用灰白色。

3.2 设计对比

主楼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等级框架一级,核心筒一级。主楼采用桩筏基础,建筑桩基设计等级甲级,基础埋深6.7m。筒体挡土墙采用桩基,建筑桩基设计等级甲级,基础埋深6.7m。

中国古代的塔楼都是砖木结构的,一般来讲塔楼都是搭脚手架(木制或竹制的)一层层往上盖,和现在盖楼类似。古代楼阁建筑中以岳阳楼为代表,其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结构稳定。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在结构上基本是采用简支梁和轴心受压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悬臂出挑构件和斜向支撑。节点采用榫卯结合。这种构造方式使构架在承受水平外力(地震力、风力等)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从结构形式和施工可以看出古今对于楼阁建筑的实质区别在于材料的不同产生的结构就不进相同。

3.3 设计后的意境思考

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人是活在阳间的),所以建筑中绝大多数为单数,单数越大,等级越高。这也是一种礼制的象征。而在黄河楼的设计之中,我们在考虑到原来礼制原因的同时,又结合黄河文化,流经地域的数量和省情,特别注意到了运用数字表达意境的做法。因此意境上的表达,可以说是东方建筑文化的另一种延续。同时,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的关系,也就是将住、劳、娱等活动融为一体的环境,因此各功能的组成部分要相互协调,而且特别注意与周边自然大环境的协调。对地形、地势、气候、植被等,都要认真揣摩,务使建筑单体与整体、整体与环境以及彼此之间的布局、形式、色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大而缜密环境空间。这一点在黄河楼的设计中页有所体现。

4.小结

建筑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告诉我们,建筑具有文化的属性,这是无需置疑的。东方建筑文化的延续,个人认为,在意境方面,我们在不断的继承和发扬,可以说在我们平时的设计中,很多地方考虑了古代建筑的做法。但是在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施工等方面,我们又很多地方摒弃了我们祖先留下的好的东西。现在建筑设计之中,丢失了一些传统的元素,所以在设计中一味的抄袭,从而使得我们现在的建筑和景观失去自己几千年历史的文化积淀。我认为,我们学习别人之前,最起码应该搞清楚自己。这才是正确的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朱旻(1979-),男,本科,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处副主任,工程师。王冬梅(1979-),女,本科,济南市水文局科员。

【文章编号】1627-6868(2014)08-0073-02

猜你喜欢
手法意境设计
层递手法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