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2014-10-11 09:43毛元英杨红英成都市六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51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年3期
关键词:比容血细胞黏度

毛元英,何 兰,杨红英(成都市六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051)

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不仅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中,也能够为肿瘤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评价提供可靠的信息[1]。已有研究报道显示,肿瘤患者血液黏度及血液生物学特性与健康者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2]。本文通过分析210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旨在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在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肿瘤患者210例,均经CT、核磁共振、X线片、B超、免疫学及病理检查确诊,男126例、女84例,年龄30~85岁,包括肺癌65例、胃癌42例、肝癌56例、肠癌47例。同期于本院体检健康者300例纳入对照组,男150例、女150例,年龄30~85岁,均无急、慢性疾病。

1.2 方法 采集所有受试对象空腹静脉血标本,2h内采用重庆天海公司MVIS2030A全自动血液流变学分析仪进行10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纤维蛋白原检测采用STAGO公司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均属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年龄和性别健康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男性健康者与女性健康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比较,除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外,其他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一性别组内、不同年龄组间各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肿瘤患者与健康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肿瘤患者与健康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构比较,前者全血黏度(高切值、低切值)、血浆黏度、血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后者(P<0.05),但血细胞比容低于后者(P<0.05)。肺癌、胃癌、肝癌、肠癌患者之间全血黏度(高切值、低切值)、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肺癌、胃癌患者间血细胞沉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血细胞沉降率与肝癌和肠癌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血液流变学指标在不同年龄、性别健康者中的检测结果()

表1 血液流变学指标在不同年龄、性别健康者中的检测结果()

指标 男(n=150) 女(n=150)≤50岁 >50岁 ≤50岁 >50岁6.65±0.72 6.67±0.74 5.45±0.65 5.42±0.63血浆黏度 1.71±0.14 1.68±0.11 1.62±0.09 1.72±0.10血细胞比容(%) 42.44±3.12 43.95±3.01 36.01±2.68 38.12±3.03血细胞沉降率(mm/h)18.68±7.21 20.51±7.32 28.89±7.41 29.64±7.85纤维蛋白原(g/L)全血黏度2.25±0.64 2.31±0.78 2.29±0.71 2.32±0.78

表2 不同研究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2 不同研究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组别 n 全血高切黏度 全血低切黏度 血浆黏度 血细胞比容(% ) 血细胞沉降率(mm/h) 纤维蛋白原(g/L)肺癌组 65 6.80±1.32 9.55±1.46 1.82±0.08 37.21±3.2131.21±6.52 3.21±0.82胃癌组 42 6.52±1.21 9.35±1.29 1.83±0.09 36.81±2.42 30.31±8.14 2.80±0.75肝癌组 56 6.36±1.72 9.16±2.01 1.89±0.08 37.04±4.21 28.58±5.62 2.95±0.74肠癌组 47 6.22±0.99 9.11±1.08 1.86±0.14 36.81±1.65 38.24±3.21 2.78±0.71对照组 300 5.70±0.43 7.46±1.22 1.65±0.10 41.00±2.81 23.12±8.52 2.41±0.68

表3 不同性别、年龄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3 不同性别、年龄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指标性别男(n=126) 女(n=84)年龄≤50岁(n=35) >50岁(n=175)6.22±1.36 6.20±1.34 6.19±1.33 6.21±1.34血浆黏度 1.85±0.09 1.82±0.08 1.80±0.07 1.91±0.10血细胞比容(%) 36.94±3.12 36.45±3.01 37.01±2.98 36.12±3.03血细胞沉降率(mm/h) 32.54±6.51 38.51±6.62 30.24±6.41 38.64±6.85纤维蛋白原(g/L)全血黏度2.81±0.79 2.86±0.78 2.27±0.77 2.97±0.78

2.3 不同性别、年龄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男性肿瘤患者与女性肿瘤患者比较,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及其以下肿瘤患者与50岁以上肿瘤患者比较,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沉降率和纤维蛋白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构成血液循环的血液及其组成成分和血管的流动性及变形性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血液流动性、变形性、黏滞性、凝固性等。保持正常的血液流变学状态是维持脏器和组织正常血流灌注和代谢功能的重要条件。血液流变学异常导致微循环灌注不足是诱发疾病的重要原因,机体处于病理状态则可进一步导致血液流变学状态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提示体内存在诱发病灶,结合其他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疾病的诱因,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血液流变学检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发病机制的判断有重要价值,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血液性疾病也有重要价值[3-4]。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直接影响机体的血液黏滞度,当患者血液黏滞度升高,但即无临床症状,又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时,患者即有可能处于癌症早期,应进一步对患者进行检查。血液流变学检测对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6]。

血液流变学属于生物流变学研究领域,其各项指标检测的结果除受实验室条件、实验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外,还受仪器及受检者所在地区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各地区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参考区间不尽相同[7-8],各地区应建立适用于本地区的参考区间。本组资料表明,本地区男性和女性健康者间,除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外,其他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之间,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组资料显示,男性及女性肿瘤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沉降率均较健康者显著增高,血细胞比容则较健康者降低,说明肿瘤患者体内血液黏滞程度增高,呈现“浓、黏、聚、凝”状态。多数肿瘤组织的代谢方式以有氧糖酵解为主,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循环,而反馈刺激和环境改变可能会对红细胞大小、形态、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血细胞比容降低[9]。中、晚期瘤患者由于瘤体过大,需要大量血液供应,或因肿瘤释放毒素及放化疗等因素影响,导致循环血液稀释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现象,使血细胞比容进一步降低[10]。由于血液中离子平衡状态的改变,减少了红细胞表面负电荷的密度,使红细胞、血小板容易发生聚集。肿瘤细胞本身也会产生一些物质,如肿瘤血管形成因子、血浆素原激活因子等,反馈性导致纤维蛋白原分泌增加。肿瘤患者血浆黏度增高是由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增高所致,纤维蛋白原增高又可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强,从而导致肿瘤患者血液黏度和血细胞沉降率升高,是继发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肿瘤组织及细胞还可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淋巴液进入血液循环,对血浆黏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血液中各种蛋白质、脂质水平的升高都会使血浆黏度升高,出现高黏滞血症。肿瘤患者外周血普遍处于高凝状态,由于肿瘤细胞产生肿瘤血管形成因子、血浆素原激活因子,且大量坏死的肿瘤细胞可释放细胞内促凝活性物质,例如组织因子,与因子Ⅶ一起组成有效的促凝因子,激活凝血系统,致使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水平升高,表现为高凝血症。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监测有助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动态监测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对患者预后及肿瘤复发、转移的判断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高黏滞血症和血栓形成是肿瘤转移和复发的根源,采用降低血黏度及溶栓治疗,可促进免疫细胞流向肿瘤细胞附着处,减少肿瘤细胞的转移,同时对预防血栓并发症、缓解病情、改变高黏滞血症均有明显的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发展,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水平明显提高,但大规模普查仍然受到限制。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方法简单、经济、安全可靠,可作为肿瘤早期诊断的辅助手段。

[1]郭晓红.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J].哈尔滨医药,2012,32(3):178-179.

[2]李宏艳.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7):1105-1106.

[3]张光学,张秀春.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1):2626-2627.

[4]麻卓云.血液流变学检测在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J].大理医学院学报,2000,9(1):53-54.

[5]李彬先,李瑞昆.恶性肿瘤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5(4):596-597.

[6]蒋蓓.血液流变指标检测对肿瘤诊断的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1):1854-1855.

[7]佟凤芝,苏靑,邹艳玲,等.大连市血液流变学参考值范围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08,3(21):109.

[8]陆小婵,卢冬,潘云,等.桂西壮族健康成年人血液流变特性的调查研究及参考值的建立[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57-60.

[9]李佩章,王英,雷考宁,等.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1):1439-1440.

[10]顾瑛,赵三红,高艳章.45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与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24-25.

猜你喜欢
比容血细胞黏度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超高黏度改性沥青的研发与性能评价
血细胞分析中危急值的应用评价
红细胞比容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
红细胞比容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水的黏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操作台使用体会
SAE J300新规格增加了SAE 8和SAE 12两种黏度级别
高黏度齿轮泵径向力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