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4-10-11 12:52陈慧琴
甘肃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爱国主义语文教学

陈慧琴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情感;爱国主义;传统美德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8—0096—01

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主要任务。由于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社会性,尤其是其思想性又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育人”、实施德育,这就是“教书育人”的原则。作为语文教师,在德育方面更是任重而道远,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把德育结合起来,笔者有以下几点浅显的思考。

一、关注学生真诚、健康、善良情感的培养是德育的前提条件

语文新教材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注意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课文不但可以作为学生读写的范文、样本,同时还可以用来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净化灵魂、激发热情。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促使人格的健全和人格的完善。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讲出自己的工作如何得益于早年语文学习的故事,因受某篇或某些课文的教化和启迪而影响自己生活历程,最终成为英模人物和成功人物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因而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在语文课本中,有凸现出李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峥挺立的人性的尊严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充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爱情怀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及展现出苏轼人生追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的洋溢着英雄情怀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等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用心灵去同作者对话,同学生对话,真正地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的环节之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培养爱国主义的感情基础,也是德育的重要方面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虽然都有其闪光的思想和精神,但侧重各有不同,有的是爱国主义,有的是集体观念,有的是自强不息,有的是舍己为公,当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无意中却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方式,对德育渗透来说,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增添了语文教学中的兴趣。

三、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最宝贵的情感,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爱戴、孝敬父母是衡量一个人道德高低的基本标尺。在教授朱自清散文《背影》时,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的分析,而应结合现实生活,启发学生从自己细小的生活琐事中感受父爱。并由此及彼,让学生深层次理解“父亲”一词的真正含义,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另外,我们还应重视课文中名言警句对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名言警句短小、简练,且蕴含着朴素的道理。如《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充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爱情怀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及展现出苏轼人生追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至理名言,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其涵义,还应落实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往往就是通过抓住课文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来打动学生,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语文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性,有的甚至还带有趣味性,这种文学语言往往本身就充满着感染力,再由语文教师加以分析和讲解,其感染力就更强。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往往就是通过这种文学性、或带着笑意的趣味性,或带着哀婉、悲壮的情感,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忘记德育的渗透。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对政治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续,完成这一任务,应采用多种可操作性的、启发式的方法,在学生能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情感道德的教育,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183)

编辑:蔡扬宗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爱国主义语文教学
身边的传统美德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弟子规》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简介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