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卫的海棠情结

2014-10-14 09:21爨翁
食品与健康 2014年9期
关键词:海棠花海棠天津

爨翁

多年以前,天津人曾经很有兴致地把月季花选为市花,还选出了高雅靓丽的月季花小姐。记得那年,老朽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那次欢乐活动,乘着单位的大花车,敲锣打鼓地围着中环线游行一圈。市民们挤在路边争相观看,那情景比现在喝啤酒、看足球赛可热闹多了。热闹归热闹,不过,老汉敢打赌,看热闹的人中,没有多少能真正说清月季花是怎么回事的,也许连“园中三杰”——月季、玫瑰、蔷薇都分它不清。每至西方的情人节,小伙子们可以咬着牙掏钱为姑娘送上99朵玫瑰花。他们那只是舶来浪漫,不见得能说出点儿子丑寅卯来,倒是天津卫的老太太们,没有什么人教,也没有行政命令,每到逢年过节时,她们都要蒸大白馒头,而且用大料瓣蘸着食色在每个馒头上印一朵盛开的红花。那是老天津卫的文化传承,那是天津卫人沉淀在心底的“市花”——海棠花情致。

欣赏花木,热爱大自然是一种文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品位和素养。也许会有人问,在古代天津卫,天津人有那么高的文化素养吗?这还要从天津城市形成的历史谈起。

古代天津城市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盐商是巨大的支柱之一。由于天津城市的功能原因(天津卫,卫只是一个小的军事警备区),居民主体“官不读书,皆武流”,“日以戈矛弓矢为事”(见明《毛公去思碑》),可以说谈不上什么有文化。而盐商为改善自身地位所进行的文化活动,在客观上起了促进天津文化发展繁荣的作用。

天津的城市初期发展是和制盐业分不开的。早在城市形成之前,沿海滩涂的制盐作坊就开始聚集居民,逐渐形成城市。明清两代制盐、贩盐为朝廷创造了巨额税金,而盐商们也聚敛了巨额的钱财,形成了盐商效应。

文明与文化密切相关,但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明着重指人类创造物的自身,它是客观的、技术的,活动的主体是人,面对的客体是物;而文化则由文明产生却游离于文明,文明必须在文化的氛围中继续。

天津的几位大盐商,原籍多在江南,先向朝廷纳贡,取得贩盐特权,然后迁居天津日进斗金。天津的盐商发了财,没有移居国外,没有买官,没有横行乡里。他们兴建庄园,信仰儒学,有了财势却附庸风雅,广结名士,不但教育后辈读书做人,也为天津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清雍正元年(1723年),盐商查日乾、查为仁父子在天津城西的南运河畔建起了一座私家园林,名叫水西庄。查氏父子虽为商海巨富,但是“贾而好儒”,既具文采,又仗义好客,平生结交南北文人学士、释道之家,数以百余人计,主宾相聚诗词酬唱,切磋学艺,形成天津历史文化学术的高峰。而最鼎盛时期,当为雍正初年至乾隆十四年(1749年)至查为仁逝世,凡二十余年结交了不少宾客朋友。其中一些是失意的官僚,二是不得志的文人,三是遁入空门的释道之家。这些人聚合在一起,使水西庄成为了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缩影,也很好地营造了天津的文化学术气氛。康熙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陈元龙说,“君(查日乾)身在湖海,无可凭藉,而高情旷达,使闻风者罔不爱慕,且有园亭池馆之胜,良辰美景,诗酒留连,歌咏太平,传为韵事。较之三子(当时之名家郑当时、陈遵、孔北海),又孰多而孰少耶?”

我国明清私家园林多以建筑为主体,以植物来衬托。而水西庄却与之不同,它的园林景观以种植植物为主。《次日游水西庄作二十二韵》中写道:“篱落周遭百亩强,三分亭台七分麓。”还有诗云:“碧围三径柳,红间一篱花”,“蝉聚声如雨,林深翠似山”。这些都表现了当时的水西庄林深花茂。

水西庄的植物品种很多,我们可以从庄主和庄客的吟诗中得知。首先是海棠、杨树、柳树(杨柳著烟眠未起,海棠经雨梦初醒)、桃树(三月桃花流曲岸)、丁香(丁香几树及芳膄)、梅花(寒吐玉梅香入屋),还有芭蕉、枣树、菊花、兰花、芦苇等。其中以写竹最多,如“青竹几丛夸庾信,芳兰夹径拟罗舍”。有人评曰:“津门少竹,水西庄绣野耪前后,栽竹数亩,蓊郁深翠,不减江南”。

在水西庄,庄主查家与宾客曾留下不少有关海棠的诗词酬唱之作。

查礼在《铜鼓书堂遗稿·卷二十五》中写道:“醉春风·花香石润之堂——紫燕将雏去,鸣莺求友度。闲时携屐探群芳,数、数、数。红药犹苞,刺蘑刚坼,海棠能语。才落林间絮,还湿庭前雾……”。

还有,与水西庄交往甚密,经常宾主酬唱的一位津门闺秀,工诗文的才女,名字就叫许雪棠。她过时不嫁,诗作秘不示人,撰有《雪中海棠·七律》一首,极受查为仁的赞赏。由此看来,海棠花迷不少。

水西庄的爱海棠情致感染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据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在《水西庄查家与曹雪芹》一文中说:“查家与曹雪芹有过密切而重要的关系……曹家与其至亲李家(李士桢、李煦),也都因盐务与查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史迹线索,简单地说,要点有三:一、曹家获罪后,雪芹年龄很小,曾寄居查家避难;二、雪芹的才学、手笔,高出流辈,因此曾给查家做过文牍一类的事;三、雪芹后有一侧室,就是查家某女而嫁与他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花木千种,最寄意者乃是海棠。书中第三十七回对探春组织“海棠诗社”的描写十分细腻。其中的“咏白海棠诗”,探春句:“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湘云句:“却喜诗人吟不得,岂令寂寞度黄昏”,都很精彩。在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的描写众人占花名酒令的游戏中,湘云掣出的一根酒筹上也有海棠花,上面题着:“香梦沉酣”,诗曰,“只恐夜深花睡去”。

曹雪芹钟情海棠花和天津水西庄的“海棠花情结”有着不解之缘。海棠花是天津的名花,自天津建城之后,天津卫的老百姓就非常喜爱海棠花。据史书记载,清代康雍乾时期,天津 邵公庄、小西关一带种花、养花、卖花的人家很多。邵公庄的海棠远近为名,以至又名“海棠庄”。在其附近的艳雪楼(佟家楼)即是以“销魂海棠”而命名的。《津门杂记》记,艳雪楼在水西庄对面,是以诗人佟鋐妾艳雪而名。诗人梅成栋有诗曰:“水西庄外绿波生,欲访佟家买棹行。 春草已芜高士宅,画楼犹溢美人名。琴奁镜匣空陈迹,残础荒榛动远情。 一树海棠花落尽,回风舞雪扑流莺。”诗人追忆美人恋海棠之情,令人唏嘘。endprint

每逢春日来临,水西庄周围几乎是花的海洋。花养多了,花匠们便信奉“花神”,自发地在运河边上建起了“花神庙”,香火不断。在清代供奉“花神”的庙宇很罕见,芒种祭饯花神的风俗更为少见。这种文化现象,不但出现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而且至今还铭记在天津南运河水西庄遗址旁的老人们的记忆中,他们仍然时时回忆起当年花神庙的盛景。

水西庄查家种植的海棠为数不少,其海棠不但在春季开花,而且还在反季节开花。查为仁在《莲坡诗话》中写道:“庭前海棠忽于十月间(在)雪中盛开”。无独有偶,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中也描写了这一奇闻。在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中,作者写道:怡红院里的海棠本来萎了几棵,但忽然开花,众人称奇,纷纷议论。贾母道:“这花应在三月里开的,如今是十一月,因节气迟,还算十月,应着小阳春的天气。这花开因为和暖是有的,并不足为奇。”而宝玉却联想道:“晴雯死的那年海棠死的,今日海棠复荣……人自然但都好。”

对于海棠反季节开花的现象,有人说是实情,有人斥为作者虚构,如今,我们大可不必再打这笔墨官司。因为栽种海棠的专家查先生以事实告诉我们:“此事可以有。”而曹先生也借黛玉之口:“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来抒发对海棠的挚爱之情。

水西庄的饮食,一直是津门父老茶余饭后的话题,其文字散见于逸闻与诗词中,正宗史志则语焉不详。这大约是为了顾全查家的体面吧。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通过不少散见的资料看到查日乾精于谋划、骄纵奢靡的盐业巨商面貌。

《沽水旧闻》系清末民初天津文人戴愚庵所著,原分篇刊载于《益民报》上,编辑吴云心在发行小序中认为“关心津门掌故者,当可作为信史读也”。《沽水旧闻》说,“查为沽上巨富,穷奢极欲,挥金似土。乾隆闻其名,自叹弗如。”“集各省之庖人,以供口腹之腴。下箸万钱,京中御膳房无其挥霍也。”这便使水西庄的饮食包含了从宫廷到各省的名肴佳馔,成为中华名吃的荟萃。其用料考究,讲求“鲜”、“嫩”、“名”、“贵”的特色,也为日后津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的天津名吃,如河豚海蟹、蚬蛏鹿脯、黄芽春笋、铁雀银鱼、青鲫白虾及藤萝饼、三水香干、炉(卤)煮野鸭之类津菜皆始于水西庄。

乾隆皇帝掌握了水西庄接待宴饮的雄厚实力,在东巡或南巡中,往返取道天津。其中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三十六年(1771年)、三十八年(1773年)、四十一年(1776年)均以水西庄为驻跸之所,在水西庄宴请社会名流,召赐迎銮官吏及津沽士子,赐御书、缎匹、帽帷、荷包、貂皮等珍物,诏免钱粮,缓征借欠、增扩学额、赏赉军民,广泛笼络人心。同时,一批陈元龙等高官显贵与汪沆等名流学者及朱岷等书画名宿,水西庄都有高规格礼遇,每日因人设宴配食,使佳宾随时吃到各自家乡名吃,尽得美食之乐趣。但令客人印象最深者,还是津门特产。如学者、诗人万光泰说:“却忆津门此日长,叠符争斗绛纱囊。梨名香木应光实,瓜号高丽得早尝。”(《津门杂事诗》)又如汪沆在同一书云:“登高若续花糕宴,不摘东篱白牡丹。”这花糕宴、菊花宴、紫蟹宴、白虾宴、河豚宴、银鱼宴、蚬蛏宴、百鱼宴、野鸭宴、铁雀宴、紫芥宴,还有虽名不见记载,但根据水西庄人的挚爱海棠花情结,也或然有的“海棠花宴”,既富于诗情画意,又纯属津沽风味。作为天津饮食文化与餐饮文化一直传承到后世,成为天津人的文化财富。

水西庄查家虽然在后世因为种种原因而衰败了,然而,水西文化却没有泯灭,作为天津的文化基因顽强地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影响着天津人的价值取向及审美品位。水西庄的餐饮文化是津菜的滥觞。如今,我们走进餐馆仍然可以品尝到用水西庄藕香榭马蹄为原料的香榭虾扁,用海棠花为馅的海棠饺子,还有炒青虾仁、晚香玉大虾、银鱼紫蟹火锅。天津有位面点大师商洪芳女士能做出好看又好吃的海棠酥,香甜酥松的海棠花瓣上顶着一点艳红。老朽有口福尝过海棠酥,但不知商大师的拿手绝活是源自宋代的海棠饆饠,还是传承自查庄的私家膳单。

《诗经·卫风·木瓜》有记载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其中说的木瓜、木桃就是海棠花的果实。海棠情结,就是热情、豪爽的天津人的性格展现。

(下期预告:蟹傩与蟹娱乐)endprint

猜你喜欢
海棠花海棠天津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读《明天要远足》,写“我要去远足”
《大嘴狗》
找春天①
我喜欢的季节
《天津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