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微量喂养与全静脉营养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响研究

2014-10-15 03:08陈海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16期
关键词:微量胆红素胃肠道

陈海华

广西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5300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造成新生儿期后病残儿的一种常见病因。多为足月适于胎龄儿,患儿多具有明显的宫内窘迫史及产时窒息史,临床症状以意识出现障碍、肌张力增加、易惊厥为主,常伴有吸入性肺炎、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给患儿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1]。因此给予合理的喂养与营养补充方式,促进HIE患儿的健康生长成为小儿保健的焦点问题[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84例HIE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给出了合理的营养补充建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08年4月-2011年6月收治的确诊为HIE的新生儿84例。男38例,女46例;体重2.55~3.82kg,平均(3.21±0.42)kg;日龄为3~24h,平均(7.24±2.15)h;Apgar评分4~7分,平均(4.78±1.72)分。根据2004年的 HIE诊断标准和分度标准,轻度患儿18例(21.43%)、中度患儿43例(51.19%)、重度患儿23例(27.38%)。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微量喂养)48例和对照组(早期全静脉营养)36例。两组患儿的性别、体重、日龄、Apgar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都放入暖箱保暖、密切监护,促进各脏器的功能发育,维持患儿内环境的稳定,以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微量喂养:患儿出生后6~24h给予母乳喂养,开奶量先从小剂量1~4ml/(kg·d)开始,然后逐渐增加至12ml/(kg·d)。开奶方式需要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进行选择,可采用奶头喂养、胃管喂养以及滴管喂养三种不同方式。同时据患儿身体情况进行部分静脉营养(同早期全静脉营养组)。对照组给予全静脉营养:患儿出生后24h内给予10%~12%的葡萄糖注射,48h后添加7%的氨基酸,2~3d后添加20%中长链脂肪乳。用量随患儿体质量的变化而逐渐增加。

1.3 观察指标 (1)患儿的机体恢复情况:体重恢复时间、达到全量胃肠道营养时间、胆红素的水平、住院时间;(2)患儿的智力行为水平评价:患儿12个月时的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得分。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种喂养方式的评估指标比较(±s)

表1 两种喂养方式的评估指标比较(±s)

分组 体重恢复时间(d) 全量胃肠道营养(d)胆红素的水平(μmol/L)继发感染〔n(%)〕 住院时间(d)观察组 4.18±1.25 7.25±2.82 96.65±20.16 5(10.42)10.50±2.50对照组 4.85±1.66 9.65±3.14 170.66±38.48 10(27.78)14.50±3.50 t/χ2 3.83 5.33 6.01 5.27 4.16 P 0.17 0.02 0.00 0.020.06

2.1 两组患儿各项评估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达到全量胃肠道营养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继发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儿的体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预后比较 12个月时,观察组患儿的MDI评分有36例≥120分,有9例80~119分,有3例≤79分;对照组分别为19例、11例、6例。且观察组患儿的MD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PDI评分有35例≥120分,有9例80~119分,有4例≤79分;对照组的分别为18例、12例、6例。且观察组患儿的PD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预后比较〔n(%)〕

3 讨论

HIE是在围产期因为窒息引起的大脑缺血缺氧性的严重疾病,是围产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新生儿期后病残儿的常见原因之一。HIE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表现包括意识障碍和意识状态的改变,比如过度兴奋甚至惊厥;肌张力增高或者降低等[3]。临床上因为大脑缺血缺氧容易带来很多并发症,最常受累的是胃肠道,缺氧可导致新生儿胃肠分泌激素异常,造成胃肠功能紊乱。由于新生儿的窒息导致胃肠道的血流供应减少,从而导致胃肠黏膜损伤。吸入性肺炎及贫血等也是HIE的常见并发症。

本研究显示,对HIE患儿采用早期微量喂养的营养补给方式能够(1)有效地缩短达到全量胃肠道营养时间。通过早期少量开奶喂养不但不增加胃肠道功能紊乱,反而能生物性的刺激胃肠道,促进胃肠动力成熟。(2)降低胆红素水平[4,5]。体内未结合的胆红素对患儿的脑细胞有毒性作用,易对神经元造成损伤,从而导致患儿神经细胞的功能紊乱。本研究中早期微量喂养组的血清胆红素含量明显低于全静脉营养组(P<0.05)。(3)采用早期微量喂养能明显降低患儿的继发感染率。分析可能是由于人乳中含有较多的免疫球蛋白,能够有效地保护肠黏膜和呼吸道黏膜,防止细菌、病毒的感染;也可能是由于早期全静脉营养组由于禁食导致患儿的胃肠蠕动减弱,与肠道菌群出现移位有关。(4)提高患儿的发育运动水平。早期微量喂养能够促进患儿机体功能和未成熟脑的生长发育,使患儿的智力和行为能力得到提高。

出生后的近3年是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生长最快的时期,未成熟脑可塑性最强。大脑皮层的单位突触数在新生儿出生后得到迅速地增多,神经间连接的回路、神经元轴突的髓鞘同时也在迅速地发育[6,7]。因此,适当的育儿刺激对婴儿脑功能的提高和结构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母乳中含有多种适合新生儿的营养成分,采用母乳喂养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源,而且有利于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加快患儿的生长发育[8]。本研究早期微量喂养组患儿12个月时的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得分明显优于全静脉营养组(P<0.05)。综上所述,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临床推广。

[1]王树国.硫酸镁加神经节苷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353-354.

[2]汤晓蓉,徐春莺,翟长华.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及机制〔J〕.山东医药,2010,50(48):83-85.

[3]陈川碧,郑通喜,陈海琼.早产儿早期胃肠母乳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2):4583-4585.

[4]刘芳,杜志芳,郑一博.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482例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3):201-203.

[5]李桂芳,刘艳霞.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母乳喂养对黄疸影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4):3418-3419.

[6]徐韬,于晓松.母乳喂养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9,26(4):406-407.

[7]孙霆芳,曹桂霞.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8):1381-1382.

[8]姜永芳.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22):98-99.

猜你喜欢
微量胆红素胃肠道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微量Fe元素对氧化钨粉还原过程的影响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微量行程变大行程的模具调整结构
基于Al2O3纳米粒子的微量润滑铣削冷却性能分析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微量注射泵应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3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