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弗莱雷对话式教学视域下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行

2014-10-16 21:45陈贝贝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

陈贝贝

摘 要: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内涵丰富,为当下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上的借鉴,其“对话”的概念里所彰显出来的教师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行为当今教师的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提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在阐释了弗莱雷对话式教学观的前提下,分析了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行,并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关于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决定,提出教师道德品行的养成路径。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道德品行;养成路径

一、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

20世纪“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保罗·弗莱雷是一位勇于思考、勇于实践、有独到见解的乐观主义的教育家。他在《被压迫者教育学》(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一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严厉批判了传统教育的“银行储蓄式教学”,提出了著名的“对话式教学”。他认为,教育不是谁教育谁,也不是自己教育自己,而是人们通过改造世界来相互学习。正是由于弗莱雷,对话才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教育的一种形式,这种教育是平等的、民主的、尊重的、对话式的。

什么是对话式教学?弗莱雷认为,对话是A(教师)与B(学生)的一种平行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相遇,以世界为中介,进而命名并改造这个世界。这种对话具有爱、谦虚、信任、尊重、期望、信念、批判等许多成分。如果对话双方用爱、信念、期望等来相互联系,以此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产生批判意识。只有进行这样的对话,才可以定义为对话。弗莱雷指出,“教育不应该是知识的存储,而是在与世界交往中,人不断地提出问题。”因此,对话式教学反对单向的讲授和纯粹的知识存储,指出教育是一种认知行为,可认知的客体不是单方主体认知行为的目的,而是认知主体(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载体。认知主体双方在认知客体(世界)的过程中要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而不是一方向另一方的传授。只有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师生才能共同认知客体,了解世界、改造世界,才能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培养批判意识和自主思维。

二、教育在本质上是道德的的养成

弗莱雷认为男人和女人都是有道德的,因为他们能赋予世界精神意义,使世界美丽或丑陋。“他们进行干预、比较、判断、决定、选择、放弃的能力使他们的行为可能是伟大的、高尚的,同时也可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耻辱的行为。一个人不可能离开道德准则,除非他已经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虽然我们生活在好与坏、高尚与耻辱、正派与粗鲁、美与丑这一复杂的张力中,但我们都应该承担信念、选择、决定、奋斗和具有政治性的权利和责任,这些都使我们的教育具有了其显著的道德特性。弗莱雷认为普遍的人类道德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交往是绝对不能缺少的,它也是人的本体使命,这种本体使命呼吁我们超越自己。而为了获得这种道德而奋斗的最好方式是使这种道德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存在于教师、学校和社会传授知识的途径中。因此,弗莱雷一再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教师提高自己的德行,以大爱精神去感染学生,使他们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自主地去追求他们的人生并改造世界。

1.弗莱雷的教师道德品行观

弗莱雷认为师生之间是教学相长的,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德行的同时,自身的道德品行也在不断地完善。因此,在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观中,有这样一些道德品行是教师应该具备的。

(1)责任。教书是一种职业,是“包含有具体任务、具体战斗性和具体要求的一种职业”。作为一名教师,要承担起这种责任。从本质上讲,“教书包括严肃的智力活动,对知识进行热忱地探索,担负减缓社会弊病的责任,这些社会弊端有时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各个方面。”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努力在课程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经验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密切的平行联系,在尊重他们经验的同时,引导他们进行自由地思考和深入地学习。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一主题,这种分析被弗莱雷称之为“对话”。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介绍主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挑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使学生开始向自己提问,并向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将这一主题深入下去,并无限地拓展开来。

(2)尊重。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尊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追求自己的梦想。对于教师而言,尊重一方面是指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抉择,并证明它、捍卫它,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多种解读世界的方式,这些方式也许不同于教师的观点,甚至有时会截然相反。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解读,并从学生的解读中寻求新的意义。因此,尊重意味着认同学生的文化背景,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弗莱雷说:“我的伦理职责是要表达我对不同思想和立场的尊重。我甚至要尊重反对我观点的立场。”但弗莱雷也认为尊重并不是要在学生面前否定自己的理想和观点,教师在坚守和捍卫自己理想的同时,鼓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见,这是充分尊重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行。对话式教学要求教师重新认识师生之间的关系,相互尊重是师生间对话的前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实现对话型的理解。

(3)谦逊。谦逊并不意味着怯懦、退缩、不自重,相反,它需要勇气、自信、自重以及对别人的尊重。谦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样的一些事实:没有人会一无所知,也没有人会无所不知。每一个人都有他知道或不知道的东西。如果没有谦逊的态度,一个人就不会充满敬意和感激去倾听别人。对话中的倾听要求教师能暂时收起自己的想法和念头,放松对自己观念的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不带任何偏见、不试图对学生施加影响、不预作评判地去听取学生的想法,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接受学生表达的意见,详尽、认真、入神、敏锐地感知和领会学生所说的话及其话语背后的意义。教师应心存谦逊,不以盲目的师者身份自居,相信学生是有思想、有特点的个体,相信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努力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一起进步。如果教师没有谦逊的态度,就不可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弗莱雷说:“我无法理解,我们该如何把对民主理想的坚持和以骄傲或者唯我独尊的自大姿态与克服偏见统一起来。如果我眼里只有自己,只能听到自己的声音,除我自己之外没有别人能够打动我,我怎么能够聆听别人,又怎么能与此人对话呢?”教师具备谦逊的道德品行,不仅能吸收学生身上的优点,汲取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还能够包容他们暂时的“无知”和犯下的一些过失,引导他们不断地去超越自己。

(4)爱。教师必须知道“爱出者爱返”的道理,只有对学生和教育的过程充满了爱,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学的乐趣。“爱,作为一种自由的行为,不应成为操纵的借口,而应产生更多的自由行为。”弗莱雷在《教师作为文化工作者》中指出:“教师,也是学习者,他的职责既是快乐的,也是严肃的。它需要有认真的、科学的、体质上的、情感上的准备。这一职责要求那些致力于教书的老师培养一种爱,不仅爱别人,也热爱教书的过程。没有爱的勇气,没有在放弃之前尝试千百遍的勇气,就不可能把书教好”。真正的师者,是在爱的对话观指导下,使自己成为对话的榜样和表率,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对他周围的师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对话成为一门充满活力和动力的教学艺术,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具有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的学习者。

(5)智慧。弗莱雷对话式教学中智慧的概念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面对两难的境况时,应秉持自己充满智慧的道德品行来解决问题。自由教育的实践者必须具备用智慧去处理忍耐与急躁之间的张力的素质。在对话式教学中,师生之间就同一主题的分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见分歧,这时,教师单纯的忍耐或急躁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忍耐,很可能会导致对学生的纵容,从而破坏了民主的气氛。不加限制的忍耐会使学生无所事事,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教学呈现一种松散、无序的状态;而过于急躁又会导致盲目的行动主义,使学生失去自主探究的乐趣,也就剥夺了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信、信念、批判精神和创造力的机会。弗莱雷说:“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要知道如何去爱。”

(6)自信。教师的自信,包括对自己权威的自信和对专业能力的自信。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确信自己是有知识的,是知道一些事情的,如果什么也不懂,是不会成为一名教师的。因此教师必须确信自己可以掌控整节课的节奏,可以在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时把握大方向,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教师也必须意识到,尽管教师可能比学生知道得多一些,但是,学生也是有能力去获取知识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反思获取知识,同时,充分尊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并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的有效性。教师的自信是在与学生自由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教师的自信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自由和自主的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在对自己地位有自信的基础上,而且还建立在反思现在和以前的地位时有一种开放态度的基础上。

2.当今教师道德品行的养成路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所以,我们要“建筑人格长城”。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处在多样化、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等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社会大环境中,一些教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困惑和迷茫,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些道德缺失的现象,如缺乏爱岗敬业、创新奉献的精神,学术道德缺失、学术腐败,缺乏教育公正,以权谋私、以教谋私等。克服教师道德品行缺失需要国家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因此,在分析弗莱雷对话式教学中所体现出的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行后,根据《决定》的精神指示,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教师整体的道德素养。

(1)国家主导下的教育评价制度变革。国家应改革目前单一、机械的教育评价制度,使评价不仅是在学科知识、课程成绩方面,还需要包括品德、智力、体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方面,这样才能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教师道德水平。

(2)学校指导下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以学校制度为基础,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师资情况、硬件设施等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道德规范条例,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要求》等,从而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教师道德素质的提升,规范教师的道德行为。通过制定、完善、落实规范,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道德观。

(3)教师自我探究下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建构。一切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人的人格和精神。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身心地热爱学生,坚持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三、结语

弗莱雷认为,教书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需将理性的、情感的、活动的、甚至是精神的过程严密地结合起来。“教育者绝不是教书匠!弗莱雷告诉我们,教师是有情感的,教师是有思想的,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在输送他的价值观,他的理想,他的人性和品格,他内在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教师要热爱学生,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人;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理解他们的情感;相信他们内在的主体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承认并理解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与个体经验,这既是尊重和善待学生的表现,亦是重塑教师自我、提升其道德品行的过程。事实上,与知识的传递相比,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传递一种人性的关怀。传道之人,必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的灵魂,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提高教师的道德品行,既是教育过程,也是自我发展的过程,更是艰苦的人生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1]Paulo Freire. Pedagogia del oprimido[M]. S.A. Mexico:Siglo Veintiuno Editores,1970.

[2]Freire, P. Pedagogy of Freedom[M]. Lanham, M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1998.

[3]Freire,P.Teachers as Cultural Works[M].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1998.

[4]Freire,P. Padagogy of Hope: Reliving Padagogy of the Oppressed[M]. New York: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5]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6]保罗·弗莱雷.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M].熊婴,刘思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张琨.教育即解放——弗莱雷教育思想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8]孙杰远.当代教师道德养成特征与发展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

[9]陈克娥.当前中小学教师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2006(10).

[10]杨炎轩.基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道德成长[J].教师发展,2013(3).

[11]喻运斌.浅论新时期教师道德缺失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2).

猜你喜欢
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
“对话式教学”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
试论分组学习下思维对话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对话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应用
对话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话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导学中的运用
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