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教体系下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与路径选择

2014-10-16 23:02王文达吕炜刘鸫根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16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高职教育

王文达+吕炜+刘鸫根

摘 要 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应将应用技术大学作为高职教育学校类型的一种,并置其与普通大学同等地位,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同时允许部分高水平高职院校升格为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定位于办本科及以上层次高职教育,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基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构建我国高等教育“立交桥”,实现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相互衔接贯通。随着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建议要做好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衔接贯通,提升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产业的能力,建设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学校文化。

关键词 现代职教体系;应用技术大学;高职教育;发展定位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6-0014-06

一、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491所,其中本科院校877所,独立学院293所,高职院校1321所。高职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普通高等教育(简称“普高教育”)相对应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目前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但总体而言,高职教育社会地位仍不高,且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态势。

(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生源危机时代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年)》披露,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生源危机时代。有关资料显示,1990年至2000年全国新生婴儿年出生量下降近1000万,导致高考生源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的1050万人之后开始全面下降,并呈现持续加速下降趋势,到2013年仅为891万人。而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录取率却不断攀高,到2013年全国高考录取率已迈入“8时代”,部分省市超过90%。生源的减少,一方面可能导致很多高校面临破产、倒闭,迫使高校开始反思教育质量并进行改革以吸引更多生源;另一方面导致入学学业门槛降低,较多不具备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高中毕业生也进入了大学[1]。

(二)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总体规模出现下降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高职院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在2008年之后开始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招生情况看,2008年高职院校招生数占高校招生总数的51.1%,从2009年开始持续下降,到2012年降为45.6%;从在校生人数看,2008年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5.4%,到2012年降为40.3%。以广东省为例,据省教育厅发布的《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及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省79所高职院校实际招生31万人左右,实际报到24.6万人,平均报到率仅为79%左右,在校生人数仅占全省高校的40.2%。可见,昔日以“高等教育半壁江山”自豪的高职教育,如今已不复存在。

(三)新建本科院校面临转型做高职教育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来新设本科学校,共有647所,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含独立学院)数量的55.3%。其中,公办本科院校256所,独立学院293所,民办和中外合作院校98所[2]。这些院校缺乏本科教育办学的历史积淀,缺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正面临着转型做高职教育:一是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多把自己定位于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大学,习惯性沿袭传统本科办学思路;二是面临严重生源危机,在生源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出现了生源还不如高职院校的尴尬局面;三是就业率低于全国本科院校平均水平,也低于高职院校,据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结果是,第一为“985”高校,第二为高职院校,第三为“211”大学,第四为独立学院,第五为科研院所,第六为地方普通高校[3];四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薄弱,与产业基本脱节。

二、关于高职教育发展定位的思考

(一)将应用技术大学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类型

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由教育部指导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发布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指出,“应用技术大学不是一个大学名称,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立足现代职教体系,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类型”。大学定型的概念起源于1959年加利福尼亚州的《高等教育总体规划》,根据这种定型方法,普通大学一般分为研究型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教学研究型大学(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教学型大学(只授予学士学位的大学和两年制社区学院)[4]。

笔者建议,国家应建立高校分类管理体系,将应用技术大学作为高职教育学校类型中的一种,并将其置于与普通大学同等的地位。相对于普高教育,高职教育学校类型可分为应用技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即本文所说的“高职院校”)两种类型。应用技术大学定位于办本科及以上层次高职教育,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职业技术学院定位于办专科层次高职教育,只具有副学士学位授予权。

(二)允许部分高水平高职院校升格为应用技术大学

应该认识到,新建本科院校之所以陷入发展困境,是有其深层原因的。如果全部强行转做高职教育,未免有些牵强。其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业结构,以知识教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学术资格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师制度,等等,都与高职教育有着明显差别。转型,谈何容易;不转型,又面临关门倒闭的风险。

也应该看到,我国高职院校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特别是2006年启动示范校建设以来,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部分示范校在师资队伍、专业设置、教学设施、科研水平等方面还超过一些本科院校,甚至部分高水平示范校还能媲美“211”大学。这些高职院校往往又处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域,专科层次高职教育已满足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升格或是唯一出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人力资源(教育)是经济和社会运行中资源配置的核心要素,必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教育部门应当充分考虑新建本科院校和现有高职院校各自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要,既要给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找出路,也要给高职院校一片蓝天,允许部分高水平高职院校升格,不搞“一刀切”。

(三)基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构建我国高等教育“立交桥”

201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第36届大会通过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相比于1997版分类法中高等教育只粗略划分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两个等级,2011版分类法将高等教育细分为短线高等教育(5级)、学士或等同(6级)、硕士或等同(7级)、博士或等同(8级)四个等级,基本分类单位是教育课程和相关的公认教育资格证书。5级课程是基于实用和特定职业,给参加者提供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培训学生进入劳务市场,也提供一条通向其他高等教育课程的途径,为短线高等教育。6~8级课程定向分为学术课程、专业课程和未定向课程,高等教育各等级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比如,学士等级分为学术型学士和专业型学士[5]。其中,课程定向在国际上还没有更精确地定义“学术”和“专业”之前,仍沿用“普通”和“职业”。普通教育系指为发展学习者的普通知识、技艺和能力以及读写和计算技能而设计的教育课程;职业教育系指主要为学习者掌握在某一特定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从业所需的特有知识、技艺和能力而设计的教育课程。根据2011版分类,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立交桥”的构想,如图1所示,高职教育应当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且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相互衔接贯通。

图1 我国高等教育“立交桥”的构想

(四)基于“职业带”理论厘清各层次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

“职业带”理论是一种用于表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地位、特点、演变及其与教育关系的人才结构理论[6]。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了《工程技术人员命名和分类的几个问题》,该书认为当今人才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工类、技术员类以及工程师类,图2所示为“职业带”示意图[7]。图2中,从A到B为技工类职业带,从E到F为技术员类职业带,从C到D为工程师类职业带,斜线GH为知识和技能分界线,左上方代表操作技能,右下方代表理论知识。从图2中可见,技工类主要需要操作技能,属于“技能型”;工程师类主要需要理论知识,属于“工程型”;技术员类则是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并重,且与技术类、工程技术类均有重叠区域,属于“技术型”[8]。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三种人才类型的职业带也在逐渐右移,其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图2 “职业带”示意图

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不同。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有着特殊要求。基于“职业带”理论,结合当前的中国国情,笔者拟将人才结构重新划分为技能型、技术技能型、技术型和工程型四种类型,其中,技术技能型作为技能型和技术型的中间人才,属于产业转型期的特有产物,要求技能要比知识多一些,且高端一些。那么,我国高职教育各层次人才培养定位就变得很清晰,如图3所示。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各层次人才培养的定位也将“上移”。

图3 高职教育各层次人才培养定位

三、关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建议

(一)做好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衔接贯通

从广义上讲,现代职教体系是一个大教育体系,包括但不仅限于高级中等教育(普通高中和中职)、普高教育和高职教育。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就是要建立中等-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纵向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横向贯通的“立交桥”。

1.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中转站”的功能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举办的专科层次高职教育是“断头教育”。现代职教体系下,高职院校应是一个“中转站”,接受完普通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学生将进入高职院校,其培养的学生将有多种不同通道,或进入劳务市场,或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和普通大学,接受本科层次教育。一方面,要做好接受更多中职学生的准备,通过中高职三二分段、五年一贯制等多种培养方式,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实质衔接。同时要为接受不同类型中等教育的学生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要做好与应用技术大学和普通大学的衔接,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接受同类型或不同类型更高层次教育做好准备。

2.建立与普高教育横向贯通的机制

目前,我国普高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还没有转换机制,只有少数具有强烈愿望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专升本”或“专插本”。根据笔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立交桥”的构想,高职教育与普高教育要建立起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横向贯通的渠道,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不适合做学术型或专业型人才的时候,能够有机制去转换。在此基础上,当我国逐步建立起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真正实现完全学分制的时候,高职教育与普高教育同层次之间的转换也将成为现实。

3.将职业启蒙教育渗透到初等、中等教育中

当前,我国出现的就业矛盾往往归结于结构性矛盾。事实上,初等、中等教育缺乏职业启蒙教育的渗透,导致学生对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职业变迁缺乏了解,对自我也缺乏认知,也是原因之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01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曾明确提出,“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生活应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入门教育应该成为从初等教育一直到中等教育头几年课程中必须有的内容”[9]。

(二)提升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产业的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行业、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从国际实践来看,以荷兰为例,2009年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已经拥有37.9万名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总在校生数的65%,其主要培养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才,人才结构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以及就业人员结构显示出高度的匹配性,如表1所示。

表1 荷兰应用技术大学人才与产业匹配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教科院《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

反观国内,以广东省为例,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GDP总量位居全国首位,职业教育规模同样居全国第一,建有全国最大规模的职教体系[10]。从2012年来看,广东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其产业结构以及从业人员结构还存在明显的不协调、不匹配、不平衡现象,正处在快速追赶阶段,如表2所示。

表2 广东高职教育人才与产业匹配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13》。

因此,高职教育要建立起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高度匹配的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产业的能力,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互动发展。

1.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高职教育必须紧扣地方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脉搏,紧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围绕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发展,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匹配的特色专业。同时,建立起主动适应、动态开放、自我调整的专业发展机制[11]。

2.进一步调整优化课程体系

一方面,课程体系必须打破学科的限制,以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另一方面,课程体系必须注重与上和与下的衔接,满足学生进入劳务市场或进入更高层次教育等不同需求。

3.逐步建立课程定向和学历资格证书导向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

所谓课程定向,指学习者成功完成某个类别课程后,授予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学历资格证书。所谓学历资格导向,指学习者只有在获得学历资格证书后,才被准予通向更高层次教育。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专业随意设置、教学计划随意变更等问题,我国要逐步建立教育课程定向和教育资格证书导向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与国际教育接轨。

(三)建设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学校文化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现代职教体系下,高职教育将不再是一种“学校到工作”的终结性学习,而是一种“学校到生涯”的终身性学习,“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应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12]。我国高职教育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着力培养学生一些可于不同工作岗位上应用的关键技能,并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工作态度,引导他们拓展潜能,迈向成功。鉴于此,高职教育要大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建设共性文化

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关键就是要建设大学文化,锻造大学精神。首先,大学文化是自由的文化。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各项权利,把学习的权利交还学生,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就业等各方面充分享有选择权,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根本在教师,教育要回归兼容并包,回归思想自由,回归师道尊严。其次,大学文化是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就是务实,不图虚名。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文化其实都不太相同,做法也不一样,但提炼出的最有利于创新的大学文化都是共同的,就是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13]。

2.突出特色文化

高职教育相较于普高教育,有其独特的特质,文化建设方面业应突出其自身特色。一是要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仅仅是要教育链主动对接产业链,校企间搭设知识技能的桥梁,也是要高职教育与产业文化、工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这既是难点,也是关键点,具体而言就是要校企双方共建文化,把产业、工业、企业文化的精髓融入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二是要保持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保持教育功能。企业所从事的活动主要是经济活动,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工业、企业文化都带有这种功能,其有别于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教育功能,避免同质化。

3.培育积极公民意识

所谓积极公民是指不仅仅是行使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而且是主动去寻求、担当公共生活责任的公民[14]。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种公共突发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威胁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培养积极公民意识刻不容缓。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学校提出“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的“三育人”人才培养理念和“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的“三并”人才培养目标[15],大力推进文化育人,建设“志愿者之校”。其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深职院模式”,或可作为培育积极公民意识的一种范式。

参考文献

[1]刘鸫根.高职院校新生适应性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35):87-90.

[2]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EB/OL].http://jwc.chzu.edu.cn/s/22/t/1081/47/a6/info83878.htm.

[3]李剑平.地方本科高校就业率垫底现象引关注[N].中国青年报,2013-07-03(03).

[4]郝书辰.教学研究型大学如何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2-44.

[5]杨勇,董显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基于国际高等教育标准分类(2011)[J].职教论坛,2013(19):29-33.

[6]刘勇,刘建成.从“职业带”理论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26-28.

[7]董仁忠.“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106.

[8]杜连森.浅析“职业带”理论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5):21-25.

[9]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2.

[10]陈翔.广东职校生未来或可读硕博[N].广州日报,2014-03-14(A4).

[11]戴国强.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的路径[N].光明日报,2013-09-28(11).

[12]姚寿广.产业升级呼唤新型技能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10-03-22(03).

[13]朱清时.在克服浮躁中构建大学创新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8(3):29-31.

[14]刘鸫根.建设“志愿者之校”的实践与思考—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11):11-14.

[15]陈广琳.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N].深圳商报,2012-01-07(T08).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Path Cho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WANG Wen-da, LV WEI, LIU Dong-gen

(Shenzhen Polytechnic,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China should tak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as a school typ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ive them equal status with general higher university, and guide the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to transform, support some high lev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upgrade.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locate in undergraduate and above the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have the right to confer bachelor, master, and doctor degree. It should also try to construct the “overpass” of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2011), and try to realize cohesion of higher educations levels and types. In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t should also try to realize cohesion among the levels and types of educatio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pecialty serving regional economy, and build the school culture which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收稿日期:2014-04-22

作者简介:王文达(1975- ),男,湖南邵阳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吕炜(1976- ),男,江西九江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刘鸫根(1983- ),男,江西吉安人,通讯作者,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课题《提升深圳特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实证研究》(2010TJK415),主持人:杨开亮;深圳市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区域教育发展比较研究》(XH015),主持人:黄伟贤。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高职教育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未来规划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应用技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实践体系改革
中国开启“应用技术大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