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锤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效果分析

2014-10-16 06:32林朝清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沉量夯点重锤

林朝清

(福建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

1 前言

由于黄土颗粒表面含有可溶盐,同时其结构具有肉眼可见的近乎铅直的小管孔、在雨水及地表水的浸湿下可溶盐溶解,从而使小土颗粒向大孔隙中滑移,导致地面沉陷,具有这种性质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对工程的影响包括建筑物开裂、突然下陷、突然失稳等。

重锤夯实是指将一定重量的重锤以一定落距冲击和振动地基,从而达到增大压实度,改善土的振动液化条件,达到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目的。强夯加固过程是瞬时对地基土体施加一个巨大的冲击能量,使土体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如土体结构的破坏或排水固结、压密以及触变恢复等过程。其作用结果是使一定范围内的地基强度提高、孔隙挤密。

2 工程概况

新疆奇台至木垒高速公路项目区地层以卵砾石层为主,其上分布有低液限粉土,层厚通常小于1 m,局部最大厚度在2.7 m。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该土层具有一定的湿陷性,湿陷等级为非自重湿陷Ⅰ级或Ⅱ级。根据设计特殊路基处理原则,即加强路基范围的防排水设计,防止路基侧积水浸泡路基,对场地湿陷性等级低的路段进行浅层处理。对于湿陷性土层厚度H>130 cm的Ⅰ级、Ⅱ级非自重湿陷路段,采用加强防排水设计和重锤夯实综合处理方案。

3 重锤强夯处理法要点分析

通过实施不同夯击遍数,绘制夯击遍数与沉降量关系曲线,对比土体夯击前后压实度、湿限系数、地基承载力、孔隙比的变化,确定消除湿限性的夯击次数,并对设计的夯击能、夯击遍数等参数进行检验和修正及指导大面积施工。

夯点采用矩形布置,夯点间距4 m,夯锤底面为圆形,直径1.5~2.0 m,落距4.0~8.0 m;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施工时可根据试夯合理调整夯击点间距。重夯共夯击四遍,单点击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降量关系曲线确定。并满足:(1)最后两击的平均夯降量不宜大于50 mm;(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3)不应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试验过程中主、副夯以800 kN·m的单点夯击能跳夯两遍,最后再以600 kN·m的低能量满夯两遍。重夯处理范围为路堤底宽+(2×3 m)。

根据设计给定夯击能计算夯击的有效深度H,单击夯击能(kN·m)=锤重M(kN)×落距h(m)。

夯击的有效深度4 m大于本项目最大湿陷性黄土层厚度2.7 m,满足要求。

4 重锤夯实试验段试夯步骤

(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清除高空及地面障碍物,测量场地高程,布设主副夯的夯点,以不漏夯为布设原则;夯点布设情况见图1,第一遍夯点即为设计主夯点,第二遍夯点为设计的副夯点。

(2)测定夯锤质量、面积,确定夯锤落距,对所有夯击锤进行称重,落距根据单击夯击能和锤重确定,即 锤重M(kN)×落距h(m)=单击夯击能(kN·m),并对每个夯锤落距做好标记。详见表1。

(3)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4)将夯锤起吊到标记高度,待夯锤自动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及时将坑底整平。

(5)按设计规定的单点夯击能为800 kN·m、最后两击下沉量小于5 cm为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重复步骤③~⑥,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6)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再在第一遍夯点间布设第二遍夯点,重复步骤③~⑥完成第二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7)第二遍夯点完毕后,用推土机平整场地,按全幅连续满夯2击,完成600 kN·m的低能量满夯2遍,将表层土夯实拍平,满夯时彼此搭接1/4夯锤直径。

(8)经7 d后,测试土层承载力,取土层底部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土湿陷性,对比夯击前后结果。

图1 夯点布设图

表1 夯锤重量及落距一览表

5 重锤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效果分析

选取K121+000~K121+200段为试验段,该段湿陷性黄土厚度为1.3~2.0 m,属Ⅰ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本项目设计重锤夯实路段的湿陷性黄土层平均厚度均在1.3~2.0 m间,具有代表性。该段地表土试验数据见表2。

表2 地表原状土试验数据

对各夯实机的第一遍和第二遍夯击点的沉降量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见表3;夯击数与夯沉量关系图,见图2;取重锤夯实前后土层的湿陷性系数及承载力情况,见表4。

表3 夯击数与夯沉量关系表

表4 重锤夯实前后土层的湿陷性系数及承载力对比表

图2 夯击数与沉降量关系图

对以上图表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单击夯沉量随着夯击次数增加而逐渐减小,累计总夯沉量随着夯击次数增加逐渐增大,但增幅逐渐减小,趋于稳定,经7次夯击后夯沉量变化不大,坑底土微隆起,并向坑内挤出。说明土体逐渐密实,已处于弹性状态,可停止夯击。最后两次夯击的夯沉量为3.7 mm,远小于设计要求的50 mm,满足设计要求,并消除了黄土的湿陷性;容许承载力提高了280%,达到夯击加固地基效果。

可确定夯击遍数不小于7遍、夯实后7 d地基承载力不小于380 kPa、最后两击的平均夯降量不大于50 mm作为质量控制指标,指导本项目冲击碾压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施工。

6 施工注意事项

(1)夯点布设:强夯布点时,夯距的大小也直接影响强夯对地基的加固,根据工程实践得出,夯距不宜大于强夯的有效影响深度,也不宜小于夯锤直径的1.5倍。按照不漏夯布设原则,当锤径为2.5 m时,夯点间距为5 m;当锤径为1.5~2 m时,夯点间距为4 m。

(2)单击夯击次数控制:强夯法处理地基过程中,存在最佳夯击次数,在此夯击次数范围内,加固效果随夯击次数的增加而加强,当超过此次数后,对土体的加固效果不大,此时被夯实地基已经达到压密极限。所以施工过程中不应盲目的增加夯击数,应按照试验段确定夯击数施工,否则夯击数过多不利于功效的提高,甚至会对土体产生剪切破坏,带来不良的影响。

(3)夯锤面积选择:锤底面积的大小直接决定夯锤着地时的冲击压力,进而影响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在单击夯击能一定情况下,锤底面积过大,则单位面积上的冲击应力小,不足以破坏土的结构,贯入度就小,达到相同的加固效果所需夯击次数就越多,加固效果不显著;如果锤底面积过小,虽然单位面积的冲击应力增大,容易破坏土的结构,贯入度就大,所需夯击次数较少可以达到较好加固效果,但塑性状态的土易于向侧面挤出,同时夯锤底面积太小,夯击时所需的夯击点相应增加,从而增加工程量。所以,只有选择适当的锤底面积,才能得到比较满意的加固效果。根据本项目实践,建议锤底直径控制在1.5~2.5 m之间。

(4)夯击时间间隔控制: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以利于土中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待地基稳定后再夯下一遍,一般时间间隔为1~4周,若无地下水或地下水在5 m以下,可以取1~2 d时间间隔,甚至不需要时间间隔,夯完一遍后,将土推平,连续夯击。本项目处于干旱少雨区,地下水在40 m以下,采用连续夯击。

7 结束语

强夯法设备简单、原理直观、施工速度快、不添加特殊材料、造价低特点,是一种较好的、行之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已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软弱地基的加固工程,值得推广。强夯施工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进行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制定恰当的验收指标,避免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沉量夯点重锤
基于耗散理论的强夯地基处理夯沉量计算与分析
桩网混合路基降沉控制设计技术研究
双减振沟强夯减振实验研究*
高速液压夯实机补强夯实技术研究
强夯振动对人工岛海堤影响及处理措施
导线重锤安装辅助工具的研制与应用
增强密炼机加料仓、上顶栓重锤耐磨性方案
浅析强夯地面夯沉量的影响因素及预估方法
泥浆换填筑坝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斗轮取料机重锤张紧装置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