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偏差,别样精彩

2014-10-17 16:36殷宝霞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金岳霖偏差林徽因

殷宝霞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诸多偏差:因知识缺乏而产生的偏差,因认知冲突而产生的认知偏差,因思维定式而产生的理解偏差,因不能将学科内的知识有机联系而产生的能力偏差……教师如能因势利导,也能让这些偏差呈现出别样精彩。

一、常见的课堂偏差类型

(一)学生因缺乏必要的知识而产生的偏差

在《季氏将伐颛臾》的课堂上,笔者分析“求,无乃尔是过与”一句,为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彼时孔子的心情,便请学生比较此句与加了“也”字的“求也,无乃尔是过与”一句在语气、情感方面有何不同。有的学生说“也”表陈述语气,加强肯定;有的说“也”表加强感叹的肯定语气,表示对事物和人物的感叹……出现各种让人“剪不断,理还乱”的说法,究其根本,多属因缺乏必要的虚词知识而产生的偏差。

(二)学生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传统价值观念相悖而产生的认知偏差

一次笔者正在请学生根据一则人生故事,设计一段结论。故事的大概内容是:

三个好朋友掉进井里。生命垂危之际,一根绳子垂下,大家一起向上攀爬。爬到一半,得知绳子只能承担两个人的重量,其中一个松了手。爬到离井口还有三分之一的距离时,得知绳子只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此时两人都不愿放弃,其中一个果断地把另一个踹了下去。

有一个学生发表意见:“踹人者的做法值得肯定,因为他最终赢得了生存机会。”这种观点是学生个体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传统价值观念相悖而产生的认知冲突,是一种心理型偏差。

(三)学生因思维定式、抛弃了具体情境而产生的思维偏差

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中有如下内容:

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人死后,人们不会用“生日”来称呼其出生之日,金岳霖先生却说死者的“生日”,显然错了。这种看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而形成思维定式的体现,是一种抛弃了具体情境的思维偏差。

(四)学生因缺乏学科内必要的知识联系而产生的能力偏差

教学《琵琶行》,在讨论琵琶女的形象时,有学生认为作为市井娼妓,她姿色美艳,技艺高超,趁着大好年华名利双收,而年老色衰,立即下嫁他人,可见其能审时度势。总而言之,琵琶女“被侮辱”、“被损害”的特点并不分明,她的人生可以算是成功的,她不算“天涯沦落人”,不值得同情。这种观点看似出新,其实是因缺乏学科内必要的知识联系而产生的能力偏差。

二、因势利导的处置方法

(一)借助朗诵,体悟情感

学生之所以对《季氏将伐颛臾》中“也”的作用不明,是因为他们对文言文中弥漫在词句虚实中的某种情绪、语脉无法把握。因此,采用诵读体会的方法,让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之长短、声之高下中探寻文气,在感受音韵、体会节奏中体会文气,在揣摩语气、弄清语意中把握文气,即可纠正此类偏差。“求,无乃尔是过与”一句中,孔子首先直呼其名“求”,说明此时孔子有不满,很气愤,因为《论语》中孔子在称呼学生时,如果称名的话,多会在其后加个“也”字表示客气,如“贤哉,回也”。此处如果变成“求也”,语气会过于委婉,就不能将孔子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情感不读不清,以诵读的方法纠正学生在文言虚词理解方面的偏差,可以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引进讨论,辨明道理

主张“踹人下井以自救”的学生之所以产生这一认知偏差,是因为他曾看过一则故事。故事说有两条铁轨,一条正在使用,而另外一条已废弃,一群小孩不听大人劝告跑到正在使用的铁轨上玩耍,只有一个小孩听从父母的教育在废弃的铁轨上玩耍。此时火车开过来了,人们已经无法让火车停下,很多人便主张火车司机此刻应该将火车驶入废弃铁轨,这样牺牲一个保住了一群。所以该学生认为,那个遵守了规则的孩子,却要无辜献出生命,不守规则者反而可能平安无虞。可见,在生死时刻人们的判断标准也会产生偏差,因此他认为在这场生命与道义的较量中,“踹人”是正当做法。

听完这个学生的理由,笔者组织班上学生展开讨论:火车故事中多数人的主张有无问题?现实真的如此残酷,只要能活命,道义、良心等真的可以完全抛弃吗?在激烈的讨论中,大家的意见慢慢趋向一致,认为火车故事中多数人的主张看似维护生命,其实破坏了规则,只会让更多人(例如车上的乘客)的生命陷入危险,这样的主张不应被采纳;火车此时应保持原有方向,司机只需拉响汽笛提醒那群孩子跑开即可。而且“踹人者”当时确实保存了生命,但这种以恶念、恶行换来的生命,只会让自私地活着成为一种煎熬,他今后的人生将会遭遇心灵难以承受之重,这样的“生”又有什么价值呢?

道理不辩不明。这个学生的偏差促成了一次关于生命价值的讨论,让大家明白了生死抉择可见人生境界的高低,舍生取义才能无愧天地良心的道理。

(三)补充资料,深入探究

死者的生日,俗称冥寿,伟人的生日会称之诞辰。金岳霖先生此处用“生日”,笔者认为另有深意,但如果此时直接将自己的理解说出,可能难以马上获得大家的认同。于是,笔者便补充了下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辨别、思考。

一是明末散文家张岱的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二是关于金岳霖、林徽因、梁思成三人的交往情况以及举办这场“生日宴”时梁已续娶的事实;三是梁思成自己曾承认在追求过林徽因的徐志摩、金岳霖和他自己三人中,金岳霖是最爱林徽因的。

从上述介绍中,学生理解了金岳霖的痴情,对这位大学者称“生日”时的心境有了更深的体悟:“生日”一说表明在金岳霖先生的心目中,林徽因依然活着,似乎未曾离开人世,话语中有深情,也有淡淡的苦味;这是有意为之,是金先生经历生死契阔后,情之至深的表现。

(四)知人论世,理性分析

从对琵琶女形象颠覆性的解读中,我们看到崇尚物质财富的现实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认识产生的影响,可见忽略对历史背景的分析、不能做到知人论世是学生产生误读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知人。被贬的经历给白居易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因此他认为琵琶女年少时纵情欢场为人生“得意”,老而从良为人生“失意”;琵琶女沦落江湖产生孤单寂寞之感,有部分原因是她的才华再也没有展示的机会,这一点也最能触动白居易的心房,因为作为一个文人,他也失去了施展才华的政治舞台。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两人身上的共性激起了诗人内心的共鸣,因此他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2.论世。虽然唐代娼妓制度极一时之盛,“每个城市都以它的艺妓为荣”,但实际上当时的世俗并不认为为娼是光彩之事。娼妓虽能极好地控制自己手中的乐器,甚至能用色艺极好地控制男人的情绪,却始终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始终是上流社会风雅生活的附庸和点缀,是被玩弄者。琵琶女便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她才艺出众,所谓昔日的风光奢华只是表面,其内心掩藏的则是无尽的悲苦辛酸。

引导至此,学生逐渐明白琵琶女是白居易采用“借遗女写逐臣”的模式来表达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感的产物,其卑微的社会地位和以声色事人的身世遭遇是足以令人同情的。

三、思考

其实,课堂偏差是被放错地方的可贵资源。我们要及时捕捉,适时外化,让偏差显示思考价值;延时评价,促进内化,用偏差拓展思维空间;学会深度加工,汇“波”成“澜”,用偏差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更要注重反思,举一反三,借纠错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品格。

猜你喜欢
金岳霖偏差林徽因
50种认知性偏差
林徽因和八个飞行员的情谊
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善的原意
加固轰炸机
大师的“遗忘”
林徽因的美,都在这里
真相
较真的金岳霖
此情只应天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