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

2014-10-17 07:59刘菁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草间三峡文言

刘菁

文言文虽然是我们老祖宗流行的“普通话”,不过,学生看待它可以说是敬畏有加,他们从内心深处不会主动喜欢文言文,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如何改变现状已经成为无法回避、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摸索,笔者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颇有成效。

一、以趣激趣,拉近距离

1.内容讲究循序渐进。学生不知道其实他们一早就接触过文言文的内容,比如“守株待兔”“鹬蚌相争”,只不过当时是用白话文的形式呈现的。通过讲述耳熟能详的文言寓言故事、神话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回忆,拉近距离,让他们感觉自己有能力学好文言文。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是学好文言文的首要条件,不但使他们学好、好学,还使他们乐学。

2.形式力求百花齐放。精彩的开场白可以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如教学《幼时记趣》时,播放充满童趣的配乐朗读,虚实相生,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象幼时的作者在蚊帐中观蚊如鹤,想象二虫斗草间却被不速之客癞蛤蟆给吞了,灵动的画面在脑海里不断闪现,宛若身临其境。教学《三峡》时,以一段三峡风景的视频导入,让学生领略瞿塘峡的“雄”、巫峡的“秀”、西陵峡的“险”,也可让学生尝试自主搜集资料,创设学习情境。教学《爱莲说》时,学生带来了各种姿态的荷花图片,还有自己的摄影作品;有的找到吟诵荷花的诗句,如“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有的把自己对荷花的印象描述出来。学生将自己的关注点拿出来分享,调动内在的热情,激发活跃的思维。

二、质疑探究,提升能力

学生自主发现一个问题甚于教师讲授十个问题。然而,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把以往注重结果的课堂转变为注重学习过程的课堂,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探索、善于释疑,这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绝佳途径。

在执教《赵普》的公开课时,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可以借助注释和字典,并把自己觉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要点找出来。这一环节足足花了15分钟,静静的,只听得见哗哗的翻书声、沙沙的写字声。也许作为公开课有点冷场,可笔者觉得这个环节省略不得。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探寻然后知不足,探究然后知所困,为集体讨论环节做足了准备。有认同、有争论,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迸溅出一朵朵美丽的火花。然后,学生自主积累,寻找规律,触类旁通,为课外文言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学会质疑、思考、选择、感悟,在合作中共同生成,实践能力逐渐提高,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替代的。

三、深入浅出,方法引领

在翻译文言文时,学生经常感到一头雾水或是搜索枯肠而无所得。教师可以将规律性的方法技巧介绍给学生,便于其尝试。学习《幼时记趣》这篇文言文,可以算是初中阶段学生和文言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指导他们去发掘古人和我们说话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慢慢地,学生会发现古人运用的词语有一词多义的,特别是虚词,如“之”字,文中就有好几种不同的用法。同时,学生还发现古人的说话方式很有意思,比如“见二虫斗草间”,应为“见二虫于草间斗”;“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是把主语给弄“丢”了。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些是特殊句式,学生由感性思维逐渐上升到理性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了知识的积淀,就可以带领学生归纳翻译五法:一“换”,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翻译时需要换成双音节词,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的文言现象。如《论语》中“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是两个词,分别翻译成“可以”和“凭借”。二“留”,专用名词如人名、时间、地点、朝代、官职等词不需要翻译。如《三峡》中的“白帝”“江陵”,保留即可。三“调”,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调整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四“补”,文言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部分。五“删”,文言文有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可以删去。

四、融入文本,体味感悟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其在文学、情感方面具有熏陶默化的影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如《三峡》中描写三峡秋景,“清荣峻茂”一句既点明了景物,又描绘出其特点,“水清、树荣、山峻、草茂”,行文流转清新,着眼于画意,可以说是一字一景总关情。《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者虽然遭遇贬谪,却能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淡然自适,领悟到一时的失意并不要紧,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些精彩的描写充分体现了文言文的魅力。让学生融入文本,体味感悟文言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感”情,“明”智,“悟”理。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草间三峡文言
“波点太后”草间弥生:幻觉之美
草间情话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我们可能读了一个假《三峡》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乾隆重臣刘峨故里寻古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走进草间弥生圆点万花筒
人民三峡人民建,建好三峡_____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