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历史专业化趋势的应对之策

2014-10-17 00:29蒋其君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史料成果历史

蒋其君

《历史教学》2014年第1期发表了黄牧航教授的《历史科高考命题中运用学术研究新成果初探》一文,该文对2007—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进行统计分析,提到新课程的高考命题中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专业化趋势,并预测历史科高考命题引用学术新成果的思路在未来5年到10年内仍将是一个主要的趋势。面对这一趋势,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该如何来应对呢?黄教授在文中提到一个设想:“难道高中的历史教育必须与高校的学术研究全面接轨,必须密切关注高校的学术动态才是唯一的出路吗?”从功利的视角看,这样做或许会有一点效果,但是中学教育受课程设置、课时数、教师与学生的素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再加上学术研究成果浩如烟海,新成果层出不穷,全面接轨和密切关注导致的结果只会是顾此失彼。如何来应对这种趋势?黄教授在文章中对史学研究新成果进入高考试题的途径进行了细致和透彻的分析,给我们提供了思路。

黄教授提到学术成果进入高考的途径主要有五种类型:第一是借助学术新成果考查学生理解原始素材的能力,第二是借助学术新成果提出与教科书不同的观点,第三是借助学术新成果考查学生对史学方法的掌握情况,第四是借助学术新成果考查学生的史学理论素养,第五是借助学术新成果考查学生对学术史的理解情况。上述五种类型概括起来涉及三个方面: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及史学常识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有些要求对中学师生来说确实高了点,不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面对这种专业化趋势,中学师生就束手无策,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多做法经过完善、整理还是能够适应这种趋势的。

一、坚持史料教学的普适之法

史料教学是新课改实施以来中学课堂教学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对于这种教法的研究透彻,论著也很多,就适应高考历史专业化趋势而言,我们还需要对史料教学进行完善。

1.尝试让学生来选史料

现阶段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教师应该是课堂史料选择的主力军,但就历史研究的过程而言,史料的搜集和选择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如果我们的史料选择都由教师来垄断的话,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阅读老师给定的材料和观点,潜移默化地形成“史料注我”的定式,这就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如果我们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史料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容易使学生养成“我注史料”的意识,这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史料的选择对学生认识历史研究过程和完整掌握历史研究方法也有促进作用。因而,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参与史料的搜集、整理和选择工作,在实践中认识历史研究和掌握研究方法。

2.优化史料来源

在中学,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师在选择史料上渠道有限,主要是利用教材、教参中提供的史料,或者是从网络上搜索的内容,但是网络资源鱼目混杂、真假难辨,有些材料专业性不强质量不高,那么应当选什么样的史料?黄教授在文章中对被引用的学术新成果从学者、论著、高校、出版社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中学师生在选择文本时,要事先了解作者和版本的情况,关注专业核心期刊的内容,把握史学研究的新动态,一些不知名出版社的书籍及网络上的素材一定要慎用或者不用。

3.坚持长期、规范的训练

高考试题在运用学术成果的考查方面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近年在各地试题中出现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以2012年江苏卷为代表,该题涉及史学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史料学的基本内容、历史研究的一些方法以及史家治史的基本要求,不经过长期和系统的训练是不可能养成良好的解难品质的。每一个教学行为的预设目标如何实现、如何救济等都要有明晰的规划和系统的操作体系,绝不是用一两节课点缀一下就能够达到目的的。

4. 提升教师学养

史料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很高,对史料进行选择、阅读、解析、练习,如果教师没有精心准备和进行悉心的指导,学生不仅不能从中受益,反而会有害。要想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就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平时要阅读一些专业书籍,例如白寿彝的《中国通史》、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吴于廑和齐世荣的《世界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R.R帕尔默的《近现代世界史》、本特利的《新全球史》等等。还应该关注一些学术期刊,例如《历史研究》、《世界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等。这些论著和期刊一方面能让教师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另一方面它们也是高考命题资源的重要来源。

二、追求能力达成的过程之美

高考历史试题在呈现专业化趋势的同时,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运用学术新成果的试题来看,有考查学生显性的技能:阅读历史材料(文字与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分清史实与史论,进而分析和概括;编制历史图表(譬如时间带、大事年表、知识结构、形象示意图等),进行知识的分析与归纳;表述历史(简述历史梗概,描述历史情境,论述历史认识),对历史进行历史性的撰述。也有考查隐性的技能的: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够独立地根据史实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对历史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做出个性化的解释;具有广泛迁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能够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面对考查要求的提高,我们只有站在能力立意的高点,向知识和学生认识的深度不断进行推进,才能适应越来越强的专业化趋势。就操作程序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然后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历史主义方法),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与方法),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基本趋势。

二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分析性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挖掘史事的联系)

三是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四是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五是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为例,我们在解读课标的基础上就学生能力培养设计如下方案:(1)标清地域,明确时序与线索(含大事);(2)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晚清时期民族工业兴起的呈现方式(材料来源);(3)事实运用下的因果分析(逻辑推论),例如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及其与民族工业产生的关系;(4)买办、官督商办、新气息的探究、发现与证据。

三、强化历史研究的方法之要

1.学点史学史,了解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一些古代史学理论的著作或者名篇,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了解古人撰史的目的“述往事,思来者”。学习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和章学诚增补的“史才四长”,明白史家对自己的修养要求,学习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提倡实录,编写信史。了解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将新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了解陈寅恪注意史料真中有伪、伪中存真的特点和诗文的史料价值,善于以史注诗文和以诗文证史;了解顾颉刚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拓展历史研究的范围。总之,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一是求真,即说话或亮出观点需要根据,需要史实支撑,需要逻辑判断,否则只能是猜测。二是对历史上的人和事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这也需要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之上,不能是戏说、胡说。

2.懂点史料学,初步掌握史学研究的方法

明白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知识,能够知晓和简单运用数学、系统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考古学等领域的知识,以及调查法等方法。能够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与简单鉴别,例如史料分为口头的(民间传说、民歌、回忆录、口述史)、实物的(遗迹、遗址、遗物)、文字的(碑刻铭文、档案、文献著述、图片)、影像的(照片、影视、录像)。史料的搜集可以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字典、辞典、表谱、索引、年鉴等),也可以通过平时读书积累资料,利用访谈、调查等搜集资料。能够对鉴别的史料进行分析和解释,从中提取出各种有用的信息。同时要学会尊重史学认识客体的客观性和历史性,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方式研究和解释对象发展的规律,把历史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坚持史论结合和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3.尝试研究性学习,感受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光靠理论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勤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已学的知识,完善和拓展新的知识。历史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要进行史料教学外,课后以多样化的作业方式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如布置历史习作、历史制作任务,开展历史调查等等。另一方面要经常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从课题选择到材料收集再到得出结论、成果展示,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活动中感受历史研究,锻炼、提升学生研究历史的能力。

在目前考试成为学习评价的主要方式的情况下,功利性的考分追求是不可回避的一个方面,但是功利视角和新课程理念并不是分割了的两张皮,而是可以有机结合起来的。如果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坚持能力立意为先,史料教学为规,强化历史研究的方法,在长期的教学训练和熏陶中,中学教学就不仅能适应专业化的高考趋势,也定能收获历史独特的学科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牧航.历史科高考命题中运用学术研究新成果初探[J].历史教学, 2014(1).

[2]束鹏芳2012年广东湛江讲课精神。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猜你喜欢
史料成果历史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